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对活品扇贝营养及品质的影响,将无水低温保活运输后的鲜活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置于海水贮藏和干露冰藏贮藏条件下分别贮藏96 h,测定贮藏过程中虾夷扇贝的营养成分、糖原、乳酸等含量变化,并对感官等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两组虾夷扇贝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略微下降;糖原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贮藏96 h后干露冰藏组的糖原含量较海水贮藏组的高;干露冰藏贮藏组的乳酸含量呈上升趋势,海水贮藏组呈先升后降趋势,96 h后海水贮藏组较干露冰藏组的低;挥发性盐基氮(TVB-N)呈上升趋势,贮藏96 h后两组的TVB-N含量均未超过海产贝类TVB-N可接受限;贮藏48 h内干露冰藏组的感官品质较好,48 h后低于海水贮藏组。结合扇贝品质指标分析及感官评价,贮藏时间在48 h内,(0±2)℃干露冰藏贮藏下虾夷扇贝营养和风味损失较小;贮藏时间超过48 h,采用海水温度(10±1)℃、溶氧(8±0.5)mg/L的海水贮藏能更好保持虾夷扇贝的品质和风味,且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活品流通过程中虾夷扇贝风味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索采捕后活品贝类品质的变化规律及评价体系,本研究以活品底播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闭壳肌的感官及理化特性,系统探讨了在活品流通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规律.根据产业现有的流通模式,建立湿运和干运2条模拟流通链进行为期7d的跟踪研究,通过感官及理化分析监测其风味品质的变化情况;感官监测的指标包含气味、滋味、后味、质地及色泽等5个方面,理化分析包括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关联物、糖原、状态指数CI、剪切力以及蒸煮损失率等指标;针对分析检测结果,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分析风味特征的变化规律,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2)对感官和理化二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流通链初期,采捕后的剧烈胁迫导致风味品质短暂下降,感官分析出现了苦味、酸味等非愉悦描述词;流通链中期,逐渐适应并处于比较稳定的净化环境条件,风味品质得到恢复,风味特征主要体现在甜味、鲜味、海鲜味等愉悦描述词方面;流通链后期,苦味及酸味等非愉悦描述词再次出现.理化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活品流通过程中扇贝的生命状态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对比干运与湿运,无论是感官品质还是生命状态,均发现干运在较短期运输(≤2d)时优于湿运,湿运则在较长运输期(≥3 d)时显现出一定优势.感官与理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关联的特征指标分别为,感官特征的甜(T-ST)、鲜(AT-UM)和奶香(O-DR),理化指标的Gly、Glu、Arg、ATP、AEC及CI,这些指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采捕后虾夷扇贝活品流通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差异,可为建立活品贝类流通过程的品质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蛤无水保活及水溶性蛋白组成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改进文蛤等贝类的保活技术,研究比较了4℃低温无水法、冰块降温法以及常温无水法对文蛤的保活效果,分析了3种保活条件下文蛤的存活率、感官品质、肌肉糖原含量以及水溶性蛋白组成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采用4℃低温无水法保活效果最好,第7天文蛤的存活率达到78%;采用冰块降温法保活,第3天文蛤的存活率达到79%;在常温无水条件下,第2天文蛤的存活率就仅有49%,第3天几乎全部死亡。3种保活条件下,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文蛤的感观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常温无水保活仅在第2天就超出可接受水平,4℃无水保活和冰块降温保活分别在第8天和第5天超出可接受水平。4℃无水保活过程中,文蛤的糖原含量曲线在开始时缓慢下降,第4天时出现一个剧烈的下降过程(P0.05),随后下降趋于平稳;冰块降温保活,文蛤肌肉糖原含量在第5天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P0.05);常温无水保活,第1天文蛤肌肉的糖原含量即显著下降(P0.05)。采用3种方法保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蛤肌肉中水溶性蛋白的蛋白条带均逐渐变浅,常温无水保活电泳条带在第2天发生明显变化,4℃无水保活在第8天发生明显变化,冰块降温在第6天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在保活过程中部分水溶性蛋白发生降解。  相似文献   

4.
