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以浓度分别为2.5×106、5×106、10×106、20×106cells/m L的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在温度分别为25、28、30℃条件下对萼花臂尾轮虫进行群体累积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食物浓度对轮虫的种群动态、最大种群密度、种群增长率及非混交卵的日产生量动态、产量均有明显影响;温度对轮虫的种群动态、最大种群密度及非混交卵的产量、形成效率、最大形成效率均有显著影响。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 L的小球藻投喂轮虫,在25~30℃均能达到较高的种群密度,但25℃培养的轮虫较28℃和30℃推迟到达峰值。非混交卵的日产生量与种群密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28℃和30℃培养的轮虫非混交卵较25℃提前到达峰值。当轮虫的种群密度还处于增长阶段,非混交卵日生产量已达峰值。因此在轮虫的培养过程中可考虑监测非混交卵的动态变化预测轮虫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种群生长的影响。[方法]先观察单一食物条件下轮虫的成活状况,再用混合食物喂养轮虫,研究混合食料中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单一食物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以小球藻、酵母菌为食时种群持续增长,铜绿微囊藻Ⅰ组轮虫的种群密度能保持6 d以上,铜绿微囊藻Ⅱ组褶皱轮虫仅能存活4 d,而对照组轮虫能存活7 d。在混合食料的培养试验中,当轮虫处于低浓度铜绿微囊藻(1.0×10~4cells/m L)的环境时,种群密度的增长前3 d不受明显影响,第4天后轮虫种群增长受到一定抑制,而处于高浓度铜绿微囊藻(1.0×10~6cells/m L)的环境时轮虫第6天死亡。[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研究微球藻对生态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验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分别以0、0.4、0.8、1.2 g/L的牛磺酸处理轮虫,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牛磺酸对圆型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期为264 h。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轮虫种群增长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0.8 g/L处理组在整个试验周期内轮虫种群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对照组种群密度和日平均增长率在试验进行至144 h时均达到最大值,而处理组种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168 h,且0.8 g/L处理组的种群密度峰值最大,168 h后对照组轮虫种群增长极显著下降。0~24 h时,对照组怀卵率迅速升高,而其余各组缓慢升高。168~264 h阶段内,对照组怀卵率迅速下降,而各处理组则缓慢下降。试验初步证实,牛磺酸可以促进圆型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繁殖,且当牛磺酸添加量为0.8 g/L时,轮虫的种群增长动态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4.
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轮虫有性生殖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影响轮虫混交雌体产生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影响轮虫混交雌体产生的外源性因素主要有种群密度、光照周期,食物情况,生育酚,培养液的温度、盐度、pH值,内源性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母体年龄和轮虫弧雌生殖的累计世代数。  相似文献   

5.
土池生态育苗是目前江苏沿海河蟹育苗的主导模式。通过敞水池塘开放式培养天然饵料(微藻-轮虫)达到生产河蟹苗种的目的。敞池培养海水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即在生物饵料培育过程中,通过添加培育天然饵料微藻和补充外源性饵料按照一定配比提高轮虫生产密度,延长轮虫高峰期持续时间,实现河蟹"饵料微藻-轮虫-河蟹幼苗"的土池生态育苗良性生产。通过在露天培育土池中,加入经过发酵的酵母悬液和无机氮肥(尿素)溶解液的方式,使轮虫的高峰期(1 200 ind./mL)时间维持5~6 d,最大密度达到3 320±35.78 ind./mL,比对照池最大密度(1 023±53.30 ind./mL)高出近2倍,由此可见,酵母加无机肥培养生物饵料的方式能相对缩短褶皱臂尾轮虫达到峰值的时间,并能明显提高种群的密度和延长轮虫高峰期时间。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温度调控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配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以射阳轮虫养殖池塘实地采集的褶皱臂尾轮虫品系为试验对象,以活酵母为轮虫基础培养食物,选取20、25、30℃这3个温度梯度,设置枯草芽孢杆菌的浓度梯度为0(对照组)、100、200、300、500、800 mg/L,连续观察10 d,对轮虫数量、种群增长率以及种群密度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以酵母为基础饵料的情况下,20、25、30℃条件下,处理组轮虫最大种群密度分别较对照组上升24%、153%、74%(P0.05)。研究表明,在以酵母为轮虫基础培养食物,添加一定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有利于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可以明显提高轮虫的种群数量,而设置高温可以加快轮虫繁殖,有效控制轮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pH、温度、光照、饵料密度4种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实验生态的控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单因素环境因子的梯度,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研究轮虫在不同时间段的摄食和滤水效率.[结果]在4种环境条件下,饥饿状态下的萼花臂尾轮虫在起始3h的摄食率和滤水率均最高(P<0.05),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萼花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pH范围为7.0 ~9.0,最适pH为8.0;最适水温为25~30℃;最适饵料密度(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为13.0×106 ind/ml;在最高光强130μmol/(m2·s)的试验条件下,光照强度越高,越有利于萼花臂尾轮虫的摄食.[结论]该研究为轮虫的规模化培养时环境条件的调控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也为轮虫生态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淡水轮虫土池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轮虫是淡水水产动物育苗的优质饵料之一.在总结传统的土池水花鱼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确立了土池培育淡水轮虫的技术,旨在建立一种高效低耗的淡水轮虫培育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22 ~ 25℃下利用豆浆对浮游植物和轮虫进行同步培育,投入豆浆后第6天轮虫密度可达高峰期,所培育的轮虫高峰期时密度可达40 ~50个/ml.将培育的轮虫运用于花鱼骨和黄尾密鲴的苗种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土池中进行淡水轮虫培育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使传统的淡水鱼苗培育技术更具有科学性和确定性,同时也可为工厂化的水产动物育苗提供优质、适口的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9.
