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对抗原的浓缩 ,试制成功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 (A型 )三联氢氧化铝浓缩灭活疫苗。将该三联疫苗按每只 1ml的剂量免疫家兔 ,2 1d后效力试验结果表明 ,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保护率为 10 0 % ;对兔巴氏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 (A型 )的保护率均达 80 %以上 ,且对上述 3种病的免疫期为 180~2 10d(即 6~ 7个月 )。该疫苗 4~ 8℃保存 15 0d(5个月 )后保护力几乎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原生产羊梭菌病灭活疫苗的羊肠毒血症 (产气荚膜梭菌D型 )、羔羊痢疾 (产气荚膜梭菌B型 )冻干干粉85 0 2批 (干粉分别保存 )在 2~ 8℃保存 17年后 ,与 2 0 %铝胶生理盐水配成疫苗 ,以 2、4、6、8和 12mg剂量免疫家兔 ,采血分离血清 ,与产气荚膜梭菌D型、B型相应毒素作中和试验 ,测定血清中和效价 ,检验两种干粉的抗原性。结果表明 ,干粉抗原保存 17年后 ,其羔羊痢疾、肠毒血症干粉抗原最小免疫剂量由制出时的 4mg下降为 6mg ,证明B型、D型干粉抗原 6mg免疫剂量所产生的羔羊痢疾、猝狙、肠毒血症抗体的免疫力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制备具有高效保护力的C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利用C型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NCTC 3180)所产外毒素经甲醛灭活并加入佐剂乳化后制备该疫苗。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分别对疫苗进行了安全性检验、无菌检验和免疫效力检验。分别在分娩前30天和15天免疫接种怀孕母猪,通过间接ELISA和毒素中和试验评估母猪初乳和14日龄仔猪血液中抗体效价水平。结果显示,母猪初乳和仔猪血清中抗毒素效价分别为1∶3200和1∶1600,母猪初乳和仔猪血清中的中和效价均为1∶6。表明制备的类毒素疫苗效价高并安全可靠,免疫实验动物后能对母体和其所产幼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A型产气荚膜毒素培养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魏氏梭菌病是A型魏氏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A型魏氏梭菌致病因子是菌体产生的外毒素,其中主要是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A).如果要生产优质高效的A型魏氏梭菌疫苗,就必须培养出含大量活性的α毒素菌苗.试验采用A型魏氏梭菌菌种,按照不同比例、不同代次菌种接种及培养基中加入糊精、蛋白胨、硫乙醇酸盐物质等方法,对所产生的A型产气荚膜毒素量、生物活性进行了对比,拓宽了A型产气荚膜毒素培养工艺,对临床A型魏氏梭菌菌苗的生产和检验提供了一定地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将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59-2、C59-37和C59-383种菌株分别制备成灭活疫苗,分别免疫小白鼠和家兔,2周后分别用不同菌株的致死性毒素进行攻击。结果表明,C型产气荚膜梭菌不同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小白鼠和家兔后,可使小白鼠和家兔能抵抗其他菌株致死性毒素的攻击,小白鼠保护数在7/8以上,家兔保护数也均在3/4以上。说明C型产气荚膜梭菌不同菌株之间具有较好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临床健康肉羊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概况,于2018年4-6月选择江苏地区肉羊养殖场30个,采集3~5月龄肉羊肛拭子样品892份.所有样品接种至梭菌增菌液,于厌氧条件下增菌培养后,以PCR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并对部分检测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结果表明:175份(19.62%)肛拭子样品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提示临床健康肉羊的消化道可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数据分析表明,3、4、5月龄羊差异不显著,免疫羊与未免疫羊差异不显著.通过对分离的68株产气荚膜梭菌进行α、β、ε和ι毒素基因检测,确定了其中43株(63.24%)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25株(36.76%)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提示A、D型是江苏地区肉羊感染的主要产气荚膜梭菌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裂解酶重组表达乳酸菌Lactococcus lactis,并检测重组菌及其表达产物的抗菌效果。【方法】全基因合成噬菌体裂解酶Cp51基因,构建PNZ8148-Cp51原核表达重组载体,电转化至乳酸菌NZ9000,经乳链菌肽诱导表达可溶性Cp51蛋白;用比浊法检测表达蛋白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利用细菌液混合培养检测重组菌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噬菌体裂解酶Cp51在乳酸菌中成功表达,为1 268 bp;质量浓度1μg·mL-1以上的重组蛋白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具有高效抗菌活性;重组乳酸菌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增殖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混合培养后使产气荚膜梭菌活菌数从9×10~9 CFU·mL~(-1)下降到约9×10~8 CFU·mL~(-1)。【结论】A型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裂解酶重组乳酸菌构建成功,为后续优化表达和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黑龙江省牛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基因型,检测β2和CPE两种次要毒素因子在牛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中的携带情况。通过PCR方法检测了产气荚膜梭菌13个野毒株的cpa、cpb、etx、itx四种分型毒素、cpb2、cpb2的两个等位基因突变体(atypical cpb2和consensus cpb2)及肠毒素(cpe)基因。结果表明:92.3%(12/13)的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为A型,检测到1株D型;A型菌中β2毒素基因检出率为66.7%(8/12);β2毒素基因阳性菌株中75%(6/8)携带非典型cpb2基因,50%(4/8)携带典型cpb2基因,非典型突变体占优势。