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初生叶接种条锈菌后,亲和反应寄主叶片RNase活性,分别在潜育期和产孢期呈双峰型增长;不亲和反应叶片RNase活性在侵染初期高于健康对照,但低于亲和性反应,其后随着病程发展,近免疫反应叶片RNase活性与对照相同,而中度抗病反应叶片也呈双峰增长,峰高及峰延续时间不同于亲和性反应。条锈菌侵染对DNase活性影响较小,亲和反应叶片仅在产孢阶段DNase活性有所增强,中度抗病反应叶片在显症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洛夫林10抗条锈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的不同菌系接种小麦洛夫林_(10)后,接种叶片内的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长因菌系——寄主组合不同而异。在抗病反应的组合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长十分显著。而在感病反应组合中,酶活性增长不显著。由此表明:洛夫林_(10)叶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迅速增长与其抗条锈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一)、过敏性细胞坏死的概念当小麦受到叶诱菌侵染时,其体内便产生各种生理反应。有时拒受侵染,即小麦对叶锈菌显示抗性,此称有非亲和性(incopatibility);有时接受侵染,即叶锈菌能够寄生在小麦叶片上,此称为亲和性(compatibility);有时还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出现种种协生现象。小麦细胞对侵入村叶诱菌表现非亲和性或是亲和性时能看到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寄主细胞在抗病情况下远比感病情况下死亡得迅速。这种寄主细胞迅速死亡的现象称为过敏性细胞坏死(heperseusitivenecrosis)。过敏性细胞坏2死的概念是stakman(1915)根据小麦…  相似文献   

4.
通过甜菜杂交组合的核糖核酸酶(RNase)同工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表明,一对真叶期和六叶期RNase同工酶的酶蛋白含量,在其组合内均以杂种1代为最低,呈负优势,与块根含糟率达极显著负相关,是选育丰产高糖型优势杂种的重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物酶在棉花对枯萎病抗病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氟乐灵(2μg/g土)诱发处理及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叶片和根茎部不同细胞定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总可溶性POD、胞内POD、胞间POD以及细胞壁结合型POD的活性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2)氟乐灵诱发处理及枯萎病菌侵染可提高棉苗组织中上述五类POD的活性,细胞间隙POD及胞壁结合POD活性上升更为明显;(3)枯萎病菌侵染后经氟乐灵诱发处理并产生诱导抗性的棉苗及抗病品  相似文献   

6.
香蕉越冬期ATPase和保护酶的活性及膜脂过氧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越冬期,随着气温的降低香蕉叶片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明显提高,3月份后气温上升,活性开始下降。越冬期间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下降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台湾蕉SOD、CAT、POD活性下降幅度比柴蕉大。ATPase水解活性和MDA含量明显高于柴蕉,经PP333处理的台湾蕉,SOD、CAT、POD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6  相似文献   

7.
在越冬期,随着气温的降低香蕉叶片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明显提高,3月份后气温上升,活性开始下降.越冬期间超氧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下降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台湾蕉SOD、CAT、POD活性下降幅度比柴蕉大.ATPase水解活性和MDA含量明显高于柴蕉,经PP333处理的台湾蕉,SOD、CAT、POD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66.77%、86.44%和237.76%,ATPase活性下降24.15%,MDA含量下降21.67%,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香蕉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8.
