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理塘牦牛群体的遗传资源特征,试验选取6头成年牦牛(公母各半)测定其体尺、体重,并采用屠宰分割的方法测定理塘牦牛的屠宰副产物重、内脏器官重及各项屠宰指标。结果表明:理塘牦牛公牦牛所有体尺体重指标均大于母牦牛,其中宰前重、体高及胸围性别差异均极显著(P0.01),体斜长差异显著(P0.05);头、蹄重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皮重性别差异显著(P0.05);胴体重、净肉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眼肌面积公牦牛大于母牦牛,性别差异显著(P0.05)。说明理塘牦牛公牦牛的屠宰性能优于母牦牛。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月龄沙乌头公、母猪体尺性能及其生长规律的差异,本研究对江苏省海门沙乌头原种场2月龄、4月龄、6月龄、12月龄等4个阶段的去势阉公猪和未去势母猪共72头的沙乌头猪体尺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性别对2月龄沙乌头猪的体长有显著影响,母猪体长极显著长于公猪(P0.01),但对2月龄的其它体尺性状和其它时间段的所有体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2)不同性别沙乌头猪不同阶段体尺性能生长规律不同,其中沙乌头公猪4~6月龄体高、胸围、胸深的生长速度快于母猪,6~12月龄体长、腿围的生长速度快于母猪,4~12月龄腹围、管围的生长速度快于母猪。而沙乌头母猪只有2~4月龄、6~12月龄胸围生长速度快于公猪和6~12月龄胸深生长速度快于公猪。(3)相同性别沙乌头猪不同阶段体尺性能生长规律不同,除了胸宽,沙乌头公、母猪4~6月龄的体尺性能与其它时间段相比,生长均变缓。(4)此次测定的沙乌头6月龄公、母猪体长、体高均比1991年测定的相比有所减小,不排除因群体数量减少导致性能有所退化的原因,因此应加强对沙乌头猪的保护、扩群与选育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测定体尺指标和屠宰性能指标,确定体尺指标与屠宰性能的相关性,从不同种藏羊的测定结果来看,欧拉型藏羊体重极显著高于高原型藏羊(P0.01),胸深显著高于高原型藏羊(P0.05),宰前体重、胴体重、净肉率都极显著高于高原型藏羊(P0.01),产肉性能要好于高原型藏羊;从欧拉型藏羊体尺指标与屠宰性能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宰前重与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骨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宰前重、胴体重与体尺标志体重、体长、体高、胸围、胸深、管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试验的测定结果为欧拉型藏羊本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测定了莱州和肥城两地上市商品猪的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肥城和莱州商品猪的屠宰体重、体长、体高、腹围、胴体直长、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皮脂率和肉质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中,肥城商品猪屠宰体重和胴体瘦肉率较高,分别比莱州商品猪高4.18%(P〈0.05)和3.52%(P〈0.01);莱州商品猪pH、肉色和大理石纹都较高,分别比肥城商品猪高4.29%(P〈0.01)、21.28%(P〈0.01)和86.76%(P〈0.01);失水率以莱州商品猪较低,比肥城商品猪低38.78%(P〈0.01)。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贵州威宁绵羊的生产及屠宰性能间的相关性,试验测定了89只纯种贵州威宁绵羊(45只成年羊、44只周岁羊)的屠宰性能、体尺性状、肉质性状、脏器系数和羊毛品质,并进行了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段威宁绵羊宰前体重、胴体重、净肉重均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尺性状方面,各年龄段公母羊体高和管围差异均极显著(P0.01),周岁公母羊胸深差异显著(P0.05),而成年羊宰前体重、胴体重、净肉重、胸深、胸围之间互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肉质性状方面,周岁公母羊间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水分与滴水损失、剪切力呈显著(P0.05)正相关;脏器系数方面,各年龄段威宁绵羊宰前体重与肝脏、蹄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羊毛品质方面,威宁绵羊各年龄阶段的公羊与母羊毛丛长差异均显著(P0.05)。说明贵州威宁绵羊肉质性状处于中上水平,体重、体尺和屠宰性能低下,羊毛品质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性别和屠宰体重对扬翔华系杜洛克所产后代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胴体性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降低商品猪饲养成本和改善猪肉品质提供指导意见。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共317头,按照其初生重(BW)分为低初生重组(BW1.22 kg)、中初生重组(1.23 kgBW1.43 kg)和高初生重组(BW1.44 kg)。公猪均在7日龄时去势,饲养条件相同并分析其胴体性能的差异,且在3个体重阶段(90~110 kg、110~130 kg和130~150 kg)屠宰进行肉质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方面,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在不同初生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阉公猪的背膘厚(BF)显著高于母猪,提高了17.97%(P0.01);此外,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方面,与母猪相比,公猪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34%、15.82%(P0.01);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低屠宰体重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高屠宰体重(P0.05),提高了18.5%,但与中屠宰体重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初生重对猪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影响较小,阉公猪胴体性能良好,肉品质更优;猪肉品质在不同屠宰体重间稍有差异,为提高其风味、肉质感观等,建议扬翔1号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10~130 kg范围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猪的屠宰体重、营养处理和杂交对胴体组织和器官生长的影响,瘦肉型猪攻关课题所属的生长发育课题组于1983到1985年研究了杜哈一代杂种猪不同体重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适宜屠宰时期。