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不同血清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coli,APEC)引起的严重危害世界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作者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最新亚群分类、病型、生境、毒力因子和致病机理作了综述,同时为有效防控禽大肠杆菌病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致病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禽类和人肠道外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这两种病原菌的毒力因子,致病机理及其相关性的研究现已成为热点。本文对近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毒力因子包括:菌毛、非菌毛黏附素、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溶血素、抗血清存活因子、毒素、侵袭素等。为了解不同毒力基因在菌株间分布规律,选定7个主要毒力因子的编码基因:fimC(Ⅰ型菌毛)、kpsM(荚膜多糖)、cvaC(大肠杆菌素)、sodA(超氧化物歧化酶)、csgA(curli菌毛)、tsh(温度敏感性血凝素)和marA(多重耐药调控基因),通过对本实验室保存的34株不同禽源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fimC(94.1%)、cvaC(82.4%)、sodA(97.1%)、csgA(97.1%)、tsh(76.5%)和marA(100%)这6个毒力基因的分布率均较高,但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异。kpsM基因的分布率较低,只有0.09%,并且仅在鸡源性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4.
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肠杆菌科成员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人和动物感染并引发不同的大肠杆菌病病型。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和毒力因子众多、耐药趋势严峻、存在生物被膜等因素导致大肠杆菌病的流行趋势复杂且疫苗研发困难,给国内外的畜禽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高致病性岛(high-pathogenicity island, HPI)最早发现于耶尔森菌,被证实是其毒力表型所必需的基因组岛,为强毒力岛。由于细菌的水平转移机制让该毒力岛在其他肠杆菌科中被广泛检出。其中HPI毒力岛也在致病性大肠杆菌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e Escherichia coli,EHEC)、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等中被大量检出,被证实影响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参与致病性大肠杆菌铁元素摄取和介导宿主免疫反应等。为进一步了解HPI毒力岛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铁元素调控机理、致病特性、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和水平转移途径,现从HPI毒力岛结构、如何调控耶尔森菌素铁载体、HPI毒力岛致病性及调控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分析河西走廊地区犊牛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情况,[方法]2020—2021年在河西走廊地区采集患腹泻病犊牛的粪便、肛拭子及肝脏等病料组织279份,采用人工感染试验动物、PCR方法和K-B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犊牛腹泻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毒力因子和耐药性。[结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了126株大肠杆菌,其中79株犊牛腹泻性大肠杆菌能引起小鼠死亡;分离的79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crl、irp2、fimH、papC、K88、K99、stx1、stx2检测率在40.5%~100%之间,其他毒力基因检测率在15.2%~34.2%之间;分离的79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新霉素等8种药物的耐药率在49.4%~96.2%之间,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在5.1%~32.9%之间。[结论]从河西走廊地区患腹泻病犊牛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79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这些菌株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对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禽大肠杆菌是严重危害禽类的一种重要致病菌,该菌有多种毒力因子,较为重要的有菌毛,毒素,产气杆菌素及外膜蛋白等。在大肠杆菌侵袭宿主组织并引起其发病的过程中,这些毒力因子相互协调,对细菌对宿主定居,繁殖及病理性毒害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这些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临床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高致病性毒力岛(High pathogenicity island HPI)流行情况和基因特征,根据Gen Bank已知禽源irp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irp2基因PCR检测方法,优化、确定PCR扩增特性,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检测评价。对256份临床分离禽源大肠杆菌进行irp2基因PCR检测和基因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PCR检测方法敏感性可达2.14×10~(-4)ng/μL;特异性显示与鸡沙门菌、副鸡嗜血杆菌、鸭疫里默菌、禽巴氏杆菌、鸡毒支原体、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N5)核酸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显示3份阳性样品重复5次检测,变异系数3.4%~5.0%。256份临床样品PCR检测irp2基因,阳性率30.6%。获得了9株分离株irp2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与GenBank已知基因同源性高达96.2%以上。说明建立的禽源大肠杆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岛基因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8.