轮虫的培育条件和饵料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温度、pH、光照周期、氨氮、溶氧及盐度6个方面探讨了作为渔业生产开口饵料的轮虫的培育条件的优化,从单胞藻、酵母、有机碎屑和细菌等方面探讨了轮虫各种饵料的优缺点,并对轮虫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活饵料对抗原物质的吞噬及存留情况。[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活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细菌)作为饵料定时投喂人工孵化的褶皱臂尾轮虫,破碎轮虫后统计其体内的细菌数;取染色后的细菌投喂轮虫,显微观察轮虫消化道内细菌的存留时间。[结果]6d后活菌组轮虫密度最大为70.3个/ml,灭活组轮虫密度为13.8个/ml;活菌组轮虫的平均抱卵率分别为28.80%、38.02%、33.91%、21.40%、18.78%、15.50%,灭活组轮虫的平均抱卵率分别为56.39%、61.66%、53.54%;轮虫对细菌的消化时间与所处温度呈负相关,但温度过高也会导致消化时间延长;每个轮虫摄食嗜水气单胞菌26785.3cfu,摄食迟缓爱德华氏菌3652.2个。[结论]活体生物可对抗原物质进行有效包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L-肉碱对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简称轮虫)种群增长、怀卵率和个体大小的影响。【方法】用0.012 5mg/mL氯霉素作为轮虫培养液中的抑菌药物,1mg/L L-肉碱作为轮虫的营养强化剂,以正常培养条件下不添加L-肉碱和氯霉素的培养组为对照,分别设添加L-肉碱、氯霉素和L-肉碱+氯霉素处理,以纯酵母菌投喂培养轮虫5d。每天测定各组轮虫的种群密度、培养液中的细菌含量以及第5天时各组轮虫的背甲长、背甲宽。【结果】3~5dL-肉碱组的细菌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4d氯霉素组和L-肉碱+氯霉素组的细菌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这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5天除L-肉碱组外其他3组之间细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1~5d各处理组轮虫的种群密度均呈上升趋势,L-肉碱组轮虫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3组。各组轮虫的怀卵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氯霉素组轮虫的背甲长和背甲宽显著大于其他3组(P0.05)。【结论】L-肉碱对轮虫种群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数量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卢文轩  张静  杨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511-14513
[目的]研究低剂量UV-B辐射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测定低剂量UV-B辐射对轮虫种群动态及有性生殖的刺激效应。[结果]结果表明,低剂量UV-B辐射能对轮虫试验种群动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辐射间隔时间在12 h以下时,雄轮虫种群和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种群的高峰值均比对照组提前1 d出现;当辐射间隔时间为12 h时,轮虫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高出对照组近9个百分点,休眠卵日产量的高峰值达259 ind./10 ml·d,总产量达496 ind./10 ml·10 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休眠卵日产量的高峰值较对照组提前1 d出现。[结论]适宜的低剂量UV B辐射后,轮虫形成休眠卵的时间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3.
