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吊石苣苔和盾叶粗筒苣苔的种子萌发及染色体数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cuciforus)和盾叶粗筒苣苔(Briggsia longgipes)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采用滤纸搭桥培养皿内萌发方法研究了其种子萌发特性;发现吊石苣苔在萌发过程中种皮颜色逐渐变淡,胚根的顶端优势不明显;用10%的次氯酸钠消毒可消除二者萌发过程中的霉变现象;吊石苣苔种子成活率最高为95.00%,盾叶苣苔的45.00%。并观察了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吊石苣苔的为2n=32,盾叶粗筒苣苔的为2n=34,其中盾叶苣苔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朱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43-14644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浙皖粗筒苣苔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浙皖粗筒苣苔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进行水分胁迫处理,比较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浙皖粗筒苣苔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浙皖粗筒苣苔总叶面积、单叶面积明显减小;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幼苗期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总量均呈降低趋势;水分胁迫引起幼苗期浙皖粗筒苣苔叶片气孔数显著增多,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显著减少。[结论]在水分胁迫下,浙皖粗筒苣苔幼苗叶片通过改变内部的生理特性以提高自身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3.
刘伟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108-108
为了开发利用吊石苣苔这一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本文重点介绍了吊石苣苔的利用价值、繁殖方式以及肥水管理、株形控制和对栽培环境的要求,为吊石苣苔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利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黔产吊石苣苔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吊石苣苔总黄酮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以乙醇为提取剂,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次数、提取时间对吊石苣苔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吊石苣苔总黄酮的最适宜提取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55%、料液比1∶20、提取时间2 h、浸提2次,在该条件下黔产吊石苣苔总黄酮提取率为5.152%。[结论]该工艺可为吊石苣苔的进一步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苦苣苔科植物光照度适应性进行研究,以提高苦苣苔盆栽花卉品质,并推动其在园林中的合理配置应用。测定蚂蝗七、牛耳朵、银色鹿角、纤细半蒴苣苔、革叶粗筒苣苔、吊石苣苔、粉绿异裂苣苔7种苦苣苔科植物在不同遮光情况下的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质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观察其生长量。综合分析比较表明,7种苦苣苔科植物都有较强的耐阴性,在光照度为2 000~8 000 lx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对光照度的适应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吊石苣苔、粉绿异裂苣苔、银色鹿角、革叶粗筒苣苔、蚂蝗七、纤细半蒴苣苔、牛耳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不同基质对吊石苣苔扦插繁殖及生长的影响,为药用植物吊石苣苔繁殖、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及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吊石苣苔为研究对象,采用扦插方法研究2种插穗[有顶芽(A1)和无顶芽(A2)]在5种基质[珍珠岩(B1)、草炭土(B2)、蛭石(B3)、蛭石+草炭土(B4)及珍珠岩+草炭土(B5)]中扦插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并分析基质成分与插穗生长的相关性,筛选出吊石苣苔扦插繁殖的最佳条件。【结果】吊石苣苔2种插穗在5种基质上均能生长,地下茎数为2.00~3.95条,A2B1最多,A1B2其次,A1B5最少,在珍珠岩(2.25条/3.95条)和草炭土(3.50条/2.50条)中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地下茎长为4.84~11.00 cm, A1B5最长,A  相似文献   

7.
福建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福建苦苣苔科植物一新记录属——粗筒苣苔属(Briggsia Craib.)。  相似文献   

8.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对菱叶唇柱苣苔光合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菱叶唇柱苣苔的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 "双峰"形,在10:00和16:00分别出现1次高峰,光合"午休"现象明显;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蒸腾速率和空气温度对菱叶唇柱苣苔净光合速率的直接影响大.  相似文献   

