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金跳小蜂对不同生育期扶桑绵粉蚧的影响,为今后寄生蜂的饲养和推广及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4个龄期的15头扶桑绵粉蚧、30头3龄幼虫和成虫为试虫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每虫笼放入1对亚金跳小蜂,每天记录寄主和寄生蜂的存活情况。【结果】亚金跳小蜂的最大寄生率和扶桑绵粉蚧的最大僵虫量均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出现,而最低值均在其2龄若虫期出现。在选择和非选择试验中,亚金跳小蜂雌虫的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在以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2.69±0.19和13.24±0.40 d。在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5.51±0.28和15.12±0.14 d。寄生蜂的发育周期因寄主龄期而有明显差异,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长,而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短。【结论】作为寄生蜂的亚金跳小蜂在寄主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大,在2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小。  相似文献   

2.
粉蚧长索跳小蜂对堆蜡粉蚧的寄主选择性和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粉蚧长索跳对堆蜡粉蚧的寄主选择性和功能反应,结果无明:(1)粉蚧长索跳小蜂可寄生堆蜡粉蚧二龄,三龄若虫和雌成虫,不寄生卵和一龄若虫。在无选择试验里,堆蜡粉蚧三龄若虫和雌成虫的被寄生率和每一被寄生主含卵量显著高于二龄若虫。在有选择试验里,在堆蜡粉蚧的寄生率和寄生蜂产卵都以雌线成虫的最高。三龄若虫次之,二龄若虫最少,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堆蜡粉蚧雌成虫和三龄若虫的每一被寄生寄主的含卵量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广西扶桑绵粉蚧寄生蜂种类、种群动态及其对扶桑绵粉蚧的控制作用,为广西利用自然天敌防控扶桑绵粉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每月中旬从广西北海、钦州、崇左和防城港4个城市分别定点采集约450头扶桑绵粉蚧带回实验室.僵蚧单头挑至2 mL离心管中等待羽化,其余粉蚧放至发芽土豆上继续饲养、每天观察,将新形成的僵蚧及时挑至2 mL离心管中等待羽化,连续观察10 d,直至再无僵蚧出现.统计僵蚧数量及所占比例,鉴定寄生蜂种类,统计其数量,计算各种寄生蜂僵蚧所占比例.[结果]野外采集到9种寄生蜂,其中跳小蜂科5种:班氏跳小蜂[Aenasius arizonensis(Girault)]、刷盾跳小蜂Cheiloneurus sp.、康长索跳小蜂(Anagyrus ka-mali Moursi)、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和黑角原长缘跳小蜂[Prochiloneurus nigricornis(Gi-rault)];蚜小蜂科3种:豹纹花翅蚜小蜂[Mariettapicta(André)]、康氏迈蚜小蜂(MyiocnemacompereiAshmead)和黄脸拟暗蚜小蜂(Promuscidea unfasciativentris Girault);广腹细蜂科1种: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 phenacocca Chen,Liu&Xu).其中松粉蚧抑虱跳小蜂和刷盾跳小蜂Cheiloneurus sp.为群居寄生蜂,单头僵蚧最多可羽化出14头刷盾跳小蜂Cheiloneurus sp.成蜂.寄生蜂的总体寄生率较低(2.83%~29.56%),但僵蚧总体羽化率较高(92.15%).北海寄生蜂资源最丰富、寄生蜂的寄生率最高,共采集到9种寄生蜂;钦州和防城港均采集到6种寄生蜂,崇左采集到5种寄生蜂.班氏跳小蜂和刷盾跳小蜂Cheiloneurus sp.为优势寄生蜂,二者个体数量约是其余7种寄生蜂数量的17倍,二者寄生的僵蚧合计比例多超过80.00%;在野外,5月班氏跳小蜂为绝对优势种,其他月份在不同城市二者交替占优势.[结论]广西扶桑绵粉蚧寄生蜂资源丰富,目前发现9种,其中班氏跳小蜂和刷盾跳小蜂Cheiloneurus sp.为优势种,二者交替占优势,但寄生蜂总体寄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部分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为预测该害虫在广西的发生为害趋势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由选择法,测定接虫24、48和72 h后不同虫龄(1、2和3龄若虫)或虫态(雌成虫)扶桑绵粉蚧在7种寄主植物(朱槿、棉花、悬铃花、马铃薯、番茄、红薯和三叶鬼针草)上的虫口数量,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寄主间虫口百分率的差异;测定寄主植物叶片生化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单宁酸)的含量,分析扶桑绵粉蚧寄主选择行为与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虫龄或虫态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存在一定差异,1龄若虫3个时段(接虫24、48和72 h)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较接近,其偏好三叶鬼针草、棉花、悬铃花和马铃薯;2龄若虫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随接虫时间而改变,且在不同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差异显著(P<0.05,下同),总体上偏好棉花、悬铃花、三叶鬼针草和番茄;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喜食寄主基本相同,为棉花、悬铃花、朱槿和三叶鬼针草.