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虫夏草真菌筛选过程中,蝙蝠蛾拟青霉SH-1的菌丝会逐渐产生粉红色变化,SH-1和粉红菌株ZH-1在形态上存在很大差异,经分子鉴定,两株菌为同一种。为查明产生粉红菌株的原因,最大化粉红菌株的得率,在考察4个培养基配方因素对粉红菌株产生的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中的BBD设计优化冬虫夏草培养基配方,分析影响菌株SH-1产生粉色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产生ZH-1最适的培养基配方为氮源A(x_1)43.51 mL,K_2HPO_4(x_2)0.6 g、氮源B(x_3)2.56 g、葡萄糖(x_4)5.18 g。在此培养基配方条件下,菌株ZH-1产生概率为37.24%。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配方中氮源A、K_2HPO_4的含量对产生粉红现象有显著影响,氮源A、葡萄糖含量对粉红菌株ZH-1的得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 K.)Sacc.]菌培养过程中,蝙蝠蛾拟青霉菌株SH-1的菌丝产生粉红色变化的现象,粉红菌株与SH-1菌株形态上存在很大差异,为查明产生的原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考察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光照、p H和装液量对粉红色变化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冬虫夏草真菌的培养环境,分析影响粉红色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产生粉红变化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80 d、培养温度20.55℃、p H 7.51、装液量250 m L,在此培养基条件下,粉红菌株ZH-1产生概率为35.14%;得出菌株ZH-1的最大得率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80 d、培养温度为22.25℃、p H 6.89、装液量250 m L,在此培养基条件下,粉红菌株ZH-1得率为8.95%。  相似文献   

3.
蝙蝠蛾拟青霉为丛梗孢科瓶梗青霉属真菌,是从新鲜冬虫夏草的子座中分离获得,并经鉴定命名的一种虫草菌。目前利用蝙蝠蛾拟青霉进行人工深层发酵培养所得的菌丝体产物,是野生虫草的常用替代品。介绍了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的概况,并总结了其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最后对研究前景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从江苏盐城地区种植的蓖麻上采集分离到1株编号为YDJ08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PDA培养基上,真菌菌落形态为圆形,菌落初期为白色,后转变为黑色,分生孢子呈梭形、薄壁、外壁光滑、无色;病原菌在蓖麻植株上接种后表现为木质部变黑;ITS和β-tubulin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Gen Bank中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序列相似性分别高达100%和99%。综合形态学和序列比对分析推断该菌株为葡萄座腔菌。这是首次报道侵染蓖麻的葡萄座腔菌,该菌株的ITS和β-tubulin序列的Gen Bank登录号为KJ530706、KJ530707。  相似文献   

5.
一株核桃树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核桃树皮内分离筛选具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方法]核桃树皮经自来水冲洗后置于培养基以产生真菌菌株,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抑菌活性测试。[结果]从核桃树皮内分离到一株产广谱、高活性抑菌物质的内生真菌。经测定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共24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形态特征表明,该菌株与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Bainier中的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的特征基本一致,ITS序列分析显示本菌株与各淡紫拟青霉同源性都高于99%,因此将菌株JY-1024命名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JY-1024。[结论]该研究首次从核桃树皮内分离得到淡紫拟青霉并首次报道了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民权县花园镇棉花枯萎病病株为材料,采用连续稀释法和单孢分离法得到枯萎菌单孢菌株,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和显微形态学分析。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所分离的菌株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PCR扩增得到544 bp大小的片段(Gen Bank登录号为FJ715505),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其他枯萎菌的ITS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该ITS序列与Gen Bank中搜索到的同源性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商丘地区棉花枯萎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对该分离棉花枯萎菌菌株进一步进行致病力生物学鉴定。  相似文献   