动物致病性试验发现β2毒素阳性菌株(8株)与β2毒素基因阴性菌株(4株)各有2株分离株具有致病性。所有菌株CPE毒素基因PCR检测均为阴性。研究为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发病机理和疫苗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获得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ETX)的无毒重组突变体,并评价其毒力及免疫原性。【方法】对已知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ETX编码基因按照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将第106位的组氨酸和第199位的苯丙氨酸分别突变为脯氨酸和谷氨酸,经人工合成,获得基因片段GETXm2。将GETXm2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后,将pET30a-GETXm2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在15℃和37℃两种条件下分别用IPTG诱导16 h和4 h,超声破碎后收集上清和沉淀,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可溶性。利用Ni-IDA亲和层析方法对可溶性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纯化,从而获得重组蛋白rETXm2。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ETXm2与D型产气荚膜梭菌ETX抗血清的反应性。将rETXm2用细胞维持液稀释至100及10 μg·mL-1,检测其对犬肾细胞系(MDCK细胞)的毒力。分别用胰酶活化前和活化后的rETXm2,以0.0625、0.625和6.25 mg·kg-1 3个剂量尾静脉注射,检测rETXm2对小鼠的毒力。随后,将rETXm2与Montanide ISA 201佐剂混合乳化制备疫苗,取4只健康家兔,皮下免疫2次(间隔两周),100 μg/只。同时,Montanide ISA 201佐剂与PBS混合液免疫组作为对照组。分别在一免后14 d以及二免后21 d,采血,分离血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方法检测血清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中和抗体效价。同时,在二免后21 d,对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1个家兔MLD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检测rETXm2对家兔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在15℃和37℃条件,rETXm2在BL21(DE3)菌体中均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综合考虑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可溶性及诱导时间,选择纯化在37℃条件下诱导获得的可溶性rETXm2。灰度扫描结果显示,在37℃诱导条件下,rETXm2可溶表达比例达3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抗血清能够特异性的识别rETXm2,出现特异性反应条带。MDCK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在rETXm2浓度为100 μg·mL-1的细胞培养基中孵育24 h后,细胞未出现细胞病变,而2 000倍稀释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天然毒素细胞培养基孵育组的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小鼠安全试验显示,尾静脉注射6.25 mg·kg-1剂量的rETXm2,对小鼠无致死性;血清中和试验结果显示,rETXm2免疫组每毫升的一免兔抗血清可中和450-750个小鼠MLD,每毫升的二免兔抗血清可中和2 500-4 000个小鼠MLD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而对照组的兔抗血清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无中和作用;用1个家兔MLD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攻毒后,对照组家兔4/4死亡,免疫组家兔4/4保护。【结论】产气荚膜梭菌rETXm2毒力基本丧失,但保留了良好的免疫原性,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理想候选抗原蛋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三株未知型牛源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l.perfringens)进行基因分型鉴定,将三株未知型菌株进行厌氧培养、纯化,观察培养特性,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以及生化管鉴定,根据产气荚膜梭菌α、β、ε和ι毒素基因以及产气荚膜梭菌16S r RNA保守基因分别合成5对引物,建立PCR方法。经培养特性、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特性以及16S r RNA保守基因细菌PCR鉴定均符合产气荚膜梭菌,PCR结果表明,三株产气荚膜梭菌均为A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仔猪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菌液的培养工艺。[方法]分别试验不同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接种剂量对大肠杆菌纤毛表达量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毒素的影响。[结果]大肠杆菌在接种剂量为3%~5%,在36~37℃条件下培养7 h,可产生较高含量的纤毛抗原;当接种剂量为1%~2%,C型产气荚膜梭菌C59-2菌株在35℃条件下培养16~20 h,可产生大量致死性毒素。[结论]该研究为研制具有较好效果的仔猪红痢、黄痢预防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兔出血症病毒(RHDV)和巴氏杆菌(Pm)联合研制而成的蜂胶佐剂灭活苗,用 1 mL 免疫试验兔,免疫后第 5d,对 RHDV 保护率达 100%(5/5);免疫后第 14d,对巴氏杆菌的保护率达 100%(4/4),第 7d 即产生较强的免疫力。T 细胞总玫瑰花环形成率(Et率)、活性玫瑰花环形成率(Ea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蜂胶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 HI 法监测兔病毒性出血症抗体水平,结果表明:蜂胶苗产生抗体时间较早,第 7d 抗体效价可达到较高水平(26.8),第 21 d 达到高峰(28.8)。  相似文献   

13.