据对杜哈一代杂种100头(公母各半)屠宰测定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出杜哈一代杂种间公猪(阉)和未阉母猪胴体组织和器官发育的特点,为商品猪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商品猪100头,阉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倒数3~4腰椎膘厚和倒数3~4胸椎膘厚,母猪组分别比阉公猪组降低5.97%(P>0.05)和7.32%(P>0.05);倒数3~4胸椎肌肉厚度,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7.09%(P>0.05);活体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2.67%(P>0.05);皮脂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降低3.39%(P>0.05);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1.36%(P>0.05);肉质性状,母猪组与阉公猪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亚丁牦牛的遗传资源特性并为今后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试验随机选取6头(公母各半)5.5岁健康亚丁牦牛测定其体尺、体重,并采用屠宰分割的方法测定亚丁牦牛的屠宰副产物和内脏重及各项屠宰指标。结果表明:公牛的宰前体尺和体高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牛(P0.05或P0.01);屠宰后亚丁牦牛公牛头重、蹄重均极显著高于母牛(P0.01);胴体性状指标上,公牛胴体胸深显著高于母牛(P0.05);在产肉性能指标中,公牛胴体重、净骨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1)。说明5.5岁的亚丁牦牛公牛产肉性能要优于母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青海互助八眉猪体尺指标对体重的影响,本实验选取原种八眉猪88头,其中公猪17头,母猪71头,测量了体重(Y)、体高(X1)、体长(X2)、胸围(X3)、背高(X4)、胸深(X5)、腹围(X6)、管围(X7)和背膘厚(X8)等指标,通过相关系数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来评价各体尺指标对八眉猪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八眉猪公猪和母猪体尺指标与体重相关性较大的均为胸围,分别是r公=0.97和r母=0.91。八眉猪公猪胸围和腹围对体重直接影响较大,体高、体长、背高、胸深、管围和背膘厚对体重间接影响较大;八眉猪母猪体长、胸围、胸深、腹围、管围和背膘厚对体重直接影响较大,体高和背高对体重间接影响较大。公猪最优回归方程为Y=-184.02+1.76X3+0.74X6,母猪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79.46+0.33X2+0.34X3  相似文献   

11.
为挖掘最新发现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亚丁牦牛群体的遗传资源特性,试验选取6头成年牦牛进行屠宰及分割,测定其宰前体尺体重、胴体性状及产肉性能各项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亚丁牦牛宰前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高公牦牛大于母牦牛,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胴体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两者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净骨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两者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净肉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两者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指标公母牦牛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丁牦牛产肉性能良好,是我国较好的牦牛遗传资源,具有进一步选育开发和挖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部分地方品种猪体尺、胴体及肉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分析我国地方猪种的生长及胴体肉质性能,本试验对8月龄左右的沙乌头猪、沙乌头与杜洛克杂交一代猪、米猪和巴马香猪的体尺(不含巴马香猪)、胴体及肉质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米猪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和腹围等指标均最大,分别为86.65 kg、63.25 cm、118.75 cm、107.25 cm、131.00 cm,其中体重、体高和腹围均极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1),体长和胸围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5),具有较好的体尺性能;巴马香猪肉色L、a、b值较大,分别为45.45、12.37、12.39,L、a值极显著高于米猪(P0.01),b值显著高于米猪(P0.05),具有较为优质的肉色;沙乌头猪肉色、pH1、嫩度、熟肉率等肉质综合指标在三个猪种中最佳。此外,三个品种其他指标如胴体瘦肉率、背膘厚、肌内脂肪、系水力等,均符合我国地方猪种普遍的胴体及肉质特性。  相似文献   

13.
选取0,30,45,90,180日龄的皖南花猪公母各5头,测定了其体尺与屠宰性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花猪平均日增重随着日龄的增长而提高,其中母猪断奶后增重较公猪有明显提高:30日龄公猪体高指标和眼肌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89;30日龄母猪胸围和胴体斜长指标与眼肌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和0.897.  相似文献   

14.
