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雁等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软弱、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以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1]。本病病原俗称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或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一般认为只有一种血清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11年将该病原种名改为鸭疱  相似文献   

2.
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又称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是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成员之一,主要引起鸭、鹅及多种雁形目动物发生  相似文献   

3.
鸭肠炎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又名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是能够引起鸭、鹅和天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侵害血管、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及实质器官有退行性的病变.鸭肠炎病毒自出现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本文简要阐述鸭肠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王岩  吴玉臣  崔保安 《中国家禽》2012,34(23):62-64
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俗称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引起的,鸭、鹅和其它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1]。该病以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为特征。由Baudet[2]首次在荷兰报道,1957年我国黄引贤[3]在广东首次报道本病。鸭病毒性肠炎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克隆和测序鸭病  相似文献   

5.
袁涛  聂奎 《中国家禽》2006,28(3):54-56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传播迅速、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鸭病毒性肝炎分为各自独立的没有血清学关系的Ⅰ型、Ⅱ型和Ⅲ型。1965年英国诺福克已接种了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的雏鸭发生鸭肝炎,从病鸭中分离到的病原经交叉免疫试验证明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不同,故命名为Ⅱ型鸭病毒性肝炎。20世纪60年代后期Ⅱ型鸭肝炎在商品鸭群中消失,但至80年代英国的诺相克再度发生该病。  相似文献   

6.
番鸭细小病毒病(Muscovy duckling parvovirosis,MDPVS)又称3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以1~3周龄雏番鸭为易感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脚软、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症状,其致死率达50%~80%[1].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enteritis,DVE),又称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又名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常见于鸭、鹅等雁行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痉挛、抽搐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以肝肿胀和出血为特征性病变,严重影响着养鸭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鸭肝炎流行动态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肝炎(Duck hepatitis,DH)又称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并具有肝脏肿胀、出血,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变淡等病理变化。鸭肝炎呈世界分布,其病原具有三个抗原性互不相关的血清型(血清Ⅰ型、Ⅱ型、Ⅲ型)。我国自1958年在上海发现本病,至1996年前后,各地暴发与流行的鸭肝炎病原均属于标准DHV-Ⅰ型,其疫情可以被标准DHV-Ⅰ型疫苗及抗体良好控制。1996年福建林世棠报道在福…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病原为鸭肝炎病毒(Duck epatitis virus,DHV)目前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未确定种。鸭肝炎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PH3.0都有抵抗力,在56℃加热60min仍可存活,在37℃中能抵抗2%来苏儿作用1h和0.1%福尔马林8h,在15~20℃中的1%福尔马林或2%NaOH中能存活2h,在2%的漂白粉溶液中能存活3h,3%酚、碘制剂可使病毒灭活。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传播迅速、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和出血。发病的主要症状为:病初精神委顿,不能走动,食欲废绝,缩颈,嗜睡,有的出现腹泻,粪便稀薄带绿色。不久,病鸭便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  相似文献   

11.
鸭瘟又名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天鹅等常患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病毒病。其特征是病毒引起血管损伤,导致组织出血,体腔溢血,消化道黏膜有出血、坏死病变,淋巴器官受损,以及实质器官的退行性变化。1病原本病病原是疱疹病毒科的鸭瘟病毒,常存在于病鸭的血液、组织器官、分泌物及排泄物中。鸭瘟病毒不凝集红细胞。不同的病毒株毒力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免疫学特性。本病毒加热至56℃时,10min后被杀死;在22℃下,氯化钙干燥处理病毒9d可灭活;对乙醚和氧仿敏感。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肠炎(DVE),又名鸭瘟(DP),是鸭、鹅及多种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原为鸭肠炎病毒(DEV),属疱疹病毒科未分类病毒,具有疱疹病毒典型的形态和结构[1].  相似文献   

13.
蔡宝祥 《中国家禽》2003,25(11):25-26
1 鸭瘟 鸭瘟(Duck plaq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相似文献   

14.
正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内的雏鸭~([1])。DHV主要包括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DHAV)、鸭星状病毒1型和2型,其中DHAV属于小RNA病毒科的禽肝炎病毒属~([2])。根据中和试验检测结果,DHAV可分为3个血清型:DHAV-1、DHAV-2和  相似文献   

15.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陆桂平  陆熹 《中国家禽》2005,27(22):27-28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endotheliosis virus,REV)是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病原,属反转录病毒科中C型致肿瘤病毒类的一种.该病毒主要侵害火鸡,但也能引起鸡、鸭等禽类以淋巴-网状组织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的病理综合征[1~2].REV基因组两端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非常保守,同源性在94%以上[4].通过PCR方法,特异性地扩增REV LTR序列常被用作检测REV存在的方法[4~6].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内雏鸭,以肝炎为特征[1].……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DH)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分别引起I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I型鸭肝炎病毒最早于1945年在美国发现,1950年用鸡胚分离  相似文献   

19.
鸭“白点病”(暂定名)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3个“白点病”(暂定名)发病严重的鸭场的病死鸭进行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但均分离到病毒。对其中1株病毒进行了鉴定。负染及超薄切征电镜观察,可见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80-230nm、有囊膜的病毒。经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核酸类型测定,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成员。血清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Ⅱ型无血清学相关性,故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Ⅲ型。人工感染试验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死鸭相同的病变,初步证明该病毒为鸭“白点病”病原。  相似文献   

20.
鸭瘟的防治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用疫苗预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近几年由于一些养殖户麻痹大意,不注重免疫预防,鸭瘟又时有发生.鸭感染发病后,表现为体温升高,脚软,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食道粘膜有小出血点,并有黄褐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 1病原 鸭瘟的病原是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中的滤过性的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 180nm,有囊膜,病毒核酸型为DNA.病毒在病鸭体内分散于各种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本病毒对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凝集现象,毒株间在毒力上有差异,但免疫原性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