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2.5岁体重相近,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羯羊18只,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成6组,每组3只。分别饲喂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为49%、52%、55%、59%、62%和65%日粮,预试期14d,正试期4d,正试期内每天06:00、10:00、13:00和18:00采集瘤胃液,测定pH、氨态氮浓度、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绒山羊瘤胃pH在10:00和13:00时显著下降(P<0.05),日粮不同NDF水平对瘤胃pH有影响;各处理组绒山羊瘤胃氨氮浓度在10:00时达到最高值,日粮NDF水平为52%和55%时适于微生物蛋白合成所需氨氮浓度;不同时间点间各处理组绒山羊瘤胃MCP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NDF水平为52%和55%时MCP浓度最高;各处理组绒山羊瘤胃中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18:00都达到最低值,不同时间点各处理组VFA浓度无较大变化。本试验表明,内蒙古白绒山羊日粮NDF水平为52%和55%时有最适宜的瘤胃发酵水平。  相似文献   

2.
不同NFC/NDF饲粮和硫胺素对奶牛瘤胃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和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饲粮和硫胺素对荷斯坦奶牛瘤胃代谢的影响。选用3头健康状况良好且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采用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3期进行,每期23 d,每期中预试期20 d,正试期3 d;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NFC/NDF为1.41(精粗比5∶5)、NFC/NDF为2.01(精粗比7∶3)、NFC/NDF为2.01(精粗比7∶3)+180 mg/kg硫胺素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提高饲粮NFC/NDF,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乳酸浓度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乙酸比例(P<0.05)、乙酸/丙酸(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丙酸、丁酸比例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高NFC/NDF饲粮添加硫胺素后,瘤胃液pH有升高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乳酸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丙酸比例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NFC/NDF的增加能够诱导瘘管奶牛产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添加180 mg/kg硫胺素能够缓解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3.
选用4头带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以两种不同精粗比的粗料型日粮为培养底物,研究不同苹果酸添加量(0、3、6、9、12mmol/l)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精粗比日粮下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浓度均以3:7日粮组较高,乙丙比以2:8日粮组较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添加苹果酸后,3:7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4、8、18和24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3mmol/l组高于对照组,9mmol/l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2:8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8、18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在培养8、12和24h后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乙丙比在两种日粮下均极显著降低(P<0.01);TVFA浓度在两种日粮下均升高,培养4、8、18h差异是显著的(P<0.05)。  相似文献   

4.
选用4只带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以2种不同精粗比的粗料型日粮为培养底物,研究不同苹果酸添加量(0,3,6,9,12 mmol/L)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精粗比日粮下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浓度均以3:7日粮组较高,乙酸和丙酸之比以2:8日粮组较高,差异均不显著(P >0.05).添加苹果酸后,3:7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4,8,18和24 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3 mmol/ L组高于对照组,9 mmol/L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 >0.05);而2:8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8,18 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在培养8,12和24 h后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 >0.05);乙酸和丙酸之比在2种日粮下均极显著降低(P<0.01);TVFA浓度在2种日粮下均升高,培养4,8,18 h差异是显著的(P<0.05).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日粮添加复合异位酸对山羊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和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平均体重为(25.4±0.75)kg的健康麻城黑山羊为试验动物。I组为空白对照,饲喂基础日粮I;II、II组分别饲喂含0.3%和0.6%复合异位酸(钠盐形式)的试验日粮。采用Co-EDTA标记法测定小肠食糜流通量。结果表明:各组瘤胃液pH差异不显著(P>0.05)I;I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显著提高了瘤胃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P<0.05)并极显著提高了丁酸浓度(P<0.01),极显著提高了中性洗涤纤维(NDF)前胃消失量和消失率33.55%和12.25%(P<0.01);与对照组相比I,II组显著提高了瘤胃乙酸、TVFA浓度和乙酸/丙酸(P<0.05),并极显著提高了丁酸浓度(P<0.01),显著提高了NDF前胃消失率8.19%(P<0.05)。  相似文献   

6.
