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研究旨在探讨KAP16基因在绵羊毛囊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苏博美利奴羊毛囊发育的2个关键时期(胚胎期65 d和135 d)KAP16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及皮肤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胚胎期65 d中,KAP16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及肾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织(P0.05);而在胚胎期135 d中,KAP16基因在皮肤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6个组织(P0.01),并且随着毛囊的逐渐成熟,KAP16基因在皮肤中的表达量也逐步增加。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超细型细毛羊毛囊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β-catenin和BMP2基因在幼龄水貂皮肤中定量表达的规律及意义。试验选用0~6周龄的幼龄公水貂21只,每周龄各3只,采集背中部的皮肤样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相对定量方法, 检测不同周龄的幼龄水貂皮肤中β-catenin和BMP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周龄的增加β-catenin mRNA丰度呈上调趋势,在4周龄时显著增大(P<0.05),5周龄时达最大(P<0.01),6周龄时β-catenin相对表达量与5周龄相比极显著下降(P<0.01);而BMP2 mRNA的表达保持稳定(P>0.05)。β-catenin mRNA的丰度与次级毛囊发育变化趋势一致,与前人相关报道一致,提示其可能参与水貂次级毛囊发育;而BMP2 mRNA的丰度在毛囊发育阶段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肌醇对獭兔皮肤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激素敏感脂酶(HSL)表达的影响。选取(40±1)日龄的同期断奶獭兔12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在4组獭兔的饲粮中分别添加0、25、50、75 mg/kg的肌醇,试验期为3个月。在试验的第30天(2月龄)、第60天(3月龄)和第90天(4月龄),分别取腹部、背中部、臀部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对β-catenin和HSL的蛋白质表达和定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β-catenin在毛囊中广泛表达,在毛根鞘细胞和毛乳头均有棕黄色阳性反应细胞。HSL在毛根鞘细胞,尤其是在内根鞘细胞内,呈现非常明显的棕黑色强阳性表达。饲粮中添加50 mg/kg肌醇可以极显著增加2~4月龄獭兔背中部皮肤毛囊中β-catenin和HSL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灰度值(P0.01),极显著增加4月龄獭兔背中部、腹部和臀部皮肤毛囊中β-catenin和HSL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灰度值(P0.01)。结果提示,肌醇能够通过上调4月龄獭兔毛囊中β-catenin和HSL的表达来促进毛囊的发育,在本试验中,饲粮肌醇水平达到50 mg/kg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毛囊是皮肤的附属器官,发生在胚胎期早期,是由表皮的角质细胞和间充质间的上皮相互作用产生的,真皮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毛囊乳头。毛囊形态发生分为3个阶段,即诱导、器官形成和细胞分化。毛发周期包括毛发生长初期(生长阶段)、毛发生长中期(退化阶段)和静止期(静止阶段)。外胚层发育不全基因(Eda)及其受体Edar表达于毛囊的不同发育时期,在野生型小鼠胚胎只表达在外胚层,而在发育中小鼠则定位在外胚层和毛囊中,毛囊的准确定位和间隔是通过外异蛋白受体Edar-BMP信号和转录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的。Eda和Edar对于毛囊的正常发育有很大的作用,且在毛囊发育周期的不同阶段其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十分独特,可诱导IOPC类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研究表明,BMPs在造血组织、皮肤附属物等的形成和分化以及脂肪、肾脏、肝脏、骨骼及神经系统发育中起一定作用。BMP与胚胎发育过程中骨骼的发生有时空相连性,在胚胎发育的所有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低水平BMP4基因mRNA表达。M.Menzies等研究表明,BMP4基因在胎羊毛囊不同发育阶段与Noggin基因共同参与了毛囊发育的调控,是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关键决定因子。G.Thomadakis等、J.M.Wozney等研究表明,BMP4在毛囊发育时及毛球中合成角蛋白的表皮细胞中表达。通过观察表达BMP4基因的颉颃物Noggin的转基因小鼠,发现其毛发异常且形态发生改变。在绒山羊不同发育时期皮肤中的表达结果表明,BMP4基因在胚胎期上皮细胞、毛囊以及出生后毛囊生长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均有表达,表明其与毛囊形态发生以及出生后毛囊的发育、分化密切相关。