7.
基于ITS序列分析18个茶树菇菌株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供试18株(4株野生菌株、7株工厂化栽培菌株、5株经钴60辐照诱变菌株和2株搭载神十的航天诱变菌株)茶树菇菌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种的ITS序列长度为703~721 bp,与Gen Bank数据库中茶树菇菌种的ITS序列相似度为99%以上,在种的水平上证明供试菌种为茶树菇。运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供试菌种聚为6个类群,其中Cha3与Cha3shen,AS-2与AS-2-600,AS-1与AS-1shen、AS-1-700,分别聚在了不同的类群,说明这7株茶树菇菌株可能由于辐照或航天诱变后使得ITS序列存在着种内的变异。ITS序列分析结果从系统发育角度反映出了研究菌株的遗传关系,是进行茶树菇菌株遗传分析及科学鉴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中华拟青霉(Paecilomyces sinensis)是寄生冬虫夏草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的一种病原真菌,它在人工饲养蝙蝠蛾幼虫中感病率高达100%,是饲养蝙蝠蛾资源昆虫中一大病害。它能否在一些鳞翅目地下害虫中也能较好地致病?变害为宝,鉴于此,本研究用农林上的大害虫—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幼虫作为靶标,开展了致病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拟青霉能使小老虎幼虫感病,在室内用含孢子1.6×104个/m L、1.6×105个/m L、1.6×108个/m L 3种浓度对小地老虎实验,感病死亡率达69.99%~100%,是一种有希望成为防治小地老虎制剂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越橘菌根真菌的多样性,从吉林农业大学浆果园采集矮丛越橘(Vaccinium angustifolium)"美登"的根系,采用酸性品红乳酸甘油染色法观察菌根类型,用根段直接培养法分离根系共生真菌,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菌株的r DNA ITS序列; PCR产物测序后在Gen Bank中进行BLAST比对,然后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美登"菌根类型包含典型的杜鹃花类菌根;试验共分离获得49株共生真菌,依据形态特征分为13个类型; ITS序列分析获得树粉孢属、镰孢属、膜盘菌属等9个属;聚类结果将其分为锤舌菌纲、粪壳菌纲和座囊菌纲3类。矮丛越橘"美登"的根系共生真菌物种丰富,优势或典型的共生真菌为杜鹃花类菌根(ERM)真菌——树粉孢属(Oidiodendron)真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利用有益微生物降解根系自毒物质、缓解香草兰连作生物障碍,并储备有益菌种资源,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草兰根际土壤酚酸类自毒物质降解菌株,并测定其在液体培养基和连作土壤中对酚酸类物质的降解效果及其对病原菌的平板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从香草兰连作种植园根际土壤筛选到6株可降解酚酸类自毒物质的菌株,分别为真菌BM-5、FD-21、BD-8和细菌ZD-4、ZH-19、ZH-20。菌株FD-21在摇瓶培养72 h时对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水杨酸的降解率分别为78.87%、89.5%和93.62%;但在香草兰连作土壤中接种该菌株恒温培养7 d后降解率分别为43.5%、34.2%和67.28%。平板抑菌效果试验表明,该6株菌对香草兰土传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nillae )具有一定拮抗作用,其中菌株ZH-19、ZH-20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达82.87%和82.94%;FD-21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为45.49%。16S rRNA 和IT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ZD-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H-19为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ZH-20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M-5为黄丝曲霉(Talaromyces sp.)、FD-21为青霉(Penicillium sp.)、BD-8为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说明筛选到的微生物菌株可降解香草兰根系酚酸类自毒物质且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侵染中国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的互花米草茎和叶上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株与侵染互花米草海洋真菌形态极其相似的菌株YDC07。对菌株YDC07进行培养性状观察和形态学鉴定,发现该菌与中国新记录菌属互花米草比尔格纳菌十分相似;通过rRNA基因ITS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菌与比尔格纳菌属中互花米草比尔格纳菌相似度为96%~99%,在进化树中显示亲缘关系最近;该真菌可以侵染互花米草秸秆,使其生物量逐渐减少。菌株YDC07 rRNA-ITS序列相关信息提交NCBI数据库,获得Gen Bank登录号为KJ459363。菌株YDC07是在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互花米草上新发现的一种比尔格纳菌属海洋真菌。  相似文献   

