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明确藏猪和杜藏猪(杜洛克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F1代)的生长和胴体性状及肉质指标等表型差异,并分析背最长肌中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为藏猪种质资源利用及猪脂肪沉积规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藏猪和杜藏猪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体长、体高和胸围等生长性状,屠宰率、背膘厚及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以及pH、肉色、蒸煮损失及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指标;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在2种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杜藏猪的左胴体重、右胴体重、屠宰前重、胴体长、体长、体高、管围和胸围均高于藏猪,且差异显著(P<0.05,下同),眼肌面积(33.00±3.84 cm2)也显著大于藏猪(16.83±1.81 cm2),背膘厚(13.15±2.48 mm)则显著低于藏猪(22.83±2.80 mm),藏猪与杜藏猪的皮厚、腹围和屠宰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杜藏猪肌肉的pH-24 h、熟肉率、剪切力和含水率显著高于藏猪肌肉,而杜藏猪肉色的a-24 h值(10.30±1.06)和肌内脂肪含量[(2.48±1.44)%]显著低于藏猪。除GHR基因外,其他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杜藏猪低于藏猪,其中,ADIPOQ基因和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藏猪,IGF1基因、TNFa基因和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藏猪(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HR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杜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ASN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IGF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背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杜藏猪的肉质性状与藏猪相似,但杜藏猪具有更佳的生长性能,说明以杜洛克为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得到的杜藏猪具有更优的生产效率。藏猪和杜藏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有关,即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受多种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2.
丙酸铬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72头育肥猪按体重(平均为90 ks)和性别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50,100,200 μg/kg丙酸铬,以研究丙酸铬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0,200μg/kg丙酸铬组,猪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肉比显著降低(P<0.05);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200μg/kg丙酸铬组,胴体重、眼肌面积、瘦肉率、后腿重显著增加(PO.05).结论:丙酸铬能够提高育肥猪生产性能、提高瘦肉率而降低脂肪率、提高猪肉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2个不同基因型猪胴体糖酵解潜能(GP)、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差异,分析胴体GP与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将7头汉普夏纯种阉公猪(体质量为(19.48±1.136)kg)和6头长撒公猪(体质量为(20.5±1.500)kg)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圈饲养,待体质量达100 kg左右时屠宰,测定胴体GP、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结果】长撒猪的背膘厚、熟肉率和b值极显著高于汉普夏猪(P<0.01),pH2和剪切力显著高于汉普夏猪(P<0.05);长撒猪的眼肌面积和瘦肉率极显著低于汉普夏猪(P<0.01),胴体GP、屠宰率、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显著低于汉普夏猪(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考虑2个猪品种的综合效应,胴体GP与瘦肉率呈显著正相关,与背膘厚、pH2和b值呈显著负相关;与眼肌面积、屠宰率、平均日增质量和失水率呈正相关,与pH1、剪切力、L值和a值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而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大。【结论】猪胴体糖酵解潜能是影响猪胴体品质和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淮南猪肥育与胴体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法将淮南猪的肥育与胴体性状分成肥育期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长;板油比例、花油比例、肥肉率;屠宰率、背膘厚、皮厚;后腿比例、瘦肉率四类。并分别以肥育期平均日增重、肥肉率、屠宰率、瘦肉率和后腿比例为典型性状。这与采用其它方法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宁乡猪的肥育与嗣体性状分成了三类,第Ⅰ类为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长、胴体前宽,第Ⅱ类为屠宰率、膘厚及眼肌面积,第Ⅲ类为瘦肉率、肥肉率、花板油比例。