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乳房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85头患乳房炎奶牛共104个乳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26个,分别用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粉低(200U/乳区)、中(400U/乳区)、高(800U/乳区)三个剂量,对照组为青霉素G钠(160万IU/乳区),每天早晚挤奶后乳池灌注给药,共4d,研究不同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均能有效清除感染乳区的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隐秘杆菌等G^+菌,大幅降低牛奶中的白细胞数,提高日产奶量。其中低剂量组对隐性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的有效率和治愈率略优于青霉素G钠(P〉0.05);中、高剂量对隐性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显著优于青霉素G钠(P〈0.05);中、高剂量的疗效相当(P〉0.05)。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是一种很好的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北京某牛场24头经BLT检测为阳性的隐型乳房炎患牛,共发现有32个患病乳区,将24头牛分成4个组,每组6头(8个患病乳区)。分别用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粉200U/乳区、400U/乳区、600U/乳区3个剂量,对照组以注射用头孢噻呋钠0.25g/乳区给药,每天早晚挤奶后乳池灌注,共用4d,研究不同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3个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均能降低牛奶中的体细胞数。2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略优于头孢噻呋钠(P〉0.05);400U、6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显著优于头孢噻呋钠(P〈0.01);400U、6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无差异(P〉0.05)。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临床型乳房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奶牛常见的三大病之一,严重影响牛奶产量和质量,严重性急性乳房炎还会导致奶牛败血症或乳房废弃。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主要使用抗生素类药或化学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和化学类药物在牛乳汁中的残留,使正常乳区乳汁废弃,造成极大的浪费。用鱼腥草注射液灌注治愈后2~3天,虽然检测试剂呈阳性反应,但时间极短(即24h),牛奶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后对人体的健康也无危害。笔者先后两期试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临床型乳房炎,分别采用乳房灌注药物、乳房灌注同时肌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第1期试验牛8头、10个乳区临床型乳房炎,一个疗程用药治愈率达37.5%,好转率62.5%,总有效率达100%。第2期试验牛10头、11个乳区临床型乳房炎,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家兔乳房炎疾病模型,采用,选取体重4.0~5.0 kg的健康怀孕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4)和试验组,试验组于泌乳期(分娩后7~10 d)在健康家兔的第2对乳池内注入1.0 m L(106CFU/m L)致病性大肠杆菌制成的细菌悬液,并于灌注后8、16、32和64 h通过临床症状、乳腺组织病理变化、血常规等主要指标以及回归试验等方法验证造模是否成功。结果显示:自造模8 h后家兔出现食欲下降,呼吸、体温以及脉搏不同程度增加,乳腺出现不同程度肿胀,触诊敏感性增强等炎性表现;造模乳腺组织镜检发现有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结构破坏等现象;血常规显示试验组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回归试验结果全部呈阳性,通过形态学以及生化鉴定为大肠杆菌。结果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发家兔乳房炎模型与炎症的病理过程一致,可用作乳房炎疾病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同处于泌乳初期的睢宁白山羊6头,于右乳区经过乳导管灌注10μg/kgCpG—ODN,左乳区则灌入等体积的灭菌100μL0.0lmol/L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照,灌注后第3d按同等剂量进行二次灌注;次灌注后第2d,分别于左右乳区经乳导管灌注3mL(2&#215;10^9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cus),于灌注细菌前(0h),灌注后8h,16h,24h,48h和72h分别收集左右乳区乳汁进行检测。临床症状观察显示,乳腺内灌注3mL(2&#215;10^9CFU/mL)的S.aureus能迅速诱导山羊典型的急性乳腺炎症状。组织学观察显示感染S.aureus后72h乳腺腺泡内仍有嗜中性粒细胞(PMN)浸润,但实验乳区明显减少。乳汁S.aureus数同在感染后24h上升至最高,CpG—ODN能显著降低各个时间点乳汁细菌数。乳汁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同在感染后24h上升至最高,CpG-ODN能显著提高感染后24h乳汁IL.6水平。对照和CpG—ODN处理乳区乳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在感染后24h和16h上升至最高,其中在感染后24h实验乳区比对照下降40.63%(P〈0.051。乳汁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水平同在感染后16h达最高(P〈0.01),CpG—ODN能显著提高感染后8h乳汁NAGase水平。