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眼果皮干燥前后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与GC-MS联用技术对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果皮干燥前后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鲜果皮中共鉴定出35种成分,相对含量前5位的有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35.44%)、3-甲基-2-丁烯-1-醇(26.14%)、ɑ-古芸烯(11.33%)、δ-榄香烯(4.54%)、角鲨烯(6.29%);干燥后果皮中共鉴定出34种成分,相对含量前5位的有ɑ-古芸烯(24.54%)、3-甲基-2-丁烯-1-醇(17.21%)、棕榈酸(8.07%)、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5.55%)、δ-榄香烯(4.15%)。龙眼果皮干燥前后共有成分有13种,但含量不同。独有成分新鲜组22种,干燥组21种。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萃取高良姜及大良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药材共检测出128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从高良姜中检测到61个峰,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52%,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α-松油醇、塞瑟尔烯、1-石竹烯、β-蒎烯、2-茨酮等。从大良姜中检测到67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8.29%,主要成分有β-倍半水芹烯、正十五烷、(E)-β-金合欢烯、1-石竹烯等。高良姜和大良姜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秃叶黄檗新鲜果实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组成及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秃叶黄檗新鲜果实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和富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秃叶黄檗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占秃叶黄檗新鲜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99.95%,其中β-月桂烯(66.9%)、β-榄香烯(14.5%)、大根香叶烯D(6.8%)为主要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软枝乌榄果实中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主要组分有α-水芹烯(27.65%)、β-石竹烯(20.36%)、D-柠檬烯(17.97%)、α-蒎烯(11.84%)和γ-榄香烯(4.18%)等。对挥发性成分的香味进行分析可知,软枝乌榄共涵盖22种香型,其中松柏香、柑橘香和木香等载荷较大。本研究报道了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香韵构成,可为中国乌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食用菊花花朵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5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类、酯类、醇类,还有少量酸、杂环类和烷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α-蒎烯、β-月桂烯、α-松油烯、β-蒎烯、γ-松油烯等,相对含量分别为74.04%、5.24%、3.96%、3.44%、2.01%,共占总相对含量的88.69%。  相似文献   

6.
用超临界CO2流体和GC-MS技术萃取及鉴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并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腊梅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稠环芳烃、烷烃、醇、烯、酚、酯和少量脂肪酸.其中醇相对含量占37.75%、烷烃相对含量占28.58%、烯烃相对含量占11.15%、稠环芳烃萘占10.23%、酯相对含量占4.31%,酚相对含量占2.84%,脂肪酸相对含量占0.47%.包括叶绿醇(36.16%)、十四烷(10.1%)、十五烷(2.95%)、2,7,10-三甲基十二烷(8.93%)、植烷(3.14%)、环扁桃酯(1.22%)、2,4-二叔丁基苯酚(2.84%)、β-波旁烯(3.16%)、石竹烯(2.43%)、β-榄香烯(1.69%))、萘(10.23%)和肉豆蔻酸(O.47%)等成分.抑菌实验表明,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上述结果显示腊梅叶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同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挥发性赋香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的挥发性赋香成分,用固相微萃取法富集黄花蒿种子的赋香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组成.结果:从8个不同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的挥发性赋香成分中鉴定出13个相对百分含量大于0.50%的共有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90.00%左右.其中(3E,5E)-2,6-二甲基-3,5,7-辛三烯-2-醇(26.17%~29.10%)、β-芳樟醇(13.26%~14.05%)、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32.30%~33.47%)是各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可见,不同采收部位黄花蒿种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固相微萃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 MS)提取方法,分析了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共鉴定了65种化学成分。其中针叶中分离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占峰面积99.78%,主要成分为α 蒎烯、莰烯、左旋乙酸冰片酯;枝条中分离鉴定出50种挥发性成分,占峰面积的99.93%,主要成分为α 蒎烯、a 水芹烯、莰烯、1 甲基 5 (1 1 甲基乙烯基) 环己烯、石竹烯。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的挥发物质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9.
