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解新型鸭肝炎病毒(N-DHV)的变异情况,本实验从广西、河南、山东临床发病鸭体内分离到3株病毒.通过RT-PCR检测为N-DHV.将分离株进行鸭胚传代培养,并测定鸭胚毒的ELD50为10-3.29/0.2 mL~10-465/0.2 mL.以1型和N-DHV阳性血清分别与分离株进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Ⅰ型鸭肝炎病毒(DHV-1)阳性血清对分离株无保护性.动物回归试验表明,分离株致死雏鸭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与DHV-1相同,分离株的致死率为30%~70%.将分离株接种鸡胚,不产生任何病变,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连续传5代后,细胞产生明显、规律的病变.扩增3株分离株的VP1基因,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3个分离株与DHV-C的同源性最高,与DHV-A的同源性最低,并存在氨基酸的插入和缺失.本实验表明3个分离株与韩国N-DHV属于同一血清型.  相似文献   

2.
从贵州省某临床发病鹅群分离出细菌1株,经形态学、生化特性、基因序列分析和血清型鉴定,证实该菌为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AR).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分离RA对10 d雏鹅肌肉接种半数致死量(LD50)为1.096×107cfu,死亡鹅脑、肝脏处可分离到相应RA.结果为贵州省养鹅业疫病防控及在防疫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免疫接种时选择适宜的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英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12):177-179
为调查发病鸭场的病原,本试验从发病鸭场中分离到1株鸭肝炎病毒,Reed-Muench法测定该病毒对鸭胚ELD50为10-5.53/0.2 mL,动物回归试验显示攻毒雏鸭复制出原发病鸭场鸭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Ⅰ型阳性血清对分离株病毒无中和作用,RT-PCR鉴定分离株病毒为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4.
从洛江区临床发病鸭分离到2株病毒,2株分离病毒能够致死鸡胚,能被Ⅰ型鸭病毒性肝炎标准强毒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分离毒株在鸡胚上传代培养,并测定ELD50分别为10-6.32/0.2 m L、10-5.49/0.2 m L;经动物回归试验,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80%和70%,雏番鸭出现明显的角弓反张姿态,剖检可见肝脏出血斑、出血点,为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表明分离到的病毒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I)。  相似文献   

5.
1988年8月,厦门某鸭场成年鸭发生一起以咳嗽,腹泻为主症的疾病,经病原分离、生化试验、动物接种确诊为鸭疫巴氏杆菌与大肠埃希氏菌混合感染.一、发病情况该鸭场共养成鸭11860只,1988年3月底发病,病鸭精神沉郁、咳嗽、流鼻涕、腹泻、排白色或黄色粪便,发病后2-6小时死亡.青霉索与土霉素治疗无效,10天内死亡460只,死亡率为3.96%.  相似文献   

6.
从山东省某疑似鸭瘟发病区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鉴定为鸭瘟病毒.该毒株与鸭瘟标准强毒的血清型一致,对氯仿敏感,无血凝特性,鸭胚半数致死量DELD50为10^-4.02/0.2 ml.根据GenBank中鸭瘟病毒的UL6和UL7基因序列,合成1对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所扩增片段与参考序列AF043730的同源性为99.7%.  相似文献   

