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镜观察泥螺的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其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卵群大小与怀卵量呈幂函数关系,即卵群体积越大,其所含卵子数量越多。泥螺胚胎平均直径为210μm,根据泥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泥螺从受精卵发育成稚贝这一过程划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幼虫发育、浮游面盘幼虫阶段和附着变态阶段6个阶段16个时期。受精卵排出后50 min开始卵裂,约23 h达到囊胚期;排出后31 h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排出后38 h 25 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卵排出后115 h 30 min最终变态为稚贝。通过观察发现,在泥螺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如何使泥螺胚胎快速摆脱胶质膜以及适合的孵化温度设置是影响泥螺孵化成功率和孵化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泥螺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纵肋织纹螺苗种繁育技术,2016年利用25 kg亲螺进行了纵肋织纹螺人工育苗试验,并对纵肋织纹螺的繁殖习性、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纵肋织纹螺为雌雄同体,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卵囊黏附于固着物表面。纵肋织纹螺的卵囊呈圆片形状,直径2~4 mm,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8~40粒,在水温20~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6~8 d发育成为面盘幼虫。面盘幼虫经18~24 d培育,变态成稚螺。试验共培育出平均壳高4.6 mm的纵肋织纹螺苗种1 060万粒。  相似文献   

3.
邱郁春  李月琴 《海洋渔业》1987,9(5):217-218
<正> 泥螺Bullacta,exarata(Philippi)为太平洋西岸沿海和咸淡水特产的种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量很多,具有食用价值,是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它栖息于潮间带的中、下带潮区,含沙泥或泥沙质的海滩上,泥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5、6月份性成熟,其交尾繁殖时间较长。上海地区泥螺繁殖期为4月底至11月初,产卵盛期为7、8月份。  相似文献   

4.
石磺繁殖生物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沈和定 《水产学报》2006,30(6):753-760
用实验室小型试验、贝类育苗场生产性试验和自然群体实地观察的方法,结合养殖池塘内石磺(Onchidium sp.)繁殖习性跟踪观察,2年内研究了沪浙地区石磺的繁殖季节,繁殖方式,繁殖力,受精卵的发育孵化,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胚胎停止发育现象,幼虫发育及变态前形态变化,对石磺繁殖生物学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石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异体交配,体长5 cm体重10 g以上的个体为繁殖的主要群体,其生物学最小型为体长3.1 cm和体重3.5 g;交配期多在气温22 ℃以上的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6~8月为繁殖盛期。产卵前经过5~10 h的求爱和1~5 h的交配过程,交配后15 d左右产出受精卵,多在大潮日至小潮日期间3~5 d内的晚间产卵;繁殖期具有6个明显的产卵高峰。卵群表面积15~30 cm2,每平方厘米卵群含卵子2 650±300个,每个卵群含卵子4.4~8.0万粒。水里与潮湿环境中卵群孵化率没有明显差异;26~35 ℃的水温下,卵群孵化时间10~14 d,水温23 ℃以下石磺胚胎出现停止发育的现象。适合卵群孵化的海水盐度为6~20,孵化出膜2~3 d后的面盘幼虫开始摄食单胞藻。自由生活面盘幼虫经23 d培育后出现明显的革质膜;变态后的幼体可能存在不断蜕去革质膜的过程,面盘幼虫的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瘤背石磺滩涂生态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6~10月,在长江口北支崇明沿岸的芦苇滩涂上进行了瘤背石磺生态繁殖的实验,观察了瘤背石磺繁殖期的性腺发育、交配与产卵、生殖性能、胚胎与幼体发育和繁殖期的其它生态习性。结果表明:(1)瘤背石磺的性腺发育可以初步分为四期,7~8月份亲本石磺的性腺发育主要处于Ⅲ期和Ⅳ期,9~10月份亲本石磺的性腺主要处于Ⅱ期和Ⅲ期,5g以下的当年繁殖个体性腺发育均处于Ⅰ期;(2)实验区的瘤背石磺多为两个体间的交配,夜间和白天均可见交配个体,7~8月初为交配盛期,9月中旬后很少见交配个体。实验区的瘤背石磺有3个产卵高峰期,最后一个产卵高峰期的产卵量(8月28~29日)远低于前两个产卵高峰期,单只瘤背石磺每次所产卵块面积为10~40 cm2之间,平均每次产卵量为(10.14±3.56)×104cell/只亲本石磺,单个受精卵湿重为(8.95±0.55)μg,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2.50±3.63)%;(3)实验区瘤背石磺胚胎发育时间为4~10 d,孵化的面盘幼虫10 d后可以顺利发育到匍匐幼虫阶段,匍匐幼虫经过15 d左右可以发育成0.2 g左右的幼体石磺,但是成活率极低,其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不详。  相似文献   

