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鹅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接种鹅胚的病毒增殖法,从具有小鹅瘟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病死雏鹅的脏器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进行了鹅胚致病性试验、鹅胚中和试验、雏鹅感染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毒株为小鹅瘟病毒.  相似文献   

2.
对安徽省六安地区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进行剖检,对具有典型症状和病变的病死雏鹅脏器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用接种鹅胚的病毒增殖法,从病死雏鹩的脏器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鹩胚致病性试验、鹅胚中和试验、雏鹅感染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初步鉴定所分离的毒株为小鹅瘟病毒,且该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鹅细小病毒BC1105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1年5月中旬在吉林省白城地区的某养鹅场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肾脏、肝脏、脑和脾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选用未免疫小鹅瘟疫苗的健康母鹅所产的14日龄鹅胚,进行鹅胚接种试验,连续传代、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电镜观察、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鹅细小病毒,命名为BC1105株。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制预防鹅痛风病的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疫苗及卵黄抗体,试验对黑龙江省某养鹅场疑似痛风死亡鹅的肝脏及肾脏组织进行了病原分离,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鹅胚传代、RT-PCR检测、核苷酸序列测定与比对、病毒含量测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分离得到一株鹅星状病毒;分离毒株可致传代鹅胚100%死亡;鹅胚传代尿囊液的RT-PCR检测为阳性;阳性产物核苷酸序列与鹅星状病毒AHDY株基因(登录号为MH410610.1)和FLX株基因(登录号为KY271027.1)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3%;分离株病毒含量为1×10~(4.83)ELD_(50)/0.2 mL;2日龄健康易感雏鹅接种分离毒株48 h后陆续死亡,剖检表现为心脏、肝脏与输尿管尿酸盐沉积及肾脏出血肿胀,与自然发病雏鹅症状一致。说明该分离毒株为导致雏鹅痛风病的病原,可作为研制鹅星状病毒疫苗及卵黄抗体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5.
试验从疑似鹅副黏病毒感染的雏鹅肝、脾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鸡胚培养试验、血清学检测、特异性试验、RT-PCR测定,初步证明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该毒株的成功分离为鹅副黏病毒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型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近年鹅星状病毒的流行情况,通过鹅胚接种、鹅胚半数致死量测定(ELD_(50))、RT-PCR检测和基因组序列测定等方法,从2019年山东某养鹅场雏鹅疑似星状病毒引起鹅内脏痛风病的病料中分离出1株新型鹅星状病毒,命名为AstV/Goose/SD776/2019。该分离株能引起鹅胚典型的临床症状,病毒无血凝活性,ELD_(50)为10~(-4.0)/0.2 mL,动物回归试验中死亡的雏鹅可以复制出与临床自然感染相似的病变。用RT-PCR对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的3个ORF和与新型鹅星状病毒毒株(JSHA、SD01、SDPY、GD)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99.2%以上);与能导致雏鹅肠炎的鹅星状病毒(FLX)及其他种属禽源星状病毒同源性相对较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在进化树上与4株新型鹅星状病毒的亲缘关系接近,表明分离毒株为新型鹅星状病毒。  相似文献   

7.
2017年10月—2019年5月,本实验室从广东、四川、河北、山东、安徽、辽宁等广大养鹅地区采集了67份典型雏鹅痛风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了鹅星状病毒,并且约有94.03%的样品为两个不同种的鹅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病原分离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的变异株病毒(命名为SCCD)可以在鹅胚上稳定增殖,并且能稳定致死10日龄鹅胚,致病力较鹅星状病毒FLX增强;新型鹅星状病毒株(命名为SDPD)不能在鹅胚和SPF鸡胚上稳定增殖。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与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SCCD株、新型鹅星状病毒SDPD株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9.7%、58.1%,ORF1b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4%、61.0%,ORF2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1.0%、42.5%。将新分离的鹅星状病毒株接种1日龄健康雏鹅,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SCCD株和鹅星状病毒SDPD株虽然能使雏鹅发生死亡,引起肝炎、肾肿胀和增重减少等变化,但雏鹅均无典型痛风(脏器尿酸盐沉积)表现,而两种鹅星状病毒株混合攻毒能使44%的雏鹅发生典型痛风,并与临床发病症状一致。因此,临床上引起雏鹅痛风的病原可能是两种鹅星状病毒,即新型鹅星状病毒和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  相似文献   

