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ArgG基因对肠炎沙门菌的致病作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试验利用λ-Red重组法构建肠炎沙门菌ArgG基因缺失株,并从生化特性、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体外应激、巨噬细胞存活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ArgG基因缺失株生化特性、运动能力无明显变化,在LB培养基中生长速度变化不明显,但在M9培养基中缺失株不生长;ArgG基因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约60%,抗酸、碱应激能力分别下降约12%和10%左右,巨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其对小鼠的毒力降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ArgG基因缺失株,并证明ArgG基因与营养代谢、抗应激能力和毒力密切相关,为肠炎沙门菌的基因缺失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糖基转移酶IroB对沙门菌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肠炎沙门菌iroB基因缺失突变株c50336ΔiroB,通过应激试验、胞内存活试验和药物耐受试验检测缺失iroB基因后肠炎沙门菌生物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iroB基因缺失并未影响细菌的生长速度和生化特性,也不影响其对酸、碱和过氧化氢的抵抗能力,以及其在细胞内的存活能力,但使得细菌对热应激的敏感性增加,对蛋清抵抗能力下降,推测IroB参与沙门菌对铁的利用和对多溶菌酶的耐受;利用多粘菌素B进行最低抑菌浓度试验,结果显示其耐该药能力降低。本研究结果揭示IroB能够促进肠炎沙门菌的抗应激能力和耐药性,阐释了糖基转移酶IroB在沙门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鼠伤寒沙门菌oppCDF基因缺失株,并检测其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及LD50毒力。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oppCDF基因缺失株的生长特性无明显变化;oppCDF基因缺失株可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oppC与oppF基因缺失后可提高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oppC基因缺失可降低在RAW267.4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oppF基因缺失可显著增强在RAW267.4内的存活能力和对小鼠毒力的影响,而oppD基因缺失后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和RAW267.4内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oppCDF基因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揭示鼠伤寒沙门菌致病作用中的复杂调控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狐源沙门菌双组份系统CpxR/A在细菌耐药和抗血清杀伤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cpxR基因缺失株S-ΔcpxR,评价其在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抗血清杀伤和细菌毒力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cpxR基因缺失株的生长速度、生化特性没有改变,但是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对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和恩诺沙星的敏感性增加,血清中存活率和对小鼠的毒力显著降低。结果表明,沙门菌CpxR与毒力相关,为狐源沙门菌基因缺失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鼠伤寒沙门菌ABC转运膜蛋白SapC在沙门菌致病机制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sapC基因缺失突变株SMΔsapC,对其进行生长特性、酸性应激试验、多黏菌素B敏感性试验、生物被膜检测、胞内存活和小鼠体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基因缺失株SMΔsapC与亲本菌株和互补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在酸应激条件下,SMΔsapC存活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sapC基因缺失降低了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同时,SMΔsapC基因缺失株在鼠源巨噬细胞内的增殖能力和小鼠体内的毒力显著低于亲本菌株。研究表明,sapC基因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抗酸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从而影响沙门菌在体内外的毒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HtrA蛋白对貉源肠炎沙门菌毒力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试验利用Red同源重组方法对HtrA蛋白编码基因htra进行敲除,并从生长特性、生化特性、耐pH应激与氧化应激、抗血清杀伤和菌株毒力等方面对突变菌株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htra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对酸性和碱性环境的敏感性增加,对血清的耐受力下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htra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菌对小鼠半数致死量有显著提高。本试验成功构建貉肠炎沙门菌htra基因缺失株,为研究HtrA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铁硫簇蛋白对肠炎沙门菌致病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C50336) suf B基因缺失突变株(C50336Δsuf B),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探究Suf B蛋白在肠炎沙门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缺失株C50336Δsuf B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对酸性应激、H2O2处理和高渗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下降,在血清中存活率明显降低。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uf B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毒力和体内存活能力均严重下降。