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日增重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日增重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9种蛋白水平(25.21%、29.87%、35.03%、40.67%、45.47%、50.12%、55.29%、60.38%、64.85%)的等能微颗粒饲料(以D1-D9表示)饲喂稚星虫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稚星虫的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稚星虫的日增重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D5组达到最大值。对稚星虫消化酶活性的分析表明,稚星虫蛋白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D6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D1-D5组(P<0.05);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D9组稚星虫的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D1-D4组(P<0.05);D9组稚星虫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除D8组外的其他各蛋白水平组(P<0.05)。以日增重为评价指标,稚星虫对饲料蛋白的适宜需求量为46.69%。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重为15.50±0.04 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0.36%、3.32%、6.49%、9.31%、12.16%、15.14%和18.36%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56 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9.31%时,方格星虫稚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极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8.70%;(2)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方格星虫稚虫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18.36%组星虫体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体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降低的趋势,18.36%组星虫的体蛋白含量最低,显著低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方格星虫稚虫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两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脂肪水平为9.31%时,但是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方格星虫稚虫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8.70%.  相似文献   

3.
以初始体重为15.49±0.03 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投喂以葡萄糖、蔗糖、糊精、木薯淀粉、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糊化玉米淀粉作为饲料糖源的7种等氮(45%蛋白)等脂(9%脂肪)饲料56d,研究饲料中的糖源对稚星虫生长、成活率及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糊化玉米淀粉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处理组(P<0.05),而饲料中糖源对稚星虫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体组成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稚星虫的体水分和体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葡萄糖处理组方格星虫稚虫的体水分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土豆淀粉组(P<0.05),其他各实验组差异不显著;葡萄糖处理组方格星虫稚虫的体粗蛋白含量最低,显著低于糊化及非糊化淀粉组(P<0.05).不同糖源对稚星虫的体粗脂肪含量及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稚星虫对大分子糖类(淀粉)的利用能力显著优于双糖(蔗糖)和单糖(葡萄糖).另外,玉米淀粉预糊化显著提高了方格星虫稚虫对玉米淀粉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在26~30℃和盐度18~22下,研究了每千克干等氮等能基础饲料中添加0、4、8、16、32mg和64mg蛋氨酸铜的饲料(铜实际含量为2.7、7.5、11.2、19.8、30.4mg/kg和52.1mg/kg)对体质量(18.46±0.11)mg方格星虫稚虫的质量日增加、组织铜含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基础饲料以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糊精为糖源,鱼油为脂肪源,含粗蛋白44.25%,粗脂肪9.23%,灰分9.64%,能值为19.71 MJ/kg。56d的饲养结果表明,饲料铜水平显著影响方格星虫稚虫的质量日增加、体壁铜含量、虫体铜含量(P0.05)。稚星虫的质量日增加随饲料铜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随后趋于平稳。饲料铜水平为7.5、11.2、52.1mg/kg时,稚虫的质量日增加差异不显著;当饲料铜含量为11.2mg/kg时,稚星虫质量日增加达最大值(0.68±0.04)mg/d。稚星虫的体壁铜含量和虫体铜含量均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提高而显著升高,当饲料铜含量为52.1mg/kg时,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组稚星虫体腔液铜含量为2.32~4.53μg/g,与消化酶活性一致,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质量日增加和饲料成本考虑,建议方格星虫稚虫饲料铜水平的添加量为7.5~11.2mg/kg。  相似文献   

5.
饲料中不同糖源对方格星虫稚虫日增重和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糖、蔗糖、糊精、木薯淀粉、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制成7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稚虫8周,研究不同糖源对稚星虫日增重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糖源对稚星虫的日增重有显著的影响(P〈0.05)。糊化玉米淀粉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糖源组(P〈0.05);葡萄糖组的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他糖源组(P〈0.05);未经糊化的3种淀粉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蔗糖、糊精及葡萄糖组(P〈0.05)。消化酶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糖源对稚星虫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其中,蔗糖组稚星虫的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糖源组(P〈0.05);脂肪酶活性以葡萄糖组最低,显著低于除蔗糖组外的其他糖源组(P〈0.05)。在该研究条件下,大分子糖类(淀粉)的促生长效果优于双糖(蔗糖)和单糖(葡萄糖),糊化淀粉促生长效果优于未糊化淀粉。  相似文献   