朱槿、棉花和马铃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三叶鬼针草、马铃薯和红薯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棉花、红薯和朱槿叶片中单宁酸含量相对较高.2龄若虫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单宁酸含量显著正相关;雌成虫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多数虫龄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棉花、悬铃花和三叶鬼针草为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不同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大多存在显著差异,扶桑绵粉蚧多数虫龄或虫态的寄主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入侵性害虫扶桑绵粉蚧化学抗药性问题, 拓宽其生物防治资源, 本文测定了球孢白僵菌对扶桑绵粉蚧各龄期若虫及其雌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发现, 球孢白僵菌对扶桑绵粉蚧1龄及2龄若虫的致病性最强, 其次是3龄若虫, 对雌成虫的繁殖力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球孢白僵菌对扶桑绵粉蚧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但不建议单独使用, 应与其他杀虫机理互补的生物源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搭配。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1287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侵染能力.采用点滴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b1287菌株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在2.0×105,2.0×106,2.0×107和2.0×108个/mL 4个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若虫和成虫具有很高的毒力.在分生孢子液2.0×108个/mL浓度时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是(88.52±13.16)%,(83.91±14.04)%,(79.25±9.39)%和(77.39±7.20)%.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2367±0.06)×105,(2.6070±0.06)×106,(3.3943±0.06)×106和(3.4239±0.06)×106个/mL,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是(4.09±1.42),(4.70±0.78),(5.28±0.36)和(5.19±0.94)d.得出球孢白僵菌Bb1287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若虫和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可作为扶桑绵粉蚧生物制剂开发应用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寄主对扶桑绵粉蚧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观察了棉花、烟草、马铃薯、扶桑4种寄主上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和产仔量。[结果]取食4种寄主的扶桑绵粉蚧各虫态历期、世代历期、雌成虫繁殖能力均不同,棉花、烟草、马铃薯、扶桑上世代历期分别为30.2、28.2、37.3、27.7d,单雌总产仔量分别为626.0、417.2、552.5、183.2头。以棉花、烟草、马铃薯为食,扶桑绵粉蚧种群增殖能力增强。[结论]该研究为不同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的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在2.0×105、2.0×106、2.0×107和2.0×108个/mL4个浓度的分生孢子液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若虫和成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扶桑绵粉蚧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在分生孢子液2.0×108个/mL浓度时对若虫和成虫的致病力最强。扶桑绵粉蚧1龄、2龄、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2.10±0.06)×106、(2.43±0.06)×106、(3.20±0.06)×106、(3.54±0.06)×106个/mL,致死中时间分别为(4.52±0.17)、(5.34±0.51)、(6.12±0.35)、(6.48±0.32)d。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我国重要入侵生物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环指蛋白基因(PsRing3)序列,分析其序列特征与表达谱,为进一步揭示扶桑绵粉蚧环指蛋白基因的生理功能提供参考。【方法】用RACE方法克隆扶桑绵粉蚧环指蛋白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用实时荧光PCR方法研究其在各个虫态(卵期及1龄、2龄、3龄若虫和成熟雌虫)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克隆的扶桑绵粉蚧环指蛋白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包含678bp的片段,编码225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表明该蛋白非常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扶桑绵粉蚧与半翅目的豆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聚为一支,然后与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相聚。环指蛋白基因在扶桑绵粉蚧各个虫态均有表达,但以卵期最高,1龄、2龄若虫和成熟雌虫表达量相当。【结论】成功克隆了扶桑绵粉蚧环指蛋白基因,其在不同虫态中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在虫体中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昆明地区红蜡蚧的生活史及其天敌昆虫种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是多种果树、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昆明地区1年发生1代。5月上中旬为1龄若虫高蜂。