本研究证实suf B基因与肠炎沙门菌毒力密切相关,为进一步阐释肠炎沙门菌感染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丝氨酸蛋白酶HtrA对鸡白痢沙门菌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鸡白痢沙门菌(ATCC19945) htra基因缺失突变株(ATCC19945Δhtra),通过测定其巨噬细胞内存活能力、应激条件实验,探究Htr A蛋白在鸡白痢沙门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缺失株ATCC19945Δhtra与野生型菌株和回复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巨噬细胞内存活能力显著降低。应激环境试验结果表明,htra基因缺失后鸡白痢沙门菌对pH、热和H_2O_2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增加,在蛋清中生存能力下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鸡白痢沙门菌的胞内存活机制、疫苗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肽聚糖相关脂蛋白(peptidoglycan-associated lipoprotein, Pal)在肠炎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耐药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肠炎沙门菌的pal缺失株,对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检测,同时检测Curli菌毛和纤维素形成,以及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al基因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降低,Curli菌毛分泌量降低,但纤维素形成无显著降低,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为进一步分析pal基因在肠炎沙门菌耐药性中的作用,本研究测试了多黏菌素B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pal基因缺失株对多黏菌素B的MIC降低了75%。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pal基因影响肠炎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耐药性,研究结果为肠炎沙门菌Pal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Red同源重组方法对HtrA蛋白编码基因htra进行敲除,并从生长特性、生化特性、耐pH应激与氧化应激、抗血清杀伤和菌株毒力等几方面对突变菌株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htra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对酸性和碱性环境的敏感性增加,对血清的耐受力下降;动物试验结果显示,htra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菌对小鼠半数致死量有显著提高。本试验成功构建了貉肠炎沙门菌htra基因缺失株,为研究HtrA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屠宰前不同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混合气体致晕(控制气体击晕)对肉鹅肝脏颜色、脂质氧化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56只85日龄的扬州鹅公鹅,随机分成7个组(1个对照组,6个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不致晕直接屠宰,试验组屠宰前由不同CO_2浓度的混合气体致晕。6个试验组致晕混合气体组成如下:G40组,40%CO_2+21%氧气(O_2)+39%氮气(N_2); G50组,50%CO_2+21%O_2+29%N_2; G60组,60%CO_2+21%O_2+19%N_2; G70组,70%CO_2+21%O_2+9%N_2; G79组,79%CO_2+21%O_2。上述5组致晕时间均为7 min。G40+G79组,40%CO_2+30%O_2+30%N_2致晕2 min,然后79%CO_2+21%O_2致晕5 min。结果显示:G79组肉鹅的放血率最低,与对照、G40、G50、G70和G40+G79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G40组肝脏在屠宰后1和4 d的亮度值及在屠宰后1 d的黄度值均显著高于G79和G40+G79组(P<0.05)。屠宰后1 d,G40组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G70和G79组(P<0.05);屠宰后4和7 d,G79组肝脏中MDA含量显著低于G40组(P<0.05)。屠宰后0 d,G79组肝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低,G40组最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后1、4和7 d,G40组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低于G79组(P<0.05)。屠宰后4 d,G40组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G79组(P<0.05)。综上所述,肉鹅屠宰前采用40%CO_2混合气体(40%CO_2+21%O_2+39%N_2)致晕可以改善肝脏颜色,且在短期(0~1 d)内肝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脂质氧化程度较低,而高浓度(79%) CO_2混合气体(79%CO_2+21%O_2)致晕可以缓解中长期(4~7 d)储存时肝脏的脂质氧化。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扬州鹅种蛋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180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扬州鹅种鹅90只,随机分成5组(Ⅰ、Ⅱ、Ⅲ、Ⅳ、Ⅴ组),每组15只母鹅、3只公鹅。I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Ⅴ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 000、8 000、12 000、16 000 IU/kg的维生素A。试验期为28周。结果表明:1)试验组种蛋哈氏单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12 000 IU/kg添加组蛋壳厚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显著高于8 000和16 000 IU/kg添加组(P <0.05),4 000 IU/kg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4 000和12 000 IU/kg添加组蛋黄颜色极显著深于对照组(P<0.01),8 000 IU/kg添加组显著深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种蛋比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12 000和16 000 IU/kg添加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4 000和8 000 IU/kg添加组蛋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且8 000 IU/kg添加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12 000和16 000 IU/kg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提高的趋势(P=0. 