6.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皇康康  张春晓  王玲  宋凯  黄飞 《水产学报》2014,38(6):877-887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红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α-淀粉为主要糖源,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并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配制实验饲料。实验设3个蛋白水平(35%、40%和45%),每个蛋白水平下设4个脂肪水平(4%、7%、10%和13%),共12种饲料,饲料可利用能变化范围为12.4~17.8 kJ/g,蛋白能量比变化范围为21.9~32.0 mg/kJ。每种饲料设置3个重复,每个水族缸放养12只牛蛙[初始平均体质量为(91.5±1.1)g],每日饱食投喂2次,实验周期56 d。结果发现,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而13%脂肪组的牛蛙肝脏出现颜色不均一和肝体脆化无韧性的现象。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显著影响牛蛙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其中,40%蛋白组牛蛙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蛋白组,与45%蛋白组无显著差异。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饲料效率显著升高,而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保留率无显著差异。饲料脂肪水平与牛蛙全体的脂肪含量和总能水平正相关,但不影响牛蛙全体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牛蛙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和脂蛋白酯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牛蛙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和7%,适宜蛋白能量比为27.7 mg/kJ。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生长性能、肌肉质构指标及肝脏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双因素3×2因子试验设计,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45%和50%,脂肪水平分别为6%和9%的6组试验饲料,饲喂均重为(293.11±7.84)g的中华鳖,8周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中华鳖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均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升高,45%和50%蛋白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0%组,45%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40%组,50%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40%组。饲料脂肪含量对中华鳖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9%脂肪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6%组。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肌肉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先显著升高,然后在45%时达到稳定水平。肌肉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显著升高。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中华鳖四肢肌肉的回复性、弹性和凝聚性无显著影响,硬度、黏性和咀嚼性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随着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下降。肝脏igf-I基因m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9%脂肪组的肝脏igf-I和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6%组。综合中华鳖生长性能及营养品质的试验结果,温室养殖条件下,中华鳖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5%和6%。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营养生理和消化生理,比较了稚虫(0.35±0.00)g、幼虫(1.43±0.10)g、成虫(5.15±0.34)g 3个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体壁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个体生长,星虫体壁水分、粗灰分和总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除脯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均随星虫个体的生长而增加。随着个体的生长,星虫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成虫显著高于稚虫(P0.05)而与幼虫无显著差异(P0.05)。相反,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随星虫的生长而显著降低(P0.05)。稚虫和幼虫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成虫(P0.05),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稚虫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幼虫和成虫(P0.05)。因此,不同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的营养需求和消化酶活性均不同,在饲养过程中,应考虑星虫这种生理的变化,适当调整饲料营养配比,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饲料脂肪水平对江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饲料中脂肪水平对江黄颡鱼幼鱼(平均体重0.44g)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共设5个水平组,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3.77%,4.82%,7.29%,8.37%,9.87%。每组20尾,3个平行,饲养66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江黄颡鱼幼鱼的饲料系数呈上升趋势,蛋白质效率则呈下降趋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抛物线变化,但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江黄颡鱼幼鱼肝脏中脂肪的蓄积量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各项指标并分析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脂肪水平的回归性关系,可以推测江黄颡鱼幼鱼期的饲料脂肪水平应该维持在7.59%~7.6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血鹦鹉鱼(Vieja synspila♀×Amphilophus citrinellus♂)增色期饲料脂肪水平对其生长、免疫力和吸收虾青素的效果,选取540尾血鹦鹉鱼随机分为6组,投喂虾青素为4‰而脂肪添加水平分别为2.93%(对照组)、5.90%、8.89%、11.91%、14.94%、17.92%的饲料60 d。结果显示:1)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血鹦鹉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11.91%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体色的红值(a*)、黄值(b*)和组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红值(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脂肪添加水平为14.94%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黄值(b*)在11.91%组达到最大值,与14.94%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体色亮度值L值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游离脂肪酸(NEFA)在14.94%组达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总蛋白(TP)在11.91%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酸(TBA)和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分别在11.91%组和14.94%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在一定虾青素含量的饲料中,适量添加脂肪可提高血鹦鹉鱼的生长性能、有效改善虾青素的吸收效率、增强机体免疫力,过高的脂肪水平则对虾青素吸收无益。综合分析各指标,推荐血鹦鹉鱼着色饲料(4‰虾青素)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11.91%~14.94%。  相似文献   

11.
以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69±0.05)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7.72%、30.09%、33.05%、35.31%和37.57%的5种等能、等脂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47 d的饲养试验,探索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  相似文献   

