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测定31份枇杷种质资源果实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TAA)最高为单边种(519.15 mg/hg),最低为新西兰白肉(228.66 mg/hg),变异系数为17.18%;31份种质均含有17种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最主要的2种氨基酸;17种氨基酸中,甲硫氨酸的变异系数最高(47.86%),甘氨酸的变异系数最低(12.71%);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94.95 mg/hg,占TAA的29.10%;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144.44 mg/hg,占TAA的43.04%;药用氨基酸极高,占TAA的71.94%;野生种质人体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显著高于栽培种质;来自日本的种质芳香族氨基酸含量较高;红肉种质与白肉种质各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的呈味物质。为了探索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的生产技术,采用在不同空气湿度(40%、50%、70%、90%)下,建立人工气候室室内栽培茶树,测定茶鲜叶中不同风味特征的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占氨基酸总量主要成分的氨基酸组分为茶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脯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体现出同一趋势:均在空气湿度90%情况下含量最高,空气湿度为50%时,谷氨酸与丝氨酸的含量较高;空气湿度对缬氨酸含量影响不明显。甜味氨基酸在空气湿度90%时含量最高,不同湿度条件呈极显著差异,茶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为主要贡献氨基酸;苦味氨基酸总量在空气湿度40%时出现最高值,赖氨酸与组氨酸是主要贡献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在空气湿度90%时出现最高值,不同湿度条件呈显著水平差异,茶氨酸、天冬氨酸为主要贡献氨基酸;芳香类氨基酸在不同湿度调控下无显著差异。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空气湿度处理,其味觉特征的氨基酸组分含量不尽相同,空气湿度90%时,综合评价最高,F值最大。因此,在工厂化栽培过程中通过空气湿度调控不同味觉特征的氨基酸组分,可获得不同味觉需求的茶鲜叶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评价黄皮种质果实品质奠定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以23份黄皮种质资源的成熟果实为试材,测定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VC含量、总酸、可溶性糖、糖酸比11项品质指标,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黄皮品质评价指标,并对23份黄皮种质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单果重、VC、蛋白质、可溶性糖、总酸和糖酸比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其中黄皮果实的糖酸比变异系数最大,高达108.57%,不同黄皮种质间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大,具有丰富的遗传信息和多样性;而果实横径、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仅6.98%,黄皮外观形状、大小遗传比较稳定、改良空间较小;23份黄皮种质的各品质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41%;通过计算得到第1~4主成分因子得分和品质指标的综合得分,其中第1、2主成分在黄皮品质综合评价中起到关键作用,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为A3,得分最低的为G1;对黄皮种质资源的品质影响较大且相对独立的有单果重、果形指数、可食率、可溶性糖、总酸和糖酸比这6个指标;将6个具有代表性的品质指标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5处,可得到4大类群,第I大类群有A3和Y-2,果实大、可食率较高、糖酸比高,风味偏甜,品质优良,第II大类群有X1、Y-1、G2和B1,果实较大,形状多样,可食率高,可溶性糖和糖酸比较低,品质较差,第III大类群包括300-1、J2、300-2、9-3、H1、A1、Z1、A2、N-3这9份黄皮种质,其果实大小偏低,可食率较高,酸甜适中,第IV类群包括A5、N-1、H2、A6、T1、G1、J1、J3这8份种质,其果小,可食率低,可溶性糖较低,总酸较高,糖酸比极低,口感较差。  相似文献   

4.
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为材料,研究了品质成分氨基酸总量及游离氨基酸组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呈“M”形双峰变化趋势,但产品的含量要高于鲜叶;SPSS主成分分析表明,加工过程中氨基酸总量的变化与天冬氨酸(Asp)和亮氨酸(Leu)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茶氨酸(Theanine)呈显著正相关;与丙氨酸(Ala)、脯氨酸(Pro)呈显著负相关。同时,18种游离氨基酸对氨基酸总量变化的影响可分为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为天冬氨酸(Asp)、异亮氨酸(Ile)、茶氨酸(Theanine)、缬氨酸(Val)、苏氨酸(Thr)、精氨酸(Arg)、苯丙氨酸(Phe)7种氨基酸;第二主成分为甲硫氨酸(Met);第三主成分为谷氨酸(Glu)、丝氨酸(Ser)、亮氨酸(Leu)、半胱氨酸(Cys)和组氨酸(His);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达到99.46%,可以解释加工过程中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开展甘蔗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评价,可系统地了解甘蔗种质的营养价值,为甘蔗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以100份甘蔗种质为材料,通过分析蔗汁中的蔗糖、还原糖、总游离氨基酸、多酚、矿物质、蛋白质等14个营养指标,利用SPSS软件进行营养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0份甘蔗种质营养成分存在差异,部分营养成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蔗糖分与还原糖分、蛋白质、总游离氨基酸、果糖、葡萄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总游离氨基酸、总多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与磷(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矿物质元素之间,钙(Ca)含量与铁(Fe)含量、Fe含量与铜(Cu)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影响甘蔗种质营养品质的主要因子为还原糖因子、蛋白质因子、蔗糖因子、Ca含量因子和钾(K)含量因子,上述公因子对甘蔗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9.62%。系统聚类分析表明,100份甘蔗种质的营养品质在欧式距离18.5处可分为5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77份种质,该类群蔗糖含量最高;第Ⅱ类群包含6份种质,Ca、Fe含量较高;第Ⅲ类群包含2份种质,该类...  相似文献   

