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牙鲆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田永胜 《水产学报》2004,28(6):609-615
在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中,为了准确选择胚胎的冷冻时期,掌握胚胎发育进程,同时为牙鲆苗种培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海水工厂化养殖牙鲆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牙鲆受精卵培养在14-16℃、盐度29.9的海水中,利用Olympus显微镜对牙鲆胚胎发育过程连续观察,对各个胚胎时期的发育时间进行了记录,并对每一时期的特征用Olympus照像机进行了拍摄。实验记录了从受精卵到出膜后5d的29个具体发育时期的特征和发育时间,拍摄了30张具有代表性的胚胎和鱼苗图片,将牙鲆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肌节期、尾芽期、心跳期、胚体转动期、出膜前期、出膜期10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此培养条件下牙鲆胚胎历时93h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再经96h的胚后发育卵黄囊完全吸收,之后进入变态期,向成鱼转化。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认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生殖调控机制,研究了生长轴(GH/IGF-Ⅰ axis)对半滑舌鳎卵巢发育调控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分析了卵巢不同发育时期垂体中的生长激素(GH),脑、性腺和肝脏中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 (IGF-Ⅰ)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检测了卵巢不同发育期,血清GH、IGF-Ⅰ、雌二醇(E2)、睾酮(T)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了生长因子与性腺指数(GSI)、E2和T表达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垂体GH mRNA表达水平在Ⅳ期卵巢时显著升高,至Ⅴ期时达峰值,随后(Ⅵ期)显著降低,垂体GH mRNA表达水平与GSI、血清GH与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清GH与垂体GHmRNA表达水平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肝脏IGF-ⅠmRNA表达水平在Ⅳ期和Ⅴ期卵巢时较低,但Ⅵ期时又显著升高,其与脑IGF-Ⅰ mRNA及血清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血清E2和T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脑IGF-Ⅰ mRNA表达水平自Ⅱ期卵巢开始显著升高,至Ⅳ期时达峰值,并与血清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卵巢IGF-ⅠmRNA表达水平自Ⅱ期开始显著升高,并在Ⅳ期时达峰值,但在Ⅴ期时明显下降,并保持至Ⅵ期,与血清E2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血清IGF-Ⅰ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血清IGF-Ⅰ变化趋势与肝脏IGF-ⅠmRNA相似.结果揭示了GH、IGF-Ⅰ在转录和血清水平上以协同或者拮抗的方式共同参与了半滑舌鳎卵巢发育的过程,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关,表明GH/IGF-Ⅰ轴对卵巢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深入认识半滑舌鳎卵巢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素材.  相似文献   

3.
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growth hormone/insulin-like growth-axis,GH/IGF-轴)是调控鱼类生长的主要内分泌轴线。为探讨生长相关基因GHR、IGF-2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河川沙塘鳢的GHR、IGF-2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GHR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2 179 bp,开放阅读框为1 830 bp,共编码609个氨基酸,IGF-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1 586 bp,开放阅读框642 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采用qRT-PCR方法检测了GHR、IGF-2基因在9个不同组织(脑、肝、心、肌肉、脾、肠、性腺、鳃、肾)和8个胚胎不同发育时期(受精卵期、桑椹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体节期、口裂期、出膜后1 d、出膜后3 d)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IGF-2和GHR基因在所检测的9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肝脏、肌肉、性腺、脑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胚胎发育阶段GHR和IGF-2基因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原肠胚期表达量较高,表明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qRT-PCR进一步比较了雌、雄河川沙塘鳢GHR和IGF-2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90、150、210、270、330 d)脑、肝、肌肉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各时期雄鱼GHR和IGF-2基因在肝组织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雌鱼,肌肉和脑GHR基因mRNA的表达量则无显著差异。而IGF-2基因则仅在雌、雄鱼210 d的脑和150、210 d的肌肉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肝GHR和IGF-2基因mRNA表达的雌雄差异是河川沙塘鳢雌雄生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观察法研究淡水黑鲷受精卵的发育,描述了胚胎发育早期各个时期的形态发育特征,显微摄影记录.结果显示,淡水黑鲷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出现期、胚孔闭合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心跳期、出膜期共11个时期.淡水黑鲷的受精卵为沉性非粘性卵,呈淡黄色,卵径约2 mm.水温20℃,受精卵约30 h孵出仔鱼.对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出膜前期的胚胎进行了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并详细记录,在显微水平验证相应早期胚胎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人工繁殖江鳕(Lota lota)的胚胎发育的全过程.根据对江鳕胚胎发育的观察与分析,将其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6个阶段,共20个发育时期,同时描述了各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在0~3℃下,胚胎历时998 h后孵出仔鱼,从受精卵至孵化出膜需要积温887~1023 h·℃.  相似文献   

6.
