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引起我国部分地区进口白羽肉种鸡发生禽白血病疫情的病毒来源及其变异趋势,本研究对从进口白羽肉种鸡分离的8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8株ALV-Jgp85氨基酸遗传演化分析显示,其与ALV-J肉鸡分离株(包括ALV-J原型病毒株HPRS-103、美国肉鸡ALV-J分离株、国内肉鸡分离株)及蛋鸡分离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低于92.5%,而与国内2014年父母代白羽肉种鸡ALV-J分离株GD14J2同源性较高,为93.5%~95.1%,处于同一分支。8株ALV-J的3'非编码区(3'UTR)在rTM区缺失203bp,DR-1区缺失7bp,E元件位置缺失125bp,仅保留了22个碱基,这一缺失特征与GD14J2一致。8株ALV-J的3'LTRU3区序列与ALV-J肉鸡分离株及蛋鸡分离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低于91.5%,而与GD14J2病毒株的同源性较高,为94.3%~96.3%。序列分析发现U3区存在连续11bp缺失和164位碱基突变(C/T),该突变形成2个新的转录调控元件AIBREP1、AIBREP2。综合gp85、3'UTR和U3区序列特征,推测引起本次进口白羽肉种鸡禽白血病的ALV-J与国内2014年父母代白羽肉种鸡ALV-J分离株GD14J2为同一来源。但本次分离到的ALV-J病毒株也有新的变异趋势,这些变异是否与ALV-J致病性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ALV-J有效防控和净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商品代肉鸡中分离鉴定出来的新的ALV亚群,主要引起肉鸡的骨髓瘤白血病(myloid leucosis,ML)。2009年,J亚群禽白血病在我国呈高发态势。我国于1999年首先在肉用型鸡群分离鉴定出ALV-J的中国株,随后相关研究依次展开。论文就ALV-J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病毒变异、免疫抑制及与其他免疫抑制疾病共感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为构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分离株的感染性克隆并鉴定其对蛋鸡和肉鸡致病力的差异,本研究从黑龙江地区分离鉴定一株ALV-J分离株HLJ09SH01,以其核酸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分3段扩增其前病毒cDNA,PCR产物经克隆酶切后依次连接,获得一个含有完整ALV-J前病毒cDNA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Blue-HLJ09SH01。将其转染DF-1细胞,进行病毒拯救。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禽白血病抗原试剂盒检测及反转录酶活性试剂盒检验,表明拯救的病毒为ALV-J,命名为rHLJ09SH01。将其分别人工接种11日龄蛋鸡和肉鸡鸡胚,孵育出壳后隔离饲养32周。致瘤性试验结果表明,rHLJ09SH01可以导致57.9%的蛋鸡发生肿瘤,83.3%的肉鸡发生肿瘤。表明该感染性克隆具有亲本病毒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3′非编码区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用型鸡虽在试验条件下可以感染ALV-J,但自然感染时很少引起发病.然而,近年来在中国蛋鸡群中ALV-J发病严重,本研究对2008年以来ALV-J蛋鸡分离株的3′非编码区(3′UTR)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89.5%(17/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3′UTR出现了205 bp的缺失,94.7%(16/17)ALV-J蛋鸡分离株保留了完整的E元件.84.2%(16/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U3区序列与肉鸡分离株的相似性低于92.5%,所有转录调控元件高度保守.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均出现了多个碱基的突变.这些结果表明,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正在迅速的演化,明显不同于肉鸡分离株的序列特征.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ALV-J引起蛋鸡群发病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5.
表现腺胃炎的蛋用型鸡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表现腺胃炎的尼克珊瑚粉商品代蛋鸡中分离到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将病料或鸡白细胞接种于CEF,培养12 d,分别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结果10只鸡中有9只鸡分离到ALV-J,其中有4只鸡还存在与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的共感染。通过PCR扩增gp85基因,与已发表的20株ALV-J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与来自白羽肉鸡的HPRS103的同源性为97.8%,而与来自蛋用型鸡的SD07LK1株的同源性为93.0%。本研究发现,在某些仅仅发生腺胃炎的鸡也可能普遍存在ALV-J感染,再次显示了腺胃炎病料中病毒感染的多样性。ALV-J可能成为致腺胃炎的病原之一,但其致病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2018年以来,某进口品种肉种鸡发生疑似禽白血病病例,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为确定该次疫情的病原,本研究从辽宁、山东等地发病鸡场采集55份疑似禽白血病病料样品。病理组织切片观察显示,病料样品肝脏和脾脏均有髓细胞样肿瘤细胞增生。针对禽白血病病毒(ALV)、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特异性PCR检测结果显示,55份病料样品中ALV阳性样品12份(21.8%),MDV阳性样品1份(1.82%),REV均为阴性。将12份ALV阳性病料样品经处理后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ELISA检测结果显示有8份ALV群特异性抗原阳性。ALV多重PCR检测结果表明,8个分离株均为J亚群ALV(ALV-J),测序结果显示,8个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5%~100%,与A、B、C、D、E亚群ALV的同源性仅为56.5%~58.8%,与ALV-J的同源性为90.7%~96.6%,进一步表明所有分离株均为ALV-J。