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环境下鸡蛋外壳携带蜡样芽孢杆菌的情况和分离菌株的基本特征。【方法】 从养殖场和超市各采集9种新鲜鸡蛋,对鸡蛋表面携带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基因分型、毒力基因筛查和耐药性分析。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后进行菌种鉴定并确定基因分型、筛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头孢曲松、红霉素、万古霉素等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经MALDI-TOF MS初步鉴定和基因组菌种鉴定,确定从养殖场3种未经清洁加工的鲜蛋中分离出的6个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其序列分型(ST)较为多样,其中有2株新的ST型。在毒力基因筛查方面,6株蜡样芽孢杆菌均检出了非溶血型肠毒素nheB基因、腹泻型毒力因子hlyⅡ基因和侵袭免疫系统的inhA基因;nheAnheC基因携带率为83.3%,编码溶血型肠毒素HBL的hblA、hblChblD基因携带率均为66.7%;cytKhlyⅢ基因携带率分别为33.3%和50.0%;肠毒素基因BceT、entFM和致吐毒素基因ces均未检出。耐药性方面,6株菌均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和环丙沙星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和泰妙菌素耐药;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中介率分别为83.3%和100%;33.3%的菌株对万古霉素耐药。6株菌均携带有磷霉素耐药基因FosB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vanA的部分基因vanRSYZ,其中5株菌携带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基因mphL,部分菌株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或核苷类药物耐药基因。【结论】 本试验从养殖场未经消毒处理的鸡蛋外壳上成功分离到了蜡样芽孢杆菌,并发现其携带有多种毒力基因,存在多重耐药性,有潜在致病性和公共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引起林麝肺炎的病原,本研究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 rRNA PCR方法从94份患肺炎的林麝肺组织病料中分离鉴定出30株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小白鼠感染试验表明,30个分离株均为致病性E.coli,对小白鼠的致死率为100%。通过PCR方法检测这30株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分离株的10种毒力基因结果表明,其中ompA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0%,显著高于其sat(36.67%)、vat(26.67%)和iucDa(23.33%);而neuC、sitD ep.a、sfa/focCD、afa/draB、iha和sitD chr.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为阴性。结果提示结合常规鉴定方法,16SrRNA PCR可作为临床快速检测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的有效方法。对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的检测及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防治林麝E.coli性肺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CS株全基因组的毒力基因分析,以期从基因组角度了解P. multocida CS的致病性机理。常规方法分离细菌,并进行毒力鉴定。基于二代测序平台对P. multocida CS进行测序,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将其与GenBank中具全基因组来源于不同地域和宿主的P. multocida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猪肺疫病料中分离细菌滴鼻感染小鼠,测得其LD50为5×102 CFU·mL-1,显示较强毒性。将测序后的P.multocida CS株全基因组信息提交至NCBI,获得登录号SUB11119617。通过对P.multocida CS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表明,P.multocida CS株全基因组大小为2 599 048 bp,G+C含量为39.932%,编码CDs为2 580个,占整个基因组长度的69.6%,编码CDs的平均长度为952 bp。此外还有53个tRNA基因和3个rRNA基因。有87.95% 的编码CDs可进行COGs功能分类,29个为功能未知基因。利用RaAXML的最大释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 multocida CS株与1个猪源性、2个牛源血清A型毒株,和1个猪源性D型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 multocida CS株含254个毒力相关基因,分为4大类11小类。其中铁摄取系统、黏附系统、分泌系统和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的多个基因在不同的毒株(包括血清型)的分布存在多态性。通过对基因出现频率的分析发现,铁摄取系统相关的tbpA和铁复合物外膜受体蛋白基因(iron complex outer membrane receptor protein gene,irp)以及黏附的相关的ppdDompA基因在血清A型出现的频率较高,这是否与不同菌株的毒力差异相关有待进一步证实。P. multocida CS的分泌系统由Ⅰ型(hly基因)、Tat型、Sec-SRP型3种类型组成。其中,hlyD基因在不同的血清型的分布频率存在多态性。P. multocida CS株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s)由16个调节相关基因,12个感应相关基因和2个有hybrid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在不同血清型分布的多态性与不同菌株毒力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组成铁摄取系统、黏附系统、分泌系统和双组分调控系统的基因在不同的血清以及同一血清型内出现频率存在多态性,它们与P. multocida菌株毒力强弱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旨在了解陕西省部分地区腹泻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本研究从10个养殖场采集54份腹泻羊拭子样品,经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分离得到50株E. coli,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氨苄西林、氟苯尼考和磺胺异噁唑耐药率达90%以上,且98%(49/50)为多重耐药菌,对8~11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占68%(34/50),仅对美罗培南敏感。