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位池地膜鱼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月27日—8月7日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耶湾对虾养殖场采用高位池铺地膜进行南美白对虾和鲻鱼混养试验。试验结果:南美白对虾平均单产934kg/667m^2,鲻鱼平均单产40kg/667m^2,平均利润1.68元/667m^2;该养殖模式对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和增产增收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笔者为了探讨避免低位池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病害发生和提高对虾产品的质量等问题,在2003年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遮日鱼的混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传统对虾养殖模式病害频繁发生,为防治虾病而乱下药、多下药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但增加成本,而且破坏了水体环境,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存在隐忧.海丰县海洋与渔业局利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这一平台,改变传统养虾模式,大力推广生态混养技术,于2006年初与赤坑镇示范户联合进行虾、鱼混养试验.试验选择南美白对虾与鲻鱼、鲢鱼、鳙鱼、草鱼混养,运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南美自对虾淡水养殖技术的成熟,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面积逐年扩大.但近几年,虾苗的放苗密度逐年大幅提高,造成对虾病害频发.这给虾农带来很大损失.为预防白对虾病毒病的发生,提高池塘养殖的综合效益,2009年,我们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草鱼混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2017、2018年连续2年利用7口0.4 hm~2(6亩)对虾养殖池在淡水条件下进行了鲻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试验结果:鲻鱼放养规格48~80 g/尾,放养密度为75~225尾/hm~2,收获鲻鱼规格为420~520 g/尾。2017年,南美白对虾单养池(对照池)产量为6 090 kg/hm~2,6口鱼虾混养池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40~1 590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012.5 kg/hm~2;2018年对虾单养池产量5 790 kg/hm~2,6口混养池南美白对虾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795~1 515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170 kg/hm~2。2017年6口鱼虾混养池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0 100~64 50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65 145元/hm~2;2018年6口鱼虾混养池的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28 500~55 95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40 365元/hm~2。池塘水质方面,养殖中后期,鱼虾混养池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明显低于对虾单养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鱼类品种混养在对虾池中,对于改善池塘水质,增加养殖收益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对虾高密度精养的成功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我国在鱼类混养技术上已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关于南美白对虾与鱼类的混养,目前已见报道的是与罗非鱼、草鱼、鲢鳙鱼、异育银鲫、黄颡鱼、鲻鱼等,且多数为与某种鱼类单品种单茬混养。目前关于南美白对虾双茬与草鱼、鲤鱼、银鲫混合养殖的报道并不多。一、南美白对虾双茬与草鱼、鲤鱼、银鲫的混合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面临着出口受阻,价格下跌,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加等困难,尤其是病害泛滥,养殖的风险不断加大。为减少病害对养虾的危害,笔者近年来对南美白对虾采取了“鱼虾混养”、“疏养”、“轮养”等养殖模式,以暗纹东方鲀和南美白对虾混养模式对控制南美白对虾病害的效果为好,现将此模式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养殖南美白对虾病害频发,养殖风险不断加大,为避免病害发生、提高虾产品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我们于2006年在奉城镇农业园区进行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套养斑点叉尾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单一品种养殖出现病害多、产量低,以及养殖效益逐年下降的现象,为了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池塘综合经济效益,作者团队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新模式的探索试验和技术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位池南美白对虾与鲻鱼混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月至8月我们在文昌龙楼耶湾海水养殖场进行了高位池南美白对虾与鲻鱼混养试验,经过132天的精心饲养管理,取得了理想的结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不断探索鱼虾混养新技术与筛选最佳的混养鱼类品种,继2003年我们在本省文昌龙楼耶湾海水养殖场成功地进行高位池南美白对虾与鲻鱼混养试验后,我们于2004年5月至12月在文昌翁田东海海水养殖场又进行高位池南美白对虾与暗纹东方鲀(以下简称河豚)混养技术研究,经过143天的精心饲  相似文献   