8.
鹅副粘病毒强毒YNG-1株的分离及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鸡胚接种法从云南省某鹅场发生烈性传染病的鹅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HA,HI试验,鸡胚接种试验,血清中和鸡胚接种试验,确定所分离病毒为副粘病毒,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8.57/0.1ml。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制定标准及其方法,测定该分离株的鸡胚是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54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灵敏(ICPI)为1.71,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36。表明该分离株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为强毒株,命名为YNG-1株。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6日龄鹅及16日龄鸡致死率均为100%,对6日龄肉鸭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取山东某地病死鹅的脑和脾脏常规处理,分别接种11日龄SPF鸡胚和16日龄非免疫鹅胚,从死亡胚的尿囊液中分离到毒株,并对分离株进行了血凝性鉴定、毒力鉴定、动物试验以及疫苗保护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具有血凝性,为强毒株,血凝性能被新城疫病毒(NDV)阳性血清所抑制,且其他生物学特性与NDV也有很大的相关性,故将其命名为NDVWF216株。用分离的鹅源新城疫病毒WF216株尿囊液制成油乳剂灭活苗和NDV油乳剂灭活苗均可保护鹅和鸡免受鹅源新城疫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引起雏鹅痛风的新型鹅星状病毒流行株特征。本试验从安徽省鹅星状病毒阳性雏鹅组织中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的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随后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液接种9~11日龄鹅胚可成功分离到病毒,将其命名为GASTV-ZM株。IFA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鉴定为阳性。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ZM株鹅星状病毒基因组全长7 175 nt,ORF2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与2014—2020年间分离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6.7%~98.9%和96.9%~99.0%,ORF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3个氨基酸突变位点与以往存在显著差异,ZM株与2016年以来在我国流行的新型鹅星状病毒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与2020分离株HNSQ-6株和XT1株同源性较高。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性和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舒秀伟 《中国兽药杂志》2013,47(2):18-20,23
从辽宁省某鹅场病死鹅中分离到1株禽Ⅰ型副粘病毒.应用鸡胚传代、电镜形态学观察、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免疫保护试验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脑接种致病指数(ICPI)、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三项毒力指标的测定.参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分别测定该分离株的鸡(鹅)胚MDT、1日龄鸡(鹅)ICPI和6周龄鸡(鹅)IVPI为51.6/68.6 h、1.75/1.70和1.68/1.72.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鹅副粘病毒强毒株,命名为YF株.应用YF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实验鸡和雏鹅,结果表明有良好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12.
为分离鹅细小病毒(GPV),本研究将疑似GPV感染鹅的组织样品接种SPF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第4代病毒对12日龄鹅胚的平均致死时间为96 h,ELD50为10-4.6/0.5 mL,PCR和琼脂扩散试验均呈GPV阳性反应,负染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20 nm~25 nm的圆形或六角形病毒粒子,病毒可以被GPV标准阳性血清完全中和,回归雏鹅后表现典型的GP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为100%.分离株GPV的vp3基因全长1 605 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国内外有代表性11株GPVvp3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98%,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将该分离病毒命名为GPVYBLJ分离株.  相似文献   

13.
鹅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 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 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 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 27.7%和18.2%。为了有效防制该病的传播 和流行,用非免疫鸡胚,从一群病死鹅的脑组 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 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 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 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 (GPMV)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揭示引起樱桃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BDS)的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的鹅胚增殖特性及分子特征,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份SBDS典型病例在9日龄鹅胚上进行了病毒分离,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成功分离到3株NGPV,分别为SDHT16、SDJN19和SDLC19.3株病毒均能在鹅胚中稳...  相似文献   

15.
自山东省某鹅场病死鹅组织病料中分离到1株小鹅瘟病毒,命名为SD株。对其进行了PCR检测、电镜观察、回归动物试验和特异性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的VP3基因扩增片段为436 bp,与小鹅瘟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95%以上;病毒形态与小鹅瘟病毒基本一致;鹅胚尿囊液毒肌肉接种4日龄雏鹅10日内80%死亡,死亡雏鹅剖检主要病变为肿大,表面有坏死斑,十二指肠肠腔膨大,肠道黏膜脱落。该分离株的确定为小鹅瘟的精准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集疑似鹅副粘病毒病的鹅病料,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到1株病毒(HZ株).该分离病毒经鸡红细胞凝集(HA)试验、凝集抑制(HI)试验、电镜形态学观察等,结果表明与NDV极为相似,属禽Ⅰ型副粘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说明分离到的副粘病毒为临床疫病病原,毒力较强,能使15日龄的鹅、鸡、番鸭等禽类感染发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7.
从患病雏鹅的病料样本中分离鉴定出一株小鹅瘟野毒。采用鹅胚扩增病毒。以琼脂扩散试验从感染鹅胚尿囊液中检出小鹅瘟病毒抗原,用感染鹅胚尿囊液人工接种8日龄健康雏鹅,雏鹅表现出典型的小鹅瘟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用鹅胚和鸡胚从山东、安徽两地患病鹅群的病鹅肝、脾中分离到2株病毒,代号分别为SD20和AH20。经电镜观察、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理化特性鉴定等试验表明,2株分离毒符合禽副粘病毒I型特征,单克隆抗体介导的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SD20和AH20分离株都能与禽副粘病毒I型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某鹅场发生的1起以肝脏和脾脏出血为典型病变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病因,本试验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病死鹅肝脏和脾脏研磨液中禽呼肠孤病毒(ARV)的感染情况,将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病料进一步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血凝性和致病性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鸡胚中分离的病毒为ARV,将其命名为ARV-JSJD-2020;该病毒分离株接种鸡胚24 h后即可致其死亡;能感染Vero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没有血凝活性;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4.166/0.2 mL;动物回归试验中雏鹅24 h即出现死亡现象,肝脏主要病变为局灶性坏死;σC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分离株分类上属于水禽源呼肠孤病毒分支,但与目前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远。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得到的ARV-JSJD-2020可以为后续鹅源ARV的防控和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鹅与番鸭溃疡性胃肠炎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患以胃肠道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死亡的鹅和番鸭病料中各分离到 1株病毒 ,DQ和DQ M。病毒分离物对鸡胚、番鸭胚、鹅胚和番鸭均具有极强的致病性。血清学实验结果表明 ,DQ和DQ M属于禽Ⅰ型副粘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