6.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30份山黄皮种质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种重、种子纵径、种子横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个性状指标对30份山黄皮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黄皮果实的单果重变异幅度最大,果形指数的变异幅度最小;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其他8个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大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30份山黄皮种质聚为3大类,山黄皮种质资源的果实性状与地理起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来自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的13份山黄皮种质的果实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7.
武夷岩茶氨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分析大红袍、水仙、肉桂、雀舌、金毛猴和矮脚乌龙等6个品种武夷岩茶的游离氨基酸组分,结果表明:6个品种武夷岩茶均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武夷岩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为75.82~107.12 mg/g;其中含量较高的为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亮氨酸。武夷岩茶的氨基酸中含有各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且比例均衡;必需氨基酸总量占30.47%~40.46%,药用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61.29%~63.90%;呈鲜味的氨基酸含量也占氨基酸总量的23.80%~28.63%,因此,武夷岩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海南省的92份鹧鸪茶种质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和氨酚比等5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鹧鸪茶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游离氨基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氨酚比。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7.70%,能够反映5个品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各种质在5个品质性状上的差异,对92份鹧鸪茶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Ⅰ、Ⅱ、Ⅲ类3个类群,第Ⅲ类群综合表现最好,抗氧化的保健功效突出,且咖啡碱含量最低,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本研究结果可为鹧鸪茶的开发利用以及优良无性品系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收集保存的30份火龙果种质资源,对其部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早熟种质6份,占20.0%;14份座果率达90%以上,占46.7%;7份平均单果重350 g以上,占23.3%;17份可食率达70%以上,占56.7%;9份成熟果实果肉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8%以上,占30.0%,最高含量可达20.3%;全果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15%的有14份,所占比例达到46.7%。综合以上特征,初步筛选优级种质(品种)3份。  相似文献   

10.
龙眼果实发育过程果肉黄酮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熟龙眼品种‘立冬本’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黄酮含量存在差异,其积累消长动态呈"双S型"变化曲线。龙眼果实成熟后,果肉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挂树期延长,果肉黄酮含量又回升。龙眼果肉同时还含17种蛋白氨基酸和非蛋白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果实发育过程果肉黄酮含量与总蛋白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与GABA含量呈正相关,与丝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甘氨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生产中如以植物功能性活性成分高黄酮含量为目标,研究确立了‘立冬本’龙眼成熟前期的9月22日为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研究甘薯种质资源的光合特性。对23份来自不同地区的甘薯种质资源进行光合性状测定,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3份种质资源7个光合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高光效种质材料。结果表明,23份甘薯种质的7个光合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7个光合指标参数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18%,其中,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最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相关性分析中,净光合速率与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蒸腾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光合因子、气孔因子与叶绿素含量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5.511%。聚类分析将23份甘薯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的7个光合指标综合表现突出,且净光合速率高,因此,第Ⅰ类群可作为适合育种需要的高光效甘薯种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多元统计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辐射剂量下秀珍菇蛋白质营养价值的6个主要营养指标进行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化学评分与氨基酸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评分与必需氨基酸指数和生物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呈显著正相关。必需氨基酸指数与生物价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可将原6个营养指标综合为2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可达98.28%。根据主成分对原性状的综合能力进行营养价值分析,2个主成分可分别解释为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效应因子及营养指数  相似文献   

