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为了研究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致实验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其菌体抗原的组织分布,奠定菌株致病机制的研究基础,采用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株口腔灌服感染实验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点采集小鼠11个组织脏器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对感染小鼠的组织病变及菌体抗原的分布进行观察。感染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肠道、脑等组织在感染3~6h后开始出现炎性反应,直至感染后14d;感染鼠回肠组织有显著的坏死、脱落及炎性损伤,右心室呈现脱落的血栓栓子,肺泡壁增厚、血管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支气管肺炎,多脏器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多脏器组织可见"伤寒小结"。感染3h,除脑外,其他被检脏器皆检出细菌抗原,除感染途径肠道细菌抗原含量极高,脾、心、肺、肝的阳性信号也很强,且主要存在组织的细胞质中。研究结果提示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能感染实验小鼠,侵嗜小鼠多个脏器,长时间不同程度地引起多脏器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御成门沙门菌是沙门菌中的稀少血清型,其致病性尚未见报道。以BALB/c小鼠为模型,旨在研究牦牛源御成门沙门菌swun3736菌株的致病性。采用灌胃的方法,测定swun3736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细菌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及各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等。结果表明,御成门沙门菌swun3736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5×102 CFU。以105 CFU·只-1灌胃感染小鼠,24h后最先在肺中分离到该菌,72h从脾、肝、肾及胰腺等器官中分离到该菌,96h从心和大脑中分离到该菌。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肺、脾、肝、心、肾和回肠出现变性、坏死与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除回肠外,其他肠段未见明显病变,提示回肠为该菌的入侵门户。本试验结果表明御成门沙门菌swun3736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其公共卫生学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旨在建立3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小鼠感染模型,为抗沙门菌疫苗或药物的研发提供动物评价平台。分别用鸡白痢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腹腔注射4~6周龄ICR雌鼠,根据不同剂量下小鼠的生存曲线来确定最适感染剂量。小鼠按最适感染剂量攻毒后20 h处死,测定脾脏、肝脏、空肠、回肠和盲肠部位细菌载量,并对脾脏和肠道进行病理学观察。鸡白痢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对ICR小鼠腹腔注射的最适剂量分别为5.6×10~8、3.2×10~7和2.5×10~6 CFU/只。鸡白痢沙门菌主要定殖小鼠的肠道,而另外2种血清型沙门菌定殖的脏器更为广泛,可引起肝脏和脾脏病变。本研究成功建立了3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ICR小鼠感染模型,为沙门菌疫苗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小鼠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选择1株来自于AA肉鸡的肠炎沙门菌SDBL-1分离株,探究其半数致死量、生长特性、药敏试验、毒力因子;将SDBL-1分离株定量至7.09×109CFU·mL-1,感染组灌服0.5mL,同时对照组和空气传播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灌服后不同时间测定空气传播组、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液常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运用细菌分离的方法分析鸡在灌服后0~20d排毒规律,同时对空气传播组口腔拭子、泄殖腔拭子、羽毛囊以及剖检脏器等分离与鉴定沙门菌,测定环境(饲料、饮水、蚊蝇等)中沙门菌;应用平板凝集方法测定空气传播组抗体变化。结果显示:1)血液指标方面,空气传播组、感染组淋巴细胞比率下降,粒细胞比率、粒细胞数量以及中间细胞比率上升,同时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以及CD4+/CD8+比例出现下降;2)脏器指数方面,空气传播组肝指数显著增大(P0.05),胸腺指数显著减小(P0.05);3)感染情况,空气传播组发生感染,感染鸡通过粪便间歇性排毒,其口腔拭子、羽毛囊、泄殖腔拭子和部分脏器分离到沙门菌,其中沙门菌在食道的分离率最高,空气传播组在感染后第4天初次检测到沙门菌抗体,在感染后第14天血清均呈现抗体阳性;4)环境沙门菌检出情况,水线及饲料中分离到沙门菌,但羽毛和蚊蝇中没有分离到沙门菌。可见SDBL-1分离株能通过空气传播并引起鸡的感染,导致机体炎症反应,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和器官不同程度损伤;感染鸡通过粪便、口腔、泄殖腔间歇性排毒,环境拭子(如料槽中的饲料、水线)可分离到沙门菌,本研究探究了肠炎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不同传播途径,为控制、预防沙门菌的流行和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lpfC基因对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lpf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低拷贝质粒pSTV28构建其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缺失株与互补株之间生长特性、生化特性、黏附侵袭能力、动物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显示,lpfC基因的缺失不影响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但缺失lpfC基因可导致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黏附侵袭细胞的能力及对小鼠致病力显著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丙型副伤寒沙门菌lpfC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鼠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检测分析有助于沙门菌致病机理的研究。