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早实核桃高效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种仁油脂转化期到成熟期每隔10 d进行取样,测定种仁中粗脂肪、粗蛋白、单宁、总酚、总糖和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分析基础营养物质含量和油脂含量的变化动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油脂积累的关键时期是7月下旬—9月中下旬,成熟时‘中核短枝’种仁脂肪含量为67%,‘新新2号’种仁脂肪含量为65%。在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共检测出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分别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分别高达89.60%和88.97%。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种仁中油酸的占比分别为21.36%、14.09%,亚油酸的占比分别为58.38%、61.80%。在种仁油脂积累过程中,基础营养物质对脂肪积累也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在油脂转化期蛋白质、总糖的消耗量较大,总酚和单宁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密切相关。【结论】‘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种仁...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核桃品种‘清香’的果实性状特点及其仁油的部分理化性质,以确定其最佳采摘时期,以甘肃省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核桃示范基地种植的‘清香’核桃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日期采摘的‘清香’核桃果实部分形态特征指标(如鲜青果的质量、三径和去皮后鲜坚果的质量、三径等)和主要理化指标(含油率、出油率,酸价、皂化值、过氧化值)及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特点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其各形态特征随采摘期的推移而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核桃仁的含油率随采摘日期的推移而逐渐上升,其含油率较高且较平稳;在以其干仁所提核桃油的主要成分中,亚油酸的含量远高于其他成分的含量,随采摘期的推移亚油酸、十六酸、亚麻酸的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油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变化均较小;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在整个采摘期的动态变化值都较低,均低于GB/22327-2008《核桃油》中的规定值。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陇南市‘清香’核桃的最佳采摘期为其采摘期后半阶段的8月30日至9月13日,此时采摘的核桃其油脂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澳洲坚果花的功能性食品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类群的澳洲坚果品种‘NY2’和‘HAES 695’为试材,对花发育过程中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在花的发育过程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HAES695’。其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表现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且在花蕾伸长期表现出最高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次则是花开放盛期;除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外,‘HAES695’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呈现出“降—升—降”的动态变化,且在花开放盛期表现出最低的总酚和总黄酮水平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花蕾初始期与花开放初期较高,抗氧化活性则以花开放初期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澳洲坚果花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酚、总黄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NY2’花的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与总酚、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系)青皮核桃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差异,筛选贮藏期较长的核桃品种,为延长鲜食核桃供应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甘肃省成县主栽核桃品种(系)‘强特勒’、B0803-5、‘陇南755’和‘清香’为试验材料,用厚度为40μm聚乙烯袋(PE 40)包装核桃青果,于温度(0±1)℃、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贮藏,定期对其品质指标进行观察测定。【结果】在贮藏过程中,所有供试核桃青皮均出现褐变现象,且随着贮藏时长的增加,褐变程度不断加重。其中,‘强特勒’开始褐变的时间较晚,但后期褐变最为严重,其次为B0803-5,‘陇南755’和‘清香’褐变程度较轻。贮藏前45 d,核桃感官品质较稳定,随着贮藏时长增加,所有感官品质均急剧下降。其中,种皮色泽和剥皮难度分数下降最快,其次为种壳色泽,种仁风味分数下降速度最慢。贮藏结束时,按照感官品质综合评分由高到低排序,各品种(系)依次为‘清香’、B0803-5、‘陇南755’、‘强特勒’。随着贮藏时长的增加,所有供试核桃核仁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均下降,‘强特勒’水分含量变化较小,但粗脂肪含量变化最大,B0803-5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变化均较小。随着贮藏时长的增加,所有供试核桃核仁蛋白质含量先升后降,变化最大的为‘强特勒’,最小的为‘清香’。随着贮藏时长的增加,所有供试核桃核仁可溶性糖含量均下降,‘陇南755’下降幅度最大,‘清香’下降幅度最小。所有供试核桃在贮藏期内核仁油脂较稳定,均具有较好的品质,‘强特勒’的油脂氧化程度和膜脂过氧化程度最高,‘陇南755’的最低。【结论】贮藏初期(30 d)核桃青皮褐化程度较轻,且品种(系)间变化不大,贮藏45 d后褐化程度加重,品种(系)间差异显著;贮藏期间所有供试核桃核仁含水量变化较小,贮藏结束时水分含量均大于17%,具有鲜水果的特征;所有供试核桃核仁油脂较稳定,在整个贮藏期内均具有较好的品质。‘清香’和‘陇南755’贮藏效果最佳,可贮藏90 d;其次为B3803-5,可贮藏75 d;‘强特勒’贮藏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四种天然食用植物油脂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油茶籽油、牡丹籽油、橄榄油和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油脂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由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组成,但不同脂肪酸的含量相差较大。