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就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协调表达的调控机理和一些对环境条件有反应的毒力相关基因以及球状调控子(持家调节子、毒力调节子、特异调控子)对毒力决策簇表达的调控进行了评述,以期为研究抗感染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宦海霞  陈祥  高崧  刘秀梵 《中国家禽》2007,29(10):12-15
克隆并分析禽病原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部分毒力基因,探寻APEC毒力因子的变异和进化发生关系。以APEC中国分离株为模板,PCR扩增其部分毒力基因(fimC,kpsM,csgA,papC,felA,cvaC,iss),并测定了这些毒力基因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同一基因进行序列比较。PCR扩增产物经克隆、酶切鉴定,均与预期结果一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毒力因子在APEC中的保守性非常高,均能达到99%以上。与其他来源大肠杆菌的同一基因的同源性也非常高,但不同基因间有所差别。APEC分离株的受试部分毒力因子的变异程度非常小,保守性很高,一些毒力因子与人源致肠外感染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同源性也很高,说明APEC与人源致肠外感染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研究概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有黏附素、毒素、外膜蛋白 ( OMP)及铁转运系统等。在大肠杆菌侵袭宿主组织并引起其发病的过程中 ,这些毒力因子相互协调、发挥作用。文章对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致病机理、免疫原性及其在疾病防制中的应用几个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了综述 ,为防制大肠杆菌病、研制新型高效的大肠杆菌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 ,文章还介绍了近年来已相继研制成功的全菌体疫苗、纯化菌毛疫苗、单价或多价基因工程菌毛疫苗以及重组肠毒素双价基因工程苗、OMP亚单位疫苗等。展现了新型疫苗的研制 ,给防制大肠杆菌病带来了新的前景以及大肠杆菌作为工程菌的应用对畜禽其他疾病防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肠球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球菌(Enterococcus)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通常不引起发病,为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菌.最近几年,由于免疫制剂的广泛使用,侵入性治疗机会的增加和抗生素的过渡使用,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肠球菌的感染不断上升,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致病机制与其致病岛编码的毒力因子表面蛋白、溶血素、蛋白明胶酶等有关,肠球菌致病机理不是由单一毒力因子所决定,而是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综述了肠球菌的各种潜在毒力因子的生物特性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肠球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应用RT-PCR对新城疫病毒分离株毒力的快速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新城疫病毒 (NDV)强、弱毒株在 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组成和序列上的差异 ,参照有关文献 ,设计了 3对引物 (A B,A C,A D)。引物 A B能从 L a Sota、B1 、 系和强毒 F4 8E8的含毒尿囊液中扩增出 36 2 bp的核酸片段 ,引物 A C仅能从强毒 F4 8E8的含毒尿囊液中扩增出 2 5 4 bp的片段 ,引物 A D仅能从 L a Sota、B1 、 系的含毒尿囊液中扩增出 2 5 4 bp片段。 3对引物均不能从 IB、IBD、AI的含毒尿囊液和正常鸡胚尿囊液中扩增出特异片段。从发病鸡群中分离的 3株 NDV毒株均被 A C引物扩出 ,它们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 (MDT)分别为 5 1.8、5 3.2、5 2 .6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 (ICPI)为 1.6 5、1.6 3、1.6 0 ,证明是 NDV强毒。利用 RT- PCR对 NDV人工感染鸡最早可于攻毒后第 2天从病鸡气管中检测到 NDV,其次为泄殖腔和脾、肾。利用 RT- PCR对 NDV毒力的鉴定结果与传统生物学试验的测定结果完全吻合 ,但前者可在 2 4 h内直接对组织匀浆进行诊断 ,具有快速、简便和敏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三种布鲁氏菌病疫苗株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系统比较我国现有布鲁氏菌病疫苗株A19、M5和S2的毒力,分别用上述3种疫苗株以1×105CFU/只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每隔2周采集小鼠脾脏,分离细菌,测定各疫苗株在小鼠脾脏中的存留时间。结果 A19、M5、S2在小鼠体内存活时间依次为14周、大于16周、6周。将以上3种疫苗株分别以1×109CFU/只免疫Hartley豚鼠,15日后测定豚鼠脾脏含菌量,结果 A19、M5、S2免疫后每克脾脏含菌量分别为2.8×104CFU、大于6.7×105CFU、3.8×103CFU。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使用的布鲁氏菌疫苗中,S2毒力最弱,A19其次,M5最强。  相似文献   

14.