所有菌株均携带1~6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Sul1(64%)、TetA(34%)、blaCTX-M(32%)携带率较高,未检测到blaSHV。有5株产ESBLs的E. coli携带mcr-1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98%(49/50)的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其中,etrA检出率最高,为80%(40/50)。综上表明,陕西省羊源E. coli多重耐药情况严峻,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不符,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同时,分离菌具有复杂的毒力谱。本研究为陕西省羊源致病性E. coli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的流行血清型、毒力和耐药情况,本试验从贵州省三穗县6个规模养鸭场临床疑似RA感染的病鸭体内分离出6株分离菌,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圆形半透明的滴状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小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分离菌均不具运动性,尿素、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符合RA生化特性,将6株分离菌分别命名为SS-RA1~SS-RA6;6株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NCBI上RA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相似性≥98%,说明6株分离菌均是RA;SS-RA1~SS-RA4为血清2型且含有8种毒力基因(OmpA、CAMP、wza、AS87_04050、Fur、SIP、TbdR1和luxE基因),SS-RA5和SS-RA6为血清11型,缺失AS87_04050基因,仅含有上述其余7种毒力基因;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雏鸭均全部死亡,对照组雏鸭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表明6株分离菌对雏鸭均有致病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株分离菌仅对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和头孢哌酮7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6株RA,为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疫苗选择和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广西发病鸡中分离鉴定了1株IBV。参照GenBank中IBV的核苷酸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RT-PCR技术对分离毒株的NM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发表的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N基因序列全长为1 230 bp,编码409个氨基酸,M基因序列全长为678 bp,编码225个氨基酸。与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的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7.2%~93.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0.0%~94.4%;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6%~91.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2.7%~92.9%。在遗传进化树中,本试验分离株Guangxi156株与BJ株和LX4株两个参考株位于同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其他参考株属于不同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远。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株是一株新的IBV变异株。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一株鸭源分离菌,并探究其生物信息学特性,本研究分别通过Pacbio Sequel三代测序技术和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对该株鸭源分离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该分离菌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通过GTDB基于基因组之间的平均核苷酸相似性及采用infer软件构建120个单拷贝基因序列进化树并对其分类;利用NR数据库比对分离菌全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序列;采用VFDB数据库分析该分离菌相关毒力基因;采用K-B纸片法测定分离菌对21种药物的药敏性试验;采用CARD数据库分析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利用GO、KEGG、COG数据库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功能、信号通路及基因的注释。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由一个环形染色体和一个环形质粒组成,大小分别为2 133 811 bp和37 505 bp,GC含量分别为39.04%和35.03%;通过GTDB分类及NR数据库比对分析显示,该菌为马尿气球菌亚种;VFDB数据库比对发现6种致病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红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多种药物耐药,CARD数据库比对发现6种耐药基因;基因功能分析显示,1 277个基因参...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确定导致新疆地区2个规模化驴场出现流产的疑似病原沙门菌,并探究其致病能力和耐药性情况。