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牟氏角毛藻(Chaeroeeros moelleri)、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存活率(SR)、变态发育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卤虫组的幼体变态发育速度最快,14 d内全部变态为仔虾,其他3组则需要15 d;单一卤虫组、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幼体变态为仔虾时的SR分别为84.33%、84.67%和83.00%,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混合饵料组的幼体在Z5~P阶段大量死亡,变态为仔虾时的SR为35.67%。单一卤虫组投喂的脊尾白虾幼体的胃蛋白酶(1.94 U/mg prot)、脂肪酶(2.35 U/mg prot)和α-淀粉酶(0.13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高,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组的胃蛋白酶(0.08 U/mg prot)、脂肪酶(0.91 U/mg prot)和α-淀粉酶(0.08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低;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α-淀粉酶活力均为0.12 U/mg prot,而轮虫+卤虫组幼体的脂肪酶(1.78 U/mg prot)和胃蛋白酶(0.39 U/mg prot)比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分别高0.35和0.04 U/mg prot。研究表明,在脊尾白虾育苗过程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5 ind./mL),能提高幼体SR和加快变态发育速度,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牟氏角毛藻可减缓养殖水体恶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2.
利氏才女虫幼虫对轮虫和河蟹溞状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利氏才女虫(Polydra ligni)幼虫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存活有严重危害,其密度与轮虫的存活率负相关;利氏才女虫幼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河蟹)Ⅰ期和Ⅱ期蚤状幼体(Z1和Z2)的变态也存在严重危害,其密度与Z1和Z2的变态率亦呈负相关,对利氏才女幼虫的危害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春季繁殖仔、稚鱼的生长与摄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春季繁殖的鮸(Miichthys miiuy)仔、稚鱼的生长与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22.5~29.0℃时,全长、肛前长、体高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9069%、4.6815%、3.5532%和11.9672%。49日龄鮸稚鱼个体间生长差异中以体高差异最小,最大与最小相差1.625倍,体质量差异最大,最重与最轻相差2.231倍,进入稚鱼期后容易出现相互间残杀。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y=2.6669+0.2354x-0.0096x^2+0.0003x^3,R^2=0.979: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式y=0.1755e^0.126x,R^2=0.961:全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y=9.3852-4.1574x+0.4698x^2-0.0029x^3,R^2=0.999。孵化后2.5d开始开口摄食,实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春季繁殖鮸仔鱼8日龄前摄食率为70%~80%,饱食率低于5%:9日龄以后的仔鱼摄食率达到90%~100%,饱食率仍仅有5%~10%;35日龄稚鱼摄食率达100%,饱食率10%~20%。春季繁殖的鮸仔鱼卵黄囊吸收耗尽所用时间较自然繁殖的秋季鮸提早1~2d,而油球吸收完毕时间则晚1~2d。[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46-452]  相似文献   

4.
河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等从事河蟹人工半成水工厂化育苗工作几年,现将有关育苗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人工半咸水的配制选用的水源应符合育苗用水标准。人工半成水的配制按照常规的方法配,但配制后的半成水须测定其中各离子的含量,以确保达到设计标准,再经消毒、沉淀后,方可使用。2布苗密度平均为15万/米’左右,密度过大,水质、饵料、管理等条件不易满足,致使水质变化大,影响产量。3.饵料投喂开口饵料主要是单胞藻,育苗整个过程以卤虫无节动体为主,适时搭配颗粒饵料(鸡蛋黄),但不宜多投,因其下沉速度快,易败坏水质。投喂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抗肠炎功能饲料对河蟹养殖性能与水质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全程投喂抗肠炎功能膨化饲料的河蟹养殖试验,并设置投喂冰鲜鱼的传统投饵方式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试验组河蟹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河蟹的平均增重率和肥满度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池可以提高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养殖成本。与投喂冰鲜鱼的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全程投喂功能饲料可降低养殖水体TP含量。综上所述,抗肠炎功能饲料完全可以替代冰鲜鱼,全程投喂抗肠炎功能膨化饲料可以提高河蟹的养殖性能,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水体磷的污染,是一种"高效、绿色、生态、低碳化"的新型河蟹养殖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水利渔业》2005,25(6):34-35,37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0%、50.0%、35.5%;蜕皮时间分别为68.5 h、71.5 h、76.5 h、73.5 h.由此可见,海水蒜头藻强化的轮虫能明显缩短蚤状幼体从Z1到Z2的蜕皮时间,并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养殖群体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何杰 《水利渔业》2005,25(6):10-11,28
池塘种植水生植物,生态养殖河蟹.河蟹大部分群体表现为幼蟹、成蟹阶段分别脱壳10次和5次左右,并且不同的生长阶段表现不同生长特性,体长(头胸甲长)随生长期呈指数增长(y=0.2656e^0.2145x,R^2=0.978);部分群体出现早熟和2年以后达到性成熟的晚熟现象.  相似文献   