野棉花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野棉花根中的药效成分,为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与水蒸气蒸馏法(DSE)提取、测定野棉花根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SPME法提取分离出63个化学成分,鉴定出53个化学成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7.52%,其中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醇和3-辛酮等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13.69%、11.34%、9.20%和6.37%。DSE法提取分离出18个成分,鉴定出13个成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80.67%,其中豆甾-4-烯-3-酮、α-蒎烯、甲氧基-苯基-肟、柠檬烯、豆甾醇等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32.09%、13.14%、5.00%、3.68%%和3.32%。这些成分具有杀虫、防腐、抑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未见相同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花朵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四照花的花朵中共鉴定出41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包括烯类、酯类、醇类,还有少量酸、杂环类和烷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4-甲基庚烷等15种,占总相对含量的86.83%。单萜类化合物是各类精油的主要成分,研究结果为该品种的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不同香型烟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河南省内乡和卢氏C3F烟叶为材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河南省不同香型烟叶挥发性香气成分及其含量特点。结果表明,2种不同香型的烟叶挥发性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从具有典型浓香型香味风格的内乡C3F烟叶中鉴定出挥发性香气成分69种,合计含量为436.26μg/g;其中独有成分17种,主要有3-甲基-2-(2-戊烯基)-环戊醇、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醇、4(14),11-桉叶二烯、植醇等。从具有清香型香味风格特点的卢氏C3F烟叶中鉴定出挥发性香气成分72种,合计含量为382.55μg/g;其中独有成分20种,主要有甲基庚烯酮、(E,E)-2,4-庚二烯醛、4-甲基-苯甲醛、反-Z-α-红没药烯环氧化物、长叶烯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采集海南地区白胡椒粉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对其风味成分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6种化合物,分别为3-蒈烯(20.37%)、石竹烯(19.81%)、柠檬烯(14.36%)、β-蒎烯(9.10%)、γ-萜品烯(8.18%)、α-水芹烯(6.70%)、α-蒎烯(3.60%)、δ-榄香烯(3.22%)、罗勒烯(1.97%)、可巴烯(1.76%)、异松油烯(1.63%)、α-石竹烯(1.46%)和δ-杜松萜烯(1.07%)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马蔺[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Fisch.) Koidz.]不同花期的挥发性成分,探索其挥发性成分的释放规律,为花香机理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花蕾期、盛花期、衰败期的马蔺花朵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3个时期共检测出69种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释放量呈递增趋势,物质种类以酮类、烯烃类、醛类为主,其次为醇类、酯类,而烷烃类、苯环类、含氮化合物含量较少。花蕾期的主要成分是己醛、环己酮、甲基庚烯酮、β-鸢尾酮,盛花期的主要成分是己醛、(-)-β-蒎烯、甲基庚烯酮,衰败期的主要成分是(-)-β-蒎烯、甲基庚烯酮、己醛、苯乙醇、环己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3-甲基庚烷、甲基庚烯酮、(-)-β-蒎烯、正己酸乙酯、2-蒎烯、3-蒈烯、芳樟醇、苯乙醇、癸酸乙酯、β-鸢尾酮是马蔺不同花期的差异挥发性成分。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表明:2-甲氧基-3-仲丁基吡嗪、正己酸乙酯、芳樟醇、壬醛、己醛、反式-2-壬烯醛是马蔺的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4.