从山西各鹿场采集鹿出血性肠炎急性病死鹿病料39例,通过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和血清型鉴定,初步表明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梭菌主要是A型,对PCR产物的序列分析表明经过PCR得到了特异性的α毒素基因片段,因而A型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山西鹿场发生鹿出血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为该疾病的防治和疫苗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将兔病毒性出血症疫苗与浓缩的A型魏氏梭菌菌苗按1:1混合制成联苗。试验证明,此苗安全有效。联苗2ml/只免疫,兔病毒性出血症第4天可产生免疫力,保护率为100%;A型魏氏梭菌21天产生免疫力,保护率为82.14%。  相似文献   

15.
原场猪链球菌蜂胶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从豫北一自繁自养大型养猪场发病猪分离到的链球菌进行培养,经甲醛灭活,以蜂胶为佐剂,制成原场猪链球菌多价灭活苗,含菌量为200亿/ml。分别于产前40和15 d各注射3-4 ml/头。仔猪出生后,分别在7日龄、25日龄肌肉注射,1.5 ml/头,使仔猪对链球菌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试验证明,该灭活苗对同型菌株攻毒保护率达90%以上,对猪链球菌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猪链球菌2型MRP与EPF基因串联表达蛋白及其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MRP)和胞外蛋白因子(extracellular protein factor,EPF)的基因序列,各设计合成一对引物,以猪链球菌2型江苏分离株SS2-1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mrp基因1 801~2 513位序列和epf 基因1 783~2 563位序列,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rp 、pET32a-epf,确定诱导表达的两种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后,提取阳性克隆质粒各自进行双酶切并纯化,通过PCR串联两片段,将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分子量约为74kD的融合蛋白。用制备的两种抗血清与纯化融合蛋白进行免疫转印,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分别具有MRP与EPF的中和表位。用融合蛋白MRP-EPF免疫新西兰兔,以最小致死量猪链球菌强毒株SS2-1攻击,兔的存活率达50%(2/4),存活率明显高于单个表达产物。证实串联表达的融合蛋白为重要的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7.
鸡新城疫二价油乳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NDLasota弱毒株、NDV地方分离株(F基因Ⅶ型)-HD1,分别接种鸡胚,收集尿囊液,制备病毒抗原液,福尔马林灭活后按一定比例混合,与白油佐剂乳化成油包水型乳剂疫苗,并对二价苗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证明本疫苗安全、无副作用,接种后3周产生免疫保护,攻毒保护率为100%,接种2周后通过免疫抗体检测,NDHI抗体效价达8log2,疫苗在鸡场应用,获得了满意效果,有效的控制了ND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8.
1材料与方法 1.1二联营的制备与质量检验 1.1.1毒株来源与二联苗的制备。禽A型为杀性巴氏杆菌(APM)效力检验用强毒为C48.1株,鸡新城疫病毒(NDV)效力检验用强毒为北京株、APM1502株和NDVLaSota株,均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将APM强毒1502株培养菌液与NDV弱毒LaSota株感染鸡胚尿囊液混合,经甲醛溶液灭活后,按马闻天等的方法制备5批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批号05-1—05-5)。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munizing waterfowls(duck and goose)with the inactivated oil emulsion binary vaccine against Newcastle Disease(ND)and Fowl Cholera(FC).[Method]Bacterial liquid from solid culture media inoculated avian Pasteurella multocida(APM)type A and allantoic fluid from embryonic eggs infected with 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attenuated strain La Sota were mixed and inactivated by formalin to prepare 5 batches of inactivated oil emulsion binary vaccine,which were then used for the safety and immune efficacy test on duck and goose.[Result]Immunized ducks and geese didn’t performed any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afety test of the 5 batches of vaccine;the immune efficacy test showed that ND-HI antibody titers of ducks and geese were no less than 4 log2 three weeks after inoculation,and the protection rates against NDV and APM were 100% and 66.7%-83.3%,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binary vaccine against ND and FC is safe and reliable for duck and goose,and can provide them with sufficient immunity protection against ND and F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