上述结果表明,引起该次进口白羽父母代肉种鸡发生禽白血病的病原主要以ALV-J为主,该研究结果为疫情的溯源和有效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蛋鸡J亚型白血病病毒(ALV-J)株来源及其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对2009年从我国6个省区蛋鸡场分离到的19株ALV-J的gp85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并与11个ALV-J参考株gp85基因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个ALV-J分离株的gp85基因长度为894bp~924 bp不等,分别编码298~308个氨基酸;各病毒株间gp85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为71.3%~1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蛋鸡ALV-J分离株来源复杂,其中13个分离株与英国原型株HPRS-103、国内麻黄肉鸡株SCAU-0901亲缘关系较近;3个分离株与美国株ADOL-7501及国内白羽肉鸡株HN0001处在同一大的分支;而另外3个分离株则各自形成独立的分支,表明其gp85基因发生了较大变异.本研究表明,19个分离株与国内早期肉鸡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提示我国当前蛋鸡ALV-J株可能并非源自国内早期肉鸡ALV-J株,其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海兰褐蛋鸡群中分离的5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囊膜糖蛋白基因(gp85)进行同源性分析,阐述了不同海兰褐鸡群中存在的ALV-J的分子演化规律。对2008-2009年分别从北京、陕西、山东泰安、济阳、曲阜等不同地区饲养的海兰褐鸡分离到的5株ALV-J,用PCR方法克隆gp85基因、测序,并与国内外已发表的14株ALV-Jgp85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5株ALV-J与来自白羽肉鸡的HPRS-103株的同源性最近,平均为96.6%(96.4%~96.8%);与来自国内海兰灰蛋鸡的SD07LK1株的同源性平均仅为89.6%(89.3%~89.9%);而5株ALV-J间的同源性高达98.1%以上(98.1%~100%)。本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海兰褐蛋鸡中广泛存在的ALV-J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国外的白羽肉鸡。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7,(2):206-210
为了解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流行和变异情况,本研究利用ALV-p27群特异性抗原检测、PCR鉴定、病毒分离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等方法,从广东某鸡场分离鉴定出1株ALV-J,命名为GD14A8。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GD14A8分离株的gag、pol、env基因和LTR相对保守,而3′UTR变异较大,与ALV-J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仅为82.5%~92.5%,其中rTM和E元件呈现大量碱基缺失,U3区出现与血管瘤分离株NHH和SCDY1类似的11个碱基缺失,可能与血管瘤形成相关。遗传进化分析表明,GD14A8分离株与我国鸡源ALV-J血管瘤分离株SCDY1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为分析黄羽肉鸡源ALV-J毒株的分子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为深入了解广东地区ALV-J的变异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是一种能引起禽类多种类型肿瘤的反转录病毒,包括A-J等10个亚群。其中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of avian leukosis virus, ALV-J)是20世纪80年代末Payne等首先从肉鸡中分离鉴定出来的亚群。自1999年我国首次分离ALV-J以来,ALV-J已从肉用鸡群向蛋用型鸡群和地方品系鸡群传播。本文对我国鸡群J亚群白血病流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及其防控作以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产生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囊膜蛋白Env被认为与其致病致瘤密切相关,然其分子基础尚不清楚.在Env胞浆区发现免疫及肿瘤疾病发生相关的酪氨酸基序(YxxM、ITIM、类ITAM)基础上,研究对GenBank中不同ALV-J毒株Env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34.7% ALV-J毒株Env仅存在ITIM,63.9%ALV-J毒株Env同时具有ITIM以及YxxM,1.4% ALV-J毒株Env具有YxxM以及类ITAM.同时,还构建了JS-NT以及4817毒株Env相应酪氨酸变体表达质粒,并在DF1细胞中获得了良好的表达.这些发现及构建的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ALV-J Env在ALV-J致病致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东地方品种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净化情况,利用ALV-p27特异性抗原检测、病毒分离、PCR扩增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等方法,从广东某地方品种鸡群中分离鉴定出1株ALV-J,命名为GDYH-Y1。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GDYH-Y1分离株的LTR、gag和pol基因相对保守,而3′UTR和gp85基因变异较大,其中gp85基因与ALV-J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仅为87.5%~92.8%,3′UTR区的rTM出现大量碱基缺失,遗传进化分析表明GDYH-Y1分离株与美国白羽肉鸡源分离株ADOL-7501亲缘关系最近。研究为广东地方品种鸡ALV-J净化效果提供数据参考,为分析广东地方品种鸡ALV-J毒株的分子特征和变异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3.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免疫抑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人工接种1日龄及7日龄SPF雏鸡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模拟先天感染及早期感染,检测ALV-J不同感染时间对机体的影响。对感染鸡体质量、免疫器官质量、组织病理学、血细胞、CD4+及CD8+T淋巴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ALV-J对免疫器官抑制显著,尤其是中枢免疫器官,1日龄感染组的抑制程度显著高于7日龄感染组。免疫器官的抑制是产生体质量抑制的根源。