紫丁香鲜花香气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固相微萃取吸附采集紫丁香Syringa oblata鲜花的香气成分,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对紫丁香鲜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鉴定出大香叶烯-D(22.37%)、β-波旁烯(15.97%)、苯甲醛(11.03%)、β-石竹烯(7.56%)、β-古芹烯(3.43%)、芳樟醇(3.18%)、丁香醛B(2.99%)、α-胡椒烯(2.70%)、β-苯乙醇(2.39%)、苯乙醛(1.99%)、苯甲醇(1.89%)、丁香醇B(1.87%)、α-愈创木烯(1.49%)、丁香醛A(1.46%)、α-蒎烯(1.39%)、丁香醇A(1.03%)、α-草烯(1.03%)等48种化合物。其中所含的4个丁香醇异构体和2个丁香醛异构体是紫丁香鲜花的特征香气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是一种可用于鲜花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的简单可行的分析方法。图1表1参10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余甘子精油,选择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甲醇添加量为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得出影响精油得率的大小次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甲醇添加量,优选出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3 h,甲醇添加量10 mL.在这个最佳条件下试验,余甘子精油得率为2.5%(w/w).采用DPPH自由基体系和亚油酸过氧化体系测定余甘子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并运用GC-MS法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余甘子精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优于维生素E和合成抗氧化剂BHA,抑制亚油酸过氧化的能力优于维生素E;从该精油中鉴定出了30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β-波旁烯(30.15%)、丁香酚(8.25%)、β-丁香烯(8.56%)、二十四醇(14.42%)及十七烷醇(2.92%),初步推断甲基丁香酚、β-丁香烯、β-波旁烯为主要的抗氧化成分.余甘子精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望开发成为天然食品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花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分布状况。[方法]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其组成。[结果]从花托中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其中β-榄香烯(21.07%)、石竹烯(30.78%)和大牻牛儿烯D(15.41%)为主要成分;从花瓣中共鉴定出2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乙酸丁酯(62.56%)、乙酸乙酯(6.36%)、2,4-二异酸甲苯酯(4.67%)、2,4-二甲基-5-甲酰基-3-腈吡咯(4.04%)和2-甲基-丙酸乙酯(4.13%);从花丝中共鉴定出1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甲基-1-丙醇(28.43%)、乙酸丁酯(20.93%)、2,4-二异酸甲苯酯(18.58%)和2,4-二甲基-5-甲酰基-3-腈吡咯(16.29%)。[结论]云南含笑花中的药效成分主要分布在花托,赋香成分则主要分布在花瓣和花丝。  相似文献   

17.
刘剑  刘纳纳  杨虹傑  杨敬国  满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284-19286
[目的]分析刺楸[Kalopanaxseptemlobus(Thunb.)Koidz.]树根和根皮中挥发性成分,以期为刺楸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刺楸根和根皮中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分析确定各组分的名称及其相对含量。[结果]从刺楸树根和根皮中分别鉴定出81种和76种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47%和96.17%,其主要成分均为γ-榄香烯、反式-β-金合欢烯、α-愈创烯和2-(1-甲基乙基)-5-甲基-苯酚等,且在2种材料中的相对含量差异不大。[结论]该试验确定了刺楸根和根皮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为开发刺楸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邹传宗  李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181-183,199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温郁金挥发油的产率及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共水蒸馏法和乙醚提取法提取温郁金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挥发油成分,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水蒸馏法出油率为2.91%,乙醚提取法出油率为1.68%.从共水蒸馏法和乙醚提取法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6和40种成分,共水蒸馏法所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莪术烯、β-榄香烯酮、5-羟基-3-甲基-1-茚酮等,乙醚提取法所提挥发油主要成分有β-榄香烯、(+)-香橙烯、异龙脑等.[结论]2种方法以共水蒸馏法产率更高,乙醚提取法挥发油色泽更佳;2种方法中挥发油成分的主要类型均为萜类,其中乙醚提取法萜类含量更高,达到85%,其共有成分为20种,主要为β-榄香烯、异龙脑、β-榄香烯酮、桉油烯醇、β-瑟林烯、吉马酮等,但在含量上有一定差异,为温郁金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3-18774,18776
[目的]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柳蒿芽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柳蒿芽挥发性物质中共分离出了69种成分,其中62种成分被鉴定清楚,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β-月桂烯(7.60%)、(顺)-1,8-萜二醇内醚(9.29%)、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7.02%)、(S)-顺马鞭烯醇(7.05%)、蒿醇(2.64%)、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醇-乙酸酯(5.72%)、石竹烯(4.11%)、(Z)-β-法呢烯(10.61%)、大=牛儿烯D(8.07%)、α-佛手柑油烯(10.62%)等。[结论]通过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柳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酱卤鸭脖卤汤的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30 m L顶空瓶中放入1.0 g卤汤,选用DVB/CAR/PDMS萃取头于50℃萃取40 min。最佳条件下,鉴定出35种化合物,烯烃类、醚类、醇类和酯类是构成酱卤鸭脖卤汤挥发性成分的主体成分。其中源于香辛料的挥发性成分依次为茴香脑(17.98%)、芳樟醇(8.49%)、乙酸芳樟酯(6.29%)、D-柠檬烯(5.76%)、β-石竹烯(5.55%)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