科海撷英     
《畜禽业》2007,(12)
<正>●不同营养水平可能通过影响IGF-Ⅰ的分泌量而影响早期胚胎发育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郭海燕等,为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母猪妊娠早期胚胎存活和血液及繁殖组织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和生长激素(GH)分泌的影响.选取配种  相似文献   

7.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哲罗鲑(Hucho taimen)肝脏的总RNA中扩增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c 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哲罗鲑成鱼不同组织中IGF-Ⅰ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GF-Ⅰ基因的c DNA开放阅读框为573 bp,编码190个氨基酸,蛋白质等电点为9.21,氨基酸结构由信号肽、B、C、A、D结构域及E肽组成;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鲑科鱼类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北极红点鲑的IGF-Ⅰ同源性最高(99.2%);组织表达分析显示,哲罗鲑IGF-Ⅰ mRNA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鳃、前肠中次之,在脑、头肾、脾、心、胃和肌肉等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8.
牙鲆dazl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zl(deleted in azoospermia-like)基因是多种物种精子发生的重要调控因子,为探讨该基因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性腺发育分化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了牙鲆dazl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其序列结构,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在牙鲆成体组织和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牙鲆dazl cDNA序列全长2 031 bp,包括105 bp的5'端非翻译区,1 275 bp的3'端非翻译区和编码217个氨基酸残基的651 bp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显示该序列存在一个高度保守的RRM(RNA recognition motif)结构域,且该结构域在鱼类中具有100%的序列一致性;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azl基因主要在牙鲆性腺中表达,且在精巢中的表达高于卵巢;在牙鲆早期发育阶段,dazl基因在未受精卵、受精卵及囊胚期均有较高的转录本,而在原肠胚期表达开始降低,至孵化后3 d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这些丰富表达的母源性dazl mRNA可能参与了胚胎发育中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dazl基因在牙鲆生殖发育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RACE-PCR技术,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肝脏组织总RNA中克隆得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1, IGFBP-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cDNA全长为1070 bp,开放阅读框为729 bp,编码242个氨基酸。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牙鲆IGFBP-1与鱼类IGFBP-1基因聚为一支;通过同源性比对,牙鲆IGFB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大菱鲆同源性最高,为95%,而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鱼类如大菱鲆、五条鰤、黄金鲈、红点鲑、鲤鱼和斑马鱼的同源性分别为89%、89%、84%、79%、67%和67%。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牙鲆IGFBP-1基因存在母源转录本,合子基因在孵化前的胚胎阶段及早期仔鱼中仅有较低水平的表达,在后期仔鱼中表达逐渐增高;牙鲆IGFBP-1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胃、脾、肠、性腺、肾、鳃、脑、心脏和肌肉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人工繁殖时江鳕(Lota lota)的胚胎发育。江鳕的胚胎发育分为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6个阶段,20个发育时期,详细描述了各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在0~3℃下,胚胎历时998h孵出仔鱼,从受精卵至孵出的积温为887~1023h.℃。本研究还比较了江鳕自产与人工授精时卵的受精率的差异。结果显示,人工授精卵的受精率(约30%)比自产(19.4%)高10%。江鳕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不同,主要经历了3个死亡高峰,包括胚盘期至二细胞期、桑椹胚期至原肠早期、出膜期。