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采用根尖压片法分别对燕麦的3个种Avena nudibreri,A.hispanica和A.sativa的燕麦材料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vena nudibreri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其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具2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五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中第5对染色体短臂末端带有随体,核型属2A型;Avena hispanica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核型公式为2n=4x=28=20m+8sm(2SAT),着丝点的位置有近中部着丝点和中部着丝点区,其中第10对染色体短臂末端带有随体,核型属2A型;Avena sativa的染色体数目为2n=42,核型公式为2n=6x=42=26m+16sm(4SAT),具8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12对和第17对染色体短臂末端带有随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属2B型。  相似文献   

2.
实验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首次对云南半细毛羊耳缘组织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冷冻保存建立了云南半细毛羊耳缘成纤维细胞系,并对其细胞形态、生长动力学、染色体核型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7、12、17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6、42和47 h。细胞生长曲线均为"S"型。云南半细毛羊染色体中正常二倍体染色体(2n=54)所占比例分别为93%、86%和81%,其中,常染色体中有3对为中着丝点染色体,23对为端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最大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总相对长度197.86,平均相对长度3.66。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骨髓细胞染色体制片法,分析了番鸭、白羽蛋鸭及其杂种F1半番鸭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三种鸭的染色体数目2n绝大多数为78。番鸭的第1号染色体是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白羽蛋鸭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第2号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性染色体为zz(♂)/zw(♀)型,番鸭的z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白羽蛋鸭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st);其余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番鸭和家鸭的第1号染色体和z染色体的核型不同是造成F1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东北民猪的染色体组型及分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技术,以及G—分带、C—分带和银染技术,对东北民猪的染色体组型、G—分带带型以及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18S+28S rDNA的定位和数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民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8。雄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雌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根据染色体测量结果,将所有常染色体分为四组:A组1—5对,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B组6—7对,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C组8—12对,为中着丝点染色体;D组13—18对,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中着丝点染色体,其大小介于8号与9号染色体之间。Y为最小的中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民猪染色体的G—分带带型与国内外其它品种的G—分带带型基本一致。经胰酶—Giemsa分带处理后,同一染色体在不同的长度可以显示出不同数目的G—带;染色体越长,所显带的数目就越多。C—分带分析揭示,东北民猪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有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其中1—4号,13—18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显著的深染,13—18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区,结构性异染色质分布范围大并呈现多态现象。几乎整个Y染色体都有结构性异染色质的分布。银染分析揭示,18S+28S rDNA定位于8号和10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处,每个细胞18S+28S rDN A的分布范围为1—3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以及G—带、C—带技术,对云南小耳猪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其结果表明小耳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0=38。雄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雌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根据染色体测量结果,将所有常染色体分为四组:A组,1—5对,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B组、6—7对、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C组,8—12对,为中着丝点染色体;D组,13—18对,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最小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G—带分析表明,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有其特殊的染色体带型。C—带分析揭示,1号和13—18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皆为深染,而Y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和整个长臂深染尤为明显,其余各对染色体的C—带染色则随着不同细胞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技术和银染带技术,对金黄地鼠染色体组型和Ag-NoR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饲养的金黄地鼠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44,5、10、14、20号染色体及X、Y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16、17、19、21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点,6号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点,其余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点。银染分析显示金黄地鼠Ag-NoRs数目众数为3个,分布范围为1~5个,分别定位于12、13、18、20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云南半细毛羊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云南半细毛羊HFSCs,并对其细胞形态、生长动力学、冷冻与复苏、染色体核型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FSCs为贴壁生长,体积小,核质比高,呈典型的铺路石状,在显微镜下折光性强、胞体透亮.细胞生长曲线为“S”型.冻存前细胞活率98.2%,复苏后细胞活率96.4%.染色体中正常二倍体数目2n=54,其中,长染色体中有3对为中着丝点染色体,23对为端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最大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所得细胞呈现典型的HFSCs特征,细胞活性好,细胞系为稳定的二倍体细胞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一种自创小型复殖吸虫染色体制备法,对四种常见寄生鱼类的叶形吸虫(中华叶形吸虫、鳗鲡叶形吸虫、鲶叶形吸虫和巴氏叶形吸虫)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它们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二倍体数目均为2n=18,且核型十分接近,即由四对较长的具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四对较短的具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及一对具中部着丝点的短染色体组成。但是,它们在染色体相对长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分析显示,中华叶形吸虫和鳗鲡叶形吸虫,鲶叶形吸虫和巴氏叶形吸虫分别组成一近缘类群。根据发状科各属虫种的染色体组型资料,探讨了该科吸虫的核型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核型分析是根据动物染色体着丝点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并借助染色体分带技术对某一生物的染色体进行比较、分析、排序和编号。其分析以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对象。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鉴别原理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大小等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经行核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及分带技术,对Wistar系大鼠染色体研究的结果如下:2n=42;1;X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2~10;Y号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1~13号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4~20号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G-带与天津Ⅰ系大鼠G-带基本一致.染色体Ag—NORs定位于11,12,13以及X号染色体上,分布范围为1~7个,众数为6个.染色体C-带明显者为4~8,10~12,14~19,X号染色体,C-带不明显者为1~3,9,13,20,Y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美洲狼尾草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14。染色体绝对长度为3.39~5.30μ,相对长度变化在53.35±2.10到85.33±2.27,臂比值为1.19±0.06至2.24±0.33.1~6号染色体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7号为在短臂上具一随体的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型为2n=14=12m+2 sm(sat.)。  相似文献   