上述结果表明CpG—ODN可通过提高乳汁IL-6水平、加速并促进乳汁TNF-α的释放,从而减少了乳汁中S.aureus数量,减轻了炎症介质对细胞的损伤,对缩短炎症过程也有一定的作用,实验结果证实了CpG—ODN对S.aureus感染诱发的山羊乳腺炎的乳腺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制剂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用传统方法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经验的基础上,经改变给药途径和制剂,利用制剂直接注入乳池、乳房涂擦结合生理盐水冲洗乳池、肌肉注射等3种方法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乳酸链球菌素治疗奶牛乳房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合有34个氨基酸的抗菌肽,对人体无害。本研究将患临床型乳房炎奶牛92头(107个乳区)和隐性乳房炎奶牛90头(90个乳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的治疗方法是在患病乳区灌注Nisin;临床型乳房炎以庆大霉素乳房内灌注作对照,隐性乳房炎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临床型乳房炎的Nisin治疗组细菌学治愈率和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0.8%和90.2%,而庆大霉素治疗组则分别为44.6%和91.2%,两者无统计学差异。隐性乳房炎经Nisin治疗后,高体细胞数奶牛的数量和牛奶中NAGase的活性均显著下降,细菌转阴率提高。乳酸菌发酵试验表明,经Nisin乳房内灌注治疗临床型乳房炎后,牛奶在第36小时恢复正常发酵,而庆大霉素治疗则需要72h。  相似文献   

8.
选取临床型乳房炎自然发病病例9头,乳房内灌注乳酸链球菌素(Nisin)进行治疗,通过检测日产奶量以及停药后2,7,14,21 d的主要乳成分指标,确定Nisin乳房灌注剂对临床型乳房炎病例泌乳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乳房内灌注Nisin后患病乳区乳腺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日产奶量逐渐恢复,停药后8 d的日产奶量与发病前6 d相比,平均降幅2.5 kg。治愈后患病乳区牛奶乳脂肪、乳蛋白、乳糖和非脂乳固体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但与同期相比,略低于非用药乳区混合牛奶;其中,乳糖含量增加幅度较快,除停药后2 d的治疗乳区外,乳糖含量均在4.7%以上,提示奶牛乳房炎病例经Nisin乳房灌注治疗后,受损乳腺组织修复较快,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成分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Nisin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参照GenBank发表的序列,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16SrRNA与23SrRNA之间的区域设计了3对引物,参照念珠菌和隐球菌的18SrRNA的序列设计1对引物,建立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和酵母真菌4种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多重PCR方法。参照Skladny的方法制备模拟了细菌感染l临床标本。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多重PCR方法检测乳样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最小浓度为10^4CFU/mL,检测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和酵母真菌的细菌最小浓度分别为10^4CFU/mL、10^3CFU/mL和10^3CFU/mL。通过对采自临床型乳腺炎(46个)和隐性乳腺炎(167个)动物共计213个乳样分别用传统细菌学培养法和多重PCR方法进行检测,多重PCR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酵母真菌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检出率(P〈0.01),但该方法对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的检出率与培养法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克炎晶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克炎晶采用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剂量、不同疗程,对24例临床型乳房炎患牛和8例隐性乳房炎患牛进行了分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每千克体重使用克炎晶0.5~1.0mg1~2次就能有效杀灭隐性乳房炎致病菌;对于临床型乳房炎,每千克体重0.5~1.0mg剂量总有效率为60%(9/15),而1.5mg总有效率为88.9%(8/9)。乳区基部注射总有效率为77.8%(7/9);乳池内注入总有效率为88.9%(8/9);肌肉注射总有效率为33.3%(2/6)。因此,临床治疗时应选择每千克体重1.5mg作为用药剂量,乳房基部注射和乳池内注入作为用药方法,疗程为3~5d。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无菌采集唐山市某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病牛的奶样30份,对奶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从30份奶样中共分离到8种156株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37.2%)、大肠杆菌17株(10.9%)、表皮葡萄球菌10株(6.4%)、无乳链球菌38株(24.4%)、乳房链球菌15株(9.6%)、停乳链球菌16株(10.3%)、克雷伯氏菌1株(0.6%)、变形杆菌1株(0.6%)。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链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大肠杆菌,占总菌数的98.7%(154/15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主要致病菌对中药组方1(M、G)(蒲公英、连翘、瓜蒌、通草、川芎、土贝母、芙蓉叶、金银花、王不留行、当归)、中药组方2(G)(黄芪、党参、当归、通草、川芎、白术、木通、甘草、王不留行、路路通)、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M)、新霉素呈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2.