[方法]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对分离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分离菌的鞭毛基因FliC进行了PCR扩增及序列分析,通过致病性测定、荷菌量检测及病理组织学观察,鉴定和分析了分离菌的致病性,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确定分离到的2株细菌均为马流产沙门菌,分别命名为G1-1和XD1-2。对这2个分离株的鞭毛基因FliC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株分离菌FliC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99.0%,2株分离菌FliC氨基酸序列与爱尔兰马源马流产沙门菌分离株Ireland-HE801373、Ireland-HE801378株相似性均最高,且均为99.3%;分离株G1-1与爱尔兰马源马流产沙门菌分离株Ireland-HE801373和Ireland-HE801378及国内马源马流产沙门菌分离株China-KJ486797.1和China-KJ486769.1亲缘关系较近,分离株XD1-2则与美国肠炎沙门菌分离株USA-EBQ1214032.1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分析与进化树结果一致。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2株分离菌对小鼠的毒性均较强且致病性存在差异,XD1-2对小鼠的致病性强于G1-1。分离菌G1-1对9种抗菌药物耐药,对11种抗菌药物敏感。分离菌XD1-2对11种抗菌药物耐药,对5种抗菌药物敏感。[结论] 本试验成功分离到2株驴源沙门菌,不同养殖场来源的驴源沙门菌的致病能力和耐药性有一定差异,对鞭毛基因FliC的进化分析也显示出差异,本研究结果为驴源沙门菌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采集疑似链球菌感染病死的猪肺脏和关节液,用常规方法分离细菌,通过镜检、16S rRNA序列测定分析、分子分型、动物实验鉴定分离菌的生物学特性,用药敏试验进行药物敏感度测定,并利用PCR检测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结果可知,从8个养猪场的10份肺脏和关节液中共分离到10株菌,经16S rRNA序列比对和血清分型,10株分离株均为猪链球菌,其中9型7株,1型1株,其余2株为猪豕链球菌和猪生殖道链球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JXNC1906、JXJJ1904和JXNC1904的毒力较强;毒力基因检测显示,JXNC2103可检出6种毒力基因,JXNC2011株只检出mrp毒力基因,毒力型mrp+ef-gdh+sly+mmum+Orf2+2株、mrp-ef+gdh+sly-mmum+O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江苏、江西、安徽地区鸭源大肠杆菌的分布以及致病性情况。【方法】 本研究对江苏、江西、安徽地区的病死鸭进行了鸭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运用PCR结合玻片凝集法测定鸭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并进行了18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随后进行雏鸭致病性试验,并对毒力较强和毒力较弱的菌株进行生长曲线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鉴定获得鸭源大肠杆菌74株,鉴定为O1、O2、O18、O78血清型的分别有1、2、2和4株,其余均未定型;18种毒力基因鉴定结果表明,ibeB、yijp、OmpAmat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7.3%、97.3%、95.95%和90.54%。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经107 CFU/只攻毒后,74株分离株均引起雏鸭不同程度发病,但仅有2株对雏鸭致死率≥50%。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2株强毒株与2株弱毒株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2株强毒株的LD50分别为104.75和107.375 CFU。【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74株鸭源大肠杆菌O1、O2、O18和O78型仅占12.16%,毒力基因谱分布广泛,但仅有2株毒力较强,该研究为鸭源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控制以及研究血清型、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查明引起福建省龙岩市某豪猪养殖场致豪猪腹泻死亡的病原菌及其特征,为该病的科学防控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离腹泻死亡豪猪的病原,并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扩增、种系发育分群鉴定分离菌株;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对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研究。【结果】 从发病死亡豪猪肝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命名为Fj/Porcupine2018,该分离菌株与22株不同来源的参考菌株16S rRNA序列之间的相似度为97.4%~99.8%,其中与禽源分离株(登录号:MN022583)和人源分离株(登录号:MW881377)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8%;种系发育分群证实该分离菌株属于B1群。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除检出肠侵袭型大肠杆菌毒力基因EinV外,还检出papC、iroC、Afa、luxs、stx2fompA 6种毒力相关基因。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小鼠在攻毒后31 h内全部死亡,且肝脏、脾脏、肺脏及肠道等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损伤;在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中,该分离菌株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7类11种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为25%~100%,仅对头孢曲松和头孢西叮2种药物表现敏感。【结论】 本研究分离获得了1株腹泻死亡豪猪的病原菌大肠杆菌,通过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研究证实该分离菌为1株具有较强致病力且呈现多重耐药性的B1群肠侵袭型大肠杆菌,为豪猪等野生动物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鸭源分离菌的耐药性及致病性,通过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PCR检测及动物致病性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细菌,经纯化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显示两种形态:短杆状以及细长如发丝,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菌,将其命名为GZGY2020。