6.
水温对石磺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沈和定 《水产学报》2005,29(6):776-782
通过实验室研究,对石磺(Onchidium sp.)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了不同水温下石磺胚胎发育的速度,探讨了膜内面盘幼虫孵化出膜的主要条件。结果表明:石磺的胚胎发育过程类似于肺螺亚纲其他贝类,行体内受精,刚产出的卵为受精卵,细胞未进行分裂,卵裂从卵产出体外开始,分别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担轮幼虫期,膜内面盘幼虫期,经过孵化期孵化出膜为自由生活的面盘幼虫期。对各阶段幼体的大小、形状、内部器官等特征以及发育变态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显微观察和描述。26℃,28℃,30℃3个水温组中,从受精卵到膜内面盘幼虫孵化出膜分别需要300h,290h,288h;发现影响幼虫孵化出膜的主要因素是水温和海水的刺激作用;繁殖盛期卵群工厂化水泥池自然水温孵化时间为10~14d。并报道了水温低于23℃时石磺胚胎停止发育现象。  相似文献   

7.
长竹蛏室内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竹蛏的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人工育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贝经暂养可促进性成熟;幼虫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较广;变态附着期的培育需降低光照度,培育时未降低光照度的幼虫,附着时间延长,存活率低;幼虫长至约240μm时变态附着,附着量在(0.6~10)×106粒/m2,其繁殖盛期为6~8月份。  相似文献   

8.
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钝缀锦蛤(Tapes conspersus)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和幼虫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钝缀锦蛤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繁殖期在每年10月至翌年3月,繁殖盛期为3月、10月和11月(水温20.3~24.6℃),分批产卵。8月肥满度最高,为33.43%;4月最低,为18.31%。钝缀锦蛤卵径为70~80μm;在水温24~26℃、盐度28~32条件下,受精卵经16 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初孵D形幼虫大小为90~110μm,浮游幼虫经7~8 d培育进入附着变态期,此时壳长为210~230μm,再经4~5 d发育变态为稚贝。本研究为钝缀锦蛤的人工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2015~2017年连续3年进行大竹蛏人工繁育试验与生产,累计培育出平均壳长3~6.1 mm蛏苗1.62亿粒,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繁殖习性及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竹蛏卵子分批成熟,多次产卵。在水温18~25℃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2~35h发育为D型幼虫,D型幼虫经6~10d培育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4~25μm,成活率66.9%~73.3%。以细沙为附着基进行稚贝培育和中间育成,成活率可达53.5%~77.3%,日生长量150~166μm。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8~29℃、盐度24~25条件下,研究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选育系的早期发育及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受精卵经50 min发育至卵裂,经22~24 h发育至D形幼虫,经11 d发育至眼点幼虫并出现足,进入附着变态阶段。选育系的胚胎发育时间和浮游幼虫前期壳长、壳高与对照系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幼虫后期及至附着变态阶段,选育系与对照系的壳长和壳高差异显著(P0.05)。选育系的附着变态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系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且优势明显。本研究表明,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发育前期缓慢,幼虫后期、稚贝期生长迅速;壳长和壳高的生长速度不同步,幼虫前期壳长生长快于壳高,后期壳高生长快于壳长,并于第28~30天时壳高超过壳长。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在幼虫和稚贝阶段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及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11.
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山东莱州湾海域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胚胎及幼虫发育。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小刀蛏性别可通过性腺颜色区分,雌性为白色,雄性为黄色;1个生殖周期为1年,性腺发育经历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阶段;莱州湾繁殖期为6月中旬–7月上旬。小刀蛏受精卵卵径为50–55 μm,在水温26℃、盐度28的条件下,经24 h发育至D形幼虫,10 d后幼虫发育变态为稚贝。对莱州湾小刀蛏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可为该海域小刀蛏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山东莱州湾海域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胚胎及幼虫发育。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小刀蛏性别可通过性腺颜色区分,雌性为白色,雄性为黄色;1个生殖周期为1年,性腺发育经历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阶段;莱州湾繁殖期为6月中旬–7月上旬。小刀蛏受精卵卵径为50–55μm,在水温26℃、盐度28的条件下,经24 h发育至D形幼虫,10 d后幼虫发育变态为稚贝。对莱州湾小刀蛏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可为该海域小刀蛏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菲律宾蛤仔的受精卵孵化、蛤苗培育至成贝生长等阶段的发育生长速度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系统地记述了菲律宾蛤仔的胚胎发育、浮游幼虫培育、幼苗至成贝诸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生长特点以及亲蛤的繁殖能力。经1978—81年三年暂养试验表明,9月底将亲蛤暂养于池塘内并适当地控制生态条件,能使亲蛤的性腺保持三个月不排放精卵,从而可延长繁殖期,做到有计划地分批催产和育苗。1至3龄亲蛤都能繁殖后代,但以3龄亲蛤为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斧文蛤(Meretrix lamarkii Deshayes)的繁殖规律和胚胎发育过程,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每月采集样品,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浙南海区移养的斧文蛤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性成熟率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室内人工育苗试验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斧文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雌雄性比约为1:1,性腺发育时间基本同步,均始于2月,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发育,大部分个体在6月至7月发育成熟,7月下旬至8月底是繁殖盛期,可用阴干加流水刺激方法诱导其排放精卵,受精卵在水温29℃、盐度28、p H 7.8~8.5条件下,经16~20 h孵化成D形幼虫,壳长为100~110μm,浮游幼虫经5~6 d培育进入匍匐幼虫期,壳长约200μm,最后发育变态为稚贝。本研究为斧文蛤的人工繁育、养殖开发以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陈远 《水产科学》2005,24(6):53-54
(接上期)5 幼虫培养及管理5.1 浮游幼虫(“D”形幼虫)培养 水温25℃时受精卵约需20h(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壳长达90~100μm时,将孵化池的幼虫充气、搅匀、取样、定量后,按培育密度选育到培育池内。根据上浮幼虫的密集程度,可采取撇取、网捞和虹吸  相似文献   