目前,对BMP4基因与家畜皮肤毛囊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绒山羊,尚未发现BMP4基因与猪毛囊发育方面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MP4基因在合作猪颈部、肩部、体侧、臀部皮肤的表达量,实验结果可为揭示BMP4基因对合作猪绒毛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β-catenin是Wnt信号途径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对毛囊细胞的生长、分化、运动、凋亡的调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5日龄、365日龄、730日龄的辽宁绒山羊皮肤中β-catenin mRNA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日龄辽宁绒山羊皮肤上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β-连环蛋白在不同年龄辽宁绒山羊皮肤中均有表达。45日龄的β-catenin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P<0.01)地高于365日龄(1周岁)和730日龄(2周岁)的表达量,而365日龄(周岁)与730日龄(2周岁)间β-catenin基因mRNA表达量则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β-catenin在绒山羊皮肤毛囊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统计昆明(KM)乳鼠背部皮肤初级和次级毛囊发育密度,观察并分析毛囊发育结构,以及对背部皮肤毛囊进行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表达的鉴定,并初步分析Sox2在皮肤毛囊表达的意义,试验采用外科解剖法获取不同发育时间的乳鼠背部皮肤,冰冻包埋剂(OCT)包埋,制作冰冻切片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统计新生小鼠不同时期背部皮肤毛囊的密度和生长发育情况,另外也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Sox2在皮肤毛囊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小鼠出生6 d内,总毛囊密度呈平稳增长,次级毛囊密度相比初级毛囊密度增长迅速,但初级毛囊发育早于次级毛囊且有髓质,第8天时初级毛囊形态结构基本发育完成;背部皮肤毛囊中Sox2的表达主要分布在毛囊毛球部和毛囊外根鞘。  相似文献   

8.
毛发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生理特征,研究表明,猪可以作为人类毛发研究的良好模式动物。本实验通过采集猪胚胎期毛囊发育重要时期的皮肤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WNT(Wingless-Type MMTVIntegrationSiteFamily)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WNT5a和WNT10b在猪胚胎期毛囊发育关键时间节点的mRNA表达量,探究WNT信号通路在猪胚胎期毛囊发生发育中的作用。结果显示,WNT5a基因在猪毛囊发育诱导期高表达,其中在胚胎期39 d表达量极显著升高,在胚胎期41 d(基板形成时期)表达量极显著降低;在器官形成期和细胞分化期表达量均低于诱导期。WNT10b基因在诱导期表达量较低,在胚胎期41 d表达量极显著升高,在器官形成期和细胞分化期的临界点胚胎期85 d表达量极显著升高,之后又极显著降低。本研究结论表明,WNT5a,WNT10b参与了猪毛囊早期发育的调控过程,其中WNT5a、WNT10b均促进毛囊基板形成,WNT10b促进毛囊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滩羊毛皮特性及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滩羊的种质特性、滩羊二毛皮形成期的胚胎发育和生态环境因素、绵羊毛囊发育及相关基因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滩羊二毛皮特性是在滩羊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出生到30d左右)表现的性状,在滩羊的胚胎期已被奠定,其形成可能与胚胎期的毛囊与毛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检测桥粒芯糖蛋白4(Dsg4)在苏博美利奴羊毛囊发育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利用qPCR法测定Dsg4基因在苏博美利奴羊毛囊发育6个时期的皮肤组织,并选取毛囊发生和成熟2个关键时期进行Dsg4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及肌肉中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Dsg4在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在胚胎期65 d时,Dsg4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6个组织(P0.01);在肾脏中极显著高于脾脏、肺和肌肉(P0.01),且显著高于心脏和皮肤(P0.05);在胚胎期135 d时,Dsg4在皮肤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6个组织(P0.01),而在其余6个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Dsg4的表达量随着毛囊的逐步成熟呈上升的趋势,且在出生后30 d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胚胎期的表达量(P0.01)。综上,Dsg4在苏博美利奴羊初级毛囊形成及毛囊成熟2个时期各组织器官中存在表达差异;且随着毛囊的逐步成熟,Dsg4的表达量也呈上调趋势,这提示Dsg4可能与毛囊的成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通过原位杂交检测Homeoboxc9(Hoxc9)基因在皮肤毛囊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oxc9在胚胎期75 d的上皮细胞中表达,伴随着毛囊的生长发育,Hoxc9基因分别在初级毛囊的毛母质、毛乳头、内根鞘、外根鞘和毛干几个部位表达;在次级毛囊的内根鞘和绒干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毛囊角质化细胞大量增殖,表明在毛囊发育中Hoxc9基因对于角质化细胞的增殖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988-1992