13.
为对大豆种质资源的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综合品质表现优异的大豆品种,本研究以173份大豆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结合气相色谱法对大豆的脂肪酸及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173份大豆种质进行划分,并建立大豆油脂品质综合评价的模型。结果表明:参试大豆种质的品质性状间差异较大;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饱和脂肪酸即棕榈酸和硬脂酸分别与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与亚麻酸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大豆粗脂肪含量与油酸、亚油酸相关性最大,其中与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2个主成分,建立了大豆油脂品质综合评价的模型,并评价出最优的大豆品种依次为多马卡-托里萨、中兴1号、冀豆3号、高丰1号和商豆1201。最后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73份大豆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Ⅲ类群表现较突出,具体表现为棕榈酸含量最高,油酸含量最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同时油脂品质的综合表现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获得优良油脂品质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0份菠萝种质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菠萝果实的可溶性糖主要由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组成,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占总糖比例的40.85%~76.89%,葡萄糖次之,果糖最低。蔗糖在各种质间的变异相对稳定;果糖和葡萄糖变异较大,分别为22.50%和22.67%。根据单糖与双糖的比例,可将不同的菠萝种质分为蔗糖积累型和单糖积累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内各糖组分均与总糖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性。因此,在评价菠萝果实中糖度风味要同时考虑果糖、葡萄糖和蔗糖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种质果实性状的稳定性,连续3a对40份不同基因型龙眼种质果实数量性状的年际间表现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在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不同年份,单果重、果皮重、果肉重、种子重、果皮厚、可食率、可溶性固形含量等果实性状均表现丰富的多样性,并存在年际间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差异,气候条件对果实数量性状有显著影响;不同性状的稳定性有差异,其中可食率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可将40份龙眼种质按果实性状稳定性分成7类。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无核黄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HS-GC-IMS)技术,并结合挥发性化合物的指纹图谱、峰强度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测定分析并比较4个不同成熟度无核黄皮果实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差异。从无核黄皮果实中共鉴定出60个已知的和3个未知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已知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含13种醛类、12种醇类、9种烯烃类、6种酮类、2种酯类、2种醚类、1种苯和1种乙酸。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显示,在特有的风味化合物方面,STAGE2的种类最多,STAGE4次之,STAGE1仅有2种,而STAGE3无明显的特有风味化合物。此外,STAGE1与STAGE2共有的风味化合物种类最多,STAGE3与STAGE4仅共有乙酸和乙醇。各化合物的信号峰强度值显示,各成熟度果实中含量均较为丰富的有己醛、戊烯醛、乙烯醇、石竹烯、α-水芹烯、柠檬烯、1-戊烯-3-酮和丁香酚甲醚。丁香酚甲醚和乙烯醇的峰强度最高,且表现为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强,其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不同成熟度果实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各自聚类,但STAGE1与STAGE2、STAGE3与STAGE4的距离分别较近。无核黄皮果实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是醛类和醇类,其次是烯氢类和酮类,不同成熟度果实分别具有共同的及特有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特征峰区域,成熟度越接近,其风味化合物的组成也较为相近。本研究可为无核黄皮的成熟度、品质和标准判定、风味成分研究及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省内采集89份酸角样品,测定单果重、果实厚度、果实宽度、单果种子数、种子质量百分比、果肉质量百分比、果实长度等9项品质评价指标。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与果实厚度、果实宽度、单果种子数、果实直线长间相关性极显著,果肉质量百分比与厚宽比间相关性显著,果肉质量百分比与种子质量百分比间负相关性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要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0.51%,即代表了全部信息的90.5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中的欧氏距离平方、类间平均链锁法,9项品质指标聚为4类,最终将9项指标简化为单果重、果肉质量百分比、种子质量百分比和厚宽比4项具有代表性品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对18个紫芽新品系春梢芽叶特性进行调查,并对其花青素、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等生化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8个种质均为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叶形椭圆形,芽叶紫红色;花青素含量变幅为3.35~19.65 mg·g-1,高花青素(≥10 mg·g-1)种质有1份;水浸出物含量变幅为42.4%~48.0%,水浸出物较高(≥45.0%)的种质有12份;茶多酚含量变幅为17.5%~21.4%,其中YY-3、YY-4、YY-6、YY-8、YY-10、YY-11、YY-12、YY-18等种质含量较高(≥20.0%);游离氨基酸变幅为3.4%~5.2%,高氨基酸≥5.0%)的种质有3份;咖啡碱变幅为3.17%~4.04%;酚氨比变幅为3.52~5.94,YY-5、YY-7、YY-14、YY-15四个种质酚氨比低于对照.紫芽新品系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色泽深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与各生化成分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石林县现有栽培人参果的不同品种(系)开展果实品质检测与评价分析,为人参果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依据。以石林县大田栽培的大圆果、圆果1号、圆果2号、圆果3号、石优1号、石优2号、石优3号和瑞玉8个主栽的人参果品种(系)为试材,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矿质元素、维生素C、纤维素和氨基酸7项果实品质指标,并对各项品质指标进行多重比较、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果实品质指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圆果2号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大圆果和圆果3号的含量最低;石优2号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石优1号和瑞玉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大圆果含量最低;石优3号维生素C含量最高,圆果3号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粗纤维含量最高,石优1号的含量最低;圆果2号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圆果3号的含量最低;大圆果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石优2号的氨基酸含量最低。果实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系)的各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彼此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果实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且累积贡献率达到83.955%,能够反映原品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以提取主成...  相似文献   

20.
10份菠萝种质资源的描述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的10份菠萝种质资源植株的芽、叶片及其果实性状进行描述和评价.结果表明:徐台品种的可溶性固彤物含量最高,其余指标接近于巴厘品种但无刺,是巴厘品种较好的一个替代品种;上海2号品种果型端正,果肉橙黄色,品质中上,Vc含量高,是较好的鲜食和加工皆宜品种;ST品种风味好,口感好,是一个优良的鲜食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