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湖南主栽甜橙品种(普通甜橙和脐橙)果实为试材,对其果实的主要品质指标,包括单果重、横纵径、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酸比和维生素C等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甜橙果实品质表现良好;冰糖橙、纽荷尔脐橙两个主流品种在湖南各个产区果实品质性状稳定;卡拉卡拉脐橙、锦秀冰糖橙和橘湘元糖橙等品种果实品质表现优异;早红脐橙、崀丰脐橙和园丰脐橙可以延长湖南产区脐橙成熟期。  相似文献   

2.
探究不同大小刺梨的果实品质特征及重要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为确定刺梨产品加工中原料鲜果的质量分级提供依据。以贵州6个县(区)种植的4~5年生‘贵农5号’刺梨果实为材料,测定不同大小等级的果实重、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黄酮的含量,分析不同大小果实的品质指标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等级大小的刺梨果实的品质特征差异明显,种子多、出汁率及可食率和含酸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低是刺梨大果的品质特征;中、小果的品质特征是种子少、出汁率及可食率和含酸量较低,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高。在每100g小型果的果肉中,维生素C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比大型果高276.67mg和1307.38mg。在刺梨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出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随单果重的增大而增加,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黄酮含量随单果重的增大而降低。果实大小与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维生素C含量不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总黄酮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与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刺梨的中、小型果实也是产品加工的优质原料鲜果,在刺梨果实质量分级中不宜仅以果实大小作为判定质量高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以塔罗科血橙为对照品种,摩洛血橙在试验地表现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总酸高,VC高,花青苷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2%,总酸0.95%,Vc66.0 mg/100g,果肉总花青苷含量5.17 mg/100gFW,总花青苷含量是塔罗科血橙的3.1倍。单果重139.0g,果皮紫红血色较浓,商品性好。口感酸甜,略偏酸,品质中上。成熟果实有玫瑰香气,但橙香味不及普通甜橙和塔罗科血橙,果汁口感亦不及塔罗科血橙。  相似文献   

4.
正据《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14期《不同套袋对2个柚品种果实品质的影响》作者吴世涛等报道,以三红蜜柚和琯溪蜜柚为试材,通过观察两种柚果实的果面色泽和亮度,测定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食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探究不同套袋处理对2种柚类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能有效改善三红蜜柚和琯溪蜜柚果实的外观色泽和果面亮度,提高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但套袋处理的果实可溶性  相似文献   

5.
正"金峡桃叶橙"是从"桃叶橙18号"芽变中选育出的新品种。2015年10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果实近球形,橙红色,果顶有印圈,单一栽培少核或无核,混栽种子数5~8粒。单果质量140 g左右。果实品质优良,可溶性固形物12.96%,可滴定酸0.45%,维生素C为304.5 mg/m L。果实香气浓郁,质脆化渣。果实较耐贮。该品种树势强旺,树冠自然圆头形,较开张。萌芽力、成枝力强。抗寒性和抗旱涝性与普通甜橙相当。与枳、红桔、脐橙、温州蜜柑等嫁接亲和。  相似文献   