12.
贮藏苹果中展青霉素产生菌的分离及其ITS序列分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贮藏苹果中的展青霉素产生菌,并对其ITS序列进行分析鉴定。【方法】从贮藏库中苹果上分离展青霉素产生菌,采用真菌ITS区特异性引物对其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将分离菌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的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展青霉素产生菌的生物学分类,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分离得到10株展青霉素产生菌,其中1号和8号菌株属曲霉属,其他8株属青霉属。在系统发育关系上,1号和8号菌为一个类群,其他8株菌属于一个类群。【结论】贮藏苹果中分离得到的10株展青霉素产生菌为青霉属或曲霉属菌株,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引起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采集泰安、潍坊、烟台3个地区典型发病叶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对该病原菌的ITS序列分析显示,其与Gen Bank中登录的Passalora sp.属的Passalora arctostaphyli相似性达97%;与另一种在甜樱桃叶片中分离的病原菌Pseudocercospora pruni-persicicola相似度仅为85.6%,证明两者并非为同一属真菌。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樱桃褐斑病病原与Passalora sp.属真菌处在同一分支,而与其它Prunus sp.属分离的病原菌处在两个分支,进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认为,病原菌为Passalora circumscissa,并将其ITS基因序列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基因登陆号:KT428056)。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获得能提高番茄耐盐性的真菌发酵液,试验采用真菌的发酵液处理75 mmol·L~(-1)Ca(NO_3)_2胁迫下的番茄种子,通过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选择对种子发芽有促进作用的菌株发酵液,研究其对Ca(NO3)2处理下番茄幼苗根干质量、苗干质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及植株内源激素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其中部分菌株发酵液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番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并能提高根干质量、苗干质量;结合种子发芽指标及幼苗干质量和内源激素含量来看,其中菌株DL12发酵液处理综合效果最好,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株高、根干质量、苗干质量较对照分别提升了29%、200%、17.6%、26.8%、18.9%。DL12处理后叶片中IAA含量是对照组的49.6倍。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2扩增菌株DL12 18S r DNA序列,并与Gen Bank已知序列比对后,结果显示,菌株DL12与Schizophyllum commune相似度达到99%,推测菌株DL12是Schizophyllum属真菌。  相似文献   

15.
从四川二郎山人工云杉林分离得到云杉叶疫病病原菌,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得到的序列与NCBI中的根球壳孢菌(Rhizosphaera kalkhoffi)相似度达99%。比较分析了NCBI及四川二郎山分离到的根球壳孢菌ITS区序列,采用软件primer5.0设计20个引物。通过对32株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及产物测序,筛选得到3个特异性引物对ZYZ6、ZYZ7、ZYZ8。改变DNA模板浓度进行扩增检测,在25μL PCR反应体系中,引物对ZYZ6F/ZYZ6R检测灵敏度最高,可达到0.1 pg/μL。利用ZYZ6F/ZYZ6R对四川二郎山人工云杉针叶DNA进行检测,扩增得到310 bp左右的条带,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根球壳孢菌相似度达99%。  相似文献   

