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牛呼吸疾病道综合征(BRDC)给全球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安达市某牛场爆发呼吸道疾病,为了确诊此次疾病的病因,本文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呼吸道病毒PCR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结果显示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混合感染,药敏结果显示,此菌对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为今后临床处理此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疑似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犊牛进行病原鉴定,本研究采用常规病毒经细菌分离鉴定和PCR方法分别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株能在BT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特征性合胞体形态的细胞病变;无血凝性和血吸附特性;能被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分离的病毒经RT-PCR鉴定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根据菌落形态、细菌染色特性及生化特性,鉴定分离的细菌为巴氏杆菌。提示,该牛场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西地区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的病原情况,本研究通过RT-PCR/PCR方法和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对2016-2017年送检的117份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料进行病原诊断,并对主要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RT-PCR/PCR方法检测的肺炎克雷伯氏菌、牛支原体、化脓隐秘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溶血性曼氏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1.0%(48/117)、28.2%(33/117)、20.5%(24/117)、15.4%(18/117)、12.8%(15/117)、5.1%(6/117),而细菌分离鉴定方法检测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牛支原体、化脓隐秘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1.0%(48/117)、33.3%(39/117)、17.1%(20/117)、7.7%(9/117)、2.6%(3/117)、2.6%(3/117),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未检出,且PCR方法更敏感。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0株牛支原体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多肽类药物的耐药率为90.0%~100.0%,对喹诺酮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敏感(耐药率为在10.0%~25.0%);30株大肠杆菌和30株肺炎克雷伯氏菌除了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敏感外(耐药率分别为13.3%~20.0%、10.0%~30.0%),对其他15种药物均具有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50.0%~100.0%、40.0%~100.0%)。综上所述,广西地区牛呼吸道疾病主要以牛支原体、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引发的混合感染为主,且分离菌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国肉牛养殖业快速发展,呼吸系统疾病是对肉牛养殖产业危害较大的一类疾病,牛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种病原引发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常见的病原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巴氏杆菌、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等,主要症状是体温快速升高,流鼻涕,呼吸急促,严重时会出现咽喉肿胀或者鼻部发生炎性肿胀,甚至引...  相似文献   

5.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病例的病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查清广西某牛场1起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病例的病原,指导牛场进行疾病防控。采取现场调查、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病原分离鉴定等方法对病例病原进行分析,根据病原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从病例的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支原体和1株革兰氏阴性致病杆菌。支原体分离株在PPLO固体培养基上可见典型的"煎蛋样"菌落,PCR扩增出牛支原体oppF基因特异性的448 bp目的片段,其oppF基因序列与美国分离的牛支原体国际标准株PG45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4%。革兰氏阴性细菌分离株生化特性符合黏质沙雷氏菌特性,其16S rRNA基因PCR扩增出1 400 bp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登录的黏质沙雷氏菌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0%,对小鼠具有致病性。牛支原体和黏质沙雷氏菌分离株均对壮观霉素、阿奇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新霉素高度敏感,用高敏药物壮观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等相关措施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结果表明,引起这次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原为牛支原体和黏质沙雷氏菌。  相似文献   

