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摘 要:利用从藏灵菇中筛选的马克斯克鲁维酵母M3菌株探讨胃肠道耐受性及体外降胆固醇功效。分别在pH1.5~4.5、胆盐浓度0.3%~3.0%、NaCl浓度3.0%~6.0%的模拟胃肠道环境下,采用活菌计数法检测M3菌株的耐胃肠道逆环境特性,以邻苯二甲醛法检测其降胆固醇效果。结果表明:在pH1.5~4.5作用4h活菌数可达106cfu/ml,0.3%~3.0%胆盐及3.0%~6.0%NaCl作用8h活菌数可达105~106cfu/ml,在pH1.5~3.0(4h)及胆盐浓度0.3%~3.0%的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下降胆固醇率均在60%以上。显示M3菌株具有较强的耐胃肠道逆环境特性及良好的降胆固醇能力,为开发研制降胆固醇功能食品及微生态制剂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谷物发酵食品-酸粥中分离并鉴定了13株乳杆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开发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乳酸菌发酵剂和发酵食品奠定了基础.通过体外测试了其耐酸、耐胆汁及降胆固醇能力.结果发现,7株菌在pH值3.0的条件下存活率达50%以上,对胆固醇的降解率在50%以上,耐胆汁效果良好.其中菌株NSZL-2、NSZL-11 和 NSZL-12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有可能成为潜在功能性菌株.  相似文献   

3.
环境中胆固醇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利用富集培养法从水塘底的污泥中分离出12株能以胆固醇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并初步筛选出4株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这4个菌株在30℃,200 r/min的培养条件下,96 h内对30 μg/mL的胆固醇的降解率分别为51.25%、36.65%、55.62%和29.59%。且它们适合生长的pH范围广,均在第12 h后进入生长的稳定期。其中2个菌株(L4、L5)经形态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相似文献   

4.
从青海酸奶中分离鉴定出嗜酸乳杆菌,并对其进行降血脂的研究。结合细菌形态学和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鉴定,并通过检测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来确定嗜酸乳杆菌降血脂的能力。结果表明,从青海酸奶中分离出的菌株为嗜酸乳杆菌,其能降低小鼠血清中的胆固醇,可见嗜酸乳杆菌具有降血脂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改良睾丸酮丛毛单胞菌降解鸡粪甾体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经改良的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e C.t)的3种菌株降解鸡粪中的甾类物质污染,探讨建立改良菌降解鸡粪中甾类物质污染的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基因改造的3种菌株Pktac-A8、C.test+Pa、C.test+Pb中,以C.test+Pa菌株对胆固醇降解率最大,且与其他菌株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各菌株降解胆固醇的最适温度为30℃;最佳降解时间为15天;鸡粪含水量为66.7%时是降解胆固醇的最适宜湿度。  相似文献   

6.
降解纤维素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环境适应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获得有强降解纤维素能力的真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从采集的秸杆、牛粪等样品中进行分离筛选,获得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9株真菌菌株。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刚果红培养基进行粗选,初步得到6株透明水解圈较大的菌株。将所有待测真菌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测定其滤纸崩溃度及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力,得到2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优良菌株,命名为F-1,F-6。对这2株菌株进行碳源、氮源、pH值和培养时间的适应性研究及混合发酵培养的简单研究。结果发现,F-1菌株在碳源为滤纸,氮源为硝酸铵时,具有最佳产酶效果,而其最适产酶pH为6.5~7,最适产酶时间为6~7d。F-6菌株与其类似。混合发酵的最佳产酶时间为6~8d。通过鉴定可知2株菌都属于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corda)。  相似文献   

7.
从4类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臭豆腐类、腐乳类、豆瓣酱类、豆豉类)中分离出具有益生功能的乳酸菌。利用MRS液体培养基培养,通过对菌株进行耐酸、耐小牛胆盐、表面疏水性、抗氧化和降胆固醇试验,确定菌株的物理特性,同时进行16S rDNA序列的比对,最终确定分离得到了4株乳酸菌,分别命名为C1,C2,F1和F2。初步鉴定C1,C2为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F1,F2为戊糖片球菌(P.pentosaceus),4株菌株均具有潜在益生功能。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植物乳杆菌M1-UVs29在体外不同条件下降解胆固醇的作用。分别在添加不同含量的胆固醇、胆盐种类及含量,以及不同pH值的MRS培养基条件下,测定胆固醇的降低情况。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M1-UVs29具有降低胆固醇的能力,其降低方式主要为同化作用和共沉淀作用,且以同化作用为主。随着胆固醇含量的增加,降低率也随之增加,当胆固醇添加量为400μg/mL,接种量为4%时,胆固醇降低率最大值为42.55%;不同胆盐种类及含量对其降低率的效果也不同,当添加0.4%牛胆盐时,胆固醇降低率最大值为37.58%;pH值对胆固醇的降低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pH值为5.5时,胆固醇降低率最大值为34.9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转3α-HSD基因水稻各个时期根际微生物的数量的研究,探究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且从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两株具有较强降解胆固醇的菌株。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的根际微生物在数量上大于常规水稻。通过从土壤中富集分离纯化分离出来的2个菌株在30℃,180 r/min的条件下培养4天后对0.1 mg/m L胆固醇的胆固醇降解率分别达到38.75%和64.64%,通过经形态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肠杆菌科克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相似文献   

