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生态养殖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将养猪发酵床的制作与管理技术介绍如下。1发酵床垫料(1)垫料厚度。垫料的厚度要依季节和饲养密度而定,冬季垫料要厚一点,以利于保温和发酵,夏季要薄一点。垫料厚度在春秋季应保持60cm以上,夏季50cm以上,冬季80cm以上为宜。(2)垫料更换。良好的微生态垫料制作后一般可连  相似文献   

2.
测定垫料厚度分别为20cm、40cm和60cm的锯末稻壳型肉鸡发酵床不同位置的温度、水分、pH及灰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垫料厚度影响垫料温度,垫料表面的肉鸡粪尿影响垫料中的水分、pH和灰分。肉鸡发酵床,垫料适宜厚度为20~40cm,并经常翻挖垫料。  相似文献   

3.
<正>1发酵床垫料(1)垫料厚度。一般来说,垫料的厚度依季节和饲养密度而定,冬季垫料要厚一点,以利于保温和发酵。通常情况下,垫料厚度春秋季以保持60cm、夏季50cm、冬季80cm以上为宜。(2)垫料更换。良好的微生态垫料制作后一般可连用2~3年,之后如果垫料板结、分解粪尿能力下降,可以考虑更换垫料。如果最下层垫料气味正常,甚至尚有香味,可以留作下一批垫料的菌种源,不必添加  相似文献   

4.
异位发酵床处理猪粪污时的床体利用期限是影响其大面积推广使用的限制性因素,该研究旨在通过连续测定床体温度,科学判定垫料利用期限,同时分析垫料熟化时的床体微生物组成差异,为生产中高效管理异位发酵床垫料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采用木屑15%、稻壳15%和菌糠70%混合组成垫料高度为1 m的异位发酵床处理猪粪污、不额外添加垫料情况下,床体垫料熟化时间约为90 d;不同高度下异位发酵床熟化垫料中细菌与真菌微生物OTU数量测定结果为:离床体底部50 cm、30 cm、10 cm处细菌OTU数量与真菌相比,分别增加135.75%,180.96%和112.26%;离床体底部50 cm处与离床体底部30 cm及10 cm处细菌OTU数量相比,分别增加34.13%和110.64%;离床体底部50 cm处与离床体底部30 cm及10 cm处真菌OTU数量相比,分别增加59.67%和89.66%。异位发酵床“死床”时,上层熟化垫料中细菌以瘤胃菌科的产己酸菌属为主,属于厌氧菌,放线菌属更多聚集于床体中下层部位。这一结果提示在使用异位发酵床处理猪粪污过程中,应注意提高翻抛效率,增加床体内部氧含量,从而增加微生物种类,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加速粪污降解速率,减少因床体内氧气含量不足而造成的死床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指导发酵床垫料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冬季寒冷地区生物发酵床的运行效率。通过对我国北方冬季生物发酵床垫料的理化性质和温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冬季采用生物发酵床技术的圈舍内的温度、湿度可以达到约12℃和82%,均高于普通漏缝地板猪舍内的约10℃和68%。发酵床休息区垫料pH、电导率(EC)和含水率分别为约8.00、2.40 mS/cm和45%,均低于粪尿区垫料的约8.50、4.70mS/cm和64%,而发酵床休息区垫料的持水性约为3.50倍,高于粪尿区垫料的约2.15倍,另外,休息区垫料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方面均低于粪尿区,且休息区各个深度垫料的平均温度约高于粪尿区5℃,表明发酵床休息区垫料的理化性质优于粪尿区。发酵床垫料的纵向温度分布特征为:随着垫料深度增加,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深度为20cm和30cm处最高,比其他深度高5~10℃,可判定核心发酵层位于离表面下20~30cm深度处。与未添加功能菌剂的发酵床(CK组)相比,按比例300g/m3添加功能菌剂的生物发酵床(BFB组)的垫料平均温度要高出2℃左右,且温度分布也更为均匀,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功能区和功能菌剂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同功能区对发酵床垫料的理化性质和温度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北方冬季的生物发酵床的日常管理中,可以适当添加一定比例的功能菌剂,尤其需要及时对粪区粪便进行疏解,并对垫料的翻动深度应该保证不低于30cm,及时进行圈舍的除湿工作。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20,(3):34-37
为避免育肥猪后期粪尿量超过发酵床的可承载限度,在发酵床内增设了定点排泄区,发现有71%~76%的猪粪尿经定点排泄区的漏粪地板排出,可以提高发酵床养猪的密度,减少垫料用量。饲养试验显示,锯屑、稻壳和菌糠复合型垫料对猪粪的适宜承载量为1.40~1.86 kg/m~3,对尿的承载量为2.70~2.98 kg/m~3,垫料厚度60 cm的发酵床,在每头猪占床面积2.24 m~2,占圈面积2.72 m~2时已出现轻度死床;而增设定点排泄区的垫料厚度40 cm的发酵床,在每头猪占床面积为1.08 m~2,占圈面积1.36 m~2时,仍未出现死床现象。与原发酵床相比,增设定点排泄区后单位面积及每头猪的一次性垫料投入量分别为2/3和32%~64%,饲养过程中每头猪需添加的垫料量仅为10.7%~16.0%,且猪增重提高10.2%~34.9%,为猪群提供了更为清洁的拱翻和活动场地,保证了动物福利,有利于发酵床饲养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发酵床不仅能够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改善肉品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减少养殖废弃物排放,改善养殖环境,是一种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养殖模式.但在使用微生物发酵床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养殖户应合理选择微生物发酵床的垫料和发酵菌种,控制垫料的含水量和厚度,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为促进微生物发酵床的合...  相似文献   

