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Dbz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病死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及肠内容物制成匀浆,应用套式RT-PCR检测呈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经处理将其接种到含终浓度50μg/mL胰酶的Vero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传代,盲传到10代左右开始出现局灶性细胞病变(CPE),20代以后特征性CPE稳定出现。将病毒Vero细胞培养物应用毒价测定及病毒中和试验、套式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进行检测鉴定,证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PEDV,并将其命名为PEDVSDbz株。  相似文献   

2.
应用Vero细胞对江苏省某猪场腹泻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观察、RT-PCR扩增、动物回归试验对病毒进行鉴定,通过半数致死量测定病毒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命名为PEDV JS14株。该毒株在Vero细胞上盲传至4代出现细胞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面粗糙、颗粒增多,细胞多核呈空斑样,细胞脱落等病变特征;分离株口服感染5头7日龄仔猪全部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其中4头死亡。F6代培养物以不同滴度口服接种15头7日龄的仔猪,其半数致死量为10~(5.0)TCID_(50)/mL。结果表明,本次分离的PEDV为强毒株,为进一步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获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分离株,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应用Vero细胞从山东某猪场腹泻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和RT-RCR进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应用10~(3.5) TCID_(50)/mL分离株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并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用不同滴度的分离株分别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3mL/只),统计各组仔猪的死亡率,确定最小致死量。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PEDV SD201604株。该分离毒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产生细胞病变,传代至F6代时病毒滴度可达10~(3.5) TCID_(50)/mL,免疫荧光试验和RT-RCR检测均为PEDV阳性。电镜观察可见直径大小约为100nm的病毒粒子,有明显的囊膜和纤突,具有PEDV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确定分离株为PEDV。S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为国内流行的PEDV变异株。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口服感染该分离株的5头3日龄仔猪全部出现典型的PE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其中3头死亡。最小致死量试验结果表明,口服感染3 mL病毒含量为10~(4.5) TCID_(50)/mL的分离株可使仔猪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PEDV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广东省某猪场疑为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猪采集腹泻粪便样品,以PCR方法扩增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基因后,采用细胞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用套式PCR、胶体金试纸卡和血清中和试验对细胞分离物进行检验,证实其为一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命名为ShT株.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hT株在Vero细胞上进行传代培养,观察其培养特性.结果表明,PEDV ShT株能在Vero细胞稳定传代,第20代、25代、30代病毒液的TCID50/0.1 mL分别为10-7.0、10-7.13、10-7.33.  相似文献   

5.
将禽偏肺病毒(aMPV)JC株在Vero细胞上传代传至第50代时,细胞适应毒株毒价为105.6TCID50/m L;雏鸡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aMPV JC株细胞传代第50代与亲本毒F0相比感染雏鸡发病率降低,病理变化减轻,表明第F50细胞适应毒的毒力减弱。  相似文献   

6.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D201604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旨在获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分离株,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应用Vero细胞从山东某猪场腹泻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和RT-RCR进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应用103.5 TCID50/mL分离株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并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用不同滴度的分离株分别口服接种3日龄仔猪(3 mL/只),统计各组仔猪的死亡率,确定最小致死量。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1株PEDV,命名为PEDV SD201604株。该分离毒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产生细胞病变,传代至F6代时病毒滴度可达103.5 TCID50/mL,免疫荧光试验和RT-RCR检测均为PEDV阳性。电镜观察可见直径大小约为100 nm的病毒粒子,有明显的囊膜和纤突,具有PEDV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确定分离株为PEDV。S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为国内流行的PEDV变异株。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口服感染该分离株的5头3日龄仔猪全部出现典型的PE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其中3头死亡。最小致死量试验结果表明,口服感染3 mL病毒含量为104.5 TCID50/mL的分离株可使仔猪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PEDV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能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疫苗研发的流行毒株,收集PEDV阳性病料,以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试验,并对分离毒株进行外源病毒检测、病毒培养特性研究、仔猪毒力试验及免疫效力试验等。9份PEDV阳性病料共分离到3株病毒,分别命名为PEDV-SC12、PEDV-JS12、PEDV-JX12。其中PEDV-SC12株存在支原体污染;PEDV-JS12株与PEDV-JX12株均能被PEDV特异性阳性血清中和;PEDV-JS12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但适应细胞45代以后病毒培养效价仍然偏低;PEDV-JX12滴度能维持在106.0 TCID50/mL以上。PEDV-JX12株毒力试验显示,该分离株能够通过人工感染复制出腹泻病例,并能从发病动物体内检测到感染的病毒。免疫攻毒保护试验显示,以PEDV-JX12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母猪,对所产仔猪攻毒后免疫组6.25%(1/16)发病,对照组100%(8/8)发病。说明PEDV-JX12株能够适应细胞培养,免疫接种母猪能给仔猪提供有效保护,可以用于PEDV流行毒株的疫苗研发。  相似文献   