酵母培养物对山羊瘤胃纤维素酶活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酵母培养物(0、20、30、和40g/d)对山羊瘤胃纤维素酶活及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有提高瘤胃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失率及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瘤胃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与对照组相比,早饲后4h时,20g/d处理组乙酸浓度提高22%(P<0.05),TVFA浓度提高21%(P<0.05),30g/d处理组的丙酸浓度提高11%(P>0.05);18h时,30g/d处理组乙酸浓度和TVFA浓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2%(P<0.05)和28%(P<0.05)。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舍饲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4岁、初始体重为(180.31±29.73)kg的健康麦洼公牦牛3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分别饲喂YC添加水平为0(Ⅰ组)、0.5%(Ⅱ组)、1.0%(Ⅲ组)和1.5%(Ⅳ组)的全混合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升高(P<0.05),pH有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8),氨态氮(NH3-N)含量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55),乙酸比例及乙酸/丙酸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丙酸和丁酸比例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2)舍饲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除Chao指数外,其余各指数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门水平上,4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升高(P<0.05),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变形菌门和纤维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65,P=0.064)。属水平上,普雷沃菌属、拟杆菌目BS11和理研菌科RC9为优势菌属,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克里斯滕森菌科R7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和NH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奎因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TV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60,P<0.05),瘤胃球菌科UCG-001和瘤胃球菌科UCG-014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瘤胃球菌科UCG-011和瘤胃球菌属2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舍饲牦牛饲粮中添加YC显著影响了瘤胃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影响门和属水平微生物的组成,进而对瘤胃发酵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酵母培养物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择12只年龄相同的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按体重配对原则分为4组,其中A1、A3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3∶7的基础日粮,B1、B2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2∶8的基础日粮。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方法,对照期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培养物(YC)。各处理YC添加量A1为2.0%;A3为3.0%;B1为2.0%;B2为2.5%。结果表明:添加YC极显著(P<0.01)降低A3和B1处理瘤胃NH3-N浓度,极显著(P<0.01)提高A1处理的瘤胃NH3-N浓度。添加YC能显著(P<0.05)提高绒山羊瘤胃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总VFA浓度得到极显著(P<0.01)提高;对乙酸/丙酸比没有显著影响。显著提高B1和B2处理菌体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与淀粉比例饲粮对生长肉兔生产性能、盲肠发酵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相近的35日龄断奶新西兰肉兔2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0只,分别饲喂NDF与淀粉比例为2.3(NDF,336 g/kg DM;淀粉,145 g/kg DM;Ⅰ组)、1.9(NDF,306 g/kg DM;淀粉,164 g/kg DM;Ⅱ组)、1.4(NDF,273 g/kg DM;淀粉,192 g/kg DM;Ⅲ组)和1.0(NDF,250 g/kg DM;淀粉,250 g/kg DM;Ⅳ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饲粮NDF与淀粉比例对试兔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影响显著(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ADFI)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NDF水平降低和淀粉水平的升高,ADG先升高后降低,以Ⅱ组最高,为23.59 g/d;F/G先降低后升高,以Ⅱ组最低,为2.93。试兔平均腹泻天数随饲粮NDF水平升高而极显著降低(P<0.01)。Ⅱ组试兔的胃重、小肠重、盲肠重以及小肠长度均为最高(长),且饲粮NDF与淀粉比例对胃重、小肠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饲粮NDF与淀粉比例对盲肠内容物丙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pH、氨态氮浓度、乙酸含量和丁酸含量及乙酸/(丙酸+丁酸)无显著影响(P>0.05)。Ⅱ和Ⅲ组盲肠内容物丙酸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Ⅳ组(P<0.05)。饲粮NDF与淀粉比例对试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对试兔十二指肠隐窝深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无显著影响(P>0.05)。