8.
研究发现发酵床养殖垫料的含水量、铺撒厚度、翻动频率以及每日鸭粪排泄量等可人工控制因素对垫料的温度、湿度、供氧和营养物质含量等具有复杂的交叉影响,从而调控垫料中发酵菌群的构成和生长状态,最终导致了鸭粪转化程度和氨气排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在20-35℃、垫料含水量45%-60%、垫料厚度为50-60cm、每天翻动1-2次的情况下,发酵垫料每日最高可承载自身干重7.5%-10%的鲜鸭粪,折合蛋鸭养殖密度为10只/m2。如鸭粪排泄量超过垫料的承载能力,将使鸭粪的处理能力逐渐降低,氨气的排放增加。  相似文献   

9.
孙胜祥  杨礼 《畜牧兽医杂志》2014,(3):27+30-27,30
发酵床养猪是利用高效有益微生物和垫料建成发酵床,实践证明发酵床养猪降低劳动强度20%~30%,节约饲料10%~15%,猪肉品质明显改善.但在高原地区由于温度、湿度、光照和菌种等原因,发酵过程中又常见到死床现象,本文就发酵床养猪的死床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发酵床养牛温室气体的排放特点,利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检测模拟发酵床养殖肉牛过程中CO_2、CH_4和N_2O气体的排放水平。结果表明:发酵床中CO_2排放高峰期集中在发酵中期,N_2O和CH_4排放高峰期集中在发酵初期;影响发酵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关键因素是微生物菌剂,其次是发酵床垫料的厚度、垫料翻抛频率和每日添粪重量。模拟发酵床养殖肉牛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在使用仰韶生酵剂、垫料厚度30 cm、翻抛周期15 d、牛粪日添加量3.06 kg时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生物垫床养牛成功的关键在于垫料厚度和菌种的选择使用。垫料一般以稻壳、木糠为主,市场上菌种质量参差不齐,且价格昂贵,导致效果千差万别。本研究主要对垫料厚度和菌种进行筛选试验,以获得能够适用于广西地区牛用生物垫床的最适厚度和最优菌种,为生物垫床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研究以木糠作为垫料,A、B2个菌种开展研究,分设3个不同厚度(5 cm,10 cm,15 cm)6个组和无垫料2个组。[结果]结果表明,第1组和第4组(5cm垫料厚度)腐坏面积大,差异显著(P<0.0.5)。第3组和第6组(15 cm垫料厚度)板结的垫料多,造成垫料的浪费,差异显著(P<0.0.5)。第2组和第5组之间垫床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生物垫料组(第2组和第5组)的氨气浓度与无(粪)垫料组(第7组和第8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第2组的生物垫料和A菌种成本低、腐坏面积小,10 cm的垫料厚度是比较理想的垫料厚度,适合广西牛用生物垫床的饲养要求。  相似文献   