8.
猪细小病毒自然弱毒N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将PPV-N株通过敏感猪三代、猪肾传代细胞25代,测定该毒株对敏感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将PPV-N株连续分别通过PPV HI抗体阴性的4月龄小猪、后备母猪、怀孕母猪三代,均未从试验猪检出病毒血症和分离到病毒,且母猪产仔正常。在IBRS-2细胞中连续传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细胞病变未见异常,毒价稳定在103.5TCID50/mL。将第1、5、10、15、20、25代病毒培养物接种PPV HI抗体阴性怀孕母猪,未从母猪测出病毒血症和检出病毒,所产仔猪PPV HI抗体阴性,未从弱仔猪脏器分离到病毒,说明该毒株毒力不返强,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这为该弱毒株成为一株良好的自然弱毒疫苗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集黄河三角洲地区某猪场发生高热症死亡的仔猪病料,处理后接种Marc-145细胞,传代2代以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其病毒TCID50为10-4.625/mL,采用PCR检测细胞培养物中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均为阴性.采用第2代细胞培养物人工感染仔猪,仔猪出现高热、咳嗽、发绀、耳朵发紫、死亡等临床表现,剖检发...  相似文献   

10.
病料应用套式RT-PCR检测呈现PEDV阳性,经处理将其接种到含终质量浓度50 mg/L胰酶的Vero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传代,盲传到10代左右开始出现局灶性CPE,20代以后特征性CPE稳定出现.将病毒Vero细胞培养物应用毒价测定及病毒中和试验、套式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进行检测鉴定,证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PEDV,并将其命名为PEDV SDbz株.  相似文献   