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是生长激素促生长作用的主要介导因子,通过对IGF-Ⅰ和IGF-Ⅱ及其对动物相关性状影响的系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在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受精技术,以星斑川鲽为母本,石鲽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受精卵在13~14℃海水中培养。利用DCM130-2.0显微电子成像系统观察受精卵胚胎发育,借助XTZ-D体视显微镜拍摄发育过程,分别在卵裂期、孵化前期统计杂交胚胎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试验结果表明,杂交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器官发生、脱膜孵化5个阶段,在水温13~14℃条件下,受精卵历时98h完成孵化,该杂交组合胚胎发育时间介于双亲之间,杂交胚胎受精率为15.6%,孵化率为42.1%。杂交胚胎发育在卵裂、囊胚、原肠、器官形成和孵出期均有畸形胚胎出现,畸形率为57.1%。本研究结果为星斑川鲽和石鲽杂交育种提供了直接的发育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杂交是目前水产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育种途径,为了选育一个能够促进中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改善目前养殖褐牙鲆发病严重的现状的牙鲆类养殖新品种,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犬齿牙鲆(P.dentatus)(♂)的杂交进行了研究。在Nikon MS800解剖镜下对褐牙鲆(♀)×犬齿牙鲆(♂)人工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并使用Nikon数码相机拍摄其发育特征,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脱膜孵化期共9个时期,除克氏泡出现时期以及胚体开始扭动时期具有相对特异性外,胚胎发育过程与褐牙鲆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水温(16.5±0.5)℃,盐度32~33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67 h完成孵化。(19±0.5)℃水温下,仔鱼3 d以前营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3 d开口摄食营外源性营养(前弯曲期仔鱼),20 d左右进入变态期(弯曲期仔鱼),40 d后基本完成变态进入稚鱼阶段,生活方式由浮游转为底栖生活,50 d左右全身被鳞。同时观察了自胚胎发育时期至幼鱼期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过程,描述了仔鱼变态期冠状鳍条、眼位置和尾部的发育、变化过程。早期生活史无鳔器官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_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_C浓度分别为0、20、25、30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星鲽的出膜时间、出膜率和成活率,测定对照组和生长指标优越组的消化酶活性和2种酯酶的活性。结果显示,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圆斑星鲽的出膜率和成活率,并缩短出膜时间(P0.05)。V_C能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沉积。外源营养期后,胃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淀粉酶活性在混合营养期显著提高(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内源营养期就显著提高(P0.05)。25 mg/L V_C溶液浸泡使圆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的LPL和HL比活力显著升高(P0.05)。合子中的LPL和HL基因可能在原肠期开始表达,合成脂质水解酶分解脂质,为胚胎发育供能。研究表明,圆斑星鲽成熟卵受精后脂肪酶和胰蛋白酶酶优先发挥作用,分解卵黄中的碳水化合物为胚胎发育迅速提供能量。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消化酶活性,并促进蛋白质的沉积,有利于孵化成活的V_C浓度可以显著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的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15.
以怀头鲶(Silurus soldatovi)为母本、鲶(Silurus asotus)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同时怀头鲶、鲶分别进行自交,在20 0~23.5℃水温条件下,3种受精卵分别以附着方式进行孵化.对受精卵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进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受精卵的胚胎发育以神经胚期为分界点,怀头鲶、杂交鲶在神经胚期前发育较慢,鲶受精卵发育较快;神经胚期后的器官形成期至胚体出膜阶段,怀头鲶、杂交鲶胚胎发育比鲶快.杂交鲶的胚胎各发育阶段主要偏向于母本,影响杂交鲶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怀头鲶的卵而非鲶的精子,母本决定杂交鲶的胚胎和仔鱼发育.  相似文献   

16.
