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东北平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采用GISS Transient B模型和黑河、哈尔滨、长春、沈阳、延吉等5个样点近4 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 在计算机上生成了我国东北平原未来10年、 30年和5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 将CERES系列模型(包括大豆、玉米、水稻3种作物)在上述各样点不同年份的气候渐变情景下运行, 并将模拟结果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模拟值相比较, 评价了气候变化及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选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研究区域,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和B2方案,将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结合,模拟基准时段(1961—1990)气候(Baseline)和2021—2050时段A2、B2情景下的水稻产量,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产量的影响。构建两种影响评估方法,重点分析增温和大气CO2肥效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考虑CO2肥效作用时,随着温度升高,水稻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A2情景下水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5d,产量减少15.2%;B2情景下平均缩短3.4d,产量减少15%。其中,减产达到20%以上的区域集中在安徽中南部、湖北东南部和湖南东部地区。当考虑CO2肥效作用后,A2情景下水稻平均产量减少5.1%,B2情景平均减少5.8%。减产区域缩小且幅度降低,江西和浙江部分地区则呈现一定程度增产,但增幅10%。大气CO2肥效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水稻产量,使晚稻在增温的不利影响下仍呈现不同程度的增产态势,但对单季稻和早稻的增产贡献仍不足以抵消升温的负面影响。另外,大气CO2肥效作用可有利于提高未来气候变化下水稻的稳产性。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阶段性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摘要:将福建省划分为三个水稻种植区,选取19个样点,采用近5年(2000-2004年)中逢单年份的产量进行CERES-Rice模型参数的调试,逢双年份的产量用于检验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利用GISS GCM Transient Run 的输出值生成了每个样点2030及205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在各情景文件下运行CERES-Rice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当前气候情景(BASE情景)下的模拟值进行比较,再结合蒸散比(β)、产量波动系数(F)等指标,定量评价了未来气候渐变过程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渐变的若干可能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1)研究区域水稻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条件将变得不如目前湿润;(2)研究区域早稻及单季稻生育期都将不同程度的缩短,后季稻2050情景下有所延长;(3)闽东南及闽西北双季稻区产量在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均表现为减产,且减产幅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闽西北山地气候的单季稻区表现为增产;(4)当前闽东南水稻的稳产性最差,闽西北双季稻区的稳产性较好。未来气候变化中水稻稳产性将变差;(5)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福建省水稻总产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AquaCrop模型在东北黑土区作物产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玉米和大豆生产基地,为了实现利用AquaCrop模型优化管理和预测产量,本文基于作物小区田间试验和大田观测数据,采用OAT(one factor at a time)法分析了该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率定了敏感性高的参数,并对率定后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产量均对影响经济产量的收获指数十分敏感,二者虽然对冠层和根系生长参数都敏感,但有所差异:玉米对冠层衰减系数(canopy decline coefficient,CDC)更为敏感,而大豆则对限制冠层伸展的水分胁迫系数曲线的形状因子(shape factor for water stress coefficient for canopy expansion,Pexshp)更为敏感;玉米因根系深对最大有效根深(maximum effective rooting depth,Zx)更敏感,大豆因根系浅对根区根系伸展曲线的形状因子(shape factor describing root zone expansion,Rexshp)更敏感。由于玉米需水量大,对冠层形成和枯萎前的作物系数(crop coefficient before canopy formation and senescence,KcTr,x)和归一化水分生产力(normalized water productivity,WP*)很敏感,大豆则是一般敏感。率定后模型模拟玉米产量与实测产量的回归系数由0.34提升至0.89,模拟大豆产量与实测产量的回归系数由0.80提升至0.88。进一步用大田实测产量的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的玉米与大豆产量与实测产量间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775和0.779,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1.076 t hm^–2和0.299 t hm^–2,标准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分别为0.097和0.178,模拟效率(model efficiency,ME)分别为0.747和0.730,率定后的AquaCrop模型能较精准地模拟东北黑土区玉米和大豆产量,可用于产量预测或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导致的冬小麦产量波动及应对措施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未来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A2和B2下的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长时间序列的产量波动及产量变率的可能变化,及采取两种适应措施后,产量波动及变率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A2和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3个时段冬小麦平均产量和最高产量会有所增高,但产量的年际波动和变率也将明显加大,产量的年际变幅也会显著增加。采取适应措施后,调整播期和改变品种会减少产量的波动和变率,该地区播期适当提前,选用中熟品种是未来气候变化下的较好适应组合。  相似文献   

6.