11.
猪伪狂犬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猪伪狂犬病毒(PRV)gE基因序列保守区段,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可区分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株与基因缺失疫苗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PCR方法可扩增出388 bp的目的片段;对模板的最低检测量为1.1 pg;与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细小病毒、猪支原体、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乙型脑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高特异性。采用建立的PCR方法对2014年以来全国不同地区81个猪场421份疑似病料进行检测,发现PRV猪场平均阳性率为35.80%,样品平均阳性率为 25.42%。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PRV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用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和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gB—F)制备的疫苗免疫4周龄SPF鸡,免疫后的7、14、21、30、60、90、120、150、180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抗FPV和gB的抗体。结果表明重组疫苗免疫后14d,免疫鸡血清抗体已经全部阳转,免疫后的21d血清抗FPV的抗体出现峰值;此后便开始回落,到免疫后的6个月抗体水平已经接近阴性对照的水平。抗gB的抗体在免疫后的第二周达到阳性,之后的六个月都为阳性。在免疫后的每个月将免疫鸡取20只再分成两组。分别用新城疫强毒与传染性喉气管炎强毒的攻击。在免疫后的第一个月对新城疫的保护率为8/10,第2个月对新城疫的保护为7/10,第3个月为2/10,因此对新城疫的免疫保护期为2个月。在免疫后的5个月内可以使免疫鸡对传染性喉气管炎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达到8/10以上,免疫后的6个月对ILT为8/13.因此rF—PV-gB—F对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免疫保护期为5个月。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由南京地区分离的鸭源流感病毒A/duck/Nanjing/21/95(H9N2?)感染商品来航鸡后,各组织脏器中病毒分离情况和病毒抗原分布。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AIV)可以从肾脏、肺脏、脾脏和心脏中分离出来,接种后3d(PI3),病毒在组织中的分离率最高,且又以肾脏的分离率最高。病毒抗原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呼吸系统单核细胞和少量上皮细胞的胞核内,PI3时病毒抗原的检出率最高。这些结果表明,肾脏是该毒株复制的主要部位,肾脏的病变是病毒直接损伤的结果,而且该株AIV具备在呼吸系统内复制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桑树病毒与病毒病的研究进展(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蒯元璋 《蚕业科学》2010,36(5):818-825
桑树病毒病是危害桑树的一类重要病害。简要介绍已发现的10种桑树病毒病的病原分类、分布及部分病毒病危害桑树的典型病征,重点总结了桑坏死病毒病、桑潜隐病毒病、桑环斑病毒病、桑大斑块花叶病毒病等在病原物分离提取和病毒的基本性状、基因组等基础研究,以及病毒的寄主范围、侵染特征和病害诊断与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桑树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将200003批疫苗免疫4周龄SPF鸡,免疫后的7、14、21、30、60、90、120、150、180和225 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FPV抗体,结果表明重组疫苗免疫后14 d,免疫鸡血清抗体已经全部阳转,免疫后的21 d血清抗FPV的抗体出现峰值,此后便开始下降,到免疫后的6个月抗体水平已经接近阴性对照的水平.用ILTV WG株和FPV 102株强毒进行的攻毒保护试验与血清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免疫后的5个月内可以使免疫鸡获得100%(10/10)保护,免疫后的6个月对ILT和FP的免疫保护分别为1/7和2/10,此时需要对鸡群实施二次免疫.其他5批疫苗(200001、200002、200101、200102和200103)免疫SPF鸡后5个月用ILTV WG株和FPV 102株攻击也获得了完全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鉴别绵羊痘病毒(SPPV)、山羊痘病毒(GTPV)和羊口疮病毒(ORF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针对GenBank中3种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合成了3对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了鉴别检测3种病毒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试验表明,应用该方法可分别扩增出3种病毒对应的目的片段,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细小病毒(PPV)、Vero细胞、正常羊组织的DNA和灭菌双蒸水均无扩增;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最低检测量分别为30.46pg/μL的绵羊痘病毒、28.9pg/μL的山羊痘病毒和26.94pg/μL的羊口疮病毒基因组DNA;应用本方法对85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与其他已建立的单项PCR检测方法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临床上SPPV、GTPV和ORF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将8日龄SPF鸡随机分组.分别接种rFPVHN、rFPVF、rFPVNHF重组禽痘病毒,接种量为每只鸡105PFU,另一组群用La Sota活苗经点眼、滴鼻接种10<'6>EID<,50>.于免疫后6d、12d和18d测定HI和微量中和抗体.结果发现,3种重组病毒均能刺激鸡群产生抗新城疫病毒特异抗体,但抗体产生时间比La Sota活苗缓慢,且抗体滴度亦低.然而共表达HN和F的rFPVNHF免疫鸡群的中和抗体水平明显比rFPVHN和rFPVF组群高.表明rFPVNHF的保护性免疫更优于HN或F单基因重组禽痘病毒.  相似文献   

18.
5种脑炎人兽共患病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同时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森林脑炎病毒(TBEV)、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优化引物组合及PCR反应条件,建立可同时检测5种病毒的方法,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411 bp(JEV)、945 bp(TBEV)、193 bp(EEEV)、545 bp(WEEV)和769 bp(CHIKV);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病毒核酸最低检测拷贝数分别为7.1×103、3.6×103、2.2×103、5.6×103和5.1×103.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为以上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提供快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尼帕病毒病在国外的流行状况、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的变异及我国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在其基础病毒学、诊断技术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病毒蛋白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受体的发现、动物模型、荧光PCR及ELISA诊断技术、抑制NiV感染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内蒙地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蒙古武川县分离出2株兔出血症病毒,分别命名为RHD-NW1毒株和RHD-NW2毒株,对其进行了形态、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2株病毒在兔体连续传4代均出现典型免病毒性出血症症状和病理变化,是毒力稳定的强毒株。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球形,直径30nm左右,无囊膜,有实心和空心2种病毒粒子。2株病毒对热(56℃6min)、酸(pH3)、乙醚和胰蛋白酶不敏感,对人的O、B型红细胞有高度凝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