生化反应显示,分离菌具有明显的运动性,M-R试验、V-P试验均为阳性,生化特性符合奇异变形杆菌。分离菌16S rDNA进化树结果显示,其与奇异变形杆菌处于同一分支。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分离菌对多种药物耐药,对18种药敏纸片中羧苄西林、头孢氨苄、苯唑西林等16种药物耐药,耐药率高达88.9%,仅对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敏感;PCR检测其含有磺胺类耐药基因基因sul1和sul2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VIM,并含有hpmA、rsmA、atfA、ucaA、ureC、zapA、pmfA、fliLmrpA 9种毒力基因。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雏鸭致病力强,即1×108 CFU/mL菌液能使雏鸭1 d内全部死亡。在药敏特性上,从病死鸭中分离到的菌株GZGY2020与以往报道的奇异变形杆菌有一定差异,表明该菌可能发生变异,导致毒力增强,而检测的10种毒力基因中仅有1种毒力基因没有出现相应的条带,表明奇异变形杆菌是引起该鸭死亡的重要致病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旨在了解从猪肺组织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本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PCR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和MLST多位点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小鼠攻毒试验确定分离株的致病性,并采用抗生素和中药分析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生化结果与肺炎克雷伯菌生化特性相符;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确定分离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命名为肺炎克雷伯菌KP-0728;MLST分析显示,KP-0728属于ST-35型,与ST-875汇聚在一支;KP-0728含有ugewabGfimHkfu 4种毒力基因,感染小鼠可导致小鼠多个器官不同程度的病变,高剂量感染可导致小鼠死亡;KP-0728携带bla-SHVsul2tetAaadA1 4种耐药基因;KP-0728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对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头孢美唑、阿奇霉素、氧氟沙星、多黏菌素B、替考拉宁敏感;9味中药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茯苓对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KP-0728的抑菌效果最为显著。动物治疗试验相关数据显示茯苓对KP-0728具有体内抑制作用。综上,本研究分离到1株猪源ST-35型肺炎克雷伯菌,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人工感染小鼠可致小鼠发病,半数致死量(LD50)为4.56×106 CFU,对中药茯苓和多种抗生素敏感,研究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治和疫苗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嗜水气单胞菌的肉鸭健康带毒、致病与耐药情况,对贵州省三穗县某肉鸭屠宰场临床健康肉鸭随机取样,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嗜水气单胞菌典型的培养特征,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和生化特性均与嗜水气单胞菌相符;16 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分离菌与嗜水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均>99%;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毒力基因PCR检测显示,该分离菌携带aer、hly、epa、act、alt和ahp等6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等15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PCR检测显示,该分离菌携带qnrB、Sul1和IntI1等3种耐药基因,与药敏试验表型相符。研究结果为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离张家口某地区羊源沙门氏菌并检测其血清型、毒力基因、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分离株表型和基因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 将样品用选择培养基增菌并纯化培养,挑选疑似的沙门氏菌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根据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基因invA的核苷酸序列进行PCR和血清型鉴定。利用SPF昆明小鼠对分离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并测定其半数致死量。PCR扩增毒力岛基因hilA、avrA、sseL、ssaQ、mgtC、siiDsopB,肠毒素基因stn,质粒毒力基因spvR。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CMYblaOXA,氟喹诺酮耐药基因qnrS、oqxAoqxB,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B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1。根据PCR检测结果,将扩增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并与NCBI中相应的参照基因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分离得到4株羊源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均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株对小鼠具有致病性,4株分离株的半数致死量为5.67×107~6.45×107 CFU。分离株可检出毒力岛基因hilA、avrA、sseL、ssaQ、mgtC、siiDsopB,肠毒素基因stn及质粒毒力基因spvR,检出率均在50%以上。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利福平、林可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分离株可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氟喹诺酮耐药基因qnrS、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和sul2。【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羊源沙门氏菌的毒力表型与染色体和质粒携带的毒力基因有关。分离菌株携带β-内酰胺类、磺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临床上可将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作为首选药。  相似文献   