12.
1 发酵床技术 生态养猪发酵床的主要原料是锯末、玉米秸秆、稻壳、稻草、玉米芯等,其中适合的主要是前3种.发酵床的基本做法是在猪舍内挖个深度为50~90厘米的垫料坑,把玉米秸秆放在最底层,然后放上土、天然盐,再放上锯末,洒上菌种,调好温度(一般湿度为50%~60%),最上层放上稻壳.随着菌种和猪粪尿的混合,再加上猪反复踩蹋翻动,发酵床便宜开始发酵.当垫料逐渐下沉并产生大量的热量时,证明发酵成功.在垫料分解下沉后,要及时添加锯末或稻壳补充,但不能在上层添加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13.
因地制宣,选取当地来源丰富的麦秸部分替代木锯末作为发酵床养猪垫料.材料与方法:试验场选择40头体重6士0.560kg左右、体质健康的“长×大×白”三元去势公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各组间猪只体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各组所用垫料组成为麦秸、稻秸、木锯末、玉米芯和稻壳,其它条件完全一致.结果:发酵床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麦秸不会影响发酵床的发酵效果,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配方垫料对猪的肥育性能无显著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各组的垫料都有不同程度的损耗,对照组下降最多为32cm,试验1组下降最少为30cm.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猪业面临的环境污染、疫病防控及肉制品安全、效益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可解决生猪生产发展难题,取得较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我市郊区和富锦等地积极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总结和积累了大量经验,其技术要点如下。1 发酵床的组成发酵床主要由有机垫料组成,垫料主要成分是稻壳、锯末、树皮木屑碎片、豆腐渣、酒糟、粉碎桔杆、干生牛粪、土、粗盐等。土的用量为总材料重量的10%左右,要求是没有用过化肥农药的干净泥土;盐用量为总材料的0.3%。1立方米的垫料用菌液2千克,垫40~60厘米,基本上能垫2平方米的用量。猪舍填垫总厚度约40~90厘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时核心发酵层的判断以及对该发酵床土著微生物的分布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深度垫料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分别从发酵床的表层和深30、40、50、70cm处取垫料样品后测其温度、pH值、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并从中分离纯化出22株菌,采用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微生物种类。结果表明,表层垫料温度显著小于其他4层(P〈0.05),并且随着深度加深垫料温度依次降低;表层垫料pH值显著高于其他4层(P〈0.05),其中30、40cm处垫料pH值相等,50、70cm处垫料pH值相等,40、50cm处垫料差异显著,整体呈下降趋势;表层垫料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含量与30cm处垫料含量差异不显著,从整体上看,30、40、50、70cm深垫料的自由水和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粗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表层活菌数显著(P〈0.05)小于30cm深处垫料活菌数,30、40、50、70cm深垫料的活菌数依次降低。结果表明,30cm深处为该发酵床的核心发酵层,地衣芽孢杆菌为该发酵床的主要土著菌种。表层垫料的各项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其所存在的菌种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属。40cm深处所分离的菌种主要为乙酰微小杆菌。50、70cm深处除分离出地衣芽孢杆菌外还分离出其他多种微生物。稳定期土著微生物发酵床各层的菌种分布主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1发酵床养猪技术内容 发酵床养猪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生态养殖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以发酵床为基础的粪尿免清理的新兴环保养猪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的核心是猪在发酵床垫料上生长,排泄的粪尿被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分解,无臭味,粪尿免于清理,对环境无污染。发酵床垫料主要由外源微生物、猪粪便、秸秆、锯末、稻壳等组成,厚度为40-90厘米。垫料中的外源微生物主要为纳豆菌,有的地方称为土著菌。将垫料各组分按比例混匀,堆积发酵至60-70℃,然后将垫料摊开,猪在铺有锯末或稻壳的垫料上生长。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以来,"发酵床养猪"成为了我国生猪养殖方式革新甚至是创新的一个代名词。虽然各地有不同的称谓,诸如"生态养猪、零排放养猪、懒汉养猪"等,但其要旨都是利用锯木屑、谷糠(或麸皮)等按比例混合堆积发酵后分别填入特定猪舍中形成一定厚度(一般为60~100cm)和体积(不少于10m3)的"发酵床",让猪在该垫料床上自由地  相似文献   

18.
生物发酵床养猪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发酵床养猪,就是在养猪的圈舍内利用高效有益的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的粪尿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的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菌落发酵,猪粪尿中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分解与转化.该技术的核心是发酵床的铺设和管理.具体做法:在猪舍内设置一定深度(80~100 cm)的地下、地上或半地下、半地上式垫料池,填充稻壳等农副产品以及锯末等,并接种高效的有益微生物菌种对垫料进行发酵,从而形成利于有益菌繁殖的发酵床.  相似文献   

19.
1垫料的管理1.1及时补充、翻松与更新垫料及时补充垫料是保持发酵床性能稳定的重要措施。发酵床在消化分解粪尿的同时,垫料也会逐步损耗,床面会自行下沉,当床面下沉超过30 cm以上时,应考虑及时补充垫料,同时应视发酵床菌种活性情况及时补充菌种、营养剂等。每天检查发酵床的菌  相似文献   

20.
发酵床养猪垫料基础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酵床养猪模式是基于减少养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养殖技术。试验测定了发酵床5cm、20cm垫料层温度、含水率、pH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分析发酵床理化参数,为养猪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垫料表层5cm处温度在20℃~35℃之间,垫料20cm处的温度在35℃以上;垫料水分在40%~55%之间,pH在6.5~8.0范围内变化,能够满足微生物正常发酵的需要;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延长,有机质含量、C/N比呈持续下降趋势;由于猪粪尿的不断排放,垫料中全氮含量逐渐增加,而有效菌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