从这三类性状中选出的典型性状分别为宰前活重、屠宰率及肥肉率。这与采用其它方法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聚类分析方法在家畜选种工作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猪个体基因杂合度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34头F2 代杂种猪 (大白×梅山 )在平均体重 88kg时屠宰。用分布在 1、 2和 6号染色体上的 2 4个微卫星座位估计个体基因杂合度 ,分析 1 3个胴体性状随个体基因杂合度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屠宰率、胴体重、花油率、板油率、腰部膘厚、胸部膘厚、肩部膘厚、皮率、瘦肉率和脂肪率在各个体基因杂合度 (hi)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 >0 0 5 )。胴体长、眼肌面积和骨率在各hi 水平间差异显著 ,hi 小于 0 6时皮率与骨率随hi 增加逐渐降低 ,大于 0 6时随hi 增加而增加 ,而瘦肉率的变化趋势与皮率和骨率恰恰相反。眼肌面积随hi 增加而上下波动。胴体长则随hi 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hi 在 0 6 0~ 0 6 5时 ,胴体长和眼肌面积性状值较高 ,而骨率达最低值 ,表明在生产中可以将个体基因杂合度控制在 0 6 0~ 0 6 5 ,从而综合利用这些性状 ,以提高猪的胴体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巴克夏与鄂通两头乌杂交组合的效果,以70头巴鄂杂交猪(巴克夏为父本,鄂通两头乌为母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对肉质性状和胴体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巴鄂杂交猪宰前活重为(109.10±11.01) kg,屠宰率为74.28%±1.99%,眼肌面积为(31.40±3.57) cm~2,背膘厚为(31.65±5.66) mm,皮厚为(3.32±0.74) mm,肉色评分1为(3.80±0.77)分,肌内脂肪含量为1.94%±0.54%,48 h滴水损失为2.07%±6.18%。背最长肌中检测到1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1.92%±7.6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8.08%±6.18%,背最长肌中检测到肌苷酸含量为(3.71±0.42) mg/g。相关性分析显示:巴鄂杂交猪内脂率与背膘厚极显著正相关(P0.01,r=0.69),肌内脂肪含量与肉色评分1极显著负相关(P0.01,r=-0.37),肌苷酸含量与胴体直长极显著正相关(P0.01,r=0.4)。以上结果表明:巴鄂杂交猪的屠宰性能良好,平均背膘厚和皮厚适中,肌肉颜色鲜亮,系水力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肌苷酸含量较高,获得了良好的杂交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在活体评估种公猪胴体与肉质性状中的准确性,实现对表型组进行智能测定,为种猪的选育和精细化饲养管理提供技术参数。【方法】选择体重相近((42.02±1.05)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洛克公猪40头,饥饿处理24 h后,采取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实行全身性麻醉。将猪只按照头前尾后俯卧姿势置于CT扫描床上,通过16排螺旋CT平扫获取原始图像序列。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图像薄层重建与去噪、图像多平面重建和图像分割,进而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B超活体测定和屠宰测定评估了种公猪的胴体组成、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等胴体性状;以屠宰测定瘦肉率为因变量,CT活体测定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构建种猪胴体瘦肉率的预测模型;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臀中肌和半膜肌样品中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并与CT活体评估对应部位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对CT活体评估与屠宰测定瘦肉率、脂肪率、骨率、皮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屠宰体重鲁农Ⅱ号猪屠宰性能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定94-108 kg体重阶段28头鲁农Ⅱ号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鲁农Ⅱ号猪胴体、肌肉品质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程度,为确定适宜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鲁农Ⅱ号猪在98-100 kg阶段屠宰瘦肉率最高为61.63%,分别比其它3组(94~96kg组、102~104 kg组、106~108 kg组)提高0.75%(P>0.05)、2.32%(P>0.05)和3.37%(P>0.05).在102~104 kg阶段屠宰肉品质优良,肌肉pH值6.10,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14和3.50,肌内脂肪含量较高为3.21%,肌肉失水率较低为15.95%.胴体和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在94~108 kg阶段,除胴体重、平均背膘厚、骨骼率、大理石纹、肌内脂肪、蛋白质与体重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回归关系外,其它各项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明显.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认为,鲁农Ⅱ号猪配套系商品猪适宜上市屠宰体重为100~104 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两种饲养方式下,对猪运输前后唾液皮质醇水平、待宰栏行为和宰时血液福利指标作对比分析,以期说明发酵床饲养可降低猪对宰前应激的生理反应,最后对胴体性质和肉品质进行评估。