以Ⅱ组试兔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最长,达到851.02μm,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生长肉兔饲粮适宜的NDF水平为305.7 g/kg DM,淀粉水平为163.8 g/kg DM,NDF与淀粉比例为1.9。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子设计,应用瘤胃持续动态模拟装置(Rusitec-S),研究葡萄渣含量分别为0%、6%、8%、10%、12%、14%和16%的日粮对人工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葡萄渣添加比例的增加,人工瘤胃发酵液中NH3-N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pH值无显著变化(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摩尔比、丙酸摩尔比、丁酸摩尔比和乙酸/丙酸随着葡萄渣比例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随萄萄渣含量的增加,发酵罐日粮残渣干物质降解率呈下降趋势,粗蛋白降解率0%组极显著高于14%组和16%组(P<0.01),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5)。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鄱阳湖草型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糖类(NFC)与中性洗涤纤维(NDF)比例对锦江黄牛瘤胃体外发酵功能及对瘤胃细菌蛋白(BCP)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影响,试验设计0.42、0.52和0.593个不同NFC/NDF值处理组,每处理5个重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培养24 h,测定瘤胃发酵指标。结果表明:随着NFC/NDF值的提高,产气量逐步增大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pH各组显著下降(P0.05),氨态氮各组显著提高(P0.05);BCP浓度随着NFC/NDF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0.51和0.59组的BCP浓度显著高于0.42组(P0.05),0.51和0.59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TVFA随着NFC/NDF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0.59组的TVFA浓度显著高于0.42和0.51组(P0.05);丙酸浓度随着NFC/NDF值的提高而提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乙酸与丁酸浓度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丙酸值随着NFC/NDF比值的提高而降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BCP和TVFA浓度与NFC/NDF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Y=0.360 5X-0.32(Y为培养液中BCP浓度,X为NFC/NDF比,R2=0.798 2)Y=0.013X-0.4652(Y为培养液中TVFA浓度,X为NFC/NDF比,R2=0.921 8)结果表明:在研究条件下,在0.42~0.59,提高NFC/NDF值,有利于提高瘤胃发酵功能,促进BCP合成和瘤胃TVFA的产生,促进瘤胃丙酸型发酵,试验条件下以NFC/NDF比值为0.59试验组最好,但最佳NFC/NDF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评估了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废弃咖啡渣对乳山羊瘤胃发酵、泌乳性能和采食行为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泌乳量为(1.2±0.30)kg、平均泌乳天数为(35.5±9.0)d的40头乳山羊,按照体重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浓缩料不添加废弃咖啡渣,处理组日粮废弃咖啡渣添加水平为2%、4%和8%。对照组与处理组补饲的粗饲料为苜蓿草。试验结果:随着日粮废弃咖啡渣添加水平的升高,乙酸、丁酸和乙酸与丙酸比值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0.05),而丙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支链脂肪酸浓度表现为显著线性降低(P<0.05)。乳山羊每天产奶量、乳蛋白质、乳糖量随着废弃咖啡渣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二次曲线升高(P<0.05),同时泌乳占比方面,产奶量也表现为显著的二次曲线升高(P<0.05)。试验期间,乳山羊每天的采食时间随着废弃咖啡渣添加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而反刍时间表现为二次曲线升高趋势(P=0.06)。结论:浓缩料中废弃咖啡渣添加水平不超过10%时,可以改善瘤胃乙酸和丁酸含量,提高乳产量和乳成分。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选择3头体况良好的荷斯坦奶牛,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采用3×3拉丁方设计,通过饲喂由不同玉米青贮颗粒大小组成的高(H)、中(M)、低(L)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水平的全混合日粮(TMR),研究其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日粮peNDF水平的提高,奶牛瘤胃pH值升高、NH3-N浓度增大,L、M两组均与H组差异显著(P<0.05);乙酸浓度升高,L与H组间差异显著(P<0.05),丙酸及丁酸浓度下降(P<0.05),乙丙比例增大,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减少,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TMR中peNDF水平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四头瘘管荷斯坦牛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用不同水平的葡萄糖、不同的含水量、不同加热温度处理豆粕,采用尼龙袋法测定各组豆粕的瘤胃降解率,以含不同降解率的豆粕为蛋白质饲料配制成四种TMR日粮,即对照组日粮(豆粕降解率为51.94%)、高降解率豆粕日粮-HD组(豆粕降解率为40.85%)、中等降解率豆粕日粮-MD组(豆粕降解率为38.98%)、低降解率豆粕日粮-LD组(豆粕降解率为28.21%),探讨葡萄糖处理豆粕对奶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含不同降解率豆粕的TMR日粮对奶牛瘤胃内环境有影响,随日粮中豆粕降解率的降低,瘤胃pH值增加,氨氮浓度降低,总VFA浓度下降,乙酸浓度升高,丙酸浓度降低,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乙酸∶丙酸比值有增加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VFA组成中乙酸比例显著增加(P0.05),丙酸比例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5.