鸡毒支原体F株的毒力回归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鸡毒支原体F株经培养基连续传36代后的菌株培养物以鼻内和胸腔内感染接种的方式在SPF鸡体内连续回传5代,然后分别取各回传代次的F株接种无鸡毒支原体和滑液支原体感染的小雏和SPF鸡胚,同时以没经回的原始代次作为对照,比较各代次F株的毒力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经回传SPF鸡5代的各代次F株培养物接种小雏对鸡不致病,所有接种鸡气囊 未出现病变,和未经回传SPF鸡的F株结果完全一致;经过回传的各代次F  相似文献   

15.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茵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危害人畜生殖系统,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流行地域在不断变化,每年都有新发和复发地区的报道。布鲁氏菌的感染主要缘于其有效的宿主免疫逃避机制,论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布鲁氏菌抗原和毒力因子等病原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布鲁氏菌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毒力因子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斯氏病(Glasser’s disease),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脑炎,是近年来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细菌性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并已证实在中国绝大多数猪场存在和流行。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差异很大,对其毒力因子了解很少,对其主要的致病机理更是知之甚少,现已发现该病原可能的毒力相关因子有荚膜、菌毛、脂多糖、外膜蛋白及酶类等。笔者对这些毒力因子及该病的致病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GenBank公布的基因序列,分别针对肠球菌属及其毒力基因cylA、esp和AS设计合成了4对引物。通过改进模板DNA提取方法和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可以同时测定肠球菌和其携带的3种主要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方法。经过对不同来源的疑似肠球菌分离株进行检测,该多重PCR方法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在不同来源的疑似肠球菌菌株中,临床感染分离株携带上述3种毒力基因的比例均高于鲜肉分离株和粪便分离株(分别为84.2%、55.7%和27.1%);而且在各种来源肠球茵菌株中这3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以cylA最高。  相似文献   

18.
肠球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球菌(Enterococcus)是革兰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球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主要常存菌群.该菌可引起群体致病和医院交叉感染,临床上表现为尿路感染、菌血症、心内膜炎等,加之许多报道显示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都有耐药性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论文从生物学特性、毒力因子、耐药性、流行病学、临床检测等方...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中国伊氏锥虫各株的毒力强弱,对中国伊氏锥虫:安徽水牛株(AHB)、广东阳江水牛株(GDB_1)、广东水牛株(GDB_2)、广东马株(GDH)、广西骡株(GXM)、湖北骡株(HBM)、湖南水牛株(HNB)、江苏高邮水牛株(JSB_1)、江苏盱眙水牛株(JSB_2)、新疆骆驼株(XJCA)、云南水牛株(YNB)、浙江水牛株(ZJB)进行小鼠的毒力试验。以各组鼠死亡率和平均存活天数作为毒力强弱的主要依据。结果表明最强致死率为100%,最弱30%;致死所需时间平均为7.5 d~25 d。对小鼠的致病力强弱依次是:AHB>YNB>GDB_2>XJCA>HBM>HNC>JSB_1>GXM>GDB_1>GDH>JSB_2>ZJB。提示不同株的毒力差异显著,测定结果可为伊氏锥虫相关科学研究选株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布鲁菌感染动物后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而长期存在,并严重侵害动物生殖系统。赤藓醇是布鲁菌的一种优势碳源,对布鲁菌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布鲁菌基因组中已经鉴定出6个与赤藓醇代谢相关的基因,布鲁菌的赤藓醇代谢途径也基本研究清楚。缺失布鲁菌赤藓醇代谢相关基因会造成布鲁菌在多种感染模型中的生存能力不同程度的改变。论文从布鲁菌对赤藓醇的亲嗜性、赤藓醇代谢通路及转运、赤藓醇代谢的基因调控、赤藓醇对布鲁菌毒力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