12.
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配制9种试验饲料,研究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31%、37%和43%)和脂肪水平(3.5%、5.5%、7.5%)对平均体重为5.49 g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鱼种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影响。实验选取赤眼鳟鱼种810尾,随机分成9组,每组2个重复,饲养期6周。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和脂肪的交互作用对赤眼鳟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饲料系数影响显著(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脂肪水平为3.5%时赤眼鳟特定生长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随着特定生长率的升高,赤眼鳟的肥满度和肌肉蛋白质的含量升高;赤眼鳟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均随着饲料中可消化能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刘伟  文华  蒋明  吴凡  田娟  杨长庚  黄凤 《水产学报》2016,40(5):751-762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投喂频率对罗非鱼生长及生理健康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实验,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36.27%和26.02%)与投喂频率(1、2和3次/d)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体成分、血清指标和肝胰脏结构的影响。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实验鱼的末体质量(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肥满度(CF)、去内脏全鱼灰分(EWA)、内脏水分(VM)、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摄食率(FI)、脏体比(VSI)、饲料成本(FC)、去内脏全鱼粗脂肪(EWF)、内脏粗脂肪(VF)、肝胰脏粗脂肪(HF)显著降低(P0.05);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实验鱼的FW、WGR、SGR、肝体比(HSI)、CF、FC、EWF、VF、HF,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TCHO)、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K)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E、蛋白质效率(PER)、去内脏全鱼水分(EWM)、EWA、VM、肝胰脏水分(HM)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FW、WGR、SGR、VM和HDLC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投喂26.02%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实验鱼,肝胰脏细胞肿大变形,呈现透明的空泡化,出现细胞核偏移;而投喂36.27%蛋白质饲料的实验鱼,大多数肝细胞胞浆清晰,可观察到的肝细胞空泡面积较小。综合考虑,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6.27%是适合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其适宜的投喂频率为2次/d以上,可根据罗非鱼市场情况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4.
麻艳群  黄凯  肖新  陈涛  于丹  卢克焕 《水产科学》2011,30(7):383-386
选取900尾健康的巴丁鱼(约1.4 g/尾),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磷脂水平分别为0%、1%、2%、3%、4%),每组设3个重复,投喂同一种饲料,每个重复60尾鱼放养于一个水泥池(1.52 m×1 m×1 m)中。试验期56 d,试验水温为25~27℃。试验结果显示,各组的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磷脂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当磷脂水平为4%时,以上2个指标均达最高,分别为(1484.95±36.50)%、(4.92±0.26)%。第5组饲料系数最低(1.00±0.05)(P>0.05)。饲料磷脂水平显著影响巴丁鱼的肥满度、肝脏脂肪含量和肌肉脂肪含量(P<0.05)。第5组的肥满度最高(1.24±0.21),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第1组的肝脏脂肪含量最高(3.71±0.47%),与第3、4、5组差异显著(P<0.05)。第4、5组的肌肉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前3组(P<0.05)。  相似文献   

15.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质水平(34.85%,40.48%,46.54%,51.54%,56.69%)的等能饲料.以初始体质量为(54.52±0.23)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为实验对象,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54 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蛋白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上升,51.54%和56.69%饲料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51.54%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1.54%饲料组的蛋白质沉积率(PRE)也显著高于34.85%、46.54%和56.69%组(P<0.05),但与40.48%饲料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为参考指标,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增重时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要量为53.56%.(2)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鱼体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的含量(P<0.05).51.54%饲料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4.85%组(P<0.05),而与40.48%、46.54%和56.69%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下降,水分含量表现出与粗脂肪含量相反的趋势.(3)饲料蛋白含量对星斑川鲽幼鱼部分血浆生化指标也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血浆总蛋白(TP)以51.54%组最高,与56.69%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34.85%、40.48%和46.54%组(P<0.05);40.48%、51.54%和56.69%组间血浆尿素氮(BU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34.85%和46.54%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星斑川鲽饲料中蛋白质适宜添加量为51.54%~53.56%.  相似文献   

16.
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0%和6.0%的南极大磷虾粉,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如下:(1)添加4.0%南极大磷虾粉试验组的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速度最快,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转化效率(PER)最大(P0.05),饲料系数(FCR)最低;(2)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0%组的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其次是6.0%组,2.0%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4.0%组的幼鱼肌肉的粗脂肪含量也是4组中最高的,但6.0%添加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3)添加南极大磷虾粉组肌肉中所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均高于对照组。综合表明,添加南极大磷虾粉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都有一定的影响,能改善其生长性能和提高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和加工工艺饲料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消化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4个蛋白质水平(28%、30%、32%和36%)和2种加工工艺即膨化饲料(EF)和硬颗粒饲料(PF)的4×2双因素实验设计,进行为期13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蛋白质水平和加工工艺对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肝体比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28%蛋白质可显著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EF组的末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PF组(P<0.05)。蛋白质水平和加工工艺对肝胰脏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有交互作用(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肝胰脏的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均在28%蛋白质水平时最高,EF组肝胰脏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肠道胰蛋白酶活力高于PF组(P<0.05)。蛋白质水平和加工工艺对肝胰脏的丙二醛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肝胰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血清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均在28%蛋白质水平时最低。PF组肝胰脏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EF组(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EF组(P<0.05)。4种模型(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和Brody)均能很好地模拟克氏原螯虾体重和体长的生长曲线,拟合度均大于0.97,其中,以Logistic模型拟合克氏原螯虾体重和体长最优,且幂函数可以反映体重和体长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28%蛋白质水平和膨化加工工艺使克氏原螯虾具有最优的生长性能和消化力,28%蛋白质水平的硬颗粒饲料可提高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