以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对其活品贮藏特性进行探索。分别采取冷却干藏和常规湿藏两种方式,进行3个处理组贮藏特性的分析比较,即4℃干藏充气组、4℃干藏充氧组以及室温湿藏组;以存活率、磷酸精氨酸、三磷酸腺苷及其关联物、糖原以及pH为指标,跟踪分析各个处理组在10d保藏期间的代谢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4℃冷却条件下的干藏保活效果总体好于常规湿藏,其中干藏充氧组的保藏效果最好,10d后存活率仍达到52%,其次为干藏充气组,7d后全部死亡;而湿藏组3d内全部死亡。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了冷却干藏较常规湿藏有更好的保活效果,冷却干藏条件下肌肉pH、三磷酸腺苷及磷酸精氨酸水平均高于湿藏组,显示出较活跃的生命代谢状态;同时,冷却干藏组的活贝在保藏期间均维持较稳定的糖原水平。  相似文献   

5.
捕后处置对活品底播虾夷扇贝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干藏与湿藏对活品虾夷扇贝生化代谢的影响,探讨捕后干露、碰撞和温度3个胁迫因素对活品虾夷扇贝生化代谢的影响。将采捕后的虾夷扇贝分别进行干藏和湿藏处置,干藏采取冰藏方式,保藏时间为4 d;湿藏采取循环海水方式,同时施加温度与碰撞2种胁迫因素作对比,保藏时间为7 d。以闭壳肌中糖原、ATP及其关联物、AEC值、p H值和水溶性蛋白为指标,对4个处置组的活品虾夷扇贝进行跟踪分析。干藏条件下扇贝p H值、ATP含量和AEC值均迅速下降,生理状态快速恶化,短期内(1~3 d)扇贝陆续死亡。湿藏(5和10°C)条件下,扇贝闭壳肌可保持较高的ATP含量、AEC值和p H值,且5°C较10°C湿藏条件下糖原含量更高;相同温度下(10°C),增加碰撞会导致扇贝ATP含量和AEC值下降,糖原消耗增多。研究表明,捕后处置方式与活品虾夷扇贝的生化代谢有密切联系,干露是虾夷扇贝活品流通过程中比较突出的胁迫因素,温度和碰撞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扇贝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991年7月至11月对虾池内混养海湾扇贝的试验结果,表明:对虾池内海湾扇贝的生长与虾池水温、扇贝苗投放位置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与扇贝苗放养面积占虾池总面积的比例无关。在水温25~29℃范围内,海湾扇贝的日增长速度最快,日均增长0.61mm;7月至8月中旬是扇贝的快速生长期;9月至11月是扇贝的增重期。  相似文献   

7.
低温流通牡蛎肉贮藏期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低温牡蛎肉的货架期寿命,以及10℃条件下,低温流通牡蛎肉品质随贮藏时间的变化及其货架期寿命,对贮藏期内,低温牡蛎肉的感官品质、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 TVBN)和pH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以菌落总数为指标的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在10℃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低温牡蛎肉的品质逐渐劣变,感官品质和菌落总数均在第7天达到不可食用状态,而TVBN和pH的变化则因酸化而相对滞后。以菌落总数为指标所建立的货架期模型,其误差在10%以内,能够对0~10℃范围内低温牡蛎肉的货架寿命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一、海湾扇贝对温度及盐度要求 海湾扇贝属于暖水性种类,但适温范围广,耐温下限在-1℃,上限在34℃,5℃以下停止生长,10℃以下生长缓慢,18~28℃生长较快,海湾扇贝的耐盐度范围在163‰~43‰(即比重1.012~1.033),适宜范围在23%~35‰(即比重1.016~1.027)。无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9.
