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贡梨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在此基础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大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异菌脲、肟菌?戊唑醇和苯甲?丙环唑的抑菌效果很好,EC50值分别为0.4904μg/mL、0.5091μg/mL、0.5718μg/mL和0.9138μg/mL。  相似文献   

2.
贡柑黑腐病是近年来在贡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该病害可导致嫩梢快速枯死,大量嫩叶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本研究从病区采集发病枝叶,对贡柑黑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贡柑黑腐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真菌,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芸薹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和柑桔链格孢菌(Alternaria citri Ellis & Everhart)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推断该病原菌为柑桔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的葡萄炭疽病病样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该菌株对7种杀菌剂原药及2组混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该菌株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7种原药中丁香菌酯对该菌株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18 mg/L,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双苯菌胺,EC50值分别为1.18 mg/L和1.34 mg/L;混配组合中,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8:1混配时,其共毒系数(CTC)为168.69,啶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1:4和8:1混配时,CTC分别为197.21和192.69,协同增效效果显著。引起贵阳市花溪区葡萄基地葡萄炭疽病的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明确在广西崇左市油梨种植基地发现的一种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该病害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该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嘴突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pH为7,黑暗条件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参试的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百菌清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对嘴突脐蠕孢均有抑制效果,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对该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0163mg/L、0.0420mg/L、0.1109mg/L。  相似文献   

5.
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梨黑斑病是目前梨果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以降低采后黑斑病的发生,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并对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菌剂中,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4214 mgL-1,异菌脲、嘧霉胺、戊唑醇和咪鲜胺的EC50均小于3.0 mgL-1,抑制效果较强;异菌脲和苯醚甲环唑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1.0790 mgL-1和1.9508 mgL-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均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建议梨果采收后使用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杀菌剂进行防腐处理,以有效控制贮藏期黑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对桑褐斑病病原菌有高效抑制作用且对养蚕生产安全的杀菌剂,在室内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病菌的抑制活性,以及对家蚕(Bombyx mori)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5种杀菌剂对桑褐斑壳丰孢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嘧菌酯,以上排序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6 6、0.020 5、0.028 9、0.258 0和2.265 0 mg/L;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以上排序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2.835 5、16.996 4、19.491 8、20.466 1和30.025 2 mg/L。5种杀菌剂对3龄起蚕的24 h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嘧菌酯、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以上排序杀菌剂对3龄起蚕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99.075 8、1 728.665 7、1 914.126 6、3 283.528 3、6 058.064 5 mg/L,均表现为低毒性。试验结果提示,嘧菌酯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可以用于桑园中对桑褐斑病的预防;其余4种三唑类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可以用于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的治疗。具体的施药方案,则需要进一步评估田间用药对家蚕的安全风险性后确定。  相似文献   

7.
番茄早疫和晚疫病害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兰州市皋兰县高山村番茄连作田病害调查发现,其主要病害为早疫病和晚疫病,病原菌鉴定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和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番茄早疫、晚疫病病菌在番茄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接种不同方式、番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有伤接种条件下番茄果实病斑扩展速度明显快于无伤接种;巨霸最感病,德富次之;捷美153最抗病;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和72%霜脲·锰锌对番茄早疫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100%和98.35%;10%烯酰吗啉和72%霜脲·锰锌对番茄晚疫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8.71%和100%。  相似文献   