80只断奶新西兰兔分成5组,饲喂5种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的日粮(分别为24%、27%、30%33%和36%),研究了日粮NDF水平对断奶至2月龄的肉兔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利用、免疫指标、盲肠纤维酶活性和盲肠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NDF水平对试兔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影响显著(P<0.05),随NDF水平增加,日增重先增加后降低,料重比先降低后增加,30%NDF水平对日增重最高为31.52g/d,饲料转化率最低为3.23:1。随日粮NDF水平的增加,粗纤维、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NDF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氮沉积先升高后下降,以30%NDF组最高为1.24g/d。不同NDF间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NDF能极显著提高盲肠纤维素酶的活性(P<0.01),纤维素酶活性由13.79IU/g提高到58.68IU/g。NDF水平对断奶至2月龄试兔盲肠发育影响显著(P<0.05),盲肠占活重的比例随NDF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盲肠氨氮浓度呈下降趋势,24%、27%NDF组与36%NDF组差异显著(P<0.05),总VFA含量呈上升趋势,24%NDF和36%NDF组差异显著(P<0.05),VFA中乙酸比例上升,丙酸、丁酸比例下降。综合以上结果,断奶至2月龄肉兔NDF水平以30%~33%为宜。  相似文献   

16.
试验将6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以及门静脉、肝静脉以及股动脉慢性血管瘘的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与肝脏VFA代谢以及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低精料(LC)日粮组相比,高精料(HC)日粮组瘤胃液pH显著下降(P0.05),丙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乙酸/丙酸的比值有降低的趋势(P=0.06),但日粮对瘤胃液乙酸、丁酸和TVFA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HC日粮能显著提高门静脉血浆中乙酸、丙酸、丁酸和TVFA(P0.05)浓度。在两种日粮条件下,VFA肝静脉-门静脉血浆浓度差(H-P)均为负值。HC日粮显著增加丙酸和丁酸的H-P值(P0.05)。与LC日粮相比,HC日粮显著增加乙酸和TVFA(P0.05)的肝静脉-动脉血浆浓度差(HA),显著降低丙酸(P0.05)H-A值。HC日粮显著提高门静脉、肝静脉和股动脉血浆中葡萄糖、β-羟丁酸和非酯化脂肪酸(P0.05)浓度以及显著提高乳蛋白、乳中总固形物和非脂固形物(P0.05)含量。试验结果表明,HC日粮可以改善奶牛瘤胃发酵、肝脏的VFA代谢以及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山羊瘤胃内pH、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以及添加吡啶羧酸铬对其的调控作用。选用体重相近[(20.75±1.88)kg]的波尔山羊4只,采用自身对照,分3期试验,分别为对照组、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对照组山羊在空调房中饲喂,温湿指数(THI)在70以下,处于非热应激状态;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山羊在室温动物房中饲喂,2组THI无显著差异(P>0.05),达79以上,处在相似的热应激状态。加铬组饲粮为基础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铬含量为0.2 mg/kg饲粮)。每期试验14 d,在试验的第13天采集瘤胃液,测定pH、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热应激可以显著降低奶山羊瘤胃内pH(P<0.05),显著提高瘤胃内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浓度(P<0.05),显著降低乙酸/丙酸(P<0.05)。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后可以显著提高热应激奶山羊瘤胃乙酸、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瘤胃丙酸浓度(P<0.05),对瘤胃pH、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热应激使瘤胃pH显著降低,显著增加了VFA浓度,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饲粮添加吡啶羧酸铬可调节瘤胃VFA浓度,对热应激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利用长期人工瘤胃系统——Rusitec系统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壳聚糖对体外瘤胃发酵甲烷产量和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2×2两因子试验设计,2个因子分别为饲粮精粗比[30∶70(低精料饲粮)和70∶30(高精料饲粮)]和是否添加壳聚糖(0和1 500 mg/罐),共构成4组,每组4个重复。