16.
旨在阐明贵州某规模化鸭场临床疑似鸭霍乱的病原菌耐药性及毒力特征,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ERIC-PCR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细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5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CW1~5),均为A:L1 ST128型且同源性较高;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和林可霉素4种药物耐药,其中PmCW1还对环丙沙星低水平耐药;对强毒株PmCW1的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显示,PmCW1中存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多肽类等耐药基因,同时存在多药外排泵及多药耐药蛋白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相符;PmCW1中存在的毒力基因总数为201个,主要是脂寡糖/脂多糖(LOS/LPS)、荚膜、黏附因子等编码基因;此外,还检测到IV型菌毛基因(ptfA、comE、hofB、hofC、vfr)、铁摄取相关蛋白基因(ccmABCEFhgbBCfurhscB等)以及部分外膜蛋白基因(ompP5等)等;PmCW1具有典型的A:L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征。综上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目前鲜有报道,对其耐药性及毒力的研究可为鸭霍乱的临床用药及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中国不同地区来源的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S.uberis)之间的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以部分地区分离到的38株乳房链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和全基因组框架测序,获取38株菌耐药性、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等相关信息;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了7个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谱、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和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es,CCs),并构建系统进化树。MIC试验共采用15种抗生素,除头孢噻呋和氟苯尼考外,38株乳房链球菌对其中13种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耐药,且江苏地区的耐药性明显强于新疆地区;耐药和毒力基因比对后发现,仅24株菌携带耐药基因,剩余14株则不携带耐药基因且属新疆地区分离株,与MIC试验结果相符;15种毒力基因中,除cfu、hasA/Blbp外,余下12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均高达100%。MLST结果表明,38株乳房链球菌共属于17个ST型,其中有15个ST型从未报道,仅supan01 1株菌属于ST-5 CCs。进化树结果揭示,38株分离株之间的亲缘性较远,分布呈地区依赖性,且中国部分地区当前流行的乳房链球菌与西方国家流行的菌株差异较大。本研究丰富了乳房链球菌的MLST分型数据库,为了解中国乳房链球菌遗传特性和分布特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从四川某动物园1例病死浣熊肝脏中分离到的1株细菌的特性和耐药程度,本试验采用病原分离、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测序、致病性试验、药敏纸片扩散法及耐药基因扩增的方法对该分离株进行了形态学及生化鉴定、致病能力和耐药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在普通LB培养基上呈现表面光滑、圆形凸起、边缘整齐、针尖大小的半透明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到蓝紫色球菌,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号为KY003107.1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的同源性高达99.5%,形态学与生化鉴定特性与粪肠球菌特性相符。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可导致肝细胞肿胀、变性,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药敏纸片和耐药基因扩增试验表明,该菌对14种常见的抗生素头孢西丁、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卡那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丁胺卡那、阿奇霉素、红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耐药,仅对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检测为阳性;tetM、tetA检测为阴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 (6')/aph(2″)检测为阳性,aph(3')-Ⅲ、ant(6)-Ⅰ检测为阴性;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检测为阳性,ermA、ermC检测为阴性;万古霉素耐药基因vanA、vanB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检测均为阴性。该试验从浣熊肝脏分离的粪肠球菌表现出多重耐药特性并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结果可为动物园临床肠球菌感染的病例提供一定的药物选择参考,制定合理的感染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