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牛支原体引起的奶牛支原体肺炎和乳房炎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而目前我国尚无较详细的奶牛牛支原体病流行病学资料。2008~2016年,本课题组采用牛支原体间接ELISA、直接培养法和特异性PCR检测法对国内12个地区30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牛支原体感染情况调查及分析,共对843份血清和60份肺脏、关节液及鼻腔黏液、1 090份乳样中的牛支原体抗体和牛支原体及其核酸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2.31%(441/843);病料阳性率为55%(33/60);乳样阳性率为34.22%(373/1090);从样本中共分离保存了55株支原体菌种。检测结果表明,国内大部分奶牛场存在牛支原体感染,部分奶牛场发生牛支原体肺炎、乳房炎及关节炎临床病例,并存在垂直传播的风险。牛支原体感染可能成为危害国内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健康的主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疆南疆地区某奶牛场3月龄犊牛陆续出现咳嗽、气喘、黏性鼻液等临床症状,发病死亡数只,怀疑为支原体感染引起。为确定病原,本研究采集发病犊牛鼻拭子30份、病死犊牛肺脏1份,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同时,使用支原体培养基进行支原体分离,对纯化后单菌落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病牛鼻拭子中牛鼻支原体PCR阳性率为70%,从病死牛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牛鼻支原体,未检测、分离到其他支原体。  相似文献   

3.
2017年5月份,宁夏某牛场新购进的150头荷斯坦泌乳牛混群饲养1周后,大部分奶牛挤出清水状乳液,部分奶牛伴有呼吸道症状。为了调查发病原因,试验采集部分患有乳房炎奶牛的牛奶样品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支原体16S rRNA和牛支原体特异性PCR鉴定;随机采集该牛场80头奶牛血液分离血清和此次购进的150头奶牛血清做牛支原体抗体血清学检测;对分离的病原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并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引起此次流行的主要病原为牛支原体,并伴有其他细菌的混合感染;本次购进的泌乳奶牛的牛支原体抗体阳性率高达72. 00%,本场的80头奶牛牛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7. 50%。说明此次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由牛支原体引起,推测可能由运输应激因素造成的。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要选用对牛支原体病原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而且最好配合使用对引起乳房炎常见病原菌有效的药物联合用药,对治疗奶牛乳房炎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新疆不同地区牛支原体分离株oppD/F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新疆不同地区牛支原体分离株oppD/F基因的遗传特性,从哈密、塔城等新疆不同地区的规模化奶牛场采集了疑似牛支原体感染的病死奶牛肺脏组织、关节液及鼻拭子。对病料进行病原分离,PCR检测特异性基因oppD/F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固体培养基上得到典型的"煎蛋状"菌落,并扩增出448bp特异性目的条带。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24株新疆不同地区分离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高,与国际标准株PG45(CP002188.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3%~100.0%,具有高度同源性。研究结果为新疆地区牛支原体流行病学分子信息及免疫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调查新疆喀什某规模化奶牛场的犊牛死亡原因,并确定病原体.无菌采集3份因肺炎死亡的犊牛肺脏病料样品.采用牛支原体专用液体培养基和1.0%牛支原体琼脂固体筛选培养基从3份病死犊牛肺脏病料中分离得到2株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分别命名为M.bovis-NJ-1和M.bovis-NJ-2.通过菌落形态学观察、特异性PCR和oppF测序比对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2个分离株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现典型的"煎蛋状",且Dienes染色特点符合牛支原体菌落着色特征,中心呈深蓝色;PCR能扩增出牛支原体特异的448 bp目的片段;2个分离株的oppF基因序列与牛支原体国际标准株PG45的同源性分别为96.7%和95.3%.结果表明,引起犊牛发病死亡的病原是牛支原体,本研究为犊牛支原体肺炎的快速诊断和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锦州地区奶牛布鲁氏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查明锦州地区奶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方法]对锦州地区两家奶牛场所采集的126份血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结果]表明阳性率分别为31.6%、27.4%,平均为29.5%,然后再采集阳性牛的全血15份和奶样71份,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共得到7株布鲁氏菌。[结论]布鲁氏菌病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重庆地区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2008—2013年重庆地区1 606份牛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 606份样品中有787份呈阳性,阳性率为49.00%;按不同年份计,2008—2013年牛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7.14%、66.00%、47.80%、75.00%、43.48%、40.31%。按不同来源分,奶牛场奶牛阳性率为61.82%,规模化肉牛场肉牛阳性率为51.32%,散养户牛阳性率为44.74%。通过血清学调查发现,重庆地区牛支原体感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新疆部分地区牛支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和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初步了解牛支原体的感染情况,更好地防控牛呼吸道疾病。对新疆部分地区195份牛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了牛支原体的抗体检测;对其鼻拭子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对培养物进行了形态、生化特性和PCR鉴定。结果显示,牛支原体感染率平均为19.0%,分离到1株牛支原体。在防控牛呼吸道疾病时应考虑牛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9.