6.
"鲁枣10号"是从金丝小枣自然实生后代中选出的鲜食加工兼用枣新品种,2011年12月通过山东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果实短圆形,平均单果重5.5g,最大单果重6.4g。果皮鲜红色,果肉绿白色,肉质细、疏松,汁液较多,风味酸甜,鲜食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酸含量分别为31.50%、0.485%和1.79%,可食率达97.10%。植株树姿开张,长势中庸。连续结果能力强,苗木定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黄冠梨果实品质,试验选用4个梨品种为授粉品种,以生长健壮、盛果期的黄冠梨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粉,测定了不同授粉组合的坐果率、果实外在品质及内在品质等几个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黄冠梨果实在坐果率、果形指数、可食率、 单果重、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等方面差异显著。综合考虑认为砀山酥梨是适宜景泰地区黄冠梨最适宜的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城办事处马庙村日光温室栽培的五月火、早红珠、丹墨、曙光、早红2号、早红宝石油桃为试材,测定了果实的单果重、着色面积、果实干重的含糖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以及可溶性蛋白等品质指标,并对不同品种的果实综合品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粤西地区特早熟荔枝的品质特性,以7份特早熟荔枝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8项品质指标,分析不同特早熟荔枝种质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荔枝品种在单项品质指标上各有优劣,三月红单果质量最高,9919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D13 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楠西早生的固酸比最高。研究结果将为特早熟荔枝筛选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粤西地区特早熟荔枝的品质特性,以7份特早熟荔枝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8项品质指标,分析不同特早熟荔枝种质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荔枝品种在单项品质指标上各有优劣,三月红单果质量最高,9919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D13 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楠西早生的固酸比最高。研究结果将为特早熟荔枝筛选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重庆三峡库区晚熟脐橙品质变化,以及确定其适宜采收期。2015年1-5月在重庆市奉节县的6个主产乡镇的10个代表性果园,分别采集凤晚和鲍威尔脐橙果实横径80-85mm的大果和横径60-70mm的小果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采果时期,2个品种的大果单果重、纵横径和皮厚均高于小果,但可食率、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Vc含量、还原糖、转化糖及总糖均低于小果,2种类型果实的各个品质指标大多数有显著性差异;由于小果的TA均高于大果,导致其固酸比(TSS/TA)低于大果。总体而言,两个品种随采果时期的推移,TSS和TSS/TA上升,TA含量下降;Vc含量先减后增,多数在4月18日最小,随后上升。两个品种果面色差L值随着采果时期的推移先减后增,在4月18日达到最小值,随后上升;凤晚脐橙果面色差a值在3月18日最大,鲍威尔脐橙果面色差a值在1月18日最大;而两个品种的果面色差b值均在1月18日最大;凤晚的果面色差a/b值先增后减,在3月18日达到最大值;鲍威尔的果面色差a/b值先减后增,在4月18日达到最小。总的来说,凤晚脐橙果实成熟期和适宜采收期为4月中旬,鲍威尔脐橙为5月中旬;凤晚脐橙品质优于鲍威尔脐橙;小果的果实品质优于大果。  相似文献   

12.
以4年生枳砧‘纽荷尔’脐橙为供试材料,200 mg.L-1的亚硒酸钠为喷施浓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幼果期(T1)、膨大期(T2)及幼果期和膨大期(T3)3种叶面喷硒处理。结果表明,T3处理果实总硒及有机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且有机硒主要为硒代胱氨酸(SeCys2)、占比达98.1%;T3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葡萄糖及蔗糖含量,依次提高了20.3%、16.2%、13.6%和26.7%,且维生素C、总黄酮及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T3处理模式可作为赣南脐橙优质富硒栽培技术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三峡库区秭归地区不同海拔伦晚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Lane late’ Navel)果实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湖北三峡库区晚熟脐橙果实枯水防控栽培技术,进行了晚熟脐橙种植区域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北三峡库区,江南晚熟脐橙适宜区域化种植在海拔360 m以下,江北在海拔350 m以下。在适宜范围外,随海拔升高,晚熟脐橙果实品质下降,可食率、果汁率降低,酸下降快,化渣性变差,果实枯水加重。其次,探讨了晚熟脐橙果实枯水防控生产技术,冬季套袋试验效果好,果实枯水比率控制在5%以下,显著低于对照果实(枯水率50%),可有效减轻和防止晚熟脐橙果实枯水,而且套袋果实外观好,品质优。覆膜技术效果其次,果实枯水比率可以控制在20%以下,而且该技术简便、劳动量小且成本较低,可以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分析湖北秭归地区引进的夏橙优良品种的品质,以密耐、康倍尔、红夏橙、无籽和斯加哥斯等5个夏橙品种为试验材料,从果实外观品质、果实经济性状以及对果实品质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斯加哥斯夏橙果实大,且硬度最大,耐贮性极好,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出汁率偏低;密耐夏橙的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滴定酸含量的比值较高,口感好,果实硬度适中;不同夏橙品种果实的硬度、维生素C含量等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夏橙果实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或者极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摘 要:为了综合评价广西主栽的不同红肉火龙果品种的果实品质特性和氨基酸组成,以金都1号、大红、蜜宝、美龙3号四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品质和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等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旨在为火龙果的种植生产、加工和食用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个火龙果品种果实外形端正,色泽鲜艳,品质佳,其中金都1号果实最大,美龙3号最小;金都1号和蜜宝的果形为近圆形,大红和美龙3号为椭圆形;萼片都是三角形,金都1号和大红较长,蜜宝较短;萼片数最多的是大红,最少的是蜜宝;果皮最厚的是美龙3号,最薄的是蜜宝;可食率最高的是蜜宝;金都1号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还原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甜味氨基酸、苏氨酸、蛋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最高,大红的17种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最高,蜜宝的胱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最高,美龙3号的酪氨酸含量最高。4个红肉火龙果品种果实所含的17种氨基酸中,排在前五位的是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亮氨酸、门冬氨酸。综合进行评价,金都1号的综合品质性状最佳,其次是大红。  相似文献   