9.
1 河蟹育苗的"四关" 在河蟹育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有四个阶段,即Z1变Z2时;Z5变P1时;Z5变过P1后,即P1~P2阶段;P5~P6即大眼幼体基本完成变幼蟹的物质能量积累,饵料量降下来的时候.后"三关"多数是由于幼体的营养不足或水质(包括底质)差等造成,可以人为地预防、控制影响变态率的因素.影响Z1变Z2的因素,多数由于种蟹的性腺发育或卵的胚胎发育差等先天的不足造成,也有因为营养不足、水质差等原因造成,人为的预防、解决变态率低的问题相对比较困难.笔者主要谈谈对这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2.8~24.6℃,盐度24~25,pH 7.82~8.36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密度(5、10、15、20、3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30个/ml试验组幼虫不能发育至匍匐幼虫;5、10、15、20个/ml试验组幼虫的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各阶段的发育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式,即单独投喂金藻(J)、小球藻(Q)与混合投喂[JQ11(J:Q=1:1)、JQ12(J:Q=1:2)、JQ21(J:Q=2:1)]对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及幼虫各阶段发育时间的影响也不同,单独投喂效果较差,混合投喂效果相对较好.在四角蛤蜊苗种生产过程中,培育密度10个/ml较为合理,且混合投喂比单独投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提高河蟹育苗成活率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蟹人工育苗技术已满足了成蟹养殖的苗种需要,但如何提高河蟹育苗成活率、降低生产费用和稳定苗种生产仍是育苗单位存在的技术问题。笔者1997年在日照市涛滩镇沙岭育苗场采用逐步降低培育用水盐度、合理培育密度和状V期助体变态时投喂人工培育的花卤虫减少自残等措施,在500m3水体中。利用560只余蟹一次共出苗205.6kg,其中大眼幼体140.6kg、期幼压65kg淹场滞销造成),总成活率234%,个别池子成活率达34.6%,平均每立方水体出苗0.4kg。现将主要方法报告如下,供同行们参考。1.亲蟹降盐暂养(1)暂养地准备暂养他中预先设置拱形瓦…  相似文献   

12.
在五触手幼体、附板稚参和幼参阶段的养殖水体中添加筒柱藻液,探讨筒柱藻对刺参养殖水质及生长性能方面的影响。试验设1个对照组和5个筒柱藻不同添加密度组,每组3个平行,进行150天。结果表明,筒柱藻投喂密度为20亿个/m3组的稚参附板率及总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投喂此密度组对于早期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投喂筒柱藻对幼参中后期的生长性能影响不大;投喂筒柱藻较小程度增加刺参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P〉0.05),较大程度增大刺参养殖水体的亚硝态氮含量,但投喂筒柱藻各试验组水体均符合刺参养殖水质标准。因此,筒柱藻较适合附板稚参及幼参前期添加,且最适添加密度为20亿个/m3。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蟹—螺—草"养殖模式中螺蛳的适宜投喂量,研究了不同螺蛳投喂水平对河蟹产量、塘内水体氮磷含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商品饲料常规用量(300 kg/亩)(15亩=1 hm~2,下同)条件下,河蟹产量、去除螺蛳投入的毛利润与螺蛳投喂量均呈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曲线相关,且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增加螺蛳投喂量,蟹塘水体TN含量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对TP含量影响较小,但整个养殖过程水体的TN含量中位数值符合Ⅴ类水标准要求,TP含量中位数值符合Ⅲ类水标准要求。综合产量、水质理化因子、经济效益等因素,螺蛳的适宜投喂量为:459.5~587.5 kg/亩。  相似文献   

