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柞蚕肠道致病菌、灭活的柞蚕病毒和微粒子孢子以及柞蚕自身物质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的试验.并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D31)的诱导活性进行了比较;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上述诱导源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进行了鉴定和比较,初步表明:1.柞蚕致病菌、灭活的柞蚕病毒和微粒子孢子以及柞蚕自身物质均能诱导柞蚕滞育蛹产生抗菌物质,但其活性差异显著,2.上述诱导源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不同组份的相对量和活性在体内持续的时间有明显差异,3.同一诱导源诱导柞蚕蛹产生抗菌物质的不同组份不是同时产生的.也不是同时消失的.  相似文献   

2.
对家蚕滞育蛹抗菌活性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家蚕品种滞育蛹之间的抗菌肽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家蚕滞育蛹血淋巴抗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耐酸性。诱导雄蛹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抗菌活性要高于雌蛹,家蚕滞育蛹对柞蚕链球菌(1212)的抵御性较其他诱导源强,不同品种家蚕滞育蛹诱导后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可能与其品种的特有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半蛾区测定方法,将同蛾区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稚蚕期对柞蚕NPV的感染抵抗性进行了相关性的比较试验.初步结果表明:(1)同蛾区稚蚕期对NPV感染抵抗性强的.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也高,呈正相关关系,(2)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高的峨区,次代稚蚕期抗毒力(NPV)也强,呈正相关;(3)柞蚕五龄幼虫经大肠杆菌诱导后也能产生抗菌物质,且其诱导抗菌物质活性与溶菌酶活性趋于正相关.同时,供试的三个柞蚕品种,蚕期和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滞育与非滞育柞蚕物质积累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守星 《蚕业科学》1993,19(1):53-56
<正> 柞蚕化性有其一定的遗传性,但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关于环境因子对柞蚕化性的影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幼虫期光照是蛹期滞育的主要原因,卵期光照对滞育也有影响;二是认为饲料营养是影响滞育的主要原因;三是认为温度对滞育也有重要影响。本试验对不同滞育性柞蚕及雌雄个体分别取样,测定了五龄早期至化蛹初期各物质的含量,比较了蛹期滞育与非滞育柞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 前报介绍了柞蚕卵感光(光照18小时)是柞蚕二化性区域产生滞育蛹(二化变一化)的主要因素。蚕卵感光时间越长,温度 越高,发生滞育蛹就越多。反之,发生滞育蛹就少。但是,柞蚕卵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照的敏感程度尚不知道,故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及变化与种茧耐贮性之间的关系,以7个二化性品种和1个一化性品种柞蚕种茧为试材,比较分析雌、雄蛹在低温贮藏不同时间后血淋巴总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期间,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在化性、品种、性别间较为相似,但活性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化性品种总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二化性品种,CAT活性显著低于二化性品种,各二化性品种之间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相较于春季出库期,二化一放出库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种茧蛹体血淋巴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大9雌蛹总SOD、POD、CAT活性下降幅度最小,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3种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说明大9的雌蛹耐贮性最强,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耐贮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茧耐低温贮藏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柞蚕的一化性品种及二化性品种,在胶东地区表现出较稳定地遗传保守性.通常年份,二化性品种春茧羽化95%以上,一化性品种滞育90%以上.但是,1985年二化性品种春茧发生大量滞育蛹,牟平、乳山等县滞育率均达20%以上,严重影响了秋茧生产.