油茶籽油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为82.43%,核桃油脂肪酸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为62.91%,牡丹籽油脂肪酸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为41.78%,油茶籽油、牡丹籽油、橄榄油和核桃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达到90.04%、93.08%、85.43%和92.11%,4种油脂均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油用‘凤丹’籽粒适宜的储藏条件以及各储藏条件下籽粒的保质期,为油用‘凤丹’籽粒的采后储藏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年采收的‘凤丹’籽粒为材料,分别以室温散装、室温真空包装、4℃散装、-20℃散装共4种储藏方法对籽粒进行为期1 a的储藏。储藏期间每隔30 d测定籽粒的酶活性(过氧化物酶POD、脂肪酶LPS和脂肪氧合酶LOX)、籽粒出油率以及所提取籽油的油脂品质(酸值、碘值、过氧化值)和脂肪酸含量(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等)。【结果】在整个储藏期间,‘凤丹’籽粒的POD活性、出油率以及所提取籽油的碘值、亚麻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所提取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油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凤丹’籽粒的LPS、LOX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室温散装储藏对比,室温真空包装储藏、4℃散装储藏和-20℃散装储藏均能有效抑制‘凤丹’籽粒和所提取籽油的劣变。综合各项指标可知,室温散装、室温真空包装、4℃散装、-20℃散装条件下储藏‘凤丹’籽粒分别不宜超过60、150、120、300 d。【结论】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氧含量对‘凤丹’籽粒的保质期有较大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建议油用‘凤丹’籽粒的储藏环境应低温、少氧,且宜在半年内提取籽油。  相似文献   

7.
野生核桃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藏林芝当年产的野生核桃仁为原料,用超临界CO2从野生核桃仁中萃取核桃油,得率为59.60%.用气相色谱(GC)对其进行成分分析,从中检出并鉴定出7种成分.西藏野生核桃油中亚麻酸(8.8%)、油酸(30.3%)和亚油酸(52.9%)含量之和(92%)很高.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药用上有润肠、滋补功效.西藏野生核桃油系营养丰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了河南、湖北、湖南及广西地区产茶籽油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茶籽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与产地纬度有关。其中,油酸、亚麻酸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随产地纬度的降低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亚油酸的含量随产地纬度的降低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油用牡丹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凤丹’种子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变化、脂肪酸累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后0~60 d是‘凤丹’种子的快速发育阶段,60 d之后种子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种子平均干质量在110 d达到最高(0.33 g),110 d以后略有降低;种子含油率呈"S"型变化,在花后100 d时达到最高(24.62%)。种子发育过程中检测到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1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断上升。根据‘凤丹’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将种子的成熟过程划分为绿熟期、黄熟期、完熟期、枯熟期4个时期,将脂肪酸的积累可以分为脂肪酸积累初期、脂肪酸迅速积累期、脂肪酸含量降低期等3个阶段。完熟期应该是油用‘凤丹’种子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10.
猕猴桃果实发育期酚类物质含量和 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猕猴桃果实的适时采摘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重庆市主栽的中华猕猴桃‘皖金’和‘红阳’2个品种为试材,测定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猕猴桃果实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保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2个猕猴桃品种果实的不同发育期,‘红阳’果实中总酚含量均高于‘皖金’,其中盛花后60 d时差异显著(P0.05)。在果实发育前期(盛花后15~45 d),‘红阳’果实中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皖金’(P0.05),发育中后期,2个品种果实总黄酮含量呈相反的波动变化趋势。‘红阳’品种果实生长过程中SOD、CAT及POD等保护酶活性整体上高于‘皖金’品种,2个品种果实的保护酶活性在发育前期均表现出升高趋势,在发育中后期呈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即在盛花后45~60 d和90~120 d,2个猕猴桃品种果实中保护酶呈较高的活性,说明这2个时期可能是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生产实践中需加强栽培管护。  相似文献   

11.
为给青皮核桃的贮藏保鲜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清香’核桃为试材,分别以1、3和5μL/L的1-MCP对其采后鲜果进行熏蒸处理,就不同浓度的1-MCP处理对‘清香’青皮核桃在冷藏期间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贮藏60 d,浓度分别为3和5μL/L的1-MCP处理对青皮核桃的保鲜效果显著优于浓度为1μL/L的1-MCP处理和未以1-MCP熏蒸的对照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浓度分别为3和5μL/L的1-MCP处理的果皮转色指数分别降低了55.14%与75.06%,其腐烂率分别下降了92.11%和93.83%,其核桃仁中的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65.3%和52.8%,其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31.5%和24.25%,VE含量分别提高了59.97%和79.21%。浓度分别为3和5μL/L的1-MCP处理均可有效抑制青皮核桃的腐烂,均能促使核桃仁保持较好的品质,且此2个浓度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认为,生产上可采用浓度为3μL/L的1-MCP对‘清香’青皮核桃进行贮藏保鲜处理。  相似文献   

12.