7.
湖北群养雏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998~2002年湖北省部分地区雏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情况,共调查14例,48 760只发病鸭.调查结果表明,雏鸭5~50日龄发病、死亡9 320只,死亡率为19.1%(死亡率5%~50%),从14例病死鸭脑、肝实质器官中,分离到9株里默氏杆菌,6株大肠杆菌和5株链球菌,证明雏鸭浆膜炎普遍存在混合感染,应用分离株制备鸭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菌免疫10万只雏鸭,获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集疑似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蛋鸭卵巢病变组织,经RT-PCR鉴定其结果为鸭坦布苏病毒阳性。将组织处理液接种到SPF鸡胚并盲传3代后成功分离到1株鸭坦布苏病毒,连续传代10代后,病毒含量达到10~(5.0)ELD_(50)/m L。为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的发病模型,将分离到的鸭坦布苏病毒腿部肌肉接种蛋鸭,每日对鸭只采血并对分离的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摸索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毒血症规律;另外每日随机挑选10只感染鸭进行剖杀,观察卵泡病变情况,摸索卵泡病变规律。结果显示,感染鸭只第1~3日血清中病毒分离率均为100%,第4日病毒血症阳性率开始下降,第6日病毒血症消失;感染鸭只卵泡第3日开始出现变形、破裂或出血等病理变化,第8~10日病变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鸭坦布苏病毒感染产蛋鸭的发病模型并确定了发病评判标准,为鸭坦布苏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河南某肉鸭养殖场感染鸭肝炎病毒的10日龄病死鸭肝脏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经菌落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致病性回归试验和SPF鸡攻毒试验,结合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 kmt1种特异性基因检测方法进行鉴定,并通过16S rRNA序列测定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Pm,命名为Pm-Y.致病性回归试验表明低浓度的Pm-Y只引起部分10日龄雏鸭发病死亡.SPF鸡攻毒试验显示,Pm-Y与国内标准强毒株C48-1的致病力相近,16S rRNA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Pm-Y与Pm多杀亚种和杀禽亚种亲缘关系最近.参考荚膜血清特异性基因hyaD-hyaC、bcbD、dcbF、ecbJ和fcbD合成引物,扩增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对Pm-Y进行荚膜分型鉴定为A型Pm.本研究是国内首例从感染鸭肝炎病毒10日龄雏鸭肝脏中分离到Pm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诊临床雏鸭"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试验取患"肝脾坏死症"死亡雏鸭的肝脏和脾脏制备病料滤液,用其接种SPF鸭胚并分离病原,对分离病原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病料滤液传至第6代时对鸭胚的有效致死率为94.44%,死亡鸭胚胚体有出血斑点,肝脏和脾脏有坏死灶;病原经RT-PCR扩增确诊为鸭呼肠孤病毒(DRV),基因片段与NCBI中10株水禽呼肠孤病毒比对同源性为95.5%~97.3%,将其命名为鸭呼肠孤病毒JS株;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对1%鸡红细胞悬液无凝集性,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10~(-3.24)ELD_(50)/0.1 mL,对雏鸭的半数感染量为1×10~(-3.49)ID_(50)/mL;人工感染雏鸭5 d后扑杀,取肝脏和脾脏制做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显示肝脏和脾脏损伤明显。说明临床雏鸭患"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为鸭呼肠孤病毒,鸭呼肠孤病毒JS株可作为候选毒株用于该病的进一步防控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7,(11):2156-2162
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对广东地区典型的鸭-鱼混养场中鸭粪中磺胺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和酰胺醇类的耐药基因丰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耐药基因的平均相对丰度为∑bla>∑tet>∑sul>∑cml;这17个耐药基因在所有的样品中均被检测到,其中sul1、sul2、tetO、tetA、tetB、blaTEM和fexB的平均相对丰度高分别达到了2.1×10-1copies/16SrDNA copies、3.82×10-1copies/16SrDNA copies、3.30×10-1 copies/16SrDNA copies、1.77×10-1 copies/16SrDNA copies、1.31×10-1 copies/16SrDNA copies、7.81×10-1 copies/16SrDNA copies和1.57×10-1 copies/16SrDNA copies,其中blaTEM的相对丰度最高。结果表明:鸭粪便中耐药基因的污染严重,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丰度最高,酰胺醇类药物最低;在广东地区鸭粪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耐药基因,磺胺类是sul1和sul2;四环素类是tetO、tetA和tetB;β-内酰胺类是blaTEM;酰胺醇类是fexB、cmlA、fexA和floR。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引起2015年6月底福州仓山区某一养鸭场10日龄左右麻鸭发病死亡的病原,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脑等组织,经病毒分离、细菌分离纯化、PCR检测、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检测并分离到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该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与MPZJ1206株和GD株同源性最高,均为98.7%。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鸭甲肝病毒1型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血清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R.anatipestifer,RA)的灭活油乳剂疫苗,本研究将10株血清1型RA的临床分离株经腿部肌肉注射7日龄雏鸭进行动物体内复壮,结果表明所有被测菌株均具有较强的毒力,易感雏鸭致死率100%.对其中3株RA分离株CH3、WJ4和YL4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其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108 cfu、3.25×108 cfu和2.37×106 cfu.选取5株RA分离株分别制备灭活油乳剂疫苗,分别于5日龄和18日龄对樱桃谷鸭进行两次免疫后,免疫鸭能够产生高水平的RA特异性抗体,对2 LD50 WJ4或CH3攻毒产生很好的保护效果,其中由CH3、CQ3和YXb12制备的灭活油乳剂疫苗对攻毒的保护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4.
从云南昆明、山东青岛死亡率高的鸭场的病死鸭中各分离到一株细菌,分别命名为YB080510株和YB080512株.细菌鉴定和血清定型结果表明:YB080510株、YB080512株分别为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为国内目前主要流行型菌株,与其他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株的同源性为99.2% ~ 100%;分离菌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两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均为强致病菌,活菌量为1×109 CFU的YB080510株、2×108 CFU的YB080512株均可使1月龄健康樱桃谷鸭全部致死.以此YB080510株、YB08051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制备二价灭活疫苗,每型菌含量为9×109CFU/mL,将此疫苗用5日龄樱桃谷鸭分别进行安全性和效力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安全、有效,攻毒保护率可达90% ~ 100%(9/10 ~ 10/10).  相似文献   

