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向小鼠口服灌胃混合乳酸菌、基因工程乳酸菌及肠道共生大肠杆菌,结果显示混合乳酸菌和基因工程乳酸菌的活菌及灭活菌均可以诱导小鼠小肠和结肠中RegⅢγ的表达,混合乳酸菌诱导RegⅢγ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基因工程乳酸菌,并且RegⅢγ的表达水平与混合乳酸菌呈剂量依赖关系,同时高剂量混合乳酸菌还可以显著诱导小鼠肠道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结果表明:混合乳酸菌可对肠道RegⅢγ表达的调控以及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产生影响,这为乳酸菌诱导宿主先天黏膜免疫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乳酸菌以其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表达外源基因,在食品、农业及医药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了一系列乳酸菌食品级基因表达系统。目前已建立了糖诱导表达系统、噬菌体φ31暴发式诱导表达系统、乳链球菌素调控表达系统、温控表达系统等。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以重组乳酸菌作为基因工程菌的时代将要到来。  相似文献   

3.
选用pNZ8149-COE NZ3900重组乳酸菌作为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表达载体,制成活菌制剂,口服免疫小鼠,以GFP基因作为标记跟踪重组菌在小鼠体内的定位,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部位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重组乳酸乳球菌PEDV-COE-GFP NZ3900可较长时间定植于胃肠黏膜表面,为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口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十多年来世界基因工程的发展概况,目前基因工程正逐步由开发阶段进入实用化阶段,而家蚕作为一种基因工程的新宿主,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注目。本文介绍了用家蚕作基因工程宿主与用BmNPV—蚕(载体—宿主)系统的基因操作程序和BmNPV蚕系统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杆菌被广泛地用于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以获得大量的外源基因产物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的基因工程菌的发酵工艺不同于传统的发酵工艺。生物工程菌发酵的目的是希望能获得大量的外源基因产物 ,尽可能减少宿主细胞本身蛋白的污染。外源基因的高水平表达不仅涉及宿主 ,载体和目的基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与其所处环境条件息息相关。因此仅按传统的发酵工艺生产生物制品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对影响外源基因表达的因素进行分析 ,探索出适于外源基因高效表达的发酵工艺。高密度、高产率和高浓度培养是近几年发酵工业的目标和方向[1] 。近几…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传染性病原体通过黏膜表面进入宿主,因此除了传统诱导系统免疫的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开发能诱导黏膜免疫的疫苗,从而在黏膜侵入点建立第一道防线,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乳酸菌是人和大多数动物肠道内常见的益生菌,具有营养、免疫、抗感染等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乳酸菌便作为食品级载体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其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其表达的外源蛋白的免疫反应,因而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可作为潜在的黏膜免疫候选疫苗。乳酸菌作为疫苗载体具有许多有吸引力的优势:使用方式简单、非侵入性(通过口腔或鼻内)、能接受基因修饰且遗传稳定、表达蛋白不需纯化、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能最高、在体内长期存活并不断表达外源蛋白、单次接种即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等。目前,选择正常菌群的乳酸菌为载体,构建重组乳酸菌已在预防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感染宿主方面迅速开展起来,将它们用于预防相应疫病模型中均已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作者就近5年来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防控动物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益生菌是一类有助于动物机体健康的微生物,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促进养殖场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基因工程技术的探索已逐步深入,并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但是,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将基因编辑技术着眼于真核生物。在此基础上,如何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益生菌,使益生菌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是当前的研究热潮。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与益生菌进行基因编辑并表达,编辑后的益生菌可以表达特定的基因或者靶向对宿主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作者总结了基因编辑后的益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综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基因编辑乳酸菌及畜牧生产上的应用,同时经过分析比较不同基因编辑技术对乳酸菌进行基因编辑的方法,发现CRISPR-Cas9技术是目前针对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食品级益生菌相对灵活的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实现益生菌在宿主体内发挥多重健康功效的目的,并对未来CRISPR-Cas9技术在基因编辑乳酸菌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应将CRISPR-Cas9技术和其他基因编辑方法相结合,探索出更快更高效、简便的益生菌基因编辑技术。