14.
褶皱臂尾轮虫培养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轮虫生产性培养过程中接种密度、投饵量、水质、轮虫生长和营养强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接种密度在用单胞藻培养时应为10~30个/ml,用酵母培养时20~50个/ml;酵母投喂量0 3~0 35g/百万,投喂量不宜过大;酵母投喂的轮虫使用前2d最好用单细胞藻类强化。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30±1)℃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仔鱼进行转饵期不同投喂策略实验,对仔鱼生长和成活情况进行了研究,设计5个投喂组:轮虫投喂组(A组);70%轮虫+30%卤虫投喂组(B组);50%轮虫+50%卤虫投喂组(C组);30%轮虫+70%卤虫投喂组(D组);卤虫(幼虫)投喂组(E组)。结果显示:云斑尖塘鳢仔鱼对卤虫的摄食强度随卤虫在饵料中比例的升高而增大,其对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的摄食强度的比值(Ir/Ia)随食物组成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轮虫-卤虫不同比例的混合饵料投喂时,D组仔鱼的增长率、增重率最高,可存活率不足50%,高于E组,显著低于其它各组;C组仔鱼生长指标略低于D组,但存活率为(74.00±2.29)%,综合指标显著好于其它各组。当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各占50%时,10日龄开始投喂组仔鱼的全长(13.07±0.13)mm,特定生长率(10.25±0.37)%/d,存活率(82.14±0.72)%,综合生长指标最好。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仔鱼转饵期进行联合投喂的最佳饵料比例为50%轮虫+50%卤虫,最佳转饵时间为10日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大水体土池内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态育苗技术,试验利用3个泥沙底质塑料温棚内育苗池(500 m2/池),依靠自然采光升温,共投放无节幼体1.65亿尾,采用天然植物饵料接种培养、活体动物饵料投喂和生物菌团水质调控等措施,育出P5仔虾1.068亿尾,平均出苗率达64.7%。育苗结果表明:放苗密度低,投喂鲜活生物饵料,减少投喂人工饲料,采用生物水质调控技术,既能保持水质良好,还能保证营养需求,育苗成活率稳定在50%以上。通过对育出虾苗进行显微观察,其肝胰腺脂肪粒较常规工厂化育出的虾苗饱满且密度大,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7.
牙鲆仔、幼鱼期饵料的选择与投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悦  王鉴  木云雷 《水产科学》1995,14(2):0-31
通过饵料的对比试验表明,在牙鲆育苗中,选择轮虫作为仔鱼开口饵料,投喂密度为5一7个/毫升;选择大卤虫或大卤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体为幼鱼初期食性转换的饵料,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并使鱼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采用湿土网箱法,在内铺土层厚度约6.0cm,规格35.0cm×14.5cm×11.5cm的网箱中层,饲养体质量≥1.5 g的菲牛蛭,以存活率和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三个因素进行考察,以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采用层次分析法统计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各因素各水平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权重。试验结果表明,以存活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成活率的影响依次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饲料配比,以50尾/箱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方Ⅱ和每15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组合为最佳;以菲牛蛭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个体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依次为饲料配比>投饲频率>养殖密度,投喂以密度为50尾/箱、饲料配方为Ⅰ、投喂频率为每10 d投喂一次组合为最优。层次分析表明,各因素对正交试验的指标值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和饲料配比,正交试验的最优方案为50尾/箱的养殖密度、配方Ⅰ和每10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工厂化养殖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对苗种的需求,利用体质量250 g以上人工养殖的绿鳍马面鲀作为亲本进行了规模化人工繁育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沙蚕和牡蛎对亲鱼进行营养强化培育,培育水温20~22℃,经过20 d左右,亲鱼能自然产卵;将收集的受精卵均匀泼洒到育苗池中孵化,采用轮虫-丰年虫无节幼体-配合饲料的饵料系列,育苗成活率约为10%。试验结果表明:亲鱼培育前期投喂沙蚕,开始产卵后改投牡蛎,培育效果较好;要提高苗种成活率,繁育时饵料应选用高品质的丰年虫卵或及时换用鲜活桡足类。  相似文献   

20.
海洋酵母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营口市水产养殖公司,在河蟹育苗生产中,应用了“海洋酵母活菌株浓缩剂”产品作为河蟹幼体开口饵料,取得了明显的饲有效果,并且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我们具体应用情况及一些体会报告如下:一、海洋酵母的主要特点1、可在常温下贮存,如需长期贮存可放置在冷库或冰箱中冷冻,冷冻后将其缓化,细胞仍是鲜活。2、营养丰富,并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助消化的酶类。3、净化水质,有一定的防病治病功能,可减少技水频率和换水量。4.投喂方便,稀释后即可投喂。5.大小适中,嗜口性强、分散性好、不沉底,无毒副作用。在使用时,如与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