6.
2016年12月,云南省禄丰县某肉牛养殖场饲养的杂交肉牛相继发生顽固性水样腹泻,发病牛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消瘦,下颌水肿,严重脱水。为了对该病进行诊断检测,遂采集水样腹泻粪便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牛冠状病毒、牛轮状病毒、牛细小病毒、隐孢子虫RTPCR/PCR检测,同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牛病毒性腹泻、牛冠状病毒、牛轮状病毒、牛细小病毒、隐孢子虫检测均为阴性,但分离获得1株致病菌,经细菌形态学、昆明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细菌生化鉴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因此推断引起该场杂交肉牛水样腹泻的病原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敏感,对其余药物耐药。选用上述敏感药物对发病牛进行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发病牛的死亡,并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7.
牛呼吸道综合征往往是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致病机制复杂。云南省昆明市某肉牛养殖场部分犊牛出现了以咳嗽、气短、流鼻涕、腹泻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呼吸道疾病,随后多头相继死亡,剖检主要病变为气管、胃黏膜、小肠出血,肺脏肝变,肝脏出血肿大,心脏出血,心包黏连等;经采病料用常见呼吸道疾病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冠状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疱疹病毒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牛支原体)8联PCR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为副流感病毒3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牛支原体混合感染。经用加米霉素、10%替米考星和20%氟苯尼考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结合加强饲养管理,多数病牛恢复了健康。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某肉牛场新引进的犊牛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为了解该病的病因,本试验采集了10份病牛深部鼻腔棉拭子样本,采用PCR方法检测了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腺病毒3型(BAV-3)、牛支原体(M.Bovis)、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溶血性曼氏杆菌(M.haemolytica)及睡眠嗜组织菌(H.somni)等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结果显示:BCoV检出率为70%,BVDV检出率为30%,其余病原均未检出,表明该肉牛场犊牛的呼吸道疾病是由BCoV和BVDV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牛养殖规模的增加,混合感染引发的疾病较严重。广西某牛场送来一例奶牛急性死亡病例,通过临床观察、细菌分离鉴定、病原鉴定、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的方法进行诊断。检测结果发现,内脏有明显的病理变化,从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分别分离出两种菌,经测序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且对小白鼠的致死率分别为80%和100%。17种药物的药敏结果显示这两种菌只对阿米卡星、大观霉素等少数几种抗菌药物敏感。PCR或RT-PCR未检测出IBRV、BPIV3、牛支原体。结论确诊该病例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广西南宁市一起疑似牛支原体病例进行病原鉴定,试验对采用细菌和支原体分离、PCR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对病牛的鼻拭子液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2株细菌,但对小白鼠无致病性;用PPLO固体培养基培养2~4 d后可见针尖大小的菌落,在4×10倍视野下观察为"煎蛋样"菌落;经PCR检测,其序列与Gen Bank登录的牛支原体CQ-W70株、HB0801株和Hubei-1株的同源性为100%;分离的支原体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替米考星、卡那霉素、诺氟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新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高度敏感。说明该病例的病原为牛支原体。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某动物医院的一头病牛粪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PCR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并测序,构建进化树,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及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在血琼脂、巧克力琼脂、LB琼脂等培养基上均能长出光滑凸起,边缘圆润,大小各异,颜色不同的菌落,而在MRS琼脂、高盐甘露醇琼脂上却不生长;生化鉴定结果显示,乳糖、麦芽糖、甘露醇等均为阴性,葡萄糖、西蒙氏柠檬酸盐、尿素均为阳性,上述结果初步鉴定此菌为牛链球菌;进化树的构建进一步证明了分离菌属于牛链球菌,其与牛链球菌RD09的同源性为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牛链球菌对强力霉素、卡那霉素极敏感,对红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新生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均敏感,对氯霉素、头孢拉定、阿莫西林均耐药;从牛链球菌生长曲线可看出2~23 h是牛链球菌的高度繁殖期,23~28 h是稳定期,28 h以后开始衰退。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牛链球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导致吉林省某肉牛场肉牛发病的致病菌,对分离菌进行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细菌分离培养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5株病原菌均为牛肺炎链球菌,且均具有致病性;5株牛肺炎链球菌对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泰乐菌素、青霉素钠、红霉素和头孢吡肟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对环丙沙星、氯霉素、强力霉素和庆大霉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说明头孢噻肟、氟苯尼考、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牛链球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新疆部分地区牛支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和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初步了解牛支原体的感染情况,更好地防控牛呼吸道疾病。对新疆部分地区195份牛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了牛支原体的抗体检测;对其鼻拭子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对培养物进行了形态、生化特性和PCR鉴定。结果显示,牛支原体感染率平均为19.0%,分离到1株牛支原体。在防控牛呼吸道疾病时应考虑牛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4.
2022年3月冬春换季期间,宁夏某肉牛场暴发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为了解造成此次病情的病原,采集12份发病牛的鼻腔深部棉拭子样品,采用PCR和RT-PCR方法,分别对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腺病毒3型病毒(BAdV-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细小病毒(BPV)、多杀性巴氏杆菌(P. multocida)、溶血性曼氏杆菌(M. haemolytica,Mh)和牛支原体(M. bovis)共10种BRDC相关病原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4种病原,其中BAdV-3和Mh的检出率均为100%,BCoV和BVDV检出率均为66.67%,其他病原均未检出;在12份牛鼻拭子样品中,存在BAdV-3+Mh、BAdV-3+Mh+BVDV、BAdV-3+Mh+BCoV和BAdV-3+Mh+BCoV+BVDV共4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6.67%、16.67%、25.00%和41.67%。对Mh和BVDV进行分型鉴定发现,该场流行的Mh为荚膜血清型A1型,BVDV为基因1a亚型。结果表明,该牛场发生的BRDC是由BAdV-3、BCoV、BVDV 1a亚型和Mh A1型等病原以不同组合形式混合感染所致。因此,牛场应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管理,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做好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5.
为确诊贵州省某猪场发病原因,对送检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实时定量荧光RT-PCR核酸检测为阳性;猪圆环病毒2型PCR扩增出大小为325 bp目的基因条带;细菌分离与生化鉴定显示存在链球菌感染,且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硫酸安普霉素、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高度敏感。实验结果诊断为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链球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6.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黑龙江省某牛场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牛鼻汁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该病毒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特征性的合胞体形态的细胞病变;病毒对5-碘脱氧尿核苷不敏感,对酸、氯仿、乙醚均敏感,不耐热,56℃加热30 min可被灭活,且无血凝性和血吸附特性;该病毒能被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应用特异性引物,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从病毒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BRSV N基因中596 bp的特异性片段,并且分离株与GenBank中BRSV毒株N基因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8%~99.3%.以上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命名为BRSV HJ株.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肺炎是引起犊牛和成年牛致死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可以是原发病原菌,同时也可以继发于其他感染。2010年12月份,黑龙江某奶牛场发生一起奶牛急性热性传染病,死亡15头牛,经病理剖检、PCR检测、细菌分离与鉴定,确诊为牛巴氏杆菌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混和感染。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8.
1970年瑞士从牛呼吸道疾病中首次分离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其后,美国在1974年首次从牛中分离到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从那时以来,在许多国家,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就作为一个重要的和常见的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了。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研究工作者,曾报告过奶牛的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血清抗体检出率达67.4%,表明本病毒的存在是普遍的。本文的研究是在14次奶犊牛肺炎的流行中测定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是否介入,是单  相似文献   

19.
新疆南疆地区某奶牛场3月龄犊牛陆续出现咳嗽、气喘、黏性鼻液等临床症状,发病死亡数只,怀疑为支原体感染引起。为确定病原,本研究采集发病犊牛鼻拭子30份、病死犊牛肺脏1份,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同时,使用支原体培养基进行支原体分离,对纯化后单菌落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病牛鼻拭子中牛鼻支原体PCR阳性率为70%,从病死牛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牛鼻支原体,未检测、分离到其他支原体。  相似文献   

20.
根据GenBankTM上发表的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核衣壳蛋白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大小为596bp的目的片段,通过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建立了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所建立的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RT—PCR方法与牛腺病毒、牛副流感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无浆体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的敏感性可达1TCID50。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作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检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