【方法】按照密度一致原则(0.85 m~2/头),将144头日龄相近(70.47±1.60 d)体重为(27.08±1.06)kg的杜长大三元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即水泥地面饲养组(concrete floor house,CFH)和发酵床饲养组(deep-litter house,DLH),每组6次重复,CFH和DLH中每个重复分别为10和14头,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养期间记录猪日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64和106天进行个体称重,按重复计算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试验结束时,每组选择10头体重约为105 kg猪进行屠宰(公母各半)。于运输前即饲喂栏(-60 min)和运输后待宰栏内0和120 min采集猪唾液,用于皮质醇测定;待宰栏内采集行为录像,用于猪行为学分析;宰时采集血液用于葡萄糖、乳酸、皮质醇含量及肌酸激酶活性测定;最后对猪胴体性质(热胴体重、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背膘厚、肉厚、瘦肉率)和背最长肌肉品质(p H、肉色、肌内脂肪、滴水损失、剪切力)进行评价。【结果】1饲养期间,CFH和DLH猪末重、日均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均无显著差异(P0.10)。2运输前后,DLH猪唾液皮质醇水平均高于CFH猪(P0.05);与运输前相比(-60 min),运输后0和120 min DLH猪唾液皮质醇升幅均显著低于CFH猪(0 min:+2.85±0.66 vs.+5.08±1.33,P0.01;120 min:+1.03±0.63 vs.+2.66±1.54,P=0.04)。3待宰栏休息时,在0-30 min和30-60 min时段,猪休息、站立、探究、走动、争斗和饮水等行为方面,CFH和DL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然而,在60-90min时段时,DLH猪在探究、走动、争斗等行为方面显著低于CFH猪(P0.05)。4与CFH相比,DLH显著降低了宰时猪血液中乳酸含量和肌酸激酶活性(P0.01),对皮质醇含量有增加趋势(P=0.07),但对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5 CFH和DLH猪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平均背膘厚及肉厚均无显著差异(P0.10);关于肉品质,与CFH比,DLH对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和滴水损失分别有提高和降低趋势(P=0.10),但对p H、L*(亮度)、a*(红度)、b*(黄度)等指标无显著影响(P0.10)。【结论】DLH能够降低待宰栏内猪的争斗行为和宰前生理应激反应,提高猪对宰前应激的应对能力,但对其生长性能、胴体性质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金华猪和六白猪为母本,长白猪和巴克夏猪为父本,进行了4种杂交组合(长金、长六、巴金、巴六)猪的繁殖、生长、屠宰、肉质性能的研究。通过选育筛选和性能测定,长金猪在产活仔数(12.51头),平均日增重(510.38 g·d-1),料重比(3.52),瘦肉率(60.27%),背膘厚(27.32 mm),皮厚(3.11 mm),大理石纹(2.85),平均剪切力(15.64 N),粗蛋白(260 mg·g-1)等指标显著优于其他杂交组合。通过4种杂交组合猪的性能测定,筛选出了长金猪作为最佳选育的商品代,为其在养殖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杜洛克公猪与藏香母猪的二元杂交组合猪(简称杜藏猪,DZ)和杜耳母猪(杜洛克公猪与小耳花母猪的后代)与藏香公猪的三元杂交组合猪(简称藏杜耳猪,ZDE)的肉品质差异。【方法】于10月龄,禁食12 h后,分别挑选8头(公母各半)进行屠宰取样,测定其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以及肌肉中肌内脂肪、肌苷酸、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结果】(1)DZ猪和ZDE猪的胴体品质无显著差异。(2)与ZDE猪相比,DZ猪肌肉的pH_(45 min)值显著提高了4.19%;而L*_(24 h)值和剪切力分别显著降低了6.26%和17.61%。(3)与ZDE猪相比,DZ猪肌肉中肌内脂肪和肌苷酸的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1.59%和40.88%。(4)与ZDE猪相比,DZ猪肌肉中亚麻酸和二十碳二烯酸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1.05%和33.33%;而二十碳烯酸显著提高了33.71%。(5)与ZDE猪相比,DZ猪肌肉中蛋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的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8.71%、45.94%、176.94%、36.87%和48.02%,且DZ猪肌肉中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和总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2.65%、16.78%和24.51%。【结论】杜洛克公猪与藏香母猪的二元杂交组合猪具有更优的肉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猪产业市场机制的缺陷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7年以来的猪肉价格飙升,使生猪产业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市场供应不足引起价格飙升,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生猪生产扶持政策.事实上,单纯的生产扶持政策不仅难以解决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可能加剧未来市场波动风险.本文认为,当前建立在分散的屠宰场交易模式之上的生猪产业市场机制,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发展生猪期货交易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但落后的现货市场阻碍了生猪期货的推出.