为研制用于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的免疫疫苗,使用4株血清型为外膜多糖336型(336PS)、荚膜多糖5型(CP5)和荚膜多糖8型(CP8)强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试制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价疫苗,并通过抗体水平监测、攻毒保护试验以及两个牧场的田间试验对免疫效果进行了评价。抗体水平监测显示,首免后30 d即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二次免疫后有效抗体水平可持续到产后210 d;人工攻毒保护试验显示,疫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临床型乳房炎的保护率为8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保护率在75.2%~83.3%之间,对隐性乳房炎的保护率在49.9%~52.2%之间,免疫组日产奶量较对照组平均提高1.26 kg以上。上述结果表明,所试制的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泌乳牛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并提高产奶量。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家兔乳腺炎模型,本试验将从乳房炎患牛奶样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成104CFU/mL细菌悬液,并分别注入选取的16只3~4 kg健康泌乳家兔的第3对乳池内(1 mL/乳区),诱发乳腺发炎。观察临床表现,乳腺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并于造模后72 h采集乳腺组织匀浆液进行回归试验。结果显示:①造模后动物出现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饮食欲降低,甚至废绝;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升高;造模乳区严重肿胀。②造模乳区的乳腺组织镜检发现有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结构破坏等现象。③回归试验全部呈阳性,其生长菌落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家兔临床型乳腺炎模型与炎症的病理过程和炎性反应一致,可用作病理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14.
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大肠杆菌(E.coli ATCC 43889)、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 CMCC 51334)3株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用于测定L-乳酸、D-乳酸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比较L-乳酸、D-乳酸对3株食源性致病菌抑菌效果差异.结果表明:L-乳酸、D-乳酸对3株食源性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MIC0.1 mg/mL、MBC 3.2 mg/mL,大肠杆菌MIC 0.1 mg/mL、MBC 1.6 mg/mL,福氏志贺菌MIC 0.1 mg/mL、MBC3.2mg/mL.在所选3株指示菌浓度105~106 CFU/mL、乳酸0.2 mg/mL质量浓度下,L-乳酸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D-乳酸.  相似文献   

15.
对临床乳房炎(57株)和原料乳(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用PCR方法检测mecA基因、PVL基因、ETs基因、SEs基因和TSST-1基因;采用CLSI指导说明执行琼脂稀释法药敏性试验。结果显示原料乳菌株中,84.09%携带有毒素基因,其中PVL的检出率为84.09%,肠毒素的检出率为52.27%,主要流行的肠毒素基因为sea(56.82%),均未检测到携带mecA、ETs、TSST-1、sei和sej基因的菌株;同时得到10种毒素基因型,其主要流行的毒素基因型为PVL+sea(29.55%)和PVL(27.27%)。临床菌株中,78.95%携带有毒素基因,其中PVL的检出率为28.07%,肠毒素的检出率为77.19%,主要流行的肠毒素基因为sea(47.37%),没有检测到携带ETs、TSST-1和seh基因菌株;同时得到25种毒素基因型,其主要流行的毒素基因型为sea(19.30%),其次是seb(7.02%),sea+sed+sej(3.51%)和PVL+sea+seb+sec+seg+sei(3.51%)。6株(10.53%)携带有mecA基因菌株均含有较多毒素基因。原料乳分离株对甲氧苄啶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和86.36%,其次对氯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哌酮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36%、4.55%、2.27%、2.27%和6.82%,所有原料乳菌株均对环丙沙星敏感,同时得到8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达22%;临床乳房炎菌株对红霉素和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和71.93%,其次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8.07%、26.07%、24.56%、19.30%和7.02%,临床乳房炎菌株对头孢哌酮和四环素的敏感率为100%,同时得到13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达77.19%。所有原料乳和临床乳房炎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临床乳房炎菌株携带的毒素基因和多重耐药率比原料奶菌株高,同时在临床乳房炎乳中检测到MRSA菌株,提示我们应加强乳及其乳制品的管理,并对奶牛乳房炎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南方地区某新建大型奶牛场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间头胎及二胎共2006头荷斯坦牛临床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病原菌感染类型结果,用x^2检验分析不同胎次临床乳房炎发病次数和发病率及不同致病菌导致的临床乳房炎在不同季节和泌乳阶段发病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该牛场一胎和二胎奶牛临床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11.81%和9.02%(按头数算),但二胎牛多次发生临床乳房炎的比例较大。一胎奶牛仅发现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单独感染及葡萄球菌一大肠杆菌混合感染3种病原菌组成类型,二胎奶牛比头胎牛增加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和链球菌一葡萄球菌混合感染4种类型。