饥饿胁迫对虾夷扇贝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7±1)℃条件下,研究了壳长(8.83±0.52)cm的虾夷扇贝在不同饥饿时间(5、10、15、20、30 d)处理后,血液中血细胞总数、血细胞吞噬水平、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扇贝的血细胞总数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饥饿20 d以上的扇贝血细胞数明显降低,与投喂组差异极显著(P<0.01),扇贝血细胞吞噬率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出先小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饥饿253、0 d与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饥饿253、0 d的扇贝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有所升高,饥饿30d,与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饥饿超过20 d,扇贝的免疫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畜禽业》2020,(2)
目的为研究贮存时间和温度对鹅蛋食用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按批收集四川白鹅鹅蛋共480枚(共16批),每批30枚,随机分为5组,每组6枚,分别贮存于常温、6℃、9℃、12℃、15℃的环境中,于第10~60 d期间,每隔5 d各测定一批鹅蛋食用品质。结果 6℃、9℃、12℃组各项食用品质指标基本都在40 d时开始下降,6℃组在55 d时才出现显著下降,9℃、12℃、15℃和常温组则在40 d时出现显著下降;15℃和常温组基本在25~35 d时开始下降,且下降速度最快,出现下降的时间也最早。在该试验中,6℃条件下贮存,鹅蛋的保质效果最好,保质期最长,可以保持35 d不变质,50 d时出现少量变质(变质率为16.67%);9℃组可以贮存35 d不变质;12℃、15℃组贮存30 d不变质;常温组贮存25 d不变质。结论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鹅蛋食用品质逐渐降低;贮存温度越高,鹅蛋的食用品质下降得越早越快。适当低温贮存对保持蛋的新鲜度和食用品质最有利,低温贮存蛋品质下降较慢,保质期延长,可食用率也较高;存放时间越短,蛋越新鲜,食用品质越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商品虾夷扇贝规格与其活品耐藏特性之间的关联,对春季上市虾夷扇贝的规格及质量进行分组,再将各组置于4 ℃下湿布覆盖进行3 d冷却干露贮藏,分别于0、1、2 d和3 d采样进行生化代谢指标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市售春季虾夷扇贝依据壳长大致可分成(105.8±1.5) mm、(98.4± 2.3 ) mm及(90.5±1.7) mm 3个规格组,各规格单贝质量相差20~30 g;(98.4±2.3) mm组扇贝的肥满度及闭壳肌出成率较其他两组高,(90.5±1.7) mm组三磷酸腺苷初始含量最高,表明其捕后胁迫耐力好于较大规格扇贝,(90.5±1.7) mm组扇贝同样表现出更好的耐干露特性,干露3 d 三磷酸腺苷含量和核苷酸能荷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糖原含量各组无明显差异。此外,各组扇贝冷却干露2 d后存活率均为100%,干露至第3 d各组开始出现死亡,其中(90.5±1.7) mm组扇贝耐干露特性最好;各组闭壳肌pH与体腔液pH差异不显著;氨基酸分析结果发现,甘氨酸和精氨酸是扇贝闭壳肌游离氨基酸中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其余游离氨基酸变化趋势不明显;体腔液含氮物中,氨含量较高,其余氨基酸含量均较低并在干露期间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Different packaging conditions of salt-cured cod fillets were studied during 2-years chilled storage. Yield and quality of salt-cured Atlantic cod fillets packed in sealed polystyrene boxes or in traditional cardboard boxes were compared. After 4 months, yield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10% and decreased further when packed in cardboard boxes. Lipid oxidation was low after 12 months, and no microbiological spoilage was registered. The total amount of bacteria in the fish reduced with storage time, independent of packaging. The reddish color of halophilic bacteria was detected after 7–8 weeks at 18°C, but not if packed with MAP.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黄海冷水团锋面温度波动对底播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影向,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温度波动对虾夷扇贝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温度波动范围为15-10-15℃,升降温幅度为5℃/2 h,共进行了4次温度波动,分别测定了3个规格虾夷扇贝死亡率、耗氧率、排氨率以及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等生理、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温度波动4次后,大、中、小3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死亡率均较低,分别为4%、6%、6%,其中,大规格虾夷扇贝的死亡率低于中、小规格,并且大规格虾夷扇贝在前2次温度波动时出现死亡,第3次温度波动后,不再出现死亡.3个规格组在B1(波动1次)时的耗氧率与初始相比,均为降低;随着波动次数的增加,耗氧率逐渐增加而高于初始水平.除小规格组的B1外,排氨率均随温度波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规格组的B3(波动3次)显著低于波动初始(P<0.05);中规格组的B4(波动4次)显著低于波动初始(P<0.05).