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影响滞育的因子有:品种基因、光照、饲料、温湿度等,其中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子是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光处理为对照,采用不同光照时长与光照强度的日光灯照射河南一化性柞蚕品种豫大1号和辽宁二化性柞蚕品种沈黄1号的蚕茧,探讨不同光照处理对柞蚕蛹滞育解除的影响以及柞蚕蛹滞育解除过程中体内海藻糖和糖原的代谢变化。结果表明,400 lx、17 h/d的光照组合对豫大1号的滞育解除效果最好,羽化高峰期时间最早,校正羽化率为80.0%;沈黄1号在260 lx、17 h/d的光照条件下达到最高校正羽化率(89.9%),400 lx、17 h/d为羽化高峰期最早的光照组合。日光灯照射下,豫大1号的平均校正羽化率较沈黄1号低9.1百分点,羽化持续时间长19.16 d,但2种柞蚕蛹都在光照处理50 d左右达到羽化高峰期;自然光照射下,豫大1号的校正羽化率较沈黄1号的羽化率高9.4百分点。无论是在17 h/d日光灯照射还是自然光照射处理期间,豫大1号和沈黄1号滞育蛹的海藻糖含量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豫大1号滞育蛹在自然光照射处理期间糖原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在17 h/d日光灯照射处理期间,糖原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沈黄1号滞育蛹的糖原含量在17 h/d日光灯照射和自然光照射下都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阐明柞蚕蛹滞育解除过程中的糖类物质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溶菌酶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抗菌蛋白质,在昆虫抵御外源物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柞蚕蛹为材料,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及无菌水为诱导源,测定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抑制活性,并根据柞蚕溶菌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53869)设计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变化。4个诱导处理组的柞蚕蛹血淋巴均可以产生抑菌活性,但抑菌效果具有显著差异:诱导后72 h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明显抑菌效应,抑菌圈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无菌水处理组、蛹虫草菌处理组、柞蚕微孢子虫处理组、大肠杆菌处理组,且雌蛹血淋巴的抑菌活性较强。4个诱导处理组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诱导后4~8 h内迅速上调,雌蛹和雄蛹中的表达量分别在诱导后24h、8~12 h达到最大,其中,大肠杆菌诱导溶菌酶基因表达上调迅速,但持续时间短,而蛹虫草菌和柞蚕微孢子虫诱导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高。研究结果说明柞蚕的免疫应答时间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因诱导源而不同,雌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一化性柞蚕的适生地,柞蚕蛹资源丰富,可常年培育蛹虫草。试验表明,利用一化性柞蚕的滞育蛹培育蛹虫草,蛹体僵化的快慢与菌种的形态、菌液的稀释倍数、接种剂量有关;蛹体僵化和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18~27℃。  相似文献   

11.
柞蚕部分品种及杂交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宋宪军  聂磊  张涛  秦启联  秦利 《蚕业科学》2004,30(4):428-431
对柞蚕生产上的部分品种及杂交种进行RAPD分析表明 :供试的柞蚕品种未按体色系统聚类 ,而是按品种的来源聚类 ,胶蓝、烟 6、青黄、方山黄 1号、789聚为一类 ,青 6号、选大 1号、沈黄 1号聚为一类 ;来源相同、体色相同的品种间遗传距离小 ,亲缘关系较近。柞蚕亲本及杂交种F1代的RAPD标记为显性标记 ,通过筛选特定的随机引物 ,应用于柞蚕杂种优势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诱导源对柞蚕滞育蛹酯酶蛋白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楚 《蚕业科学》2001,27(4):287-292
用不同的诱导源如E .coliK12 D31、TritonX 10 0、脂多糖 (LPS)及其混合物诱导柞蚕滞育蛹 ,并以SDS PAGE和A4 50nm处蛋白吸收值作为测定指标 ,研究其血液上清液脂酶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SDS PAGE凝胶上可观察到不同的诱导源诱导的新酯酶蛋白 ,同时也导致酯酶蛋白吸收值的不规则变化。单位体积的氨基酸浓度表明有些氨基酸在酯酶蛋白和抗菌肽蛋白的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亮氨酸是抗菌肽组成中最重要的组分 ,但是在柞蚕滞育蛹免疫血液中含量并不高。证明诱导产物不仅仅是具有杀菌作用的抗菌肽 ,也包括酯酶在内的其他蛋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柞蚕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刘彦群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4):283-28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 4个代表性的柞蚕品种河 41、四青、青黄 1号、杏黄和 3个家蚕品种大造、C10 8、75 32的 2 8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柞蚕具有极为丰富的DNA多态性 ;不同品种的个体间 (种内 )的多态性为 80 7%,而同一品种个体间的多态性也达到 45 8%~ 49 4 %;同一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33~ 0 2 38,远大于家蚕的 0 0 0 8~ 0 0 81;不同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15~ 0 382 ,与家蚕相似。柞蚕的DNA多态性有 6 0 %来源于品种内的个体间 ,而来源于品种间的部分只占 40 %。UPGMA聚类时 ,柞蚕的各个体均能按品种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夏润玺  李健男 《蚕业科学》2001,27(4):293-296
