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6SrRNA甲基化酶是近年来出现于临床的一种新耐药决定因子,介导细菌对多种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最初发现于肠杆菌科中,目前在革兰阴性菌中已发现至少由12种等位基因编码的10种16SrRNA甲基化酶。由于大多编码16S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常位于可动遗传因子如接合型质粒、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共同区上,易引起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传播,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本文综述了临床16SrRNA甲基化酶的新发现,其介导的耐药性、作用机制、临床流行特点、传播特点及分子遗传背景、来源及进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开发16SrRNA甲基化酶抑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16S rRNA甲基化酶的发现、作用机制、基因环境、分布和起源等方面介绍了16S rRNA甲基化酶介导的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阐明16S rRNA甲基化酶是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新出现的介导对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高度耐药的酶;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位于质粒和转座子上,具有易于传播和扩散的特点,成为临床抗感染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外源获得性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广泛分布于革兰阴性细菌中,介导对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该酶能将S-腺苷-L-甲硫氨酸的甲基添加到16S rRNA氨酰tRNA识别位点的特异性核苷酸上,从而干扰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靶位点的结合。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通常由转座子等活动性遗传元件介导并嵌入到可转移的质粒或染色体中,从而导致耐药基因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更令人担忧的是,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经常与blaNDM-1blaCTX-MqnrB1等其他耐药基因偶联,介导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重耐药。对于多重耐药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菌引发的感染,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迄今为止,至少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对16S rRNA甲基化酶进行了相关报道,由此可见,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全球传播正成为一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K-B纸片法对224株大肠杆菌进行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三重PCR法检测全部菌株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Ib和aph(3’)-Ⅱa,普通PCR法检测16S甲基化酶基因。结果显示: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4.4%、57.1%、55.8%、46.9%和40.2%;3种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和Ib、aph(3’)-Ⅱa的检出率依次为49.6%、25.0%和22.8%,介导高水平耐药的16S甲基化酶基因RmtB的检出率为11.6%(26/224),只有1株大肠杆菌检测到armA基因,没有检测到rmtA,且3种甲基化酶基因在低度耐药菌中检出率均为0;所检大肠杆菌中携带2种及2种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33.5%(75/224),有1株大肠杆菌同时携带4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及16S甲基化酶广泛存在于禽源大肠杆菌菌中,其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基本呈正相关,部分菌株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不一致,表明还存在其他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6,(10):94-97
旨在调查大肠杆菌3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Ⅱ、aac(6')-Ⅰb和arm A的携带情况,探究耐药基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表型的相关性。采用K-B纸片法探究70株大肠杆菌对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CR法检测全部菌株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ac(3)-Ⅱ、aac(6')-Ⅰb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结果显示:70株大肠杆菌中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的耐药率依次是62.9%、42.9%、37.1%、35.7%和21.4%,耐药率最低的是阿米卡星为15.7%。70株大肠杆菌中检测出携带1个或多个耐药基因的菌株占总菌株数的32.9%,钝化酶基因aac(3)-Ⅱ、aac(6')-Ⅰb的检出率分别是18.6%和15.7%,介导高水平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的检出率为4.3%,有1株大肠杆菌同时携带3种耐药基因。研究表明江苏南京、扬州、镇江、泰州、盐城等地区的大肠杆菌具有很严重的耐药性,其相关的耐药基因检出率与其所具有的耐药性呈正相关,部分耐药严重的菌株未检测到这3种耐药基因,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6.
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耐药16S rRNA甲基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6S rRNA甲基化酶的出现可直接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高度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作者简要概述了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的发现过程、作用机制、医学和兽医临床分布、遗传背景及扩散机制,以期引起对该类药物耐药机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动物源大肠杆菌整合子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540株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22种药物的耐药性;利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菌株携带3型整合子的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1型整合子阳性菌及阴性菌的耐药性;采用PCR—DNA测序法对整合子阳性菌株携带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40株菌对链霉素等20种药物耐药率超过37%,全部菌株均呈多重耐药;1型整合子检出率为86.48%,未检出2及3型整合子;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头孢唑啉等13种药物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随机选择的67株1型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有92.54%菌株携带有编码氨基糖苷核苷转移酶和乙酰转移酶基因(aadA2、aadA5、aadA22、aacA4),共有5种类型基因盒,其中以介导对甲氧苄啶、链霉素和大观霉素耐药的dfrA17+aadA5组合最为常见;在2株茵中分别发现介导对阿米卡星、氯霉素及甲氧嘧啶耐药的aacA4+catB3+dfrA1组合,和介导链霉素、大观霉素耐药的aadA22基因盒,是在四川分离菌中首次发现这2种基因盒。结果表明,1型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大肠杆菌临床菌株中,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整合子相关,菌株中广泛携带氨基糖苷类及甲氧苄胺嘧啶耐药基因盒。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的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自鸡场的50株PA对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法检测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和5种16 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显示:50株PA中45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36株表现出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50株菌中共有45株检测到耐氨基糖苷类药物基因,总检出率为90.0%。AMEs基因aac(3)-Ⅱ、ant(3′′)-Ⅰ、aph(3′′)-Ⅰb、aph(6′)-Ⅰd、aac(6′)-Ⅰb、ant(2′′)-Ⅰ的阳性率分别为88.0%、50.0%、44.0%、24.0%、20.0%、4.0%,16 S rRNA甲基化酶armA基因的阳性率为2.0%,其余5种基因均未检出。提示PA对氨基糖苷类耐药与产AMEs和16 S rRNA甲基化酶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猪肠道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调查和分析猪肠道菌的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用PCR及序列分析方法检测鉴定2个猪肠道菌中4种16S 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rmtA、rmtB、rmtC和armA和10种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用接合试验研究rmtB基因和10种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的水平转移机制,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携带rmtB基因的分离菌及其接合子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从分离的152株猪肠道菌中共检测到49株(32.3%)rmtB阳性菌,其中48株为大肠埃希氏菌,1株为阴沟肠杆菌,未检出其它16S rRNA甲基化酶编码基因.49株rmtB阳性菌中检测到7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aac(3)-Ⅱ(87.8%)、aph(3′)-Ⅶ(79.6%)、aph(3′)一Ⅱ(77.6%)、aadAJ(34.7%)、aacc(6′).-Ⅰb(14.3%)、aac(3)-Ⅳ(10.2%)和aph(4)-Ⅰ(8.2%).46株rmtB阳性菌可以通过接合试验将rmtB、aac(3)-Ⅱ、aph(3′)-Ⅶ、aph(3′)-Ⅱ和aadA基因传递给受体菌E.coli C600和E coli 488 Rifr,接合率从3.0×10-6~4.6×10-13不等.所有rmtB阳性菌株及其接合子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西梭米星、萘替米星、庆大霉素6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高度耐药(MIC≥512 Pg·mL-1).研究结果表明,rmtB基因和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广泛存在于两猪场,它们共同介导猪源肠道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高度耐药.rmtB基因与aac(3)-Ⅱ·aph(3′)一Ⅶ、aph(3′)-Ⅱ和aadA基因位于同一接合性质粒上,共同传播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