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科双股双节RNA病毒属,无囊膜,单层衣壳,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55~60nm。IBDV分为2个血清型,血清工型对鸡有致病性,而血清Ⅱ型无致病性。IBDV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等淋巴组织,破坏B淋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霉(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IBDV 在分类学上属双链 RNA病毒。可分为血清Ⅰ、Ⅱ两个型。两型 IBDV的结构和特性有明显的差异。近年来报道有不少经 IBD 免疫过的鸡群仍频繁发生 IBD,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青年鸡的一种以免疫抑制为特征的疾病,它能引起法氏囊的严重病变。这种病是由双股双片段RNA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是双股RNA病毒科的一个成员。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途径主要是用减毒或灭活苗免疫鸡群。在美国和欧洲认为法氏囊病毒有两种血清型,但只有血清I型病毒用于制备商品性疫苗,血清Ⅱ型病毒无致病性。最近有报道,从患有法氏囊病且有高水平抗体的鸡中分离出一株血清I型法氏囊病病毒,这一株病毒是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株。有人认为具有不同抗原性的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是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BID)是由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3~12周龄的雏鸡、青年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原主要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6.
王超  陶群 《兽医导刊》2016,(4):202-20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双节RNA病毒科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法氏囊、肾等器官,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三大疾病之一,给我国的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雏鸡和育成鸡.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由双股RNA组成,无囊膜,淋巴组织、法氏囊为病毒攻击的主要器官.该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给养鸡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琼脂扩散试验以及易感雏鸡接种等.介绍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腔上囊炎,是由双股RNA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病鸡精神不振、厌食、腹泻、高度虚弱和免疫抑制。病理变化为腔上囊肿大、肌肉出血、肾脏损伤等特征。发病后常呈尖峰死亡,一般在发病的第3~4天出现死亡,5~7d达到死亡高峰,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以后逐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幼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IBDV属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IBDV倾向于侵袭活跃的分离细胞,在鸡体内,主要侵害中枢免疫器官一法氏囊中的前体B细胞,使其发生凋亡和坏死,进而使成熟B细胞减少,导致免疫抑制,从而降低机体对其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双股RNA病毒科)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新疫区,其流行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尖峰式的死亡曲线或全群迅速康复.在老疫区,则表现为症状不明显的混合型疾病.本病尤以3-6周龄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高,发生本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对正确诊断、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十分重要。本文将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常用的检测技术进行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3-10周龄的雏鸡、青年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原主要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导致感染鸡对其他致病因子的感染性增加并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其发病率高达70%-100%,死亡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实验从山西省不同地区疑似法氏囊病鸡中分离到法氏囊病毒,经鸡胚培养繁殖、电镜观察、提取RNA、设计引物、c DNA的PCR扩增、电泳、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比对,最后鉴定其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本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15.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以破坏幼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溶淋巴细胞性传染病,是世界各地危害养鸡业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目前该病有两个血清型,血清1型和2型,研究表明法氏囊血清1型有致病力,法氏囊血清2型没有致病力。该病最早是1957年在美国发生,我国在  相似文献   

16.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感染率和死亡率高,鸡场一旦感染发病,以后每批雏鸡均可感染发病。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由于这种病毒对大多数消毒液和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场反复发生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韩志辉,贾秉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分为血清Ⅰ型和Ⅱ型。只有血清Ⅰ型病毒有致病性,并可引起免疫抑制。而血清Ⅰ型1BDV出现抗原变异,目前确定有6个亚型,...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蚀的靶器官是法氏囊,破坏了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并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可诱发多种疫苗(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失败,同时增加了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易感性,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如:死亡率和淘汰率的增加、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商品肉鸡的增重减少、多种疫苗的免疫失败、增加了饲养的成本。1病原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IBDV病毒粒子为二十面立体对称的球…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传染病.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股RNA病毒科禽双股RNA病毒属,又叫双股双节RNA病毒.该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造成免疫抑制,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使鸡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SPF鸡及鸡胚,从吉林某鸡场病死鸡的法氏囊组织到一株超强毒株(J20株)。此病毒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可以被IBDV标准阳性血清检出IBDV抗原。通过对J2001分离毒株进行回归实验,测定病毒效价EID50达10^6/0.2ml,发病率为100%,死亡达70%;病毒理化特性试验,电镜观察等证实J20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