对淮南猪经过多组合杂交试验,筛选出导入一定比例的杜洛克猪血缘为最佳组合,经扩繁和建立育种核心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培育淮南猪新品系,历经5年4个世代的选育。结果表明,主选性状进展明显,其中公猪平均日增重由选育初期的481.23g提高到四世代的535.51g,每世代平均改进13.57g,母猪分别为465.15g,535.03g和17.47g;在生长速度改进的同时公母猪的体尺变化也较明显,其中公猪体长增加了10.27cm,母猪体长增加了14.57cm;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公母猪6月龄的体重与体长、平均日增重、胸围呈强的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体高、臀围呈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性别对关中黑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宰前应激的影响,选取10头体重(6.34±0.14)kg的关中黑猪,公母各半,进行分栏饲养,公猪在7日龄去势。分阶段对关中黑猪的体尺进行测量,并在屠宰时采集其血液,对其血液常规指标和应激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关中黑猪去势公猪体重自5月龄起显著高于母猪(P0.05),体长在2月龄和8月龄显著高于母猪(P0.05),体高和腿臀围在2月龄和6月龄显著高于母猪(P0.05),胸围自6月龄起显著高于母猪(P0.05)。关中黑猪的血液生化指标在性别间无显著影响(P0.05)。关中黑猪去势公猪血液中肌酸激酶含量显著低于母猪(P0.05),并且检测到血液中乳酸含量也有同样趋势。综合考虑得出,关中黑猪去势公猪的生长性能及抗应激性能优于母猪。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双峰驼体尺性状的影响因素,试验采用SPSS 17.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模块,分析了品种、性别、年龄、毛色对双峰驼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阿拉善沙漠双峰驼和青海双峰驼的体高、体长、体重显著高于阿拉善戈壁双峰驼和苏尼特双峰驼(P0.05),青海双峰驼的胸围和管围显著高于阿拉善沙漠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阿拉善戈壁双峰驼(P0.05)。除了公驼的管围极显著高于母驼(P0.01)外,公驼的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均显著高于母驼(P0.05)。毛色为红色和黄色的双峰驼体高显著高于白色(P0.05),毛色为白色的双峰驼体长显著高于褐色(P0.05),毛色为黄色和棕色的双峰驼体重显著高于褐色(P0.05)。10岁双峰驼的体高和体长显著高于1~8岁及11~15岁双峰驼的体高与体长(P0.05),13岁双峰驼的胸围、管围、体重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双峰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40只藏羊(每组20只)进行冷季两个月的育肥试验体重跟踪测定,并进行了屠宰性能分析。组群时试验组体长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体高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末期,试验组胸围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体重、日增重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对两组育肥两个月的羊只进行屠宰测定:试验组宰前平均活重57.08±9.31kg,胴体重30.82±5.21kg,屠宰率54%;对照组宰前平均活重44.90±2.23kg,胴体重21.91±1.29kg,屠宰率48.79%,试验组末期胴体重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12月龄丹巴黄羊与藏山羊的屠宰性能,屠宰了丹巴黄羊公、母羊和藏山羊公、母羊各3只,测定其屠宰性能、胴体体尺及胴体分割等指标。结果表明:1)丹巴黄羊公、母羊的宰前活重、体长和体高等指标显著高于藏山羊公、母羊(P0.05),胸围和管围等指标高于藏山羊公、母羊;2)丹巴黄羊公羊的胴体重、净肉率及骨重等屠宰指标显著高于丹巴黄羊母羊、藏山羊公羊及母羊(P0.05),屠宰率、肉骨比、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等指标在公母羊间及类群间差异不显著(P0.05);3)胴体体尺指标除大腿肌肉厚在公母羊间及类群间相对一致外的7项指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丹巴黄羊公羊的胴体分割的5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丹巴黄羊母羊、藏山羊公羊及母羊(P0.05)。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杜洛克与鲁烟白(杜×鲁烟白)杂交断奶仔猪对可消化赖氨酸的需要量.首先,选取体重(35.00±1.25) kg的健康杜×鲁烟白杂交阉公猪6头,按照试验原料的不同配制成7种半纯合饲粮进行消化试验,获取饲料原料的回肠表观可消化氨基酸数据.然后,选择(35±2)日龄的杜×鲁烟白杂交断奶仔猪120头,公母各占1/2,平均体重(9.13±1.61) kg,按照饲粮可消化赖氨酸水平(0.90%、1.00%、1.10%、1.20%)分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3个阉公猪圈、3个母猪圈),每个重复5头猪.结果表明:1)所有试验仔猪,0.90%、1.10%和1.20%组与1.00%组相比,料重比分别提高了13.24% (P<0.01)、4.24%(P>0.05)、11.32% (P <0.01);平均日增重分别降低了15.82% (P <0.01)、4.55%(P>0.05)、9.74% (P <0.01).2)阉公猪和母猪,1.00%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0.90%和1.20%组(P<0.05),1.00%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1.20%组(P<0.05);阉公猪,1.00%组料重比显著低于0.90%和1.20%组(P<0.05);母猪,料重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所有试验仔猪和其中母猪,1.00%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1.20%组(P<0.05);所有试验仔猪和其中阉公猪、母猪,血清总蛋白含量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结果可知,杜×鲁烟白杂交断奶仔猪(10 ~20 kg)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为1.00%,性别因素对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藏猪选育群屠宰性能和肉质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为藏猪本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数据,试验选择藏猪选育群8头个体(300日龄左右,4公、4母),断奶后采用散养加舍饲饲养模式,测定胴体屠宰性能和肉质指标。结果表明:藏公猪胴体瘦肉率极显著高于藏母猪(P0.01),藏公猪胴体皮重率显著高于藏母猪(P0.05),藏母猪花板油率显著高于藏公猪(P0.05),藏公猪熟肉率显著高于藏母猪(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藏猪通过本品种选育后,4世代群体既能保持优良的肉质性状,又能略微提高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