9.
云南特有圆叶唇柱苣苔Henckelia dielsii (Borza) D.J.Middleton & Mich. Mller具有较高观赏价值,适宜岩石造景和庭院盆栽。研究比较8种不同培养基对外植体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1/2MS+NAA 02 mg·L-1+6 BA 20 mg·L-1的增殖效果最好,可作为圆叶唇柱苣苔组织快繁的培养基;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均不发生增殖,生根效果均较好,其中1/10MS可作为圆叶唇柱苣苔的离体保存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种唇柱苣苔属植物叶插形成不定根和不定芽的特性,为同类植物的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沙床扦插,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区组排列,对6种唇柱苣苔属植物进行叶插试验,调查不同种的不定根和不定芽性状.[结果]6种唇柱苣苔属植物叶插生根属愈伤组织生根型,不定根发生为15~36 d,不定芽发生为56~85 d;生根率在90.00%以上的种有百寿唇柱苣苔、融水唇柱苣苔、粗齿唇柱苣苔和荔波唇柱苣苔,寿城唇柱苣苔的生根率较低,为69.33%,心叶唇柱苣苔的生根率最低,仅为40.00%;6种唇柱苣苔属植物的最大根长为3.09~5.25 cm、宽为27.17~30.73 cm,最大叶长为7.52~12.97 cm、宽为6.59~12.69 cm,不定芽数为1.0~2.4个,叶片数为2~4片.[结论]6种唇柱苣苔属植物的不定根和不定芽发育时间差异较大,但生长良好,大多数种的生根率高,均适宜叶插繁殖.  相似文献   

11.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薯蓣属(Dioscorea)4种植物进行核型研究。结果显示小花盾叶薯蓣(Dparviflora CTTing)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0,核型公式K(2n)=20=8m+12sm;盾叶薯蓣(野生种)(Dzingiberensis CH Wright)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0,核型公式K(2n)=20=14m+6sm;盾叶薯蓣(Dzingiberensis CH Wright)栽培株系A-02-6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40,核型公式K(2n)=40=20m+18sm+2st;黄独(Dbulbifera L)的染色体数目为2n=8x=80,核型公式K(2n)=80=34m +46sm;山药(薯蓣Dopposita Thunb)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x+4=144,核型公式K(2n)=144=57m+84sm+3st。结果表明:薯蓣属是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复杂并且存在许多多倍体的植物群,核型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10只绿孔雀和5只蓝孔雀的mtDNA细胞色素b基因516 bp序列, 结合已发表的孔雀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数据进行了序列比较分析;以雉鸡和家鸡的同源序列为外群,采用NJ法和ME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蓝孔雀群体内遗传差异程度低于绿孔雀,绿孔雀和蓝孔雀之间的核苷酸差异的平均数为21.417,净遗传距离为0.039±0.01,推断出绿孔雀与蓝孔雀的分化时间至少为2.96百万年,从而在分子水平揭示出绿孔雀和蓝孔雀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重建的系统树将所有序列聚为支持率较高的绿孔雀与蓝孔雀2大类群,显示云南的绿孔雀至少存在两种类型,且这两种类型可能达到了亚种分化水平,而白孔雀和杂色孔雀在分类上则属于蓝孔雀类群。  相似文献   

13.
非洲菊灰霉病抗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霉病是非洲菊切花破坏性的病害,在采后阶段的发生和危害尤其严重,培育抗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抗性非洲菊材料的筛选鉴定是抗性品种培育的必要技术。以生产中显著抗病和感病品种为试材,研究非洲菊灰霉病抗性鉴定技术中适宜的试验材料、灰霉菌孢子浓度、孢子侵染条件和病害评估方法。结果表明, 非洲菊花瓣正面接种病害发展快、不同抗性品种间差异明显;分生孢子的侵染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2μL液滴、马铃薯葡萄糖的添加使花瓣发病整齐均匀;病菌的增殖危害与接种时分生孢子和马铃薯葡萄糖的初始浓度相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者呈反比关系,其中分生孢子适宜浓度为3.0×105~1.0×106个孢子/mL,马铃薯葡萄糖的适宜浓度为3%~6%;接种花瓣放置于室温、自然光、近100%湿度条件下,接种48h是最佳的评估时间。  相似文献   

14.
 试验于2007年对云南省丘北县辣椒田的主要害虫、天敌种类及其发生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桃蚜、烟青虫、棉铃虫和斜纹夜蛾;主要天敌有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桃蚜的发生高峰期在8月上旬,平均每株11.3头;斜纹夜蛾、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的发生高峰期均在8月中旬,平均每株虫量3.9头、斜纹夜蛾3.0头。主要捕食性天敌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中上旬和8月下旬,平均每株虫量七星瓢虫0.82头、异色瓢虫1.3头。由于田间桃蚜种群数量处于较低水平,秋季辣椒生长期间对桃蚜可不采取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对滇杨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滇杨多倍体植株。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诱导滇杨产生多倍体的较优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为80mg/L下处理30d或在90mg/L下处理20~30d,此时,多倍化诱导率最高可达186%。对滇杨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进行外部形态、染色体数目及单位叶面积内气孔数目的观察,发现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株形态差异明显,染色体数目增加为76条,叶表皮气孔变大,同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约为二倍体的1.5倍。  相似文献   