结果表明:与低精料饲粮相比,高精料饲粮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质的降解率,发酵液乙酸和丁酸含量、乙酸/丙酸、氨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总产气量和丙酸含量(P<0.05);添加壳聚糖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粗蛋白质的降解率、发酵液乙酸和丁酸含量、乙酸/丙酸、氨氮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丙酸含量(P<0.05);在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粗蛋白质的降解率,0、6 h发酵液氨氮浓度,0、12 h发酵液乙酸/丙酸上,2个因子存在互作(P<0.0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壳聚糖对甲烷产量和总产气量、粗蛋白质降解率、发酵液氨氮浓度的降低幅度大于低精料饲粮,对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丙酸的降低幅度小于低精料饲粮。以上结果表明,改变饲粮的精粗比和添加壳聚糖均能够改变瘤胃发酵模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壳聚糖在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中添加效果优于精粗比为30∶70的饲粮。  相似文献   

19.
选取3种典型的植物油:菜籽油、豆油和亚麻油,利用体外培养系统进行体外发酵,研究植物油的类型和添加水平对瘤胃体外发酵和甲烷生成的影响。3种植物油分别添加底物干物质的3%、5%和7%,未添加植物油组为对照,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菜籽油对甲烷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豆油7%添加水平显著抑制了甲烷生成,而亚麻油所有添加水平均显著降低了甲烷生成量(P<0.05)。在豆油和亚麻油处理组中,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甲烷产量线性下降(P<0.01)。3种植物油均显著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随着植物油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乙酸和丁酸的摩尔比例显著降低,丙酸摩尔比例显著升高(P<0.05);植物油添加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乙酸和丁酸摩尔比例,显著升高了丙酸摩尔比例(P<0.05),乙酸丙酸比例显著降低。本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油降低甲烷的效果跟其来源和添加水平有关;随着植物油添加水平的提高和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甲烷生成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能氮同步释放与饲喂频率对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同步指数与饲喂频率差异对绵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以4只安装有瘤胃瘘管的杂交羊(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4种日粮分别以2种同步指数(SI)与2种饲喂频率(FF)组合处理,即Ⅰ组(SI=0.66,FF=2)、Ⅱ组(SI=0.66,FF=4)、Ⅲ组(SI=0.75,FF=2)、Ⅳ组(SI=0.75,FF=4),试验周期为4期。结果表明:Ⅰ组与Ⅱ组、Ⅲ组的平均pH差异显著(P<0.05),Ⅱ组平均N H3-N浓度与Ⅰ、Ⅲ、Ⅳ组差异显著(P<0.05),Ⅰ组与Ⅲ组的丙酸浓度、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显著(P<0.05)。对于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M C P),早晨饲喂后4 h之内,各组M C P的浓度没有差异,12:00开始Ⅳ组与Ⅲ组、Ⅰ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同步指数较高的日粮,丙酸浓度较高,乙酸/丙酸低,M C P产量较高。增加饲喂频率对绵羊瘤胃内环境调控效果甚微,但可以提高M C P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