氯化胆碱对棉花产量及某些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化胆碱 (choline chloride简称 CC)在植物体内极易代谢 ,它能够改善植物的多种生理活动 ,如促进水稻、小麦、棉花幼苗健壮生长 ,提高抗逆性 ;改善玉米、苹果、葡萄及甘薯品质 ;促进根系发生 ,提高块茎和块根产量 ;促进水稻、小麦的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运输 ,增加产量等。但 CC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报道较少 ,本文研究了棉花生育过程中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 CC对棉花产量及某些生理活性的影响 ,为 CC在棉花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试验于 1 999年在河南农业大学试验地进行 ,供试棉花品种为豫棉 1 2 ,于 5月 1 0日育苗 ,麦收后移…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基于自适应调整的水稻生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敏  金之庆  石春林  林文雄 《作物学报》2012,38(12):2246-2257
将福建省划分为3 个稻区, 共选取17 个样点和9 个代表性品种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首先, 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B2、A1B 三种方案和区域气候模式(PRECIS), 生成了研究区域两个时段(1961-1990 年, 2021-2050 年)的气候变化情景; 然后, 采用经验证的CERES-Rice 模型, 模拟分析了福建省各稻区在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可能的稻作制度、品种搭配及水稻播期, 并认为这是水稻生产自适应调整后的结果; 接着, 以调整后的稻作制度、品种搭配及水稻播期作为CERES-Rice 模型新的输入, 在3 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再次进行模拟试验, 最后得出未来经过自适应调整后的水稻产量、稳产性以及全省水稻总产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A2、B2、A1B 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 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模拟产量经自适应调整后, 较之不考虑这种调整依次提高了15.9%、18.0%和19.2%, 后季稻依次提高了9.2%、7.4%和7.4%; 闽西北双季稻区的早稻模拟产量依次提高了21.2%、20.5%和18.9%, 后季稻依次提高了14.7%、14.8%和7.2%。考虑自适应调整后, 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的水稻模拟产量在A2、B2、A1B 情景下, 较之不考虑这种调整依次增产4.9%、5.0%和2.9%, 其中长汀在A2 与B2 情景下可改种双季稻。在综合考虑水稻生产自适应调整后, 福建省水稻模拟总产表现为增产, 在A2、B2 与A1B 情景下较之当前依次增加5.9%、5.2%和5.1%。因此,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中, 将水稻生产的自适应能力考虑在内, 不仅科学合理, 而且可以得到较为乐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北京地区小麦玉米两熟种植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北京地区小麦和玉米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根据未来气候变化 的研究设计了气候情景,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气候化对小麦玉米一年二熟种植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对小麦和玉米生产有利,玉米产量的提高大于小麦;降水减少首先对小麦生产不利,当降水进一步减少时,对玉米生产也不利。  相似文献   

9.
氯化胆碱与赤霉素混合处理棉花种子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人的研究证明 :氯化胆碱 ( Chorine Chlo-ride,简称 CC) ,能够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促进水稻、小麦幼苗生长 ,改善玉米子粒和苹果品质 ,提高块根块茎产量 ;赤霉素 ( GA)能促进种子吸水和加快种子萌发。但是 CC在棉花上的应用报道尚少见 ,尤其是 CC GA混合处理棉花种子对棉花的效应报道更为罕见。笔者于 1 998年在安徽凤阳进行了该项研究 ,旨在探讨 CC GA处理棉花种子对其萌发代谢、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现将主要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1 材料和方法棉花品种为泗棉 3号 ,CC为分析纯 ,GA为化学纯。选取硫酸脱绒后的健壮饱满棉种 40 0…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已得到高度关注,并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但影响的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对21世纪以来百篇国内外相关高质量文献进行整合梳理,总结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1961年以来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引起种植结构改变、导致农业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加剧的方式影响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影响结果正负共存,总体上呈负效应,且气温升高的负效应最为显著。(2)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在东北、西北绿洲等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改善了区域热量条件,粮食产量有增加趋势;在华北平原、南方稻区、西南地区和西北旱作区,气温升高缩短了作物生育期,加上降水变化,导致区域的粮食产量下降。(3)不考虑CO2肥效作用,未来气候变化很可能造成粮食产量下降,且小麦的减产幅度可能高于水稻和玉米;考虑CO2肥效作用,负面影响将会减弱,并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水稻和华北平原的小麦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根据生产实际和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79—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和西北地区气象站点数据及粮食产量数据,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明确粮食产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地区和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增幅均值分别为0.30℃/10 a、0.37℃/10 a、0.38℃/10 a和0.48℃/10 a,与粮食产量相关性显著;年平均气温空间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呈降低趋势;由于热量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各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差异显著,但与粮食产量相关性不显著。粮食作物应以优质、高产、多抗以及适宜于机械化生产为原则,采用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育种策略,重点提高东北地区水稻品种的耐涝性和抗倒性,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地区水稻品种的耐高温性,西北地区晚稻品种的耐低温性,以及各地区小麦和玉米品种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3.
Crop mode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simulating and predicting changes in rice phenology in the major rice production regions of China, however the uncertainties in simulating crop phenology at a large scale and from different models were rarely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five rice phenological models/modules (i.e., CERES-Rice, ORYZA2000, RCM, Beta Model, SIMRIW) were firstly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rice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s across China during 1981–2009.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models, as well as the simulated phen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variability, were compared to determine if the models adequately handled climatic changes and climatic variability. Results showed these models simulated rice phenological development over a large area fairly well after calibration, although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s varied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simulated changes in rice phenology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hen temperatures were below the optimum; however varied largely when temperatures were above the optimum. The simulated rice growing season under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was shortened by about 0.45–5.78 days; but in northeastern China, increased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may prolong the growing season of rice. We concluded more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accelerate understanding of rice phenology development under extreme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14.