榛子是木本油料类坚果,种仁粗脂肪含量60%左右,油酸含量82%左右,亚油酸含量12%左右,还含有亚麻酸等十余种微量脂肪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5%左右,总蛋白质20%左右,可溶性糖含量17%左右,淀粉1.5%左右。此外,还含有丰富的多酚、黄酮、VE、甾醇等活性成分。伴随着果实的发育,6月底至7月20日前后是油酸、亚油酸、蛋白质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快速合成期。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平欧杂种榛的脂肪酸GC-MS指纹图谱、VE HPLC指纹图谱、甾醇GC-MS指纹图谱与标准指纹图谱间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可以建立共有模式。榛仁油脂的碘值为137.15~147.50,皂化值为144.99~159.03。榛子粉的乳化能力和起泡能力在蛋白质等电点(p H值4.5)处最差,乳化稳定性在蛋白质等电点处和偏碱条件下较好,而起泡稳定性在蛋白质等电点和酸性条件下较好,持水性在偏酸或偏碱条件下较好,吸油性在40℃时达到较大值。清蛋白占平欧杂种榛粗蛋白的67.18%,球蛋白占17.62%,谷蛋白占6.53%,醇溶蛋白占3.17%。榛子叶片中含有黄酮类、鞣质类等30余种化合物。雄花序、花粉的不同提取物分别具有抑菌、消炎、抗氧化、体外抑制胃癌细胞(AGS)和肝癌细胞(SK-Hep1)等多种生理作用。榛子壳可用于提取棕色素、吸附剂等材料。带果苞鲜榛子在常温下可以贮藏5 d左右,0℃低温下可贮藏100 d左右。榛坚果含水量达7%左右时,榛坚果在10~13℃贮藏期12个月,5~8℃贮藏期18个月,0~3℃贮藏期24个月。榛子食用加工产品包括榛仁巧克力糖果类、榛仁面点类、榛子酱类、榛子冰淇淋类、榛子油类、榛子粉类、榛子奶制品类、榛子饮品类、榛子休闲食品类等。平欧杂种榛作为新兴的经济林产业,已经在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种植,除了东北地区作为主产区以外,华北和西北地区成为新兴产区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 ‘Fengdan’为研究对象,通过避雨和限根二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籽粒含油率和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凤丹’籽粒含油率在28.60%~29.96%之间,避雨和限根栽培都有增加‘凤丹’籽粒含油率的趋势;避雨和限根栽培都能明显提高‘凤丹’籽油的品质,不仅能增加‘凤丹’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还能增加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重要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以及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镁的含量。综合试验结果发现,避雨栽培的整体效果优于限根栽培,在避雨处理中,以开花期避雨栽培(BY1-2)效果最佳;而在限根栽培处理中,以穴式限根栽培(XG1-3)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凤丹’籽粒的含油率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油中的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优质油用牡丹的选育和栽培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油茶籽主要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了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转化及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油茶籽成熟过程中,鲜籽含水率持续下降,鲜出籽率变化不大,鲜籽出仁率小幅上升,干出籽率和含油率不断上升。油茶籽油中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酸相对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与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8和-0.957。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积累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r=-0.289),与可溶性淀粉(r=0.836)和可溶性蛋白(r=0.703)含量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α-生育酚含量变化基本上是先增加,在9月28日达到最大值0.153 mg·g-1后基本维持稳定,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随着油茶籽的成熟先增加后下降。  相似文献   

15.
以‘金桃’‘翠玉’‘金艳’‘黄金果’‘东红’‘徐香’‘红阳’7个宜昌猕猴桃主栽品种为试材,探究在冷藏、冷藏后常温存放5 d两种条件下,果实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三个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果实失重率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冷藏后常温存放5 d的条件下果实失重率高于冷藏条件,两种条件均为‘黄金果’失重率最高,‘徐香’失重率最低。果实硬度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冷藏条件下,较耐贮的为‘金桃’‘徐香’,其次是‘翠玉’‘黄金果’‘红阳’,贮藏性较差的为‘金艳’‘东红’。冷藏后常温存放5 d的条件下,果实硬度下降较快,‘红阳’最不耐贮。两种条件下均为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硬度呈反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为‘红阳’>‘金艳’或‘东红’>‘黄金果’>‘翠玉’>‘徐香’>‘金桃’。  相似文献   

16.
