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副猪嗜血杆菌(HPS)被称为猪蓝耳病(PRRS)的影子病,但极少有文献报道二者之间相关性的确切数据。为了解同一猪只PRRSV与HPS感染的相关性,遂对江苏省农科院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中心2017年5-8月份临床接诊的32份猪样品同时进行PRRSV和HPS的检测。结果显示:32份样品的PRRSV病原阳性率为37.5%(12/32),HPS检出率为28.1%(9/32),二者共同感染率为58.3%(7/12),即58.3%的PRRSV感染猪分离到HPS,而只有10%的未感染PRRSV猪分离到了HPS,同时,77.8%分离到HPS的样品为PRRSV病原阳性,检测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HPS)被称为猪蓝耳病(PRRS)的影子病是"实至名归",为江苏省PRRS和HPS的防控提供了流行病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在已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HPS)、多杀性巴氏杆菌(Pm)、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扩增条件的优化,利用一次PCR反应可同时扩增出APP的256 bp、Pm的457 bp、HPS的822 bp的特异性片段,建立了HPS、Pm、APP的多重PCR实验室诊断方法。该复合PCR可检测60 pg的HPS、120 pg的Pm、50 pg的APP。利用该方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阳性猪体内分离到的39株细菌,结果显示HPS、Pm、APP分别为12、16、2株,对39份病料的检测与常规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一致,可见该方法适用于HPS、APP、Pm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菌学检测方法和PCR技术对来自四川省遂宁市某规模化养猪场疑似副猪嗜血杆菌(HPS)感染的发病猪只肺脏等病料进行了HPS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出1株疑似HPS的细菌,经形态学、染色及培养特性检测、生化试验、血清型试验16 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4型HPS.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HPS分离株均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对辽宁某猪场发生的一例关节肿大、呼吸困难、皮肤发紫等临床症状并死亡的仔猪进行临床剖检观察、采集新鲜病料在实验室开展细菌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鉴定及PCR检测,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该病例为经典猪蓝耳病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进一步对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头孢噻呋、羧苄西林、头孢唑啉、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该例病例的诊断与检测结果为该场有针对性防控蓝耳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PRRSV感染猪体内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方法和PCR技术,对来自安徽肥西、庐江、肥东、定远、桐城5个地区猪场检测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阳性的肺脏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分离及其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49份病料中分离鉴定出7株Pm,且均属于A型,分离率为14.3%,高于其他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的检出率。表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患猪继发或混合感染Pm的比率较高,而且A型Pm是安徽省感染猪群中的主要血清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副猪嗜血杆菌病在贵州对猪群的危害和流行规律、进一步开展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副猪嗜血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研究。根据副猪嗜血杆菌(HPS)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通过优化组合试验,对贵州省分离的HPS进行PCR扩增,扩增出长为650bp的目的基因片段,而大肠埃希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扩增结果为阴性。采用该方法对贵州发病猪群中350头疑似病例进行PCR检测,检出率为8%~49%。该方法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山东省莱西市某猪场送检病猪的发病原因,并调查猪群主要疫病抗体水平以便为猪场疫病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试验采集送检病猪病料,综合运用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和病毒核酸检测等技术进行确诊;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使用ELISA检测试剂盒对猪群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蓝耳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4种主要病原进行检测,分析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送检病料经TSA培养基分离培养可见针尖状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阴性杆菌,生化试验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该分离细菌对大观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噻肟极度敏感;猪群中PRRSV和PCV-2为阳性,未检测出其他病毒;同场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偏低需加强免疫,猪蓝耳病抗体水平不稳定,存在野毒感染风险。说明送检病例为PRRSV、PCV-2和副猪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同场猪群需注意加强猪瘟免疫和猪蓝耳病抗体监测。  相似文献   

8.