区域农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与优势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吴凯  卢布  袁璋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397-397
此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对中国中部地区三大区域的农村经济结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粮食产量结构、肉类产量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了贡献较大的因子,并用时序模型对所研究的系列进行了模拟和预测。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的现状是:非农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农、牧业为主的产值结构,中国玉米、小麦、稻谷、大豆优势产业带,中国肉牛、肉羊生产优势区。该区三大区域应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其优势粮食作物、优势牛羊业和优势非农产业,进一步促进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转BADH基因苜蓿T-DNA侧翼序列分析及转化事件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鉴别不同的转基因株系,以转BADH基因苜蓿的T0代基因组DNA为模版,采用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方法分离其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获得了B127株系的左翼序列和右翼序列,以及B125、B138、B295和B196株系的左翼序列。侧翼序列特征分析表明,有的T-DNA边界序列被删除,有的边界序列被保留,并填充了一段未知来源的核苷酸序列。根据侧翼序列中插入载体序列和紧邻插入序列的基因组序列特征,分别设计PCR扩增的上、下游引物,并对获得的42个转BADH株系分别进行左、右翼序列的扩增,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B106、B125、B138、B157、B158、B289、B295、B305和B127具有相同的扩增条带,B203、B220、B223和B196具有相同的扩增条带,说明这些株系可能仅来源于2个转化事件。本研究建立的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将不同的转化株系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6.
The Northeast Farming Region of China (NFR) is a very important crop growing area, comprising seven sub-regions: Xing’anling (XA), Sanjiang (SJ), Northwest Songliao (NSL), Central Songliao (CSL), Southwest Songliao (SSL), Changbaishan (CB) and Liaodong (LD), which has been severely affected by extreme climate events and climatic change. Therefore, a set of expert survey has been done to identify current and project future climate limitations to crop production and explore appropriate adaptation measures in NFR. Droughts have been the largest limitation for maize (Zea mays L.) in NSL and SSL, and for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in SSL. Chilling damage has been the largest limitation for rice (Oryza sativa L.) production in XA, SJ and CB.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is expected to be beneficial for expanding the crop growing season, and to provide more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sowing and harvest. Autumn frost will occur later in most parts of NFR, and chilling damage will also decrease, particularly for rice production in XA and SJ. Drought and heat stress are expected to become more severe for maize and soybean production in most parts of NFR. Also, plant diseases, pests and weeds are considered to become more severe for crop produc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measure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implemented in recent decades to cope with current climatic limitations include changes in timing of cultivation, variety choice, soil tillage practices, crop protection, irrigation and use of plastic film for soil cover. With the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and increasing risk of climatic extremes, additional adaptation measures will become relevant for sustaining and improving productivity of crops in NFR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影响,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适应性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数据(1960-2018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8年),分析了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4种气象因子,及小麦、玉米和水稻3种典型粮食作物单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特征。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河南省年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豫西和豫中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略小于其他地区,豫东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最高。年降雨量整体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以豫南地区变幅最高。年日照时数随时间显著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122.8h。除豫西地区外,其他地区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全省小麦和水稻单产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1 158kg/hm2和1 050kg/hm2;而玉米单产随时间上升趋势较平缓,平均每10年增加670kg/hm2。年均气温对3种作物单产影响最大,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次之,年降雨量因不同区域灌溉条件不同,对作物单产影响较小。总的来说,河南省各区域年均气温明显上升,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降雨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浮动较大。小麦和水稻单产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玉米单产趋于稳定。年均气温和年日照时数对3种作物影响显著,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3,自引:5,他引:68  
居辉  熊伟  许吟隆  林而达 《作物学报》2005,31(10):1340-1343
本研究采用英国Hadley中心的区域气候情景PRECIS (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 for Impacts Study),结合校正的CERES-Wheat 模型,对21世纪70年代(2070s)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小麦的产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RECIS预测的2070s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雨养小麦和灌溉小麦的平均单产较基准年(1961-1990平均值)约减少20%,其中雨养小麦的减产幅度略高于灌溉小麦,春小麦或春性较强的冬小麦减产明显,减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  相似文献   

19.
BCL、RIP细胞凋亡基因向小麦中的导入和赤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CL和RIP 2个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分别导入了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转化效率分别为1.60%和1.25%。Southern检测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基因已稳定整合到小麦染色体上,多数植株为单拷贝整合。Northern检测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基因能以小麦遗传背景高水平转录为RNA。转基因植株T1代分离比例为2.11~2.33∶1,表明外源基因在后代中能够稳定遗传。BCL转基因植株和RIP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均表现出一定抗性,其中BCL-20、BCL-21、RIP-8、RIP-18等15个T1代植株的小穗发病率为5.6%~16.1%,可望进一步培育抗小麦赤霉病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