058,P=0. 066)。2) 4 000、8 000和12 000 IU/kg添加组蛋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8 000 IU/kg添加组显著高于16 000 IU/kg添加组(P<0.05),12 000与16 000 IU/kg添加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4 000和8 000 IU/kg添加组蛋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2 000 IU/kg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的趋势(P=0.084); 12 000 IU/kg添加组蛋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 000和8 000 IU/kg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提高的趋势(P=0.087,P=0.051); 8 000和12 000 IU/kg添加组蛋黄谷胱甘肽(GSH)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4 000和16 000 IU/kg添加组(P <0. 01)。综上所述,种鹅饲粮中添加8 000~12 000 IU/kg的维生素A能提高种蛋的蛋品质,提高蛋黄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提高种蛋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2017至2018年春季罗氏沼虾育苗期间,江苏省高邮市多家育苗场幼体和仔虾持续发生死亡。从发病幼体和仔虾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罗氏沼虾幼体和仔虾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酶及溶血素活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检验,测定了代表菌株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了16S rRNA和gyr B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结果显示:引起罗氏沼虾幼体大量死亡的病原之一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代表菌株XL2-1对罗氏沼虾仔虾和蚤状幼体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 0×106和7. 0×105CFU/m L,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不溶血,不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尿酶及DNA酶;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发现,分离菌对头孢噻肟等7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等9种药物耐药,对头孢曲松等19种药物存在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饮水方式对21~70日龄扬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羽毛生长及耗水量的影响。选用12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21日龄扬州鹅公鹅,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Ⅰ组采用常规饮水(槽式饮水),试验Ⅱ组采用乳头式饮水。试验期49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各阶段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21~42日龄时,试验Ⅱ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2)70日龄时,试验Ⅱ组的屠宰率和全净膛率均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差异(P>0.05)。3)42日龄时,试验Ⅱ组的主翼羽长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4)70日龄时,试验Ⅱ组的24h耗水量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综上所述,使用乳头式饮水器有利于减少21~70日龄扬州鹅饲料和水资源的浪费。在肉鹅高效规模化生产中,建议使用乳头式饮水器进行供水。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初生重对新生梅山仔猪肝脏发育和脂代谢的影响。选取正常初生重(NBW)和低初生重(LBW)新生梅山仔猪各6头,不喂食母乳,出生6h内颈动脉放血致死。取仔猪血液测定血浆脂代谢指标,屠宰取样测定肝脏器官指数、肝脏脂代谢指标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与NBW组相比,LBW组新生梅山仔猪的肝脏细胞粒径和面积极显著降低(P<0.01);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TC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TG含量和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肝脂酶(HL)活性呈下降趋势(P=0.086);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和LPL的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显示,LBW会抑制新生梅山仔猪的肝脏发育,降低脂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6.