16.
宽壳全海笋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进行了宽壳全海笋繁殖的初步观察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观察,揭示了宽壳全海笋繁殖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筛选出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采苗的适宜环境条件.在浙南沿海,宽壳全海笋的自然繁殖时间是每年的4-6月份,水温为18~22 ℃.壳长6 cm以上的雌性成熟个体1次产卵可超过2 000万颗,成熟卵的卵径约50 μm.受精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盐度21~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6 ℃,而盐度范围为16~26;幼虫前期培育的最适宜饵料为球等鞭金藻;经26~50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变态附着最适宜的基质为泥底质.2005年度,在面积120 m2水池中,培育出宽壳全海笋稚贝数量6 100万颗,单位面积出苗量5.08×105 grain/m2,平均壳长1.43 mm.  相似文献   

17.
pH对西施舌受精卵与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pH对西施舌(Coelornactra antiquata)受精卵的孵化与面盘幼虫生长发育及附着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西施舌受精卵孵化成担轮幼虫的最适pH为7.0~8.5;从担轮幼虫发育成直线铰合幼虫的最适pH为7.5~8.5。在pH8.0~8.2面盘幼虫生长较快,日平均壳长增长15.0~16.5μm。在水温26.4&#177;0.45℃,盐度25.50,pH8.0—8.2的条件下,平均壳长196μm的西施舌壳顶面盘幼虫经72h培育,幼虫附着变态率为51.66%~53.00%。  相似文献   

18.
彩鲫的仔鱼发育观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环境温度下采取自然授精方式获得彩鲫的受精卵,通过采用双筒解剖镜观察胚胎发育和仔鱼前期发育,结合数码显微系统对其发育过程进行拍照,并对彩鲫胚胎期、仔鱼前期的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根据形态生理变化特征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划分为6个期,分别描述了其各阶段的发育特征和生理意义。在17~24℃条件下整个发育过程需60~72h。初孵仔鱼全长4.4mm,在出膜后2~10d各器官发育与成鱼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研究了海月水母的排精诱导因素、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结果显示,长光照(14 L:10 D)、饥饿、机械损伤等因素能有效诱导性成熟的海月水母排精;海月水母体内受精过程为:雌性海月水母伞缘触手将雄性排出的精子细丝收集到伞缘的食物囊处,通过口腕进入口腕基沟,先后经胃口腕沟、胃循环沟等水管系统到达卵巢,精子与成熟卵子结合完成受精;海月水母受精卵为球形,卵径150 μm左右,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卵裂期、囊胚形成期、囊胚期、原肠胚形成期、原肠胚期及浮浪幼虫期6个时期。受精卵在22±1℃的水温下,经29 h 20 min发育为浮浪幼虫,经过73 h 20 min发育为四触手螅状体。海月水母体内受精,胚胎体内发育的繁殖模式有利于幼体的存活,这或许是其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紫蛤的人工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繁殖季节对中国紫蛤Hiatuala chinensis亲贝进行营养强化培育可促使性腺在1周内成熟并自然排放精卵.在水温26.0~28.0℃条件下,卵子受精约30 min出现第一极体,1 h后进行第一次分裂发育至2细胞,5 h后发育至囊胚期,12 h后发育至担轮幼虫期,19 h发育至D形幼虫.D形幼虫培育密度控制在1 ind · mL-1,采用不同饵料种类进行培育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一直投喂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效果最差,幼虫发育至第7天陆续死亡;D形幼虫初期投喂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饵料,从壳顶幼虫期开始混合投喂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幼虫发育正常,壳长平均增长10 μm · d-1,幼虫培育17 d后开始进入附着变态阶段,从附着变态的稚贝开始,培育50 d,幼贝平均壳长可达4 625 μm,壳长平均增长87.5 μm · 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