16.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9个形态形状对112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3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2.1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419%,即叶背茸毛、芽叶茸毛、芽叶色泽、叶片大小、花瓣数、柱头开裂数和子房茸毛等7个性状是其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112份材料聚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茶(Camellia sinensis)和普洱茶(C. sinensis var.assamica),第Ⅱ类为白毛茶(C. sinensis var.pubilimba),第Ⅲ类包括大理茶(C. taliensis)和厚轴茶(C. crassicolumna),第Ⅳ类为秃房茶(C. gymnogyna)  相似文献   

17.
对分离自中国东北牛(n=181)、猪(n=182)、鸡(n=146)和鹌鹑(n=55)的粪便及病变器官的564株大肠杆菌菌株进行磺胺敏感性与磺胺抗性基因检测。分别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磺胺敏感性和磺胺抗性基因。结果表明:在564株菌株中,235(41.7%)株对磺胺试剂敏感,329(58.3%)株对磺胺甲恶唑有抗性,190(33.7%)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有抗性;不同动物分离株的磺胺抗性比例不同,从牛、猪、鸡和鹌鹑中分离到的菌株int1基因的比例分别是12.2%、44.5%、40.4%、18.2%,sul1基因比例分别是5.5%、37.4%、28.1%、3.6%,sul2基因比例分别是39.2%、25.3%、29.5%、10.9%,但在牛、鸡、鹌鹑源菌株中未检测到sul3基因,在182株猪源大肠杆菌中检测到13株(7.1%)sul3基因阳性菌株。菌株的磺胺抗性与其包含的抗性基因之间不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不同地区岩白菜中岩白菜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采自云南8个地区的18个岩白菜居群的岩白菜素含量,结果表明:(1) 同一居群的不同器官间岩白菜素含量差异悬殊,根状茎是提取岩白菜素的理想器官;(2) 不同居群的根状茎中的岩白菜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介于9.77%-3.15%之间,丽江玉龙水库居群的根状茎是开发利用岩白菜中岩白菜素的最优种源;(3)不同居群的叶片中的岩白菜素含量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1.61%~0.55%之间。  相似文献   

19.
 对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母本)和光稃野燕麦(父本)远缘杂交亲本与后代的核型及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母本的染色体长度比为1626,核型公式为2n=4x=28=18m(2SAT)+10sm(2SAT),核型为1A。父本的染色体长度比为2526,核型公式为2n=6x=42=20m(2SAT)+22sm(4SAT),核型类型为2B。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和光稃野燕麦杂交后代0878株系的染色体数目为42,染色体长度比为1.802,核型公式为2n=6x=42=22m(2SAT)+20sm(2SAT),核型为2A。 0878-1株系的染色体数目为42,染色体长度比为2.057,核型公式为2n=6x=42=38m+4sm(4SAT),核型为2B。由于光稃野燕麦遗传物质渗入到该杂交后代,获得了进化程度高于其母本的普通小麦型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20.
三株丝孢虫生真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感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50715,Bb060721菌株和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asus)Pf0607菌株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及粉拟青霉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有一定的差异,3株丝孢真菌侵染三龄幼虫后,均造成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且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经粉拟青霉接种处理感染后的虫体。供试3菌株中,球孢白僵菌菌株处理后天牛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粉拟青霉菌株,对天牛幼虫感染的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5,0.45和0.39,对松墨天牛三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37X-4.6032(R2=0.97),Y=15.361X+0.444 4(R2=0.97)和Y=9.138X-3.100 1(R2=0.99)。在1.36×104~1.36×109孢子/mL下处理后第4d才出现死亡,Bb050715,Bb060721和粉拟青霉3菌株接种处理后第4~8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3.3%~80.0%,13.3%~86.7%,6.7%~53.3%,LT50依次为5.1,5.1和7.7d,第5 d的LC50分别为7.23×108孢子/mL,1.53×108孢子/mL,7.27×109孢子/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