肌肉生长抑制素调控肌肉和脂肪组织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又名生长分化因子-8(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GDF-8),是一种主要由骨骼肌分泌的蛋白质,在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若MSTN基因编码区碱基突变或缺失,可以导致肌肉异常肥大,出现典型的"双肌"性状。近年来研究还发现,MSTN在脂肪组织中也表达,并在脂肪沉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因此,本文将从MSTN的基因结构、组织分布、作用机制以及功能等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其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以期更深入了解MSTN,为畜牧业新品种的改良和肉质性状的改善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凹土纳米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血清、肝脏和肠道黏膜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10头21日龄体重(6.30±0.51) kg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各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NT组,基础饲粮+抗生素)、氧化锌组(ZO组,基础饲粮+3 000 mg/kg氧化锌)、纳米氧化锌组(NZO组,基础饲粮+800 mg/kg纳米氧化锌)、低剂量凹土纳米氧化锌组(LANZ组,基础饲粮+700 mg/kg凹土纳米氧化锌)、中剂量凹土纳米氧化锌组(MANZ组,基础饲粮+1 000 mg/kg凹土纳米氧化锌)和高剂量凹土纳米氧化锌组(HANZ组,基础饲粮+1 300 mg/kg凹土纳米氧化锌)。预试期3 d,正试期9 d。结果表明:1) ZO和LANZ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ANT、ZO、LANZ、MANZ和HANZ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ON组(P <0. 05),且ANT组的血清T-AOC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 LANZ组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 ZO、NZO、LANZ、MANZ和HANZ组的空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ANT组(P<0.05)。ZO、LANZ组的空肠黏膜CAT活性显著高于CON和ANT组(P<0.05)。ANT、ZO、NZO、LANZ和HANZ组的空肠黏膜T-AOC显著高于CON和MANZ组(P <0.05)。4) HANZ组的回肠黏膜CAT活性显著低于CON组(P<0.05),ZO、NZO组的回肠黏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CON、ANT和LANZ组(P<0.05)。由此可见,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适量凹土纳米氧化锌能够提高血清、肝脏和肠道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仔猪的抗氧化性能。本试验中,饲粮中凹土纳米氧化锌适宜添加量为700 mg/kg。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低水平镉(Cd)暴露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分化的影响,试验以RAW264.7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为材料,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存在的条件下,用不同浓度Cd处理4 d;利用CCK-8法检测破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活性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试验观察破骨细胞生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破骨细胞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破骨细胞标志性蛋白及其mRNA水平。结果显示,随着Cd浓度升高,细胞活力受到明显的抑制(P<0.01),并呈浓度-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破骨细胞产生的数目和面积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2、5μmol·L-1 Cd处理组破骨细胞封闭带的形成均受到抑制;2和5μmol·L-1 Cd处理组破骨细胞特异性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低微摩尔水平镉暴露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凹土纳米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肝脏免疫功能和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凹凸棒土负载纳米氧化锌(凹土纳米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肝脏免疫功能和脂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210头21日龄体重相近[(6.30±0.51)kg]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NT组,基础饲粮+100mg/kg50%喹乙醇+150mg/kg15%金霉素+50mg/kg10%硫酸黏菌素)、氧化锌组(ZO组,基础饲粮+3000mg/kg氧化锌)、纳米氧化锌组(NZO组,基础饲粮+800mg/kg纳米氧化锌)、低凹土纳米氧化锌组(LA-ZO组,基础饲粮+700mg/kg凹土纳米氧化锌)、中凹土纳米氧化锌组(MA-ZO组,基础饲粮+1000mg/kg凹土纳米氧化锌)和高凹土纳米氧化锌组(HA-ZO组,基础饲粮+1300mg/kg凹土纳米氧化锌)。结果表明:1)LA-ZO组仔猪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低于ZO、MA-ZO和CON组(P<0.05),相比CON和NZO组,LA-ZO和MA-ZO组仔猪肝脏中白细胞介素-4含量显著提高(P<0.05),HA-ZO组仔猪肝脏中细胞因子含量与CON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2)NZO和LA-ZO组仔猪肝脏中TNF-α的表达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HA-ZO仔猪肝脏中细胞因子相关基因表达量与CON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3)LA-ZO和MA-ZO组仔猪肝脏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CON和ANT组(P<0.05),LA-ZO和NZO组仔猪肝脏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CON、ANT和ZO组(P<0.05),HA-ZO组仔猪肝脏中脂代谢相关产物含量与CON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4)LA-ZO、ANT和MA-ZO组仔猪肝脏脂肪酸合成酶表达量显著低于CON、ZO和NZO组(P<0.05),且LA-ZO组仔猪肝脏激素敏感脂肪酶表达量显著高于CON、ANT和ZO组(P<0.05);HA-ZO组仔猪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与CON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相比对照组,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凹土纳米氧化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仔猪肝脏免疫功能和脂代谢,且以700mg/kg的添加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