16.
从冬虫夏草虫体上分离得到一株真菌,对其生物学特性和侵染力,及其与冬虫夏草菌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3 ℃,最适pH为7.50,最适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麸皮,对蝙蝠蛾幼虫的侵染力为100%,并在与冬虫夏草菌平板对峙生长中发现其对冬虫夏草菌的生长抑制率高达43.37%。PCR结果显示,从菌丝体中扩增获得了560 bp左右的一段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是白僵菌,GenBank登录号为KP284435。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30株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兰属植物与其菌根真菌的专一性。【方法】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分离自云南6种兰属植物的30株菌根真菌的rD-NA ITS序列,再与GenBank中的菌株rDNA 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rDNA 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的30株菌根真菌分别隶属于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菌根真菌ITS1-5.8S-ITS2序列总长429~563bp,GC含量为41.67%~58.06%,其中ITS1长92~259bp,GC含量为47.66%~58.62%;5.8S长155~158bp,GC含量为40.81%~52.05%;ITS2长146~192bp,GC含量为38.78%~55.56%;聚类分析显示,30株菌根真菌可分为4组,其中,分离自送春、蕙兰、建兰的菌根真菌皆属于镰刀菌属,聚在Ⅰ组上;分离自春剑的菌根真菌除CJ7单独聚在Ⅳ组外,其他均聚在Ⅰ组上;分离自莲瓣兰、春兰的菌根真菌分别聚在Ⅱ和Ⅲ与Ⅰ和Ⅱ2个分支上,分离自莲瓣兰的菌根真菌聚在Ⅱ、Ⅲ2个分支上。【结论】在供试的6种兰属植物中,春剑、春兰、莲瓣兰和蕙兰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较送春、建兰丰富;蕙兰、送春、建兰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较强,而春剑、春兰、莲瓣兰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行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筛选致病性强的优势菌株,为桉蝙蛾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桉蝙蛾虫尸上分离纯化获得206个真菌菌株,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镰刀菌(Fusarium)、拟青霉(Paecilomyces)、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毛霉(Mucor)和Evlachovaea,其中白僵菌分离率为87.4%,其他真菌分离率较低。经致病性测定,白僵菌是桉蝙蛾幼虫强致病菌,镰刀菌和Evlachovaea是弱致病菌,其他4类真菌为非致病菌。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为依据,鉴定球孢白僵菌[B.bassiana(Balsamo)Vuillemin]、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Evlachovaea sp.为桉蝙蛾幼虫的致病菌,其中Evlachovaea sp.在中国首次被记载。【结论】广西桉蝙蛾的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尖孢镰刀菌和Evlachovaea sp.,其中球孢白僵菌为优势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白腐菌偏肿革裥菌Lenzites gibbosa能分泌降解木质素的锰过氧化物酶(MnPs),为进一步鉴定试验菌株,对菌株L. gibbosa CB1进行了ITS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JF279440)扩增与测序,并进行了基于ITS序列的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CB1与桦革裥菌L. betulina和栓菌属Trametes等相关白腐菌的亲缘关系较近而聚类在一起,并与24个同种其他菌株的ITS序列覆盖度在85%~97%期间内的相似性都为99%,说明该菌株为偏肿革裥菌。为了获得该菌株多个编码MnP家族的基因,从而为研究MnP基因的表达调控奠定序列结构的基础,根据已知白腐菌MnPs基因保守区和已经扩增出的基因片段设计引物,以L. gibbosa CB1的基因组DNA和总RNA为模板,采用PCR、RT-PCR、RACE及染色体步移等方法,克隆到该菌株编码MnP2和MnP3的全长c DNA和DNA基因(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JQ388597、JN571114; JQ411249、JN571116),分别命名为Lg-mnp2和Lg-mnp3。2个基因DNA全长分别为2 869、3 992 bp,都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其启动子区域都含有TATA-Box、CAAT-Box、AP2、MRE等顺式作用元件,Lg-mnp2还含有AP1,Lg-mnp3还含有HSE;其c DNA基因分别含有50、52 bp的5'UTR,150、249 bp的3'UTR和1098、1 10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编码了365、36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多肽前体(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AFC37493、AFC37494),成熟的Lg-mnp2蛋白含有339个氨基酸,比Lg-MnP1蛋白(Gen Bank登录号为ACO92620)多1个氨基酸;成熟的Lg-mnp3蛋白含有340个氨基酸,比Lg-MnP2蛋白多1个氨基酸。  相似文献   

20.
一株野生蘑菇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一株野生蘑菇G1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传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G1菌株子实体菌盖白色,直径2.1~5.6 cm;菌柄粗0.6~1.0 cm,呈中央着生,菌柄和菌褶基端分离;在菌柄上部有单层菌环;有隔菌丝,菌丝体上无锁状联合;一个担子上普遍着生2个担孢子,孢子椭圆形、棕色,孢子的大小为(5.52~6.12)μm×(5.02~5.47)μm。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G1菌株为蘑菇属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由Gen 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可知,G1菌株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与双孢蘑菇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综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最终鉴定G1菌株为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