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 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 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 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相似文献   

2.
半刺厚唇鱼胚胎与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us(Lissochilichthys)hemispinus]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稚鱼期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半刺厚唇鱼成熟卵圆形,卵径1.74~1.97 mm,黄色或桔黄色.在25 ~28℃水温条件下,孵化时间为62 h,刚出膜仔鱼全长5.6~7.2 mm.在26~28℃水温条件下,出膜后仔鱼7日龄初次摄食;9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5日龄时,进入稚鱼期:25日龄时,鳞片形成,进入幼鱼期.仔、稚鱼体侧都具有7条明显的黑褐色横向条纹,成鱼条纹消失.  相似文献   

3.
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1)在水温22±0.2℃、盐度30、溶氧7.8mg/L、pH8.25的条件下,云纹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8h 17min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及出膜6个阶段,受精、胚盘形成、2细胞等28个时期。2)在水温23±1℃,盐度30±3,DO≥5mg/L,pH8.0±0.5的海水中,培育至5d,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培育至27d,发育最快的云纹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胚后发育过程主要是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体色及第1腹鳍棘与第2背鳍棘相对长度的变化分为仔鱼、稚鱼和幼鱼3个时期。其中仔鱼期又根据其卵黄囊的有无划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  相似文献   

4.
叶尔羌高原鳅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阶段全过程进行观察、拍照并测量。结果显示:叶尔羌高原鳅,卵微黏性,略有沉性,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为(0.60±0.052)mm,在水温(20.0±1.0)℃下,历时65 h 34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过程;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体色、鼓鳔和须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初孵卵黄囊仔鱼全长(2.0±0.65)mm,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初孵仔鱼继续培育至16日龄,仔鱼鳃盖后缘鼓鳔明显长出,须清晰可辨,体色加深,心脏红色素明显,体色与成体相似,标志后期仔鱼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全长(8.0±0.45)mm;培育至30日龄,仔鱼鼓鳔完全,鳃盖张合明显,身体透明特征消失,稚鱼阶段完成发育进入幼鱼期,此时全长达(13.0±0.55)m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试验中,卵黄囊长度(LY)和出膜天数(D)的关系式:LY=0.0286D2–0.0636D+3.1196(R2=0.9050);用直线方程拟合卵黄囊长度(LY)和卵黄囊仔鱼全长(LT)的关系式:LY=–1.315LT+5.368(R2=0.8199);拟合卵黄囊仔鱼全长(LT)和出膜后仔稚鱼天数(D)的关系式:LT=–0.0263D2+0.5113D+1.6169(R2=0.9890)。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叶尔羌高原鳅的早期发育特征为该物种的保护和增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其苗种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初孵至孵化后4 d为前期仔鱼;孵化后5 d,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 d,50%的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46 d,50%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1.65±0.11)mm,发育至70 d时,幼鱼平均全长已达(75.47±0.19)mm。跟踪观察的结果发现,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杂交子代,从受精到发育的各阶段均能健康正常地生长发育,且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具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胚后发育特点,对其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根据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仔鱼开口与摄食、鳍膜消退、鳍棘变化、色素沉积和全身被鳞等发育特征,把黄斑篮子鱼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后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黄斑篮子鱼初孵仔鱼全长(1.913±0.105) mm,在水温23~24.3℃,3日龄开口;6日龄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进入后期仔鱼期;17日龄鳍膜消失,各鳍发育基本完成,进入稚鱼期;33日龄鳞片覆盖全身,完成变态,外部形态特征与成鱼相近,进入幼鱼期。仔稚鱼生长随日龄的增长呈现出先快后慢再快的生长趋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出膜后随日龄不断伸长,28日龄长到最大值,之后逐渐收缩。  相似文献   

7.
七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2±0.5℃、盐度30条件下进行七带石斑鱼仔鱼的饥饿耐受力实验,记录了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存活与生长、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0.5±0.5℃、盐度30.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38h45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059±0.071mm,至4日龄全长2.27~2.36mm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6日龄,全长4.99mm时,鳔形成;至25~30日龄,尾鳍鳍条发育完整。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5d,至7d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仔鱼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饥饿仔鱼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  相似文献   

8.
为积累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苗种培育技术,本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0.5)℃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 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 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 –0.0049 D3+0.0369 D2–0.1333 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SGRL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SGRL为0.90%。整个仔稚鱼阶段全长(TL)和日龄(D)的相关方程为:TL= –7×10–7 D3–0.0011 D2+0.2820 D+4.7083(R2= 0.9957)。  相似文献   

9.
对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的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与研究,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幼鱼各发育期的时间和形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水温25-26℃、盐度30的海水中,受精卵历时27 h 25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从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到肌节形成、各器官的逐渐形成、变化、完善等一系列的胚胎发育和变化过程;根据其卵黄囊消长情况、鳞片的覆盖状态、体色发生的不同变化以及第二背鳍和腹鳍的消长,将胚后发育分为仔、稚、幼鱼3个阶段。在水温22-26℃、盐度29-31、DO≥5 mg/L的条件下,2-3 d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生长发育至31 d,仔鱼已变态进入稚鱼期;培育至57 d,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等石斑鱼类早期发育的共性生长特征及其体表特性体色变化特征为驼背鲈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的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与研究,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幼鱼各发育期的时间和形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水温25-26℃、盐度30的海水中,受精卵历时27 h 25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从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到肌节形成、各器官的逐渐形成、变化、完善等一系列的胚胎发育和变化过程;根据其卵黄囊消长情况、鳞片的覆盖状态、体色发生的不同变化以及第二背鳍和腹鳍的消长,将胚后发育分为仔、稚、幼鱼3个阶段。在水温22-26℃、盐度29-31、DO≥5 mg/L的条件下,2-3 d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生长发育至31 d,仔鱼已变态进入稚鱼期;培育至57 d,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等石斑鱼类早期发育的共性生长特征及其体表特性体色变化特征为驼背鲈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