柞蚕 (Antheraeapernyi)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SOD)的活性随蚕的生长发育呈有规律的动态变化 ;SOD活性在 1~ 4龄随龄递减 ,5龄高于前 4龄 ,蛹期高于幼虫期。同一龄期内 ,以初、末期较高 ,将眠时较低。化蛹后 ,SOD活性迅速升高 ,至蛹中期达峰值 ,随后下降直至羽化。不同性别间SOD活性以雌性较高。不同品种间SOD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接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Antheraeaperny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ApNPV)后 ,血淋巴SOD活性发生显著变化。研究认为 ,柞蚕血淋巴SOD活性与蚕的生长发育、体内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柞蚕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柞蚕生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述了柞蚕育种研究进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柞蚕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柞蚕育种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及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外源蛋白在柞蚕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表达系统的表达水平和稳定性,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克隆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表达载体pApM748BE中,获得重组质粒DNA,与ApNPV DNA共转染樗蚕(Phi-losamia cynthiam)培养细胞Pc-01后,用末端稀释法筛选获得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将该重组病毒感染柞蚕蛹,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P在柞蚕蛹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柞蚕蛹感染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后6 d,EG-FP就有明显的表达;感染后12~18 d,蛹体液中的EGFP含量保持较高水平,以EGFP标准样品定量分析EGFP在柞蚕蛹体液中的表达水平高于1 mg/mL;感染后30~39 d仍可以检测到蛹体液中EGFP的表达,而且蛋白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作表达载体,可在柞蚕蛹中高效稳定地表达EGFP,并且EGFP在雌雄蛹间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柞蚕(Antheraea pernyi)杆状病毒诱导鸡异嗜白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确证其是否具有活化鸡异嗜白细胞的作用。采用β-葡萄糖苷酸酶释放法检测柞蚕杆状病毒诱导的鸡异嗜白细胞脱颗粒反应,并通过应用蛋白酪氨酸激酶(src、sy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p38 MAPK、JNK)的特异性抑制剂,分析各蛋白酶通路在柞蚕杆状病毒诱导鸡异嗜白细胞脱粒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柞蚕杆状病毒可以显著提高鸡异嗜白细胞的脱粒反应,其中src、PI3-K、JNK的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抑制柞蚕杆状病毒诱导的鸡异嗜白细胞的脱粒反应,而syk、ERK、p38 MARK的特异性抑制剂则对鸡异嗜白细胞脱粒不起作用,说明柞蚕杆状病毒可通过src→PI3-K→JNK信号转导通路来诱导鸡异嗜白细胞的脱粒反应。  相似文献   

18.
寄生蝇是柞蚕的重要天敌昆虫之一。为帮助生产上识别及防治柞蚕寄生蝇,综合已有的研究报道及最新的研究结果,从分类地位、成虫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及发生危害等方面对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Chao)]、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Walker)]、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Wiedemann)]、坎坦追寄蝇(Exorista cantans Mesnil)、札幌毛瓣寄蝇(Nemoraea sapporensis Kocha)和舞毒蛾克麻蝇[Kramerea schuetzei(Kramer)]共6种危害柞蚕的寄生蝇进行系统概述,其中,舞毒蛾克麻蝇为柞蚕天敌昆虫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