病理学观察发现,1日龄感染组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流失严重,间质结缔组织明显增生;而7日龄感染组在3周前表现为免疫细胞增殖,在3周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坏死流失,其他器官主要表现炎性浸润及出血,未见肿瘤增生灶。血细胞检测发现,ALV-J感染组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均有下降,但对粒细胞的影响更加明显,1日龄感染鸡更为严重。对胸腺和脾脏CD4+及CD8+T淋巴细胞检测发现,CD4+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而CD8+细胞数量明显升高,说明机体的免疫抑制和这两种细胞的变化高度相关。无论是1日龄还7日龄感染,均在4周龄时达到免疫抑制最低值,因此可以确定ALV-J感染在体内潜伏期约为3~4周的时间。ALV-J造成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为肿瘤的形成及混合感染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J亚群禽白血病在黄羽肉鸡中的流行状况,采用病料研磨液接种DF-1细胞、ELISA p27抗原检测、PCR扩增等方法,从广东某鸡场送检疑似禽白血病的黄羽肉鸡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命名为GDLZ0715。为进一步了解该病毒分子学特性,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其他ALV-J毒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DLZ0715分离株整个基因组中gag、pol、env基因和LTR相对保守,与各参考ALV-J毒株序列同源性分别达93.5%~95.9%、96.8%~97.3%、89.6%~94.6%和90.8%~95.1%;3′UTR变异较大,与各ALV-J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仅为80.5%~93.4%,其中rTM和E元件大量碱基缺失;进一步分析表明3′UTR中rTM区和E元件大量碱基缺失正成为我国肉鸡ALV-J毒株的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我国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蛋鸡分离株的进化关系,本研究将山东省某鸡场采集的蛋鸡病料样品接种DF-1细胞系,利用ELISA群特异性抗原检测以及亚群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分离鉴定得到一株ALV-J,命名为SD1009,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将该序列与其他ALV-J代表性病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D1009分离株的gag和pol基因相对保守,与各参考病毒株的同源性为95%~99%,env基因的同源性为91%~95%;在其5'UTR中出现了连续19 bp的插入突变,与TW-3577、SDAU09C3、JS09GY6、JS09GY3蛋鸡分离株的5'UTR基本一致,提示19 bp的插入现象可能是近年来蛋鸡ALV-J的进化趋势;此外,其3'UTR的rTM和DR区出现部分缺失现象,该缺失部分也可能与ALV-J进化相关。  相似文献   

16.
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可引起禽类的多种肿瘤性疾病[1].1988年英国的Payne及其同事又从肉用型鸡群中分离得到了一株新的白血病病毒,命名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 ALV-J).该亚型主要感染肉鸡,可使肉仔鸡早期发生白血病,并可造成免疫抑制[2].  相似文献   

17.
广西某养殖场130日龄父母代种鸡发生临床肿瘤样病变和死亡,对病鸡采用病理解剖、组织病理学观察、PCR检测、病毒分离以及分离株重要基因的序列测定和病原鉴定。结果显示:病鸡的心脏、肝脏、脾脏等部位表现有肿瘤样病变; PCR检测及病毒分离培养有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和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的感染; ALV-J分离株env基因的序列与10株ALV-J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7. 2%~97. 7%,与ALV A-E亚型参考株的相似性为53. 5%~54. 7%;与ALV-J英国原型株HPRS-103的env基因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比较,部分糖基化位点发生了改变; MDV分离株meq基因序列与8株MDV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8. 7%~99. 4%,分离株在第71~80位氨基酸发生突变,符合国内强毒分离株的特征。结果说明:该鸡群为ALV-J和MDV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J亚群禽白血病的诊断和防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亚群禽白血病是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引起的一种肿瘤性疾病。自20世纪80年代末。Dr.Payne等从肉用型鸡群中分离到并鉴定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以来,该病在世界各国均已有不同程度流行。国内的研究开始于l999年,由杜岩等首次分离和鉴定到ALV-J。随后我  相似文献   

19.
J亚群禽白血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白血病中分离自鸡的有6个亚群,即A、B、C、D、E和J亚群。J亚群禽白血病(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引起的一类禽类传染性肿瘤疾病,是Pay L N及其同事于1989年首次从肉种鸡群中分离出来的。根据病毒在不同遗传型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宿主范围、与相同或不同亚群成员的干扰谱、病毒诱导的中和抗体,将其定名为禽白血病J亚群。该病于1988年首次发现于英国,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该病的报道,给世界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我国也于1999年首次分离到了ALV-J,而1999年~2002年是我国J亚群白血病的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1.病原及临床症状 J亚群禽白血病(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是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引起的一类禽类传染性肿瘤疾病,病原属于反转录病毒,与过去已经发现的ALV亚群A、B、C、D、E中的任何一种都不相同,ALV-J核衣壳的蛋白质由gag基因编码,包括主要的群特异性抗原;包膜由env基因编码;逆转录酶由pol基因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