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传染性病原体通过黏膜表面进入宿主,因此除了传统诱导系统免疫的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开发能诱导黏膜免疫的疫苗,从而在黏膜侵入点建立第一道防线,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乳酸菌是人和大多数动物肠道内常见的益生菌,具有营养、免疫、抗感染等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乳酸菌便作为食品级载体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其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其表达的外源蛋白的免疫反应,因而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可作为潜在的黏膜免疫候选疫苗。乳酸菌作为疫苗载体具有许多有吸引力的优势:使用方式简单、非侵入性(通过口腔或鼻内)、能接受基因修饰且遗传稳定、表达蛋白不需纯化、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能最高、在体内长期存活并不断表达外源蛋白、单次接种即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等。目前,选择正常菌群的乳酸菌为载体,构建重组乳酸菌已在预防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感染宿主方面迅速开展起来,将它们用于预防相应疫病模型中均已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作者就近5年来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防控动物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S-层蛋白是许多细菌表面的主要蛋白结构,在乳酸菌黏附宿主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蛋白性质、编码基因、功能、应用等方面对乳酸菌S-层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乳酸菌是一种有益于宿主健康的益生菌。近年来随着对乳酸菌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灭活状态的乳酸菌在生理功能和应用中具备更大优势。灭活乳酸菌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不再具有生长繁殖能力的乳酸菌。其在吸附毒素、黏附病原菌、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调控肠道菌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畜禽生产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文章就灭活乳酸菌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了灭活乳酸菌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前景,旨在为灭活乳酸菌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低温下乳酸菌对玉米秸秆黄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小规模发酵法,以收获籽粒后的玉米秸秆作为原料,分别添加乳酸菌LAB_1(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B_2(Lactococcus lactis)、LAB_3(Lactobacillus paracasei)、LAB_1+LAB_2、LAB_1+LAB_3、LAB_2+LAB_3,在低温(4℃)条件下发酵30 d后开封,测定发酵参数、微生物数量及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菌可以降低pH和NH3-N含量(P <0.05),提高乳酸含量(P <0.05),抑制大肠杆菌、丁酸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在乳酸菌添加的各组间,pH从低到高依次为:LAB_3组 0.05),LAB_3组的乳酸含量较LAB_1、LAB_2、LAB_1+LAB_2、LAB_1+LAB_3、LAB_2+LAB_3组分别提高了11.85%、7.09%、3.42%、13.53%、4.86%,但无显著差异(P> 0.05),LAB_3组的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LAB_1组(P <0.05)。大肠杆菌数量从低到高依次是:LAB_3组相似文献   

12.
摘要:寻找1-2株对火龙果茎腐病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通过对黑龙江、江苏、浙江、海南等地的土壤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细菌菌株206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火龙果茎腐病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菌株1株,PCY-67。菌株能够显著抑制火龙果茎腐病菌菌丝生长,抑菌圈直径分别可达30mm。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鉴定该菌株均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Ash, Priest & Collin)。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松嫩平原西部较为合适的播种时期,促进区域青贮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5个播种时期,即4月25日(T1)、5月2日(T2)、5月9日(T3)、5月16日(T4)和5月23日(T5)播种,比较分析了不同播期处理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青贮玉米的生育期缩短,株高、茎秆粗度下降;叶片持绿性,单位面积鲜、干生物产量,籽粒与整株干物重比值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T3>T4>T2>T1>T5。同时,随着播期的延后,青贮玉米单位重量鲜重对应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粗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中性洗涤纤维、木质素、淀粉含量逐渐降低,灰分、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先增加后下降。综合各项产量和品质指标,本试验条件下5月2日至5月16日播种可以获得较高饲用品质的青贮玉米,但在具体播种时间的选择上应结合青贮玉米采后高效加工环节需求,基于当地实际气象条件,尽可能避免播后干旱及低温等环境的不利影响,在确保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最佳播期,有效提升区域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张括  王磊  邹鹏  董蕾 《中国饲料》2019,(11):52-55