8.
采用7种药剂对引起白菜型冬油菜根腐病的半裸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甲·丙环唑、十三吗啉、苯醚甲环唑、恶霉灵4种药剂对半裸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EC50均较小,毒力较强,对半裸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0.15、15.67、22.61、67.45μg/mL,对尖孢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2.11、11.78、8.56、62.41μg/mL。采用7种药剂对冬油菜种子拌种,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苯甲·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十三吗啉、恶霉灵4种供试药剂对半裸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防效显著高于其他3种药剂,平均防效达60%。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从自然发病果实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菌株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针对病原菌采用6种不同杀菌剂对其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有效菌株中GC-1和GC-2可引发蒂腐病,将有效菌株的序列结果与 NCBI进行核酸 Blast 比对,GC-1和GC-2分别与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的同源性达99 %和100 %,结合GC-1和GC-2病原菌形态特征分析,明确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室内毒力测试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对木贼镰刀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8.2007 mg/L;其次是异菌脲、咪鲜胺、多菌灵、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Ec50分别为19.6431 mg/L、23.2454 mg/L、37.7505 mg/L、70.2533 mg/L和139.2179 mg/L。多菌灵对粉红螺旋聚孢霉效果最好,EC50值为7.8540 mg/L;其次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异菌脲和戊唑醇,其Ec50分别为14.3703 mg/L、28.1615 mg/L、100.7953 mg/L、126.3797 mg/L和135.9008 mg/L。因此,引起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分别对木贼镰刀菌(Fusariam)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贵长猕猴桃蒂腐病的田间药剂防治提供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定西市通渭县、张掖市山丹县和民乐县、武威市天祝县和甘南州合作市大面积种植的燕麦田间叶斑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培养、分离、致病性测定及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燕麦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定西市通渭县最严重,平均病叶率为96.15%,平均病情指数为70.26;武威市天祝县的叶斑病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5.07%和69.16;张掖市民乐县叶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为8.78%,病情指数为2.45。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发现发病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一致,经再次分离可得到相同的病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引起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病原菌有10种,分别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德氏霉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优势菌为燕麦内脐蠕孢和细交链孢,在各调查样地均能分离出。明确了燕麦叶斑病在甘肃省主要种植区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除燕麦内脐蠕孢和燕麦核腔菌外,其他均为国内燕麦叶斑病新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1)变频器在水泥生产中可应用与哪些设备。(2)变频器使用中的点滴经验。(3)变频器在水泥生产中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测试需求的不同决定了测试所需的仪器设备不同,而对不同仪器设备的灵活控制又制约着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通用性。为了使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灵活、便捷的实现对不同仪器设备的控制,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仪器控制的设计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实现过程以及其在我们自主研制的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平台TestCenter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通过分析一起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汽轮机事故停车,来讨论如何选取汽轮机的监控仪表测点,使得我们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停车原因。  相似文献   

15.
投硒后放牧牦牛血硒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牦牛补硒后血中硒浓度变化,对放牧牦牛按每100kg体重20mg,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投硒,投药后每间隔1周进行采血,对6周间全血,血浆中硒浓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血浆中硒浓度随投硒显著上升(P<0.01),第1周后增至投予前的约3倍,第2周后现最大值(91.46±14.63μg/kg),第3周后开始下降,至4周后降至投前的水平;全血中Se浓度与血浆同样增大,投予后第2周时呈现最大值(129.81±36μg/kg)以后,血中硒浓度至第6周时仍维持107.55μg/kg的高值,约为对照群的3倍,至52周后投硒群牦牛血液中硒浓度仍为对照群的约2倍。试验期间,对照群血液、血浆中硒浓度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肿瘤学研究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入到了超微结构水平。本文分别探讨了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免疫电镜技术在肿瘤学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情况及其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STM32与CC2530芯片为核心,进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护腕表的设计。该腕表可以根据需求扩展各类用于患者生理信息采集传感器,并将各类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送到指定服务器便于医生随时实时查看。  相似文献   

18.
19.
益生素对蛋鸡产蛋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70只海兰蛋鸡,随机分为2组,设3个重复,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的益生素,对照组不添加益生素,试验期56 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产蛋率分别为90.89%和87.33%;试验组较对照组高3.56%;试验期内平均每天耗料量:试验组为5.39±0.32(kg/处理组),对照组5.39±0.35(kg/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产蛋数:试验组为40.89±3.62枚/只,对照组为39.3±7.13枚/只,差异极显著(P<0.01);蛋重:试验组为52.68±0.11 g/只.天,对照组为50.73±0.18 g/只.天,差异极显著(P>0.01);破软蛋率(%):试验组为29.2±0.29,对照组为47.02±0.38,试验组仅为对照组的62.34%,差异极显著(P<0.01);料蛋比:试验组每只鸡蛋料比为2.27∶1,对照组每只鸡蛋料比为2.36∶1,对照组比试验组多耗料4%。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只鸡多获利润0.48元,增收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林麝全身骨骼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工人养殖的3岁龄死亡的雄性林麝作全身骨骼系统观察测定,共拍摄照片11幅,查明林麝全身共有225块骨头,另有4块喉软骨、13对肋软骨、牙齿32枚,其中1对上犬齿长达6.5cm,发现林麝善于奔跑弹跳,运动灵活的骨骼特征:1眼框特大;2、颈椎、胸椎、腰椎发达、3胸骨的前端未完全愈合;4前肢短,每肢有两对细长的侧蹄,而后肢长,胫骨发达,腓骨细短,在胫骨近端1/3处消失,每肢两对侧蹄较前肢的侧蹄粗短;5、尾椎细短,仅有5.25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