致犊牛肺炎和关节炎牛支原体新疆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自2010年7月以来,新疆北疆部分地区某些奶牛场犊牛陆续出现严重的肺炎和关节炎,为确定其病原,无菌采集8个牛场病死犊牛的肺脏和关节液,患病犊牛的血清和部分鼻拭子,病料接种筛选培养基,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特异性PCR鉴定、生长抑制试验和血清学检测,确定牛支原体15株,其中7株牛支原体克隆测序,与PG45 OPP F基因同源性为97.32%~100.00%。牛支原体ELISA试剂盒检测92份血清显示,阳性率82.61%。结果表明,该地区奶牛场发病犊牛以牛支原体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和发病牛乳汁中主要致病菌的种类。通过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CMT)和体细胞数检测(SCC)对隐性型乳房炎进行诊断,临床外观法诊断临床型乳房炎并进行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1.65%(12/728)和0.41%(12/2 896);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45%(39/716)和1.46%(42/2 884);瞎乳头率为0.55%(16/2 912)。该牛场不同胎次间的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12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汁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杆菌和5株链球菌属。研究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可能是该牛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调查新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支原体的感染情况,采用牛支原体间接ELISA和特异性PCR检测牛血清中的牛支原体抗体及病料中牛支原体核酸,共检测9个地区15个规模化奶牛场437份血清,肺脏、关节液及鼻腔黏液44份。结果显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6.43%(334/437),其中脐带血抗体阳性率为40.00%(4/10);病料阳性率为40.91%(18/44)。检测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大部分奶牛场存在牛支原体感染,部分奶牛场发生牛支原体肺炎及关节炎病例,并存在垂直传播的风险。牛支原体感染可能成为危害新疆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健康的主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初步了解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奶牛支原体感染情况与流行特点,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应用ELISA检测技术对临泽县8个奶牛场共42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牛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表明:420份奶牛血清样品中有213份检测为阳性,平均阳性率50.71%,其中散养场奶牛支原体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规模化奶牛场,分别为65.0%和45.0%;不同发育阶段奶牛支原体血清抗体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但与年龄呈正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临泽县奶牛支原体流行情况较为严峻,当地防疫部门及养殖户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引起新疆石河子地区集约化牛场常发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同时进行病原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方法】采集有典型咳嗽、流涕症状的牛鼻拭子10份和病死牛肺脏组织1份,用牛支原体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将检测为阳性的样本进行病原培养纯化,对纯化后的分离株菌落进行形态学观察、Dienes染色、生化试验及16S rRNA测序和进化分析,通过测定颜色变化单位(CCU)测定分离株生长曲线,并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PCR结果显示,10份鼻拭子中检测出7份牛支原体阳性样本,1份病死牛肺脏组织也检测为阳性;在涂有肺脏组织研磨液培养液的PPLO固体培养基上长出针尖状的菌落,纯化后分离株菌落形态为典型的煎蛋状;Dienes染色可见明显的深蓝色中心脐;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不水解明胶、精氨酸、七叶苷,不发酵乳糖、葡萄糖和甘露醇,不分解尿素,可还原氯化三苯基四氮唑;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牛支原体国际标准株PG45相似性为99.7%,与国内牛支原体地方流行株XBY01、Ningxia-1、NM2012、Tibet-10的相似性最高,均为99.9%;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分离株在培...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国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主要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的血清流行情况,使用抗体检测试剂盒,对4个省份的28家奶牛场采集的1 601份血清样品进行EL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奶牛IBRV、BVDV、BPIV3和BRS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2%、60.5%、63.2%和45.4%,奶牛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2%、75.0%、85.7%和89.3%。不同省份奶牛IBRV、BVDV、BPIV3和BRS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1%~90.3%、42.3%~81.3%、26.9%~81.1%和32.2%~51.9%,奶牛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100%、57.2%~100%、75.0%~100%和75.0%~100%。奶牛IBRV、BVDV、BRSV抗体阳性检出率在3—5月最高,BPIV3抗体阳性检出率在12月到次年2月最高。奶牛场存在IBRV、BVDV、BPIV3和BRSV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且各病原流行存在一定的地区和季节性差异。结果提示应加强对上述病原流行的控制,提高奶牛场管理水平。本研究为奶牛场呼吸道相关病毒病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凌晨  郝成武  何海  张飞  候凤  贺笋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5):1466-1473