试验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水平色氨酸对12~17周龄金定蛋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的色氨酸水平。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法,将12周龄健康的金定蛋鸭3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Ⅱ、Ⅲ、Ⅳ、Ⅴ组饲喂的色氨酸水平依次为0.199%、0.220%、0.240%、0.260%、0.300%。采用二次曲线方程确定12~17周龄金定蛋鸭色氨酸的最佳水平。结果表明:0.250%~0.267%水平的色氨酸能显著提高试鸭血清和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显著提高试鸭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但是对试鸭血清SOD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显著降低试鸭血清和肝脏丙二醛(MDA)浓度(P<0.05)。综上,0.250%~0.267%水平的色氨酸对12~17周龄金定蛋鸭抗氧化功能具有最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健康德州驴盲肠菌群分布及代谢功能。以健康德州驴盲肠内容物为检测样品,提取细菌总DNA,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德州驴盲肠中菌群分布特点,结合PICRUSt基因预测方法分析菌群代谢功能。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3份检测样品中共得到176 869条有效序列和39 566个OTU。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3份样品的Shannon指数均大于7,样品中菌群多样性水平较高。菌群分类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在门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细菌门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疣微菌门、螺旋体门、纤维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TM7菌门、柔膜菌门、蓝藻菌门。此外,在相对丰度排名前20的菌属中与纤维分解与代谢相关的菌属所占比例达到了35%。菌群代谢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盲肠菌群参与机体多种代谢活动,其中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的菌群丰度相对较高。研究结果为探索德州驴肠道菌群分布与消化特点之间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激动剂诱导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是血小板活化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它是通过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质膜内钙离子进入而发生的。Ca2+库释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首先磷脂酶(PL)C产生肌醇-1,4,5-三磷酸肌醇(IP3),进而通过IP3通道受体释放细胞内储存的Ca2+,从而完成Ca2+释放。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有助于活化的各个步骤。钙离子作为细胞的第二信使,参与大多数的生物活动过程,尤其在细胞内钙池引发的钙离子的进入(store-operated Ca2+entry,SOCE)在血小板激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在血管内激活极易引起血栓,因此研究血小板活化机理可能会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WL343HQ"为材料,对其幼苗进行150 mmol·L-1的Na2CO3和NaHCO3混合盐碱胁迫,采用iTRAQ技术结合反相液相色谱与液相串联色谱,分析盐碱胁迫叶片中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对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处理下共鉴定到318个显著差异蛋白,包括172个上调蛋白和146个下调蛋白,这些差异蛋白的功能涉及多种代谢途径,其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质表达量总体下调,与苯丙素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蛋白质表达量总体上调。通过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可有效筛选紫花苜蓿叶片中差异表达蛋白,可为深入研究紫花苜蓿应对盐碱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家禽精细养殖是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和个体健康状况、保障禽类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及时有效的获取家禽的各类行为与生长信息是家禽精细养殖的重要支撑,也是目前禽类养殖领域研究的重点。该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家禽行为信息监测与生长环境监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主要针对近年来研究中家禽采食、饮水、产蛋、声音、活动这五类个体行为信息监测技术,以及禽舍环境的温湿度、有害气体含量这两类生长环境监控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部分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家禽信息自动监测与环境监控未来智能、科学、高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玉米蛋白粉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饲料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多数为醇溶蛋白不易被动物所吸收,利用微生物发酵玉米蛋白粉,可提高其吸收利用率。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为原始菌株,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出高产蛋白酶的突变菌株,以提高其发酵玉米蛋白粉的能力。通过大量筛选及连续传代试验,筛选出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较原始菌株的产蛋白酶能力有明显提高的枯草芽孢突变菌株11-1。经试验测定该菌株的蛋白酶活力较原始菌株提高1.66倍。发酵验证试验表明,菌株11-1对玉米蛋白粉饲料中的可溶性蛋白转化率由原始菌株的37.39%提高到47.83%。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离培养和形态特征从3头12月龄健康德州驴盲肠内容物样品中分离到芽孢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离菌,研究了分离菌的生长曲线、产纤维素酶活性、抗菌活性、药物敏感性及安全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分离到革兰阳性芽孢杆菌1株,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编号为LV2;该菌可降解羧甲基纤维素,产生清晰透明圈,对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测定的20种临床常用抗生素中仅对林可霉素表现为中度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表现为敏感;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安全性良好。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到的驴源短小芽孢杆菌具有安全、产纤维素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益生活性,在研发驴用微生态制剂或生物发酵粗饲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