8月底进入成虫期,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红蜡蚧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有4种,隶属于鞘翅目的瓢虫科和脉翅目的草蛉科。寄生性天敌昆虫有17种。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的姬小蜂科、跳小蜂科、金小蜂科、蚜小蜂科和旋小蜂科。其中蜡蚧啮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teae Girault)为红蜡蚧的主要寄生蜂。其数量占寄生蜂总数的42.55%,其次为黑灰蚧长盾金小蜂[Anysis saisteti-ae(Ashmead))]和花角跳小蜂(Blastothrix sp.),分别占寄生蜂总数的20.33%和14.63%。以上3种寄生蜂的数量变化将影响寄主的整体消长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研究了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对不同龄期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的选择以及后代的生长发育表现。在非选择性试验中,斑痣悬茧蜂虽然寄生所有1-5龄幼虫,但寄生率不同,对2-4龄幼虫的寄生率(〉70%)显著高于对1龄(53%)和5龄(20%)幼虫的寄生;寄生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后代寄生蜂生长发育表现亦存在差异,寄生2-4龄寄主幼虫的寄生蜂结茧化蛹率(〉95%)和羽化率(〉90%)高于寄生1龄和5龄幼虫的,而发育历期短于寄生1龄和5龄幼虫的;但后代寄生蜂成虫的体型(用后足胫节长度表示)随寄主幼虫龄期增长而逐渐增大。由此表明,甜菜夜蛾2-4龄幼虫对斑痣悬茧蜂的生长发育适合度表现更有利。在成对选择试验中,当5龄幼虫不在供选寄主组合中时,斑痣悬茧蜂喜好龄期较大的寄主幼虫,即最喜好4龄幼虫,最不喜好1龄幼虫;在4龄与5龄幼虫之间倾向于选择4龄幼虫,这与非选择性试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对寄主龄期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均匀设计研究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与斜纹夜蛾1龄末-2龄初幼虫、3龄幼虫和4龄幼虫共存系统中,寄生蜂对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寄主作用,建立了3个龄期的3个龄期的幼虫被寄生量模型。根据模型,计算了寄生蜂对3个龄期幼虫寄生的选择系数。结果表明,斜纹夜蛾侧沟茧蜂能寄生斜纹夜蛾1-4龄幼虫,但当1龄末-2龄初幼虫、3龄幼虫和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该蜂偏爱寄生1龄末-2龄初幼虫,其次为3龄幼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紫薇绒蚧1龄若虫、2龄若虫、蛹和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按过冷却点值由低到高依次为2龄若虫、蛹、雌成虫、1龄若虫,分别为(-22.62±0.16)、(-20.85±0.23)、(-17.53±0.22)、(-10.31±0.14)℃。体液结冰点也以2龄若虫最低,为(-22.12±0.21)℃;蛹次之,为(-19.43±0.22)℃;雌成虫、1龄若虫结冰点较高,分别为(-16.21±0.16)、(-9.93±0.15)℃。[结论]紫薇绒蚧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关鑫  陆永跃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61-262,298
[目的]对棉花上扶桑绵粉蚧各虫态体长、体宽与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棉花喂养扶桑绵粉蚧,测量记录各虫态的体长、体宽。[结果]获得了各虫态体长、体宽的详细数据,并掌握了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论]该研究为判别该虫虫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蒋学建  李德伟  常明山  何锦华  何容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86-10887,11004
[目的]了解利用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rdy Younga)控制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可能性以及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控制作用和捕食潜能。[方法]研究了日本方头甲成虫对不同虫态和不同密度松突圆蚧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最佳寻找密度。[结果]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捕食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日极限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1.15、71.32和185.36头;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低时,日本方头甲对雌成虫的寻找效应高,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高时,日本方头甲对1龄若虫的寻找效应高;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8和17头。[结论]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具有很大的捕食潜力,可作为防治松突圆蚧的天敌加以繁殖利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扩散系数(C)和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对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1~5龄若虫的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龄蝗蝻均呈聚集分布,1~5龄蝗蝻的C分别为879.578、152.742、22.972、6.053和6.150,1龄蝗蝻聚集度最高,3龄后开始扩散.1~3龄蝗蝻的空间格局可用Neyman A型分布拟合,4~5龄可用负二项分布拟合,即1~3龄呈核心分布,4~5龄演变为嵌纹分布.1龄蝗蝻平均每个聚团的个体数(m2)为878头,2~3龄调查范围内的平均蝗团数(m1)增加,平均每蝗团的个体数(m2)减少.4~5龄聚团瓦解.  相似文献   

18.