15.
1 鸭瘟 1.1 流行情况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因常见发病鸭头颈肿大,故俗称“大头瘟”。该病不同龄期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近来10-15日龄的雏鸭亦有发病的。该病流行期较长,可达15—30d,发病死亡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鸭坦布苏病毒奉贤分离株(FX2010)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传代培养对病毒致病力的影响,采用FX2010及其第100代(FX2010-100P)和180代(FX2010-180P)传代培养的病毒肌肉注射接种6月龄蛋鸭,观察接种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在鸭体内的分布,评价不同代次病毒对蛋鸭的致病力。结果显示,FX2010感染鸭发病非常明显,各脏器均有明显病理变化,FX2010-100P感染鸭表现较轻的临床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而FX2010-180P感染鸭未表现临床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FX2010组在大部分鸭的脾、肺、肾、脑和卵巢中都能分离到病毒,而FX2010-100P组仅在少部分鸭的脾、肺、肾和卵巢中能分离到病毒,在脑中分离不到病毒,FX2010-180P组仅在少部分鸭的脾中分离到病毒。研究表明传代毒对鸭的致病力逐渐降低,其毒力的降低可能与病毒在体内增殖能力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从广东新兴某鸭场大批发病和死亡的10日龄雏鸭肝、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无血凝性,攻毒1日龄雏鸭能引起100%发病死亡,利用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标准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血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RT—PCR鉴定及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8.
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开封地区鸭场发病鸭或病死鸭的脑、心血、肝、脾等脏器中分离到3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HP1、HP2、HP3),经形态学检查、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3株分离菌被鉴定为I型鸭疫巴氏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株对蒽诺沙星等抗菌药物都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从某发病的鹅场分离到 1株血清 1型的鸭疫里氏杆菌 ,与同地区分离到的 1株血清 1型鸭源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 ,分别经腿肌注射的途径攻雏鸭和雏鹅。结果表明鸭源分离株对雏鸭和雏鹅的致病性比鹅源分离株强 ,而且这 2株鸭疫里氏杆菌对雏鹅的致病性比雏鸭强  相似文献   

20.
在鸭日粮中添加稀土,具有稳定的增产效果.稀土作为养鸭饲料添加剂,在日粮中添加180×10~(-6)(180ppm),肉鸭增重可提高16%~25%,性成熟提早5~7天,添加60×10~(-6)(60ppm),蛋鸭产量可提高12%~15%,并能延长产蛋高峰持续期,投入产出比为1:20~40.稀土用于养鸭,在鸭肉、鸭肝中的残留量低于0.1×10~(-6)~0.2×10~(-6)(0.1~0.2ppm),蛋品中含量为痕量级水平,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养殖业专用稀土STV—2每克可拌鸭饲料6公斤,蛋鸭饲料16公斤,持续均匀投喂即可增重增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