16.
以7年生塔罗科血橙树为试验对象,设置黑膜(T1)、内黑外银反光膜(T2)、无色透明膜(T3)以及不覆膜为对照(CK)等4种处理,研究了塔罗科血橙园地面不同材料覆盖对塔罗科血橙果实果面、果肉和果汁的颜色以及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三种覆膜处理的塔罗科血橙果实着色明显且均匀,可溶性固形物(TSS)提高11.20%~13.20%、维生素C含量提高7.88%~14.49%、固酸比提高9.31%~14.13%,可滴定酸(TA)含量变化不大。综合比较3种地膜材料的果园地面覆盖效果,T2处理好于T1,T1好于T3,即以内黑外银色的反光膜效果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定量衡量黄龙病菌量对琼中绿橙果实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采自海南琼中橘园中感染了柑橘黄龙病的琼中绿橙为实验材料,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的方法测定果实中柑橘黄龙病菌的浓度,同时对果实品质的8个外在指标(果实纵经、横径、果形指数、单果重、果皮率、残渣率、种子数量、种子重量)和5个内在指标(果汁率、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进行测定,研究黄龙病菌浓度对琼中绿橙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琼中绿橙果实中柑橘黄龙病菌浓度的增大,果实外观品质变化明显的指标包括果实纵经、果形指数、单果重(p<0.05),其中果实纵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64.97mm下降到57.44mm,相对较少11.59%;果形指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0.83上升到0.94,相对增多13.25%;单果重呈现下降趋势,从166.35g下降到109.66g,相对较少34.08%;果实横径、果皮率、残渣率、种子数量、种子重量等指标变化不明显。随着琼中绿橙果实中柑橘黄龙病菌浓度的增大,果实内在品质变化明显的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从9.65%下降到8.19%,相对减少15.13%;果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和TSS/TA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黄龙病菌浓度增加的情况下,琼中绿橙在果实外观、内在品质等多个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价黄龙病对柑橘果实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通过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的评价方式,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冰糖橙制汁加工适应性。其中,感官指标使用百分法进行评定,其指标包括色泽、风味、外观等,理化指标的评定主要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出汁率、可挥发精油、总黄酮、固酸比、维生素C等。结果表明,洪江普通冰糖橙的综合评分高于80分,为适宜制汁的柑桔品种;而洪江大果冰糖橙、麻阳大果冰糖橙及永兴大果冰糖橙的综合评分均达到70分以上,为可以制汁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杧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测定了11个杧果品种(系)的果实品质指标,并对这7个指标进行了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综合评价。果实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品质指标差异较大,其中Vc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5.99%;果实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5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个杧果品种(系)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种质资源果实的Vc含量、粗纤维高于第二类,第二类种质资源果实的单果重、果形指数、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均高于第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3.99%,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最高,为27.38%,主要决定因子是:Vc含量。综合评价显示:金煌杧、黔山杧1号、热农1号3个种质果实品质优良。综上所述,杧果品种(系)的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为改良品种以及鉴定新品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