解决当前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困境,必须构建专门的区域性生猪集中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完善生猪产业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选择长白猪、杜洛克猪和可乐猪3个猪品种为父本,以大约克猪纯繁(大约克×大约克)和杜洛克猪纯繁(杜洛克×杜洛克)组为对照,研究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可乐猪为父本时,大约克母猪的妊娠期缩短了2d,仔猪的有效乳头数略有下降,但产活仔数(11.0±1.41)头/窝、断奶仔猪数(9.7±1.45)头/窝、断奶育成率(94.41±2.826)%均为最高(P〈0.05),死胎数(O.3±0.25)头/窝和死胎率(3.25±3.250)%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总产仔数最高(11.3±1.81)头/窝,说明有良好适应性的可乐猪为父本可明显提高后代的成活率;从窝重上采看,可×大杂交组的初生窝重(14.850±2.4432)ks/窝、20日龄窝重(45.700±12.3641)ks/窝、断奶窝重(67.500±9.5657)kg/窝均高于其他试验组。相关性分析显示,死胎数影响仔猪的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及断奶窝重。这些结果说明以可乐猪为父本,可明显改善大约克猪的繁殖力,值得在毕节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混合基因组DNA池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小梅山猪、枫泾猪、大白猪pgr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扫描,共发现1个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SNP)。外显子1序列中1 319 bp处发生C→T的碱基突变,即C1319T,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化,属于同义突变;针对突变位点,建立错配PCR–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进行检测,发现3种猪的pgr基因可以分为AA、BB、AB 3个基因型,小梅山和枫泾猪有AA、AB 2种基因型,大白猪中有BB、AB 2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全早稻型猪用浓缩料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杜长大三元纯杂猪32头,杜大南城黑猪三元土杂猪36头,杜湖北白猪二元杂交猪40头,进行多品种饲养对比试验,探讨以早稻谷为主要能量饲料代替玉米的全早稻型猪用浓缩料产品技术。研究表明,通过全玉米型日粮水平,主要胴体性能指标及猪肉品质优于玉米型日粮,社会经济效益显。  相似文献   

17.
李博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04-11705,11715
通过对海南省地方猪保种现状的调查研究,寻找保种工作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联合全省各畜牧主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基层畜牧科技人员的力量,成立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组,在全省范围内深入调研。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对海南地方猪品种资源的危机状况进行分析,并进行生产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定安猪处于“安全”级别外,其他品种均处于不同程度威胁状况。五指山猪处于“最低威胁”(149.64〉Ne~93.70、0.2≤F:≤O.3);临高猪、屯昌猪、文昌猪、墩头猪均处于“严重威胁”状态(№〈64.27,F≥0.4)。建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海南猪、五指山猪、墩头猪保种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猪价的精准预测是科学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前提和决策依据,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多年来,猪价的剧烈波动一直困扰着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根据猪价形成的产业因素,构建猪价模型,分析产业因素对猪价波动的作用效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产业因素的突发变化会产生级联放大效应,形成产业事件,诱发需求方的负反馈作用,迫使供给侧实行自我调节(生猪出栏量和流动性的调节等),引起猪价的起伏波动,其过程历时2~3年;猪价模型量化了产业事件在猪价波动中的作用,揭示猪周期的实质。控制产业事件发生及其级联效应是稳定我国生猪产业持续、优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瘦肉猪生产配套体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甘肃白猪新品种育成的基础上,通过小试、中试和农村示范推广的系列研究方法,利用甘肃白猪群体数量大,遗传性稳定,整齐度高和生产性能优异的条件,经过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的“杜洛克×甘肃白猪”和“汉普夏×甘肃白猪”组合的二元杂种具备700克以上的日增重和57%以上的瘦肉率。用杂交育种过程所建立起的“育种场选育提高亲本,农村纯繁区扩大母本繁殖,商品生产区杂交利用”的三级体系生产“杜×甘”或“汉×甘”二元杂种,以典型日粮和一定方式肥育,获得定型产品的“三级二元”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猪生产的理论问题,奠定了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用该模式可形成周期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格化的产品,宜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生产物美价廉的猪肉产品是目前养猪生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从品种、饲养模式、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方面对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