从扬州市某屠宰场猪胴体表面采样分离出了一株沙门菌,通过生化鉴定及血清型分析,判断该菌株为鼠伤寒沙门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表明,该菌株对氨苄青霉素高度耐药,而对头孢类等药物敏感。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腹腔注射5×105CFU/只的剂量即可致死小鼠,1×104 CFU/只的剂量感染后,虽然不能致死小鼠,但能引起小鼠肝脏和脾脏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脏器系数升高,肝脏抗氧化系统紊乱;细菌在小鼠体内的定殖能力较强,4周以后肝脏和脾脏中仍能分离到;感染小鼠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P、TP、ALB)异常,部分细胞因子(IFN-γ和TNF)升高。说明该菌株能诱导脾脏中T淋巴细胞的活化。通过以上分析,对该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调查四川省山羊源沙门菌血清型及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及其致病性,为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参考。采用沙门菌单因子血清对42株山羊源沙门菌血清型进行鉴定,并用PCR检测其携带invA、sopE、orgA、avrA、ttrB、sseL、rhuM、mgtC、orfL、sopB、pipD、sodC1、lpfC、pefA、spvC等15个毒力基因的情况;根据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选取山羊源沙门菌菌株,采用灌胃法对BALB/c小鼠进行攻毒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23株为布利丹沙门菌、15株为肠炎沙门菌、3株为阿贡纳沙门菌、1株为纽波特沙门菌;PCR检测结果显示,42株沙门菌均携带invA、orgA、pipD、sopB、lpfC5种毒力基因,sopE、sseL、ttrB、rhuM、sodC1、pefA、spvC、avrA、mgtC、orfL的携带率分别为97.6%、97.6%、88.1%、95.2%、92.9%、47.6%、47.6%、40.5%、40.5%、38.1%;每个菌株携带6~15种毒力基因,且发现有2株阿贡纳沙门菌携带毒力质粒;携带15个毒力基因的2株布利丹沙门菌、2株肠炎沙门菌和2株阿贡纳沙门菌均在5×108 CFU剂量下致死全部未经抗生素处理的小鼠,其中肠炎沙门菌SWUN3816对小鼠的LD50为1.6×102 CFU。综上可见,布利丹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是四川省山羊源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首次发现阿贡纳沙门菌携带毒力质粒。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沙门菌感染对小鼠白细胞总数及其亚群动态变化的影响,采取腹腔注射的方法给小鼠接种6.5×109 CFU/mL浓度的沙门菌0.1 mL/只,分别在4、6、8、12、16和24 h采集小鼠血液,应用全自动动物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感染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和粒细胞数,记录并分析小鼠24 h内白细胞总数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白细胞总数及其亚群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白细胞总数和粒细胞数的变化幅度最明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感染沙门菌能够刺激小鼠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影响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动物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其耐药性.从不同动物病料中分离细菌,以PCR方法鉴定沙门菌,结合玻片凝集法和16S rRNA序列测定确定沙门菌的血清型和分布,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检测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敏试验检测分离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鉴定出58株沙门菌,包括鸡白痢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和阿哥那沙门菌等7种血清型,其中鸡群以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为主,肠炎沙门菌次之;水禽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生物被膜测定结果显示51.72%的沙门菌分离株可形成生物被膜,其中83.33%的鼠伤寒沙门菌可形成生物被膜.20种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林可酰胺类、氯霉素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敏感性试验表明所有菌株对林可霉素耐药,51.72%对4种及其以上抗生素耐药,并出现了1株对所有受试抗生素均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结果表明鸡白痢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是为目前在家禽中分离的优势血清型;同时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多重耐药性的沙门菌将对家禽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带来更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产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的致病性。方法:用一株肠毒素检测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EF101)24h肉汤培养物,每只0.5mL肌肉、腹腔或尾静脉注射染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SEF101)24h肉汤培养物经肌肉、腹腔或尾静脉注射染菌均可致小鼠死亡,最小感染剂量为每只鼠腹腔注射菌量3.3×105CFU即可引起小鼠感染死亡,24h培养物经80℃30min灭活处理仍可致小鼠死亡,经VIDAS法检测,24h肉汤培养物均呈肠毒素阳性。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SEF101)24h肉汤培养物染菌量3.3×105CFU即可引起小鼠感染死亡,金黄色葡萄球菌(SEF101)为产肠毒素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