左海  康朝发 《农技服务》2015,32(5):65-68
通过组织化学方法对非寄主辣椒以及非亲和寄主小麦受小麦条锈菌侵染后的抗病性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在非寄主和非亲和寄主植物上都具有较高的萌发率,但是从气孔下囊的形成阶段开始差异明显。其中,小麦条锈菌在非寄主辣椒上形成的气孔下囊明显减少,吸器母细胞的形成数量也随之减少,且只能形成极少量的吸器,同时侵染点伴随有较多的H2O2积累和过敏性坏死反应(HR)的发生;与非寄主辣椒抗小麦条锈菌相比,小麦条锈菌在非亲和寄主小麦上,气孔下囊的形成率明显偏高,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率也较非寄主辣椒的高许多,但是H2O2的积累和过敏性坏死的程度都低于非寄主的。本研究表明,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发生与H2O2的积累仍然是非寄主辣椒抗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机制,同时也阐明了非寄主抗性和寄主抗性可能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小麦叶锈菌与小麦非亲和互作的基因表达数据库,为从分子水平阐明小麦抗叶锈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对叶锈菌诱导的TcLr19小麦叶片cDNA文库随机测序,利用BLASTx对所得序列进行功能注释,按照Bevan的植物基因功能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采用RT-PCR技术,以Actin为参照,对2条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和3条抗病与防御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随机对cDNA文库中756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649条高质量EST。对EST序列聚类拼接获得472条非重复序列(Unisequence)。功能分类结果表明,25.2%为未知功能蛋白,21.0%与能量代谢基因相关,17.8%与抗病防御基因及信号转导基因相关,其余EST分别与转录、转运、蛋白代谢等功能基因相关。RT-PCR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基因在叶锈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麦叶片中表达量不一致,且各基因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结论】推测钙转运ATP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蛋白激酶Pti1,NBS-LRR抗病蛋白和分子伴侣DnaJ等参与了小麦与叶锈菌的非亲和互作过程。该cDNA文库可用于了解小麦与叶锈菌非亲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基因,为建立研究病原菌基因及小麦抗病基因数据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下大麦叶片中K^+含量下降,Na^+含量上升,K^+/Na^+比下降,叶绿素含量下降,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上升,液泡膜K^+-ATPase活性下降。叶绿素含量下降与丙二醛(MDA),H2O2,O^-2含量及电导率的上升呈极显著负相关,液泡膜H^+-ATPase活性下降与H2O2,O^-2含量的上升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小麦条锈菌产孢相关基因PsCon1,分析其在病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RT-PCR和PCR技术克隆PsCon1的cDNA序列和基因组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分析该基因的DNA序列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保守域等基本特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PsCon1在夏孢子,芽管以及不同侵染时间的表达水平。【结果】PsCon1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构成,开放阅读框长为252bp,编码83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PSCON1不含跨膜区,无信号肽,定位在细胞质,具有2个conidiation-specific protein6保守结构域。PsCon1与小麦秆锈菌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在外显子区为78%,内含子区为43%,与小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和费氏新萨托(Neosartorya fischeri)的亲缘关系次之。PsCon1在小麦条锈菌萌发夏孢子时期基因表达量为新鲜夏孢子中的1.69倍。在亲和组合中,PsCon1在小麦条锈菌接种小麦后6h和24h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在新鲜夏孢子中表达量的3.21倍和2.91倍;在接种后24h至168h,基因表达基本呈下调趋势,在接种后168h的表达量最低,仅为夏孢子时期的0.0004倍,在接种后216h和264h,表达量有所增加,表达量约为接种后168h的15倍。在非亲和组合中,PsCon1在小麦条锈菌接种小麦后36h表达量最高,但仅为新鲜夏孢子基因表达量的0.13倍,基因表达总体呈下调趋势。【结论】PsCon1参与了小麦条锈菌对小麦的侵染,可能作为一个致病相关基因影响了条锈菌芽管和吸器的形成,同时促进了条锈菌在侵染过程中的产孢。PsCon1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检测了不同抗病类型甘蔗品种受黑穗病菌(UstilagoscitamineaSyd.)侵染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4—香豆酸辅醇A连接酶(CoAligase)活性以及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受病菌侵染后各品种的PAL、TAL、CoAligase比活性均有一个明显的消长过程,但高抗品种NCo376、“ROC”10酶活性上升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大于高感品种F134、FN83—0706;同时,与高感品种相比.高抗品种绿原酸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累积时间早,累积量也明显增加.因此,我们认为甘蔗黑穗病菌诱导PAL、TAL、CoAligase活性提高,增强了合成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抗病次生物质的苯丙烷类代谢,这可能是甘蔗对黑穗病侵染后抗性(Post-infectionalresistance)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小麦抗叶锈相关防卫蛋白的表达,对于深入研究小麦对叶锈菌的抗病机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具有重要意义。Wrab17(Wheat response to ABA)是一个冷胁迫诱导蛋白,前期工作通过构建叶锈菌侵染早期的小麦SSH文库及ESTs序列分析,筛选到Wrab17基因在不亲和组合接种后早期显著上调表达,初步表明Wrab17基因可能参与了小麦抗叶锈菌侵染过程,这是首次发现Wrab17参与抗病反应。