虾夷扇贝的免疫指标对温度波动更为敏感:温度波动1次或者2次时,3个规格组的S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适宜温度范围内的温度波动,也会对虾夷扇贝的生理、免疫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与海湾扇贝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放在海水池塘中的8个陆基围隔(5.0m×5.0m×1.8m),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与不同密度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投饵混养的放养方式、生产力和极限放养量.对虾体长(2.85±0.16)cm,扇贝壳长(1.10±0.12)cm,放养密度分别为6.0尾/m2和0,1.5,4.5,7.5粒/m2,用投饵和施肥(鸡粪和化肥)饲养.结果表明,扇贝密度为0和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混养(扇贝1.5粒/m2)时对虾的出塘体长、体重和产量分别比单养高2.5%,3.8%和6.5%;当扇贝密度高于1.5粒/m2时,对虾的平均体长、体重和产量随扇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扇贝密度为1.5和7.5粒/m2时,其产量由470kg/hm2增至1236kg/hm2;当扇贝密度高时,去壳后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从(42.84±3.44)%降至(37.88±4.26)%.扇贝的极限放养量为600~800kg/hm2,适宜放养密度为1.0~1.5粒/m2.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上海销售端扇贝冻品的品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市售扇贝冻品的品质评价方法以及冻藏过程中导致其品质劣变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依据冰柜温度、冻藏时间、产品形式、包装方式和摆放位置共5种常见影响因素,对上海市售的11种扇贝冻品商品进行采样,测定白度、解冻损失、蒸煮损失、持水力、回复性、内聚性、弹性、咀嚼性、硬度和感官评分共10项品质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构建扇贝冻品品质评价模型,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扇贝冻品品质劣变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扇贝冻品10项品质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因子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33%,可以代替原有指标来综合评价扇贝冻品的品质,建立了市售扇贝冻品的品质评价模型:f=0.467f1+0.302f2+0.231f3,其中,f1公因子包括弹性、回复性、内聚性、蒸煮损失和持水力,f2公因子包括硬度、白度和咀嚼度,f3公因子包括解冻损失和感官评分;进一步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冻藏时间、冰柜温度和产品形式是影响扇贝冻品品质的关键因素,其他2种因素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基于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进行扇贝冻品的品质评价并分析导致其品质劣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王秀华 《水产学报》2002,26(2):149-156
2 0 0 0年 1月 - 12月 ,跟踪调查了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情况 ,对养殖海域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 ,并对大规模死亡期间发病栉孔扇贝进行了病理学观察。调查结果显示 ,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呈暴发性并集中在 7月下旬的高水温期。发病高峰期在 7月 2 1日至 7月 2 7日 ,最高时点患病率达 14 .5 % ,7月份的月死亡率为 5 8.0 %。至 8月 3日累积死亡率达 90 .0 % ,患病贝死亡率接近 10 0 %。发病期扇贝壳高平均为 5 .0± 0 .9cm。,养殖栉孔扇贝半数死亡时间在 7月 2 3日。通过对水环境因子、病原性生物因子的调查分析及病理学观察表明 ,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可能是由生物性因子 (病毒 )所致 ,而与环境中理化因子可能无直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虾夷扇贝天然苗种中间育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海区采集的虾夷扇贝苗种比人工苗种晚2个月,为了实现当年采苗,当年培育成3 cm以上增养殖用苗种,2006—2008年,就虾夷扇贝中间育成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育成密度为90~110个/层,密度对中间育成率影响不显著。密度为70~90个/层,平均壳高达到3.2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83.33%;密度为120~130个/层,平均壳高3.0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61%;密度为160~170个/层,平均壳高2.77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仅为22%,密度对苗种生长影响显著。分苗时间早晚对苗种生长有一定影响,分苗时间早,天然苗可充分利用7-8月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提高3 cm以上个体的育成率。