雌核发育与正常二倍体条斑星鲽胚胎发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牙鲆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的同时,对条斑星鲽单倍体、雌核发育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与普通胚胎发育作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单倍体胚胎,卵裂开始至64细胞期,发育速度较普通胚胎发育发育速度明显缓慢,至多细胞期发育速度相同,历时14 h;到达高囊胚期比普通二倍体慢1.5 h,到达低囊胚期发育速度相同,历时31 h;到达原肠末期、神经胚期、晶体形成期历时相同,其他发育时期一直处于缓慢状态;孵化仔鱼具有明显的单倍体综合症.(2)雌核发育与普通胚胎的发育的特征相比无明显区别,在卵裂期发育速度明显迟缓,但在囊胚期以后,所用时间基本相同;孵化时间比普通胚胎长约1 h.(3)与普通胚胎相比,雌核发育胚胎、单倍体胚胎孵化率较低,仔鱼畸形率高.  相似文献   

17.
以怀头鲶为母本,鲶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同时怀头鲶、鲶分别进行自交,在20~23.5℃水温条件下,三种受精卵分别以附着方式进行孵化。对受精卵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进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三种受精卵的胚胎发育以神经胚期为分界点,怀头鲶、杂交鲶在神经胚期前发育较慢,鲶受精卵发育较快;神经胚期后的器官形成期至胚体出膜阶段,怀头鲶、杂交鲶胚胎发育比鲶快。杂交鲶的胚胎各发育阶段主要偏向于母本,影响杂交鲶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怀头鲶的卵而非鲶鱼精子,母本决定杂交鲶的胚胎和仔鱼发育。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寻三角帆蚌胚胎体外培养方法,本实验以解剖获得的雌雄配子为材料,使用与三角帆蚌体液等渗的平衡盐溶液(BSS)进行人工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观察各阶段胚胎的形态特征,并分析计算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5±1)℃的BSS培养条件下,受精卵发育至第二极体排放、二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十六细胞期和桑葚期的时间分别为1.8、2.8、5.6、10.5、13.9和17.3 h,胚胎最长发育至桑葚期后停止发育。另外,池塘平均水温分别为26.5、28.1和29.2℃时,三角帆蚌胚胎发育至成熟钩介幼虫分别需要10、9和8 d,计算得出三角帆蚌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4.81℃,根据生物学零度计算胚胎发育至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成熟钩介幼虫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2.95、25.99、42.27、69.21和118.14℃×d。研究结果初步尝试对三角帆蚌受精卵进行体外培养,并根据胚胎发育水温和时间获得三角帆蚌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可为突破三角帆蚌全人工繁育技术奠定基础,对淡水贝类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用RT-PCR的方法从三角鲂肝脏克隆了三角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的cDNA序列。三角鲂传统的形态学数据与团头鲂相似。序列分析表明,三角鲂IGF-ⅠcDNA由486个核苷酸构成,编码161个氨基酸,包含整个信号肽、B、C、A、D和E区,与鲂属团头鲂比较,三角鲂与团头鲂IGF-ⅠcDNA序列同源性为9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4%。由此可见三角鲂的遗传学特征与团头鲂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睛金鱼(Carassius auratus)受精卵和处于4~8细胞期、多细胞期、原肠期、心脏搏动期的胚胎为对象,研究不同剂量紫外线(UV)照射对金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发现用低剂量的UV照射可以提高金鱼受精卵或发育早期胚胎的孵化率。对发育到原肠胚以后的胚胎UV照射无上述刺激作用,而是随着照射剂量的升高,孵化率急剧下降。另外,实验结果显示,UV并未加速胚胎发育的进程。当UV照射时间小于180s时,受精卵或发育早期胚胎的畸形率没有明显增加。对出现上述结果的可能机理做了探讨并对UV用于育苗孵化和育种两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