12.
正南美白对虾,亦称为白虾或白对虾,具有生长快、适应力强等特点,引入我国养殖近30年,为养殖户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在白斑病毒病、桃拉病毒病、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和对虾肝肠胞虫等几种重要病害的侵袭下,养殖成功率大幅降低,养殖户损失惨重。随着对虾养殖技术及养殖观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如何生态养殖南美白对虾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主要养殖技术包括鱼虾混养、鱼虾贝混养、鱼虾蟹贝混养和虾蟹混养等,但虾蟹草混养的试验较少。现于2020年下半年在钦州市犀牛脚镇竹排村进行南美白对虾虾蟹草生态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13.
<正>嘉善县惠民街道是嘉善县最早的养殖南美白对虾基地之一,2002年开始试养2.4亩南美白对虾,经过渔技人员和水产养殖户共同努力,南美白对虾养殖得到快速发展,至2014年养殖面积已达到1500多亩,成为当地渔业支柱产业。为探索一种降低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发生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模式,2010年起开始摸索南美白对虾、中华鳖生态混养模式,取得了阶段性试验示范成果。现将试验示范与推  相似文献   

14.
南美白对虾与罗非鱼混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宗东 《渔业现代化》2005,(3):25-26,28
南美白对虾在海南推广养殖已有七八年,近两年来海南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养殖风险不断增大,大部分养虾业出现亏损。主要因素是对虾养殖池塘老化,种质退化,近海的富营养化和养殖病害的猖獗,严重影响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笔者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罗非鱼混养的试验,结果表明,混养可以增强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阻断虾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5.
<正>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滨对虾,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世界养殖产量较高的三大优良虾种,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在国内多个省份普遍展开的同时,病害也多有发生。在南美白对虾越来越难养的情况下,连云港市对虾综合试验站在试验示范基地,吸取别人的经验[1],先后开展了多项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示范[2,4,5],设置平行隔离网和设置"U"型隔离网分别混养南美白对虾与鲤鱼、黄金鲫,利用生物防控原理有效的控制了对虾的病害,增加了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介绍两种不同隔离网模式对鱼虾混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淡水鱼养殖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模式,一方面在淡水鱼产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增产南美白对虾,可大幅度提高淡水鱼养殖效益,另一方面鱼虾混养环境下能控制和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成功率。因此,淡水鱼养殖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模式是一种综合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近些年来,该模式在南美白对虾苗种来源方便的地域被广泛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020年引进福瑞鲤并采用与南美白对虾套养的生产试验,收到了不错的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鱼虾混养中的水环境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玥 《齐鲁渔业》2012,(7):33-34
南美白对虾是海水、半咸水和纯淡水均能高密度养殖的优良对虾品种,特别是在内陆半咸水和纯淡水的池塘养殖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单一品种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备受病害困扰。同时淡水渔业产品价格低迷,养殖效益低下甚至亏本,致使池塘单养面临种种困境。为改变现状,“池塘鱼虾混养模式”正逐步走向成熟。实践证明鱼虾混养比单一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具有更强的优势,既降低了发病率,又增加了鱼产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黄河三角洲地区以其优越的黄河水与地下卤水资源,已成为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主阵地。为了避免病害的困扰,保证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池塘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高产高效,我们先后进行了鱼虾混养、双季轮养、高位池养殖、适宜放养密度等方面的研究,并深入研究了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水质调控技术。高效生态养殖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为水环境调控技术,直接影响到虾鱼的生长和生存。南美白对  相似文献   

19.
<正>为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盘锦地区的一些养殖户开展了淡水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明显提高了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现将2013年在盘锦三角洲地区开展的德国镜鲤与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生产试验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围垦有集中连片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8万余亩。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因种苗质量、气候变化、水源水质等问题的影响,养殖产量与效益颇不稳定,养殖风险进一步加大,养殖面积呈下降趋势。为探索新型的池塘水体循环利用与虾鱼高效生态混养模式,在上级有关农业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我们在萧山南美白对虾主养区开展了池塘循环水虾、鱼高效生态养殖试验。经过一年的养殖试验,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