为调查新疆规模化奶牛场病牛死亡原因并确定病原,本研究无菌采集7份肺炎病死牛病变肺组织样,通过牛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分离到1株支原体,采用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该分离株,采用支原体特异性引物和牛支原体16S rRNA通用引物扩增基因序列并测序,使用DNAStar软件将分离菌株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标准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采用Mega 6.0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依据16S rRNA序列构建分离株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菌落呈典型的"煎蛋样",菌落中心凹陷深入培养基,周边菲薄而透明,经Dienes染液染色后,菌落中心呈深蓝色。该分离株不分解葡萄糖、尿素、不水解精氨酸,血细胞吸附试验和溶血试验均呈阴性,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还原反应呈阳性,产生膜和斑。PCR反应扩增出大小为1 911 bp的牛支原体特异性目的片段;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牛支原体标准株PG45的序列同源性为99.8%,与牛支原体地方株(Mb NM2012、Mb HB0801、Mb Hubei-1、Mb Ningxia-1、Mb CQ-W70和Mb 08M)的同源性为99.3%~99.7%。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16S rRNA基因与Mb Ningxia-1株和Mb 08M株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分支。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引起病牛死亡的病原为牛支原体,为新疆牛支原体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奶牛嗜血支原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情况和传播途径,本研究对山东省鲁西南地区14家规模化奶牛场2 464份血液样品进行了调查分析。采用常规镜检(直接血液涂片法、悬滴压片法、瑞氏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结合特异性PCR方法进行嗜血支原体病原检测,同时,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新生牛、犊牛、青年牛、泌乳牛)、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奶牛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以及母仔垂直传播情况。结果显示:该病在夏季的感染率(61.1%)和发病率(10.3%)高于其他季节,泌乳期牛感染率(58%)和发病率(12%)高于其他年龄段牛群,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并且该病可以通过血液进行垂直传播。本研究结果为奶牛嗜血支原体病的防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宁夏主要奶牛养殖区规模化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牛病毒性腹泻(BVD)、新孢子虫抗体和布鲁菌病原的流行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未接种过IBR、BVD、新孢子虫疫苗、接种过布鲁菌疫苗的奶牛群体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并对银川、吴忠和青铜峡地区的阳性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76份流产牛血清中,IBR抗体阳性率为50.00%(38/76),BVD抗体阳性率为19.74%(15/76),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27.63%(21/76),布鲁菌阳性率为19.74%(15/76),4种病原均感染的阳性率为34.21%(26/76),IBR和新孢子虫混合阳性率占总阳性率的34.62%;408份非流产牛血清中,BVD抗体阳性率为12.75%(52/408),IBR抗体阳性率为21.08%(86/408);IBR和BVD在宁夏的3个主要养殖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以银川地区阳性率最高。说明宁夏部分地区IBR和BVD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染,流产牛中普遍存在上述4种疫病的感染并且IBR和BVD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流产牛。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新疆规模化奶牛场病牛死亡原因并确定病原,本研究无菌采集7份肺炎病死牛病变肺组织样,通过牛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分离到1株支原体,采用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该分离株,采用支原体特异性引物和牛支原体16S rRNA通用引物扩增基因序列并测序,使用DNAStar软件将分离菌株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标准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采用Mega 6.0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依据16S rRNA序列构建分离株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菌落呈典型的"煎蛋样",菌落中心凹陷深入培养基,周边菲薄而透明,经Dienes染液染色后,菌落中心呈深蓝色。该分离株不分解葡萄糖、尿素、不水解精氨酸,血细胞吸附试验和溶血试验均呈阴性,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还原反应呈阳性,产生膜和斑。PCR反应扩增出大小为1 911 bp的牛支原体特异性目的片段;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牛支原体标准株PG45的序列同源性为99.8%,与牛支原体地方株(Mb NM2012、Mb HB0801、Mb Hubei-1、Mb Ningxia-1、Mb CQ-W70和Mb 08M)的同源性为99.3%~99.7%。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16S rRNA基因与Mb Ningxia-1株和Mb 08M株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分支。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引起病牛死亡的病原为牛支原体,为新疆牛支原体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9年2月~6月我国某奶牛场发生严重的犊牛多发性关节炎,发病犊牛的症状与最早发生于澳大利亚的犊牛Leachii支原体关节炎非常相似。为确定病原,我们无菌采集2份具有典型症状犊牛的关节液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2份样品中均检测和分离出支原体。将2个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和LppA基因与参考支原体菌株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发现这2株支原体的16S rRNA基因和LppA基因均与Leachii支原体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6%。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的2株支原体为Leachii支原体,分别命名为GN407和GN408。综合分析发病犊牛的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关节液样品的实验室诊断结果,我们确定Leachii支原体为该奶牛场犊牛多发性关节炎的病因。  相似文献   

20.
本次实验目的是了解安阳市部分地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情况及特点,为有效实施相关的免疫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应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检测试剂盒对4个奶牛场248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4个奶牛场均有抗体阳性奶牛,阳性率为100%,其中阳性率最高的奶牛场为88.70%,最低的奶牛场为41.10%,共有153份血清检测为阳性,平均阳性率为61.69%。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安阳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情况较为严重,当地畜牧部门和养殖户必须加强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