报道无机硒及富硒藻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动态的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直接暴露在亚硒酸钠中的效果显示,亚硒酸钠浓度为0.1、0.2、0.4 mg/L时,其种群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分别上升了12.76%、16.76%、14.22%;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00、0.05、0.10、0.20、0.40 mg/L)培养富硒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轮虫投喂小球藻密度3×10~6 cells/mL时,与对照组相比,0.05、0.1、0.4 mg/L浓度组种群增长率均表现出明显抑制(P0.05)。各试验组的r分别下降了36.94%、40.96%、17.63%、28.44%,大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可促进轮虫种群增长,但单纯从种群增长率分析,富硒饵料微藻在短期内对轮虫种群增长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河蟹幼蟹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的浮游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12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水源区。枝角类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前期幼蟹培育池枝角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桡足类密度逐渐上升,后期幼蟹培育池桡足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轮虫密度逐渐下降,整个时期幼蟹培育池轮虫密度与水源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水质明显优于水源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丰富,群落关系趋向平衡和稳定。温度和食物是影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群落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控制螺旋藻中轮虫为害的理化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螺旋藻和轮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10.5时,轮虫种群密度最低,为90个/mL,而且螺旋藻生长良好,OD560值为0.353。当氮源的浓度为6.25 g/L时,最有利于螺旋藻的生长,而且可以抑制轮虫的危害。碳酸氢铵加入培养液48 h后轮虫数下降为0。培养时,2.0 L/min的通气不仅可以控制轮虫,还可以促进螺旋藻的生长。以每天14 h光照/10 h黑暗的光照条件最有利于增加螺旋藻的产量,而且轮虫为害最轻。  相似文献   

16.
葛晨霞  董晓庆  裴怀全  朱成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74-16275,16303
[目的]研究圆形臂尾轮虫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应用7.5mg/L呋喃唑酮、10mg/L土霉素、30mg/L林克霉素组成药浴,将轮虫置于其中,检测轮虫的存活率以及轮虫所携带细菌总数的变化,研究抗生素在圆形臂尾轮虫个体灭菌方面的适宜作用时间以及抗生素对轮虫种群生长的影响。[结果]随着药浴时间的延长,轮虫所携带的细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药浴后24和48h观察,随着药浴时间的延长,轮虫的种群数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轮虫的数量达到顶峰后,在2.0min时逐渐减少。在抱卵率方面,药浴后24h,当药浴时间分别为0.1、0.5、1.0、3.0min时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药浴时间为2.0min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药浴后48h,药浴0.1、0.5、1.0、2.0min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药浴3.0min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抗生素对圆形臂尾轮虫的最佳作用时间为2.0min。  相似文献   

17.
日本高密度培养轮虫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高密度培养轮虫Brachionus spp.的方法、原理和技术进行了综述:1)采用浓缩的淡水小球藻作为新食物以取代微绿球藻和面包酵母;2)培养液中充入氧气以防止缺氧;3)自动添加HCI使pH控制在7左右,以促进总氨解离为NH4 和OH-;4)用尼龙滤板清除过量的悬浮有机质;5)加入去泡剂以减少培养液和轮虫被泡沫吸附而流失.采用这些技术可使轮虫培养密度增加到1~2万个/mL,比传统方法提高100倍以上,并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最近,日本采用连续的滤膜装置(CMFU)开发了一种新的流水培养系统,其中NH4 和溶解有机质都被滤除,轮虫密度可达到16万个/mL,成功地开发了轮虫的超高密度培养.  相似文献   

18.
2016年对钱塘江流域富春江江段的轮虫群落进行逐季度调查,分析富春江轮虫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并探讨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观察到轮虫14属27种,轮虫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明显,春季轮虫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春季优势类群为多肢轮虫,秋季优势类群为臂尾轮虫,冬季优势类群为龟甲轮虫。轮虫群落密度在空间上表现为轮虫密度在三江口段最高,5#采样点最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温、pH值、总磷(TP)含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等环境因子是影响富春江轮虫群落时空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云南松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和“样地编年序列法”,探讨山地云南松种群的结构与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种群演替方向和动态特征与其所处坡位密切相关,山脊种群密度呈先升后降再回升的趋势.种群结构经过增长、稳定和衰退之后恢复为增长型,种群生物量保持缓慢增长;山坡中部种群密度经过上升之后缓慢下降,种群结构经过增长、稳定之后转变为衰退型,但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山坡下部种群密度经过增长之后迅速下降,种群结构经过增长和稳定之后转变为衰退型,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保持在很低水平。故山脊种群将保持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山坡中部形成针阔混交林,山坡下部云南松种群被常绿阔叶林所替代。但云南松种群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也有一定差异,总体趋势是随着演替进展由集群型向随机型转变。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茶籽在不同培育载体、培育温度和培育时间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及不同的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pH对茶氨酸合成酶活力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茶籽培育的最佳载体为沙子,温度为20℃,时间为2周.通过测定酶活力可知,茶氨酸合成酶最佳的反应温度为35℃,作用时间为40 min,pH为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