12.
1 家兔的染色体组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时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染色体长度依次下降的顺序排列 ;另一种是先按着丝点位置将染色体分组 ,每组内部再按染色体大小顺序排列。目前 ,多采用第二种方法。染色体大小的测量 ,一般以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长度为准 ,因为此时的数值比较稳定 ,可反映出染色体大小的差异。家兔的染色体数目为 2 n=44,XY,李来记 (1 988)将家兔核型分为 4组 :A(1~ 9)中着丝点、B(1 0~ 1 2 )近中着丝点、C(1 3~ 1 7)近端着丝点、D(1 8~ 2 1 )端着丝点。陈勇夫等 (1 980 )也将家兔染色体分为 4组 ,却略有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新疆哈巴河地区捷蜥蜴(Lacerta agilis)种群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捷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38条,性别决定机制为ZW型,存在异型的性染色体,其中,雄性性染色体为ZZ型,染色体组型为2n=34I+2m+ZZ;雌性性染色体为ZW型,染色体组型为2n=34I+2m+ZW。捷蜥蜴的染色体除第18对和w染色体呈点状外,其余全部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将18对常染色体分成3组,第1组包括第1、2、3对染色体(相对长度〉7.5%),第2组包括第4—17对染色体和性染色体(7.5%〉相对长度〉2.0%),第3组只有第18对染色体(相对长度〈2.O%)。除Z和w性染色体不同外,其余染色体的大小和类型均无两性差异。从组型特征来看,为蜥蜴目较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松辽黑猪染色体组型及显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以及C-显带和G-显带技术,对松辽黑猪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及显带研究,并分析了各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指数及臂比。结果表明,松辽黑猪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公猪为3:8,XY;母猪为3:8,XX。松辽黑猪的C-带具有多态性,G-带带型与其他家猪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牛常染色体的罗伯逊易位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由于数量多,分布广,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对牛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在所有家畜中最受重视,进展最快。Ulbrich和Weinhold(1963)及Basrur与GilMan(1964)等对牛的染色体组型作了研究,指出牛的染色体为30对,有29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除性染色体外,29对常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点染色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作技术,分析了安歌拉山羊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安歌拉山羊染色体数目为2n=60。其中29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母羊为60,XX,公羊为60,XY。所有的常染色体为瑞部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第2对大端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是最小的而且是唯一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研究发现,安歌拉山羊存在2.5%的四倍体。  相似文献   

17.
布尔山羊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对布尔山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布尔山羊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羊核型为60,XY;母羊核型为60,XX。共有29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所有常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第二大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天是唯一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研究发现,布尔山羊存在1.7%的三倍体和5.9%的四倍体。  相似文献   

18.
鲁西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0头鲁西牛(♂37,♀3,2n=60)染色体的 G 带,R 带,C 带及Ag-NOR,着重分析了 y 染色体的形态及带型。在常规 Giemsa 染色的分裂相上,y染色体和小的常染色体形态相近。经常规—C 带连续染色,准确识别出 y 染色体之后测量了18条 y 染色体,臂比为3.19,属亚端着丝点染色体。y 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和短臂与常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和短臂在 G 带、C 带的带型上差别很大,表明构成它们 DNA的硷基成份有差别。统计的152个细胞的 Ag-NOR 中,平均每细胞 Ag-NOR 数为5.81±1.38,变化范围2—9。按染色体长度排列,NOR 位于2、3、4、11、22(或21)和28号常染色体末端。第22(或21)号染色体上存在 NOR 在其它牛种上尚未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19.
苏丹草与高粱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詹秋文  高丽  张天真 《草业学报》2006,15(2):100-106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对4个苏丹草和6个高粱品种的核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苏丹草和高粱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0(2n=20);苏丹草品种均为1A核型,并具有1对随体染色体,其中1、2号品种的第2对染色体为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3、4号品种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高粱品种除5号为1A核型、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的5个品种为2A或2B核型,且都有1或2对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9号品种还出现1对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高粱8、9号品种各观察到1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数量分析表明,第1到第10对染色体长短臂的绝对长度、相对长度以及绝对全长在苏丹草和高粱2类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苏丹草和高粱的遗传差异不在染色体长度上。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细胞体外培养,对尕里巴牛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尕里巴牛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60.共有29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所有常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X与Y性染色体均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研究发现,尕里巴牛染色体中还存在三倍体和四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