本研究进一步利用RT-PCR技术从接种叶锈菌的小麦叶片中克隆获得了Wrab17基因的CDS区,构建了Wrab17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Wrab17蛋白。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方法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制备其兔抗血清,得到特异性较好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Wrab17在小麦被叶锈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表达量的变化,明确Wrab17参与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防卫反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转录因子TaMADS2在小麦抗叶锈病中的功能,以TaMADS2基因在亲和/非亲和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上调表达,且在非亲和组合中上调表达时期较亲和组合更早为依据,利用BSMV-VIGS技术沉默‘中国春’‘郑麦9023’中TaMADS2基因表达,观察TaMADS2沉默植株的表型以及病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叶锈菌后,TaMADS2基因沉默植株较对照相比叶锈菌感染加重,单侵染点处活性氧积累面积减小,菌丝长度增加,发病面积增大,促进了病原菌的生长,减弱了植物的抗性反应;通过qRT-PCR分析发现在叶锈菌侵染早期,病程相关基因TaPR1和TaPR2的表达水平下调。综上,TaMADS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正向调控小麦对叶锈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温室盆栽及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速保利(Diniconazole)对防治小麦条锈病有优异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该剂叶面施用后保护活性持续50d以上,能有效地防止条锈菌侵染和降低反应型。潜育期施药能中断侵染,铲除叶内菌丝体,在显症或产孢后施药,能使已有病斑褐变枯死,有效地抑制再侵染。田间适期喷药有很高的防治效果和保产效果,用药量略低于三唑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水稻幼苗叶片受稻瘟病菌侵染后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以水稻感病种质日本晴、抗病种质武运粳7号为材料,接种本区域稻瘟病菌混合小种,测定水稻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活性氧清除酶系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稻瘟病菌侵染后水稻抗病材料、感病材料幼苗叶片内SOD、POD、CAT等活性氧清除酶系活性均增强,且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都呈增加趋势。感病材料日本晴活性氧清除酶系活性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抗病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以菠菜离体线粒体为材料,研究其膜结合的功能性蛋白质磷酸运转器、Na+、K+-ATPase和酸性磷酸酶对冰冻的反应,以及冰冻对线粒体蛋白质活性疏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冰冻对线粒体的磷酸运转器起钝化作用,使其Km值增大.冰冻促进线粒体酸性磷酸酶的解离,且无机盐或者无机盐加冰冻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冰冻降低Na+,K+-ATPase的活性,且快速解冻时酶活性的降低更加明显.冰冻还减少线粒体蛋白质活性巯基的含量.线粒体蛋白质活性巯基含量与其磷酸运转器和Na+,K+-ATPase二者的活性都呈正相关关系.低温锻炼能增强线粒体磷酸运转器和Na+,K+-ATPase对冰冻的适应能力,增加酸性磷酸酶与膜结合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南雄市产银杏(GinkgobilobaL.)种子为材料,研究ADPG焦磷酸化酶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银杏种子中ADPGpplase最适温度为30~32℃,最适pH为80~83,二价阳离子Mg2+、Zn2+、Ba2+、Cu2+对其有明显影响,而Pb2+有强烈的抑制作用ADPGpplase在银杏幼小种子中活性较低;在种子膨大期,其活性迅速而显著地增强;在种子成熟期,其活性缓慢上升  相似文献   

19.
小麦抗条锈病过敏性坏死反应中的活性氧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活性氧在植物抗病菌侵染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麦洛夫林13为供试植物,条锈病菌单孢菌系CY23-2、CY25-8和CY29-3为供试病菌,从小麦与条锈病菌之间典型的过敏性坏死反应(HR)中,探讨活性氧的积累、保护酶系活性变化和原生质膜的透性改变与过敏性坏死反应(HR)的关系。【结果】不亲和条锈病菌CY23-2和CY25-8侵染可引起小麦叶片内2个活性氧的积累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第2天和接种后第5~6天。亲和条锈病菌CY29-3的侵染只引起1个活性氧积累高峰,出现时间与不亲和互作的第2个活性氧高峰期一致。不亲和互作中,小麦叶片上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只出现在第1次活性氧突增之后,表明第1次活性氧突增与HR的产生有关;伴随着小麦叶片中强度极高活性氧的突增,叶片细胞原生质膜遭到破坏,细胞内物质外渗,细胞不久死亡。表明高强度活性氧突增会导致细胞的死亡;对2种互作体系中可清除活性氧的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可知,接种后第2天活性氧突增的主要成分是H2O2,接种后第6天活性氧突增的主要成分是O2.-。【结论】H2O2是HR发生的主要信号物,超氧阴离子O2-.等在细胞死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信号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时 ,常表现出一系列的防卫反应 :活性氧的释放、防卫基因的表达、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Re sponse,HR)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Ac quiredResistance,SAR)等。许多研究表明 ,这些反应是由于在植物体受病原菌侵染后 ,体内产生一些信号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诱发以上反应的产生。早在60年代 ,Ross就假设植物体内存在一种能诱发SAR的系统性信号。80年代 ,Dean和Kue进一步证实了这个假设。近年来对植物抗病反应中信号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