印楝素不同处理方法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印楝素及其不同施药方式对烟粉虱各虫态的致死作用。【方法】采用黄瓜叶片浸液法和叶柄内吸法测定了0.3%印楝素乳油对烟粉虱成虫、1日龄卵、5日龄卵和1~4龄若虫的室内毒力。【结果】在所测试的浓度范围(0.3125~10.0 mg•L-1)内,两种处理方式下烟粉虱各虫态的校正死亡率均随印楝素浓度的增大而顺次显著增大,印楝素叶片浸液处理的校正死亡率高于叶柄内吸处理。印楝素叶片浸液处理对烟粉虱成虫、1日龄卵、5日龄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3.0246、2.2019、5.7109、0.5909、0.7465、1.6948和2.6603 mg•L-1,而叶柄内吸处理的LC50值分别为6.016、4.0321、6.0537、0.8614、0.9941、2.2419和4.4533 mg•L-1。【结论】印楝素叶片浸液处理对烟粉虱各龄若虫的致死作用均高于叶柄内吸处理,烟粉虱低龄若虫期是采用印楝素防治的最佳时期。印楝素乳油可望成为防治烟粉虱的重要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家蚕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家蚕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cDNA序列设计2对特异引物,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家蚕幼虫各发育时期(蚁蚕到5龄起蚕)酚氧化酶原基因的转录活性。[结果]PPO1和PPO2基因在家蚕幼虫各发育时期的转录活性存在较大差异。PPO1基因在2龄眠蚕、4龄眠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2龄起蚕、3龄眠蚕3、龄起蚕和1龄眠蚕,在3龄眠中、4龄起蚕的表达量较低,在4龄眠蚕有弱表达,在其他发育时期几乎无表达。PPO2基因除了在蚁蚕1、龄眠中、2龄眠蚕无表达外,在其他时期的表达量均较高。[结论]酚氧化酶原基因在家蚕幼虫各发育时期的转录表达均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明确蠋蝽对美国白蛾捕食的行为学特点,评价其捕食能力。  方法  本试验利用室内观察法结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方法,研究了蠋蝽成虫和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捕食行为特点和捕食能力。  结果  蠋蝽取食美国白蛾幼虫表现为搜寻、刺探、等待和取食4种行为。不同虫龄组合在搜寻时长(P = 0.005)和取食时长(P = 0.002)上差异极显著。在蠋蝽虫龄一定的情况下,搜寻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减少,取食时长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蠋蝽的口针从幼虫头部刺入的比率显著高于胸部和腹部(P = 0.001),推测有利于蠋蝽迅速控制和杀死幼虫。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美国白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0.011 4 ~ 0.198 1 < χ20.05 = 9.49),蠋蝽的捕食量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会随着美国白蛾幼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蠋蝽成虫和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均超过8头,蠋蝽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瞬间攻击率均高于4龄和5龄幼虫。蠋蝽林间套袋防治美国白蛾3龄幼虫试验结果显示:蠋蝽成虫捕食量(6.60 ± 0.40)头 > 蠋蝽5龄若虫捕食量(4.20 ± 0.58)头 > 蠋蝽4龄若虫捕食量(2.40 ± 0.25)头。  结论  本研究表明蠋蝽成虫与蠋蝽5龄若虫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