以辽宁绒山羊不同发育时期皮肤毛囊组织为材料,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298-5p的靶基因,采用RTPCR对miR-1298-5p与其潜在靶基因TGF-βR1进行核酸水平表达检测,利用Weston blot对潜在靶基因TGF-βR1进行蛋白水平表达检测。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TGF-βR1的3′UTR存在miR-1298-5p种子区结合位点;miR-1298-5p在皮肤毛囊不同发育时期呈现差异性表达;TGF-βR1在皮肤毛囊不同发育时期无论在核酸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均呈现差异性表达;miR-1298-5p与其潜在靶基因之间呈现一种负调控趋势,说明miR-1298-5p可能通过负调控TGF-βR1,从而对毛囊周期性发育起到调节作用。结合靶基因预测结果、miR-1298-5p在核酸水平表达规律及TGFβR1在核酸水平表达规律和蛋白水平表达规律初步确定TGF-βR1为miR-1298-5p的靶基因。本实验旨在探讨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不同发育时期miR-1298-5p与其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及其与靶基因的潜在关系,为miR-1298-5p与其靶基因对皮肤毛囊发育作用提供理论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 mRNA在小鼠出生后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本试验以16组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昆明种健康小鼠的睾丸组织为材料,经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出生后睾丸中Shp2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Shp2基因mRNA在小鼠出生后睾丸发育过程中连续表达,且第20~31天出现明显波动,20 d时Shp2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然后下降(P<0.01),在31 d再次极显著增加(P<0.01),31 d后,Shp2的表达量又逐渐恢复平稳(P>0.05)。上述结果表明,Shp2基因的连续性表达及在特定发育阶段表达量的明显波动,预示着Shp2参与小鼠出生后睾丸发育的全过程,但具体作用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Hox基因Prox1在绒山羊皮肤中的组织时空特异性表达情况,选取不同时期的绒山羊胎儿皮肤和成年羊皮肤为研究材料,应用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Hox基因Prox1在绒山羊皮肤中的表达.结果发现Prox1基因从胎儿后期105天开始表达,在115天、125天皮肤初级毛囊的皮质层、内根鞘及毛乳头周围有明显的杂交信号;成年羊5月,7月,10月皮肤毛囊的皮质层,内根鞘及次级毛囊的毛干部位有杂交信号.初步推测Hox基因家族成员Prox1在绒山羊毛囊发育和绒毛生长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侵袭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观察该病原菌对乳腺上皮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相关修复因子EGFR、TGF-β3和VEG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以MOI=1∶1的比例接种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别作用0,15,30,45,60,120,240 min,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上皮细胞β-catenin、Cyclin D1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β-catenin的表达及核易位;荧光定量PCR检测EGFR、TGF-β3和VEGF基因mRNA表达。结果显示,β-catenin蛋白在45,60,120 min表达量升高,与0 min相比差异显著(P<0.05);Cyclin D1蛋白在45,60,120和240 min表达量升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c-Myc蛋白在15,30,60,120,240 min表达量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修复相关因子EGFR、TGF-β3和VEGF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30 min均出现极显著升高(P<0.01),且VEGF基因mRNA在45,60,120和240 min均呈现极显著升高(P<0.01),EGFR基因mRNA表达量在30,45和60 min时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侵袭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后,诱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转导和修复因子EGFR、TGF-β3和VEGF基因转录,该信号通路和修复因子可能参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炎症和细胞损伤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究EphA2及其配体EphrinA2基因在细毛羊毛囊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与分布规律,为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以敖汉细毛羊生长发育不同时期体侧部皮肤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EphA2和EphrinA2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皮肤毛囊中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phA2和EphrinA2基因的表达量在胎龄120d时显著高于胎龄90d和出生后1d(P0.01);出生后1和30d时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EphA2及EphrinA2蛋白在胎龄90和120d、出生后1和30d,4个时期的细毛羊体侧皮肤毛囊发育过程中,主要在毛囊、毛母质、外根鞘和表皮中表达,且呈现一定的特异性表达。