10.
以具有高效降解胆固醇、甘油三酯功能的植物乳杆菌为试验菌株,通过对发酵酸豆奶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确定发酵酸豆奶的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蔗糖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对酸豆奶品质的影响显著,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4%,蔗糖添加量4%,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8h,在此条件下发酵酸豆奶为乳白色,口感细腻嫩滑,酸度为83.6°T,总活菌数为4.36×108 CFU/g,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降解率分别为50.01%和39.23%.  相似文献   

11.
一株具有泄漏石油吸附能力真菌的鉴定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通过试验,对1株具有碳氢化和物吸附能力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吸附特性进行研究。对分离自麻风树果实腐烂病病灶中的分离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回接试验、碳氢化合物吸附试验,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物的分生孢子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色二孢属的一种(Diplodia sp.),以该菌株菌丝为吸附材料进行的吸附试验结果显示,其菌丝对泄漏石油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平均吸附比可达1:6,吸附效果与毛发相当。吸附后的油相组分可经由淋油和100 g离心完全回收。显微摄影照片显示,该菌株较为粗壮,并疑似具有孔径结构,其菌丝的吸附形式为表面吸附和膨胀吸附。该菌株具有较好的泄漏石油吸附能力,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石油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鉴定从滨海盐土中分离的2株自生固氮菌,并探讨其环境适应性及小麦盆栽接种效应。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株菌的分类地位,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性,用IAA分泌量表征环境适应性,利用小麦盆栽试验评价其对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初步鉴定菌株1为争论贪噬菌,菌株2为玉米固氮螺菌,固氮酶活性分别为4. 71,2. 84μmol/(h·m L)。菌株1、2对酸碱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渗透压结果显示,菌1、2在5%Na Cl及以下浓度,IAA分泌能力较强。菌株1对甘露醇利用效果较好,菌株2对葡萄糖利用效果最好。外源低浓度NH_4~+提高菌株1分泌IAA能力,当NH_4~+浓度 0. 5 mmol/L,其分泌IAA能力受到不同程度抑制。菌株2对NH_4~+利用呈M型曲线。盆栽试验表明,菌株1、2显著提高小麦株高、地上部干质量,促进小麦氮、磷、钾吸收,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16. 00%,48. 15%,其中菌株2效果最佳。菌株1、2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小麦盆栽接种效果良好,属于高效固氮耐盐菌株,可为新垦低产盐碱农田的培肥使用,并可为中高产盐碱农田优化施肥结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根际土壤溶磷菌分离筛选、鉴定及其溶磷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溶磷菌株,为进一步研制生物复合肥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实践依据,采用NBRIP培养基从马尾松不同林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431株,不同林龄溶磷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为15年>20年>25年>10年>2年。用溶磷圈法初筛出11株D/d比值较大的菌株,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量,最后复筛出1株解有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yL14。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yL14菌株属于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ulva),该菌溶磷能力达65.14 mg/L。试验表明,相对于对照试验培养液的pH值,溶磷菌培养液pH值均略有下降,但是pH值与溶磷量之间无线性关系。该试验获得了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可作为下一步研制生物复合肥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哥斯达黎加链霉菌菌株A-m1对植物的潜在促生作用及机制,首先利用番茄苗生长分析菌株A-m1具有的促生作用,然后对菌株A-m1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解析促生作用相关的遗传基础,最后使用沙尔科夫斯基反应法(Salkowski)测定菌株A-m1产吲哚乙酸(IAA)能力,铬天青(CAS)法验证产铁载体活性。结果表明,菌株A-m1对番茄幼苗表现出显著促生作用,促生作用与菌体添加量呈正相关,菌株固体发酵产物在基质中添加量为40 g/kg时,番茄植株的叶长、株高、整株鲜质量、整株干质量、根干质量和茎秆直径分别增加了107.1%,70.7%,439.9%,427.4%,473.4%和78.7%。菌株A-m1基因组包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相关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铁载体、ACC脱氨酶、植酸酶、磷酸酶、固氮酶基因;后续的生化分析进一步证明,菌株A-m1具有合成IAA和铁载体的能力。番茄幼苗的生长证实了菌株A-m1的促生作用,基因组分析和生化验证解析了促生的机制,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枯草杆菌、黑曲霉、米曲霉3种菌株的筛选,得到3种菌株具有产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能力,其中米曲霉产酶能力较高,对米曲霉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使其产酶能力提高了15.6%。