致病菌类型以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单独感染为主,一、二胎奶牛均占总发病数85%以上;季节和泌乳阶段对一、二胎奶牛临床乳房炎发病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一胎牛秋季发病率最高,而春季发病率最低,而二胎牛冬季发病率最高(33.33%),秋季最低(16.88%);2个胎次奶牛泌乳早期临床乳房炎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在整个泌乳期均可发生,酵母菌主要出现在二胎牛泌乳中期,平均感染时间分别为(148.75±69.60)d,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主要发生在二胎牛泌乳后期,平均感染时间分别为(213.60±55.88)和(234.43±42.35)d。结果对该地区同类型奶牛场临床乳房炎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取16只3~4 kg健康泌乳家兔,通过人工造模的方法诱发其乳腺发炎,建立临床型乳腺炎模型。然后分别在造模前1 h和造模后4、12、24、36、487、2 h采集血液0.5 mL、血清1 mL,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测和炎性细胞因子测定(ELISA)。结果显示: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造模后4 h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P0.05),12~72 h内极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P0.01);红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在造模前至造模后72 h内无显著差异(P0.05)。②血清磷离子含量、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血清直接胆红素含量在造模前至造模后72 h内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钙离子含量在造模后4 h显著低于造模前水平(P0.05),12~72 h内极显著低于造模前水平(P0.01)。③血清TNF-α和IL-6含量造模后开始升高,12~72 h内极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P0.01)。结果证明白细胞总数、血清钙离子含量、血清TNF-α和IL-6含量的变化可作为急性乳房炎炎症发展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LMT法、乳汁pH检验法和体细胞直接计数等方法相结合,对冀东地区3个大型奶牛场、8个奶牛养殖户选取的1 021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与病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60.63%(619/1021),乳房炎阳性乳样品中细菌分离率达88.21%(546/619)。从543头隐性乳房炎患牛的阳性乳区乳样中分得细菌共4类14种菌82株,其中葡萄球菌36株,占43.90%;链球菌33株,占40.24%;肠杆菌类8株,占9.76%;棒状杆菌5株,占6.10%。冀东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19.
The dairy herd at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had an outbreak of mastitis caused by a single strai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The outbreak strain, termed novel, could not be controlled with routine contagious mastitis pathogen control procedures (incidence, 3.4 infections/100 cow months; peak prevalence > 22%). Our objective was to implement mastitis control measures that would decrease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tramammary infection (IMI) caused by S aureus in the herd. The followin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were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strict segregation of cattle with IMI caused by S aureus, intensified culling of cattle with multiple-quarter IMI caused by S aureus, and inducing cessation of lactation of infected quarters in single-mammary-quarter infected cattle. One year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control measures, incidence of IMI caused by S aureus was 0.35 infections/100 cow months, and prevalence had decreased from 20 to 8%.  相似文献   

20.
乳头管灌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家兔血清中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和分析乳头管灌注金黄色葡萄球菌前后家兔血清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筛选奶牛乳房炎早期诊断指标。18只健康的怀孕家兔于产后7 d经第4对乳腺乳头管灌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乳房炎模型。在灌注前2 h与灌注后6、12、24、48、72 h分别采血测定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物酶(LP)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并同时采集乳腺组织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血清酶ALP、LDH和MPO活性在灌注后6~48 h时显著升高(P0.05),LP活性在灌注后12~48 h时显著升高(P0.05),4种酶活性均在灌注后24 h时达到峰值;LDH活性变化与不同时相之间的拟合度(R2=0.9704)均大于其他3种酶与不同时相之间的拟合度;LDH活性与乳腺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提示,LDH可以作为乳房炎早期诊断候选指标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