中间育成期间的水温对育成率有一定影响,23℃以上水温持续时间较长时,育成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2012年5月和9月,2013年3月和6月,在自然水温条件下,采用呼吸瓶法比较了不同温度(5.6℃、10.5℃、14.4℃、21.2℃)下普通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虾夷扇贝选育新品种海大金贝(Haida golden scallop)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水温范围内(5.6~21.2℃),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的耗氧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温度达到14.4℃之前,实验贝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14.4℃后,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两种贝最大耗氧率分别为1.67 mg/(g·h)和1.27 mg/(g·h),其中在5.6℃和14.4℃海大金贝耗氧率显著小于普通虾夷扇贝(P0.05);10.5℃和21.2℃时,两组贝类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排氨率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前者从5.6℃开始,随温度的升高,排氨率缓慢升高,水温为14.4℃时达到最大值,为0.063 mg/(g·h),然后逐渐降低,14.4℃水温的排氨率显著大于10.5℃和21.2℃(P0.05);而从5.6℃到10.5℃,后者的排氨率逐渐降低,10.5℃时达到最低值,为0.029 mg/(g·h),然后随温度升高缓慢升高,到21.2℃达到最高值。海大金贝组在温度条件为5.6℃和21.2℃时排氨率高于普通虾夷扇贝组(P0.05);而水温为14.4℃时,普通虾夷扇贝组排氨率显著高于海大金贝组(P0.05);10.5℃时两者排氨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实验组耗氧率Q_10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O/N结果表明,普通虾夷扇贝在本次研究的设定温度区间内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海大金贝以消耗蛋白质为主,当温度逐渐升高,转化为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当水温达到较高的水平,又转换为以消耗蛋白质为主。  相似文献   

19.
Growth and survival of the scallop Lyropecten nodosus were studied in 1997 at two sites (inner and outer Turpialito Bay) during a non‐upwelling period normally occurring between August and November. Individuals had an initial shell height of 4.86 cm (SD=1.64 cm). Both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held in suspended plastic baskets at the same depth (4 m). Measurements of shell height and dry weights of shell, gonad, digestive gland, remaining tissues and shell biofouling were taken at monthly intervals.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emperature, phytoplanktonic biomass, total particulate material (TPM) and associated organic (POM) and inorganic (PIM) fractions, were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scallop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al sites. Scallops maintained inside the bay showed a 22% greater increase in shell height (7.41±0.27 cm) than those placed outside the bay (6.37±0.41 cm). Survival of scallops inside the bay was 31% higher compared with scallops outside. The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food of phytoplanktonic origin during the first two experimental months (July and August) together with greater POM throughout the whole experimental period except September, at the inner bay site, probably explained survival and growth difference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locations.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non‐upwelling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low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high water temperatures), POM of sedimentary origi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energy source required for metabolic and reproductive activities of L. nodosus.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30℃和-50℃3个冻藏温度,以TVB-N值、肌原纤维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巯基含量、TBARS值及肌肉组织微观结构为指标,结合感官评分,对比分析90 d内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不同冻藏温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Ca2+-ATPase活性和感官评分不断下降;肌原纤维蛋白和巯基含量,则先略微上升而后快速下降;TVB-N值和TBARS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温度越高上升速率越快;肌肉组织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枪乌贼肌纤维结构在冻藏过程中逐渐变得松散。相比-20℃,-30℃和-50℃冻藏温度条件下更能长久地保持枪乌贼品质,且品质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冻藏温度低于-30℃时,可较好地保持枪乌贼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