确定了米曲霉最佳超声波破碎条件为:功率400W,工作1s,间歇3s,超声20min。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最佳酶促反应时间为30min,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60℃,并且得出了Mg2+和Mn2+对维持酶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LAS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环境中筛选分离出能高效降解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菌株,研究其降解性能,以期为LAS污染治理提供菌种资源。利用富集培养技术从重庆市某地区经含洗涤剂污水长期浸泡的污泥中分离获得1株对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命名为L1。通过对菌株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菌株L1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 sp.)。经研究,该菌的生长和LAS降解率在pH 5.0~7.5之间比较稳定,其中在pH为7.0时效果最佳,并且具有一定的酸碱调节能力。LAS浓度为150 mg/L,是该菌生长和LAS降解的最适浓度,48 h菌体生长量测定的吸光值可达0.413,LAS降解率可达87.64%,表明菌株L1具有治理LAS污染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菌株的种属及其促生效应,筛选优良的根际促生菌,本研究以黑麦草为材料,通过盆栽实验分析菌株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5个菌株都具有固氮能力,固氮酶活性在110.94~167.64IU/L范围内。经鉴定,CS 1-5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CS 5-1为Paraburkholderia phytofirmans,CS 8-4为树木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CS 8-7为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CS 10-5为萨拉曼卡假单胞菌(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5个菌株对黑麦草的地上生物量、N、P含量及根的生长等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菌株CS 8-4和CS 8-7的促生作用显著且较全面,具有开发成微生物菌肥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发掘和利用高效释硅菌种资源,提升土壤中有效硅含量,本研究利用硅酸盐选择性培养基进行高效释硅菌的分离筛选,对分离得到的释硅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测定其解硅能力、抗逆性、溶磷解钾、产铁载体及分泌IAA等促生能力,并通过浸种催芽试验探究其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21株释硅菌株,其中菌株CBP-2在以富硅铁尾矿砂为底物的发酵液中有效硅浓度可达22.46 mg/L,为对照(不接菌)的2.02倍。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xylanilyticus)。释硅菌CBP-2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在20~40℃、pH值5~10、NaCl浓度0~7%条件下均可正常生长,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6.0、NaCl浓度4%、30℃培养。菌株CBP-2对磷酸钙和钾长石都有一定的活化利用能力,同时还能产铁载体、分泌IAA。该菌株兼具释硅、溶磷解钾等多种促生功能,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在土壤修复和农业生产中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得到一株具有降解纤维素性能的产芽孢菌株,采用加热富集芽孢菌及刚果红脱色圈的初筛方法,从菜地土壤、动物粪便、青贮饲料等样品中分离筛选出41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的产芽孢细菌。对初筛菌株发酵培养,测定发酵液透明圈直径及纤维素酶活力,菌株T-7具有显著的降解能力,纤维素酶活力达1678.89U/mL。通过形态观察鉴定、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鉴定T-7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研究了供试菌株T-7的降解工艺,获得了菌株发挥最大降解特性所需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将菌株T-7以10亿活菌/1Kg的接种量接入玉米秸秆,并且添加辅助碳氮源2%蔗糖+2%尿素时,在发酵8天后对秸秆中纤维素的降解率达40.34%。研究结果为纤维素的生物降解发掘了新的菌种资源,并为秸秆的大规模降解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来源于自然发酵食品的乳酸菌中筛选具有成膜能力、对铜具有吸附能力的菌株,研究生物膜状态下的乳酸菌对铜的吸附能力。采用96孔微量板检测法,对48株乳酸菌的成膜能力进行研究;利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48株乳酸菌对铜的吸附能力。综合上述2个试验的结果,挑选既具有成膜能力,又对铜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乳酸菌,模拟自然水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吸附。结果表明,菌株6-2,6-3,SY1-3吸附铜离子能力高,但成膜能力一般;菌株5-3吸附铜离子能力低,但成膜能力高;菌株Q-3吸附铜离子能力一般,但成膜能力高。研究这5株乳酸菌在生物膜状态下,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游离状态下的乳酸菌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较生物膜状态下强,而且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与其是否处在生物膜状态下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