副猪嗜血杆菌OMP P2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测定,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PCR方法,用于检测副猪嗜血杆菌(HPS)OMP P2基因。PCR扩增片段大小为1 080 bp左右,最小检测量为1 000个HPS。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肠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无特异性反应。用该法检测人工感染猪的肺脏、心脏和肾脏抽提的DNA,结果为阳性;检测肝脏、脾脏、脑组织样品抽提的DNA,结果为阴性。用该法检测人工感染发病仔猪及自然感染仔猪肺组织,并结合细菌分离培养,证明以肺脏组织为病料,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再用PCR法鉴定分离菌体,可有效地用于HPS的特异诊断。检测116份来自发病猪场的患病仔猪肺脏病料,其中有110份为阳性,与16S rRNA PCR检测结果一致,表明HPS所致发的Glsser's病已在我国广泛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规模化猪场中仔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的流行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情况。本试验于2022—2023年采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规模化猪场中患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仔猪鼻拭子、关节液、胸腔积液、肺脏等病料,共计283份。采用细菌分离鉴定、PCR方法对采集的病料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小鼠试验验证分离株的致病性,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简称K-B法)检测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对临床中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结果显示:从采集的283份病料中分离到128株副猪嗜血杆菌,通过致病试验显示,91株副猪嗜血杆菌能引起小鼠不同程度发病与死亡,为致病性菌株;分离的91株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6种药物的耐药率为85.7%以上,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为3.3%~25.3%,本研究为该地区仔猪副猪嗜血杆菌合理用药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采自佛山市某猪场送检的病死猪心脏、肝脏和肺脏等病料,分离出一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HPS)的细菌。经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鉴定、生化试验、PCR检测,显示该细菌为HPS。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株对四环素、氧氟沙星等高敏;对苯唑西林和磺胺甲噁唑耐药性,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HPS分离株具有较强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细菌分离的方法,结合PCR检测,生化鉴定,对广东地区2007年9月~2008年9月37个患病猪场送检的372份病料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率达24.00%,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场阳性率达40.54%,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广东地区已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12.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君  薛国聪  张万里 《养猪》2012,(2):113-114
副猪嗜血杆菌病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是猪饲养过程中常发病之一。该病的发生常常是HPS与其它细菌或病毒协同作用而致,多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炎造成跛行和高热为主要特征。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以继发或并发感染形式出现,使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20,(3)
为了解山东省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情况,采用临床剖检、细菌分离鉴定和PCR检测的方法对20家规模化猪场疑似发病猪进行检测;最终分离鉴定到7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率为35%。对分离的副嗜血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存在严重的耐药性。调查显示,副猪嗜血杆菌在山东省规模化猪场广泛流行,并且普遍存在与猪萎缩性鼻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某规模化猪场引发呼吸道症状的病原,继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对采集的血清和肺脏样品进行常见呼吸道病原的抗体和抗原检测以及细菌的分离和分型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抗体阳性率为60.0%(45/75),猪圆环病毒2型(PCV2)抗体阳性率为98.67%(74/75),猪瘟(CSFV)抗体阳性率为97.33%(73/75)。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PRRSV阳性率为36.0%(9/25),PCV2和CSFV均为阴性。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菌符合副猪嗜血杆菌(HPS)和猪链球菌(SS)的形态特征。病原分型鉴定结果显示:感染病原为高致病性PRRSV(HP-PRRSV)和NADC30-like PRRSV;HPS为血清12型,SS为血清9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HPS对多西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呋较为敏感,SS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呋、头孢氨苄较为敏感。结果表明,该猪场疫情由HPPRRSV和NADC30-like PRRSV毒株及HPS-12型和SS-9型混合感染所致。因该猪场免疫的PRRSV CH-1R经典毒株疫苗与分...  相似文献   

15.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猪的以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传染病。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引进国外种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我国猪场的病发率逐年上升。HPS血清型复杂,目前已知15个血清型,但各国各地流行的血清型不尽相同,且各型之问缺乏交叉保护,因此分离HPS地方菌株,了解其流行血清型,对地区预防和控制HPS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由于HPS对培养条件较为苛刻,临床病料分离培养HPS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分离HPS报道不多,本文对广东地区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病料分离并鉴定了3株副猪嗜血杆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娟  李潇  何菊  罗元宇  陈志 《北方牧业》2021,(16):22-23
近年来,在CSFV、PRRSV、PCV2等免疫抑制性"底色病"的作用下,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感染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也称革拉瑟氏病)的流行和致病不断加重,呈全球性分布.目前,HPS是哺乳和保育仔猪感染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感染后常引起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全身感染性疾病.HPS对抗生素已耐药,免疫疫苗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成为了预防控制HPS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HPS地方性流行特征明显,且血清型复杂,感染HPS后的猪群很难治愈.本文主要从HPS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及耐药现状等方面进行概况,以期为更好地了解HPS及其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林安 《猪业科学》2017,34(2):98-100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感染发病的猪出现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该病的致病菌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一种常在细菌,也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1日龄健康仔猪的鼻腔及支气管的分泌物中就可以分离到HPS,患病的猪肺部也可以分离到,但是健康猪肺部分离不到该菌。该菌属于巴斯德氏菌科,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杆菌、不具有运动性,为多形态、非溶血性和NAD(V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镇江地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流行情况与耐药性情况,本试验采集患病仔猪的肺脏、肝脏、关节渗出液等病料组织85份,采用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培养特征鉴定、PCR鉴定等方法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鉴定,采用PCR法和K-B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结果显示,从85份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48株副猪嗜血杆菌;48株副猪嗜血杆菌具有7种血清型,其中,血清5型和12型为流行的主要优势血清型,分别占分离菌株的25.0%和31.3%; 48株副猪嗜血杆菌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等9种药物耐药率在50.0%~100.0%之间,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在12.5%~25.0%之间。说明该地区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流行情况复杂,且耐药性严重。本试验为该地区的副猪嗜血杆菌防控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一种存在于上呼吸道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泽氏病。本文通过对丹阳市某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猪进行病理剖检、病原分离、显微镜检查、生化实验和PCR检测,最终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并针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四川遂宁某养猪场送检病猪2只,通过临床解剖、细菌分离鉴定、PCR、RT-PCR等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综合判定为猪瘟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并从发病猪体内成功分离到一株副猪嗜血杆菌.采用K-b法检测副猪嗜血杆菌分离菌株对28种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株耐药性比较严重,仅对复达欣、头孢肤肟、左旋氧氟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