综上结果表明,EphA2及EphrinA2与细毛羊皮肤毛囊形态发生、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短链菊粉与高脂饲粮对不同基因型小鼠血清葡萄糖含量及盲肠微生物区系关联性的影响。将8周龄40只雄性野生型C57BL/6J小鼠与40只雄性瘦素(Leptin)基因敲除小鼠分为8组,每组10只,单笼饲养。1~4组为野生型小鼠的不同处理组:野生型对照组(CT组)、野生型+10%短链菊粉组(CI组)、野生型+高脂组(CH组)、野生型+高脂+10%短链菊粉组(CHI组);5~8组为Leptin基因敲除小鼠的不同处理组:Leptin基因敲除对照组(OT组)、Leptin基因敲除+10%短链菊粉组(OI组)、Leptin基因敲除+高脂组(OH组)、Leptin基因敲除+高脂+10%短链菊粉组(OHI组)。试验期为8周,期间监测采食量与体增重。于第8周腹腔注射葡萄糖,注射后15、30、60和120 min测定血清葡萄糖含量。之后脱臼处死,测定体重与体长,取肝脏、生殖腺脂肪称重。取盲肠段及内容物测定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表明:1)第12天CHI组体重显著低于CI组(P<0.05),第42~54天CH组体重显著低于CI组(P<0.05),Leptin基因敲除组间体重无显著差异(P&g...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KRT16在长毛兔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功能。本试验选取12只健康的6月龄皖系长毛兔,于剪毛后在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选取背部皮肤采样。通过克隆得到兔KRT16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KRT16编码序列(CD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KRT16在毛囊不同时期表达量。在毛囊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 DPC)中过表达和敲低KRT16,探究KRT16对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以及对DPC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KRT16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1 431 bp,可编码476个氨基酸,在不同哺乳动物中表现出高度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毛囊发育周期中,KRT16在毛囊发育周期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水平,在生长期高表达。通过在兔毛乳头细胞中过表达与敲减KRT16,检测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过表达KRT16后,SFRP2和TGFβ1基因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BCL2、CCND1、EGF、LEF1和CTNNB...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无翅基因相关整合位点2(Wnt2)在绵羊毛囊发育中的作用,通过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在绵羊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敲除Wnt2基因,经T7E1酶切试验进行敲除结果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Wnt2、E-钙黏蛋白(CDH1)、半光天冬氨酸酶3(Caspase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在敲除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绵羊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中Wnt2基因敲除成功,编辑效率约14.35%;Wnt2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CDH1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Caspase3及FGF5表达上调显著(P0.05)。结果表明:Wnt2基因对毛囊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敲除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基因对小鼠生长性状的影响,本试验根据gdf11基因序列设计向导RNA(sgRNA)并利用规律成蔟的短间隔回文重复序列和CRISPR相关蛋白(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该基因进行敲除,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获得gdf11敲除型F0代小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测序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繁育后观察F1代小鼠形态,并采用骨架染色方法观察不同基因型小鼠的性状。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gdf11基因敲除小鼠,并且通过繁育得到了野生型(gdf11+/+)、杂合型(gdf11+/-)和纯合型(gdf11-/-)3种基因型的小鼠;形态观察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纯合型小鼠在围产期死亡且尾巴是截断的,骨架染色显示,野生型小鼠有13个胸椎和6个腰椎,纯合型小鼠有18个胸椎和9个腰椎。结果表明,敲除gdf11基因可能会影响小鼠胚胎和中轴骨发育从而改变小鼠的生长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