为给澳洲坚果的授粉品种搭配提供依据,选用4个澳洲坚果品种(‘HAES816’、‘HAES294’、‘HAES863’、‘HAES918’)的花粉给‘O.C’授粉,以自然授粉为对照,观察其对坐果率、果实形态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花粉对‘O.C’授粉,在坐果率、果顶乳头状突起、果柄长度和粗度、壳果横径、果形指数、出仁率及果仁中氨基酸组成、天门冬氨酸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和总糖含量等方面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现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而在果皮颜色、壳果纵径、单个果仁质量、一级果仁率、除天门冬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除油酸和亚油酸外的脂肪酸含量、粗脂肪、水分、粗蛋白、灰分和矿质元素含量等方面差异不显著,花粉直感效应不明显。坐果率和反映果实品质的出仁率、油酸及总糖含量等重要果实性状存在花粉直感效应,可在澳洲坚果园品种搭配和果实品质提升的研究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集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测定其单仁质量、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分,明确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特点、油脂累积特征和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方法】以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为试材,测定各时期种仁质量,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油脂,并以气相色谱仪法测定各时期种仁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研究其种仁生长发育特点、油脂积累和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期约为100 d,从花后10 d~66 d为种仁质量快速累积期(0.021~0.332 g),占整个发育期累积的88%,而花后66 d~101 d为西伯利亚杏种仁质量缓慢累积期(0.332~0.353 g);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呈"慢—快—慢"的变化模式,可分为3个阶段,即油脂缓慢累积期(花后10~45 d)、油脂快速累积期(花后45~73 d)和油脂减缓累积期(花后73~101 d)。油脂累积过程中先后检测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花生酸;随着种仁发育硬脂酸、棕榈酸、二十碳烯酸和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下降,而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长,成熟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5%,其中油酸含量达到76.0%,亚油酸含量达到18.5%。相关性分析表明,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过程中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棕榈酸、硬脂酸和二十碳烯酸间呈显著正相关,在种仁发育过程中呈递减趋势;油酸和亚麻酸与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西伯利亚杏种仁含油量高,油脂品质优,种仁生长发育期可分为快速生长期(10~66 d)和缓慢生长期(66~101 d);而种仁油脂累积呈"慢—快—慢"的"S"型变化模式,根据油脂含量的变化规律,可将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过程中先后出现8种脂肪酸组分。研究结果可为西伯利亚杏的栽培管理,以及进一步开展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及脂肪酸组分转化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以河北省辛集市南智邱镇大车城村桃园9年生桃新品种‘保佳红’与‘早久保’为参试对象,测定分析了其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单果重、横纵侧径、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和失重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保佳红’果实生长动态与‘早久保’相似,单果重、横纵侧径增长均呈双“S”形曲线;在果实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总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硬度在果实发育前期变化较小,至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阶段迅速下降;糖酸比逐渐增加。‘保佳红’比‘早久保’耐贮,常温下贮藏6天、0℃条件下贮藏27天仍保持固有风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营养物质变化,建立基于理化及营养特性的综合评价技术。[方法]测定11个油茶物种和20个普通油茶品种油茶籽含油率、脂肪酸、酸值、过氧化值、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酚类物质等理化和营养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酸值和过氧化值均较低,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总酚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所含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酚类物质主要为没食子酸、表儿茶素、邻香草醛、邻香豆酸和反式肉桂酸。[结论]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微量营养物质(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总酚)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油茶物种和品种综合评价排名与其含油率不一致,在油茶选育过程中,除了考虑油茶籽含油率,应结合其微量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优良新种质。【方法】对收集于湖南的30份核心种质资源,应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技术,对果实油脂及脂肪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白檀优株果实油脂均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组分,各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变异程度均存在差异,其中,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9.21%),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13%);2)油脂含量及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棕榈酸呈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显著负相关;棕榈酸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亚油酸和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3)油脂含量及其组分与叶果表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叶长、叶柄、叶表绒毛、叶缘、果穗宽、果实大小均呈极显著相关,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与叶片大小、叶表绒毛、果穗大小均有显著相关性;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湖南30份白檀核心种质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高棕榈酸类群(高饱和脂肪酸组)、类群Ⅱ为高油酸类群(高单不饱和脂肪酸组)、类群Ⅲ为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类群(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组)。【结论】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及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