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介绍了以屠宰场废弃的猪卵巢为材料,通过系统技术途径得到猪早期胚胎的基本方法。新鲜的猪卵巢采集后,25~35℃条件下保存,在3h内进行卵泡卵母细胞与卵丘细胞复合体(COCs)采集与分级,对COCs中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体外受精(IVF)及其受精卵体外发育(IVD)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系统地探索,重点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直径大小)卵泡卵母细胞、不同培养系统与添加成分以及不同培养时间等关键因素对猪卵母细胞IVM的影响,并对其IVF卵裂能力进行了比较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采用mTCM199作为基础成熟培养系统液,并添加ф5~8mm卵泡液(pFF)和雌二醇(E2),ф2~8mm卵巢卵泡COCs经IVM40h可得到较高的成熟率(66.7%)和IVF卵裂率(29.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猪2-4-细胞早期胚胎的体外批量生产技术,可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应用于养猪业科研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
LH和hCG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促黄体素(LH)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在摘取卵巢获得未成熟卵母细胞后,分别置于含不同浓度LH、hCG的成熟液和LH+hCG以不同浓度组合的成熟液中,进行体外成熟培养。结果表明,LH对山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20,(6)
通过研究二甲双胍对不同日龄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促进作用,明确二甲双胍作为体外培养促进剂的可行性,为二甲双胍在其他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试验研究二甲双胍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母细胞成熟率、卵裂率及囊胚率均无明显变化,二甲双胍能够促进卵巢卵泡发育,增加卵母细胞数量。二甲双胍一定程度上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管角螺生殖系统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解剖并观察了管角螺的生殖系统,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其生殖腺发育及生殖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角螺为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贮精囊、前列腺、输精管和阴茎构成,其中,精巢由生精小管和输精小管组成;根据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分布和间质细胞数量,精巢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精母细胞分裂期)、成熟与排放期、退化期等4个时期,根据细胞大小、形态及分布特征,精细胞的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4个阶段。卵巢结构为滤泡型,由滤泡壁和滤泡腔组成,内含嗜酸性颗粒。从卵巢内滤泡的大小、结构及滤泡内嗜酸性颗粒的数量,卵巢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态及卵黄颗粒的含量,卵细胞发生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和成熟期。管角螺生殖腺及生殖细胞的发育均不同步,为多次成熟、多次排放方式。  相似文献   

5.
《畜禽业》2021,(6)
雌性动物卵泡发育是一个动态的、受众多激素及调控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卵巢颗粒细胞的增值和分化能调节卵泡的生长和成熟,颗粒细胞的凋亡,影响卵泡闭锁。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在卵巢中主要在颗粒细胞中表达,可通过对下游代谢产物的调节,以不同的方式抑制颗粒细胞凋亡,参与PI3K/AKT/NOTCH/Wnt信号通路的调节,从而作为排卵诱导因子诱导排卵。  相似文献   

6.
养殖金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的生殖生理特性,本研究采用解剖学方法及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金乌贼卵巢形态和卵子各个时相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卵子发生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卵子成熟之前滤泡细胞一直存在且伴随着其结构变化,滤泡细胞解体与卵黄物质出现同步发生,卵黄物质从无到有再到大量积累直至充满整个卵母细胞,细胞核则随着滤泡细胞内折逐渐发生偏移直至最后消失。研究还发现金乌贼卵巢内卵子发生不同步且形态差异显著,未成熟的卵子粘连在卵巢基质上,依次环布于卵巢基质周围,越靠近中心,卵母细胞发育程度越低;成熟后的卵子游离在卵巢腔中,经过输卵管排出体外。根据卵巢内卵子的大小和形态、滤泡细胞形态及卵黄形成情况,将金乌贼卵子发生分为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小生长期(无滤泡期,单层滤泡期,双层滤泡期)、大生长期(滤泡内折期,卵黄形成早期,卵黄形成晚期)、成熟期、退化吸收期共5个时期9个时相。卵巢发育分期则是以卵子时相为基础,根据卵巢的外观形态、性腺系数以及切面上优势卵子的时相,把卵巢分为Ⅰ~Ⅵ共6个时期。金乌贼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动态观察与描述,对丰富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理论及提升人工繁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瓯江彩鲤生殖周期内卵巢成熟系数及脂类、脂肪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卵巢不同发育时期的成熟系数及卵巢脂类、脂肪酸含量与组成,旨在了解瓯江彩鲤卵巢中脂类、脂肪酸的变化与卵巢发育及卵细胞成熟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卵巢中总脂含量在产卵前最高,占干重17.62%,产卵后显著下降到12.84%(P<0.05),到快速生长期又出现稍微下降,之后在越冬期开始呈上升趋势。4个时期中,C16∶0(软脂酸)、C18∶1n-9c(油酸)、C18∶2n-6c(亚油酸)均是卵巢中的主导脂肪酸,其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脂肪酸(P<0.05);产卵前,卵巢中脂肪酸含量高,但种类较少,产卵后,卵巢中脂肪酸含量低,但种类较多;随卵巢的发育,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从快速生长期到产卵前,C20∶4n-6(ARA)与C22∶6n-3(DHA)的含量逐渐上升,最高分别达11.63 mg/g、17.80 mg/g。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卵巢中脂类含量与成熟系数呈正相关,卵巢成熟需积累较多脂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DHA、ARA对卵巢的成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水平大黄素(Emodin,EMO)对锦鲤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采用分离体外培养锦鲤脂肪细胞的方法,按照EMO添加剂量的不同,把脂肪细胞接种到96孔板中,随机分为0、5、10、20、40、80、160μmol/L处理组,置于CO_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0、24、48、72、96、120 h后,用MTT比色法测定大黄素对锦鲤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法,通过固定、染色、镜检、拍照,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脂滴的形状和大小,用化学比色法定量分析细胞内脂肪的生成及细胞分化程度。结果表明,10μmol/L浓度的EMO在24~96 h时间段对锦鲤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抑制作用明显(P0.05),高浓度的EMO则效果不明显。适量的EMO具有潜在的降脂、减肥作用。  相似文献   

9.
圆斑星鲽卵巢发育的组织学和数量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圆斑星鲽卵巢年周期发育的组织学规律及其数量形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圆斑星鲽产卵属1年1次成熟分批产卵类型,卵巢发育属非同步分批成熟类型.性成熟亲鱼在年周期发育中经历5个发育时期,同时可见5个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巢中卵母细胞类型和组成比例不同.性腺指数(GSD、肝脏指数(HSI)和肥满度(CF)在亲鱼的年周期发育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与卵巢发育呈现密切的关联.亲鱼卵巢发育的有效积温为1050日度.  相似文献   

10.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家禽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母鸡的卵泡生成的数量很多,但只有在左卵巢中才能一个一个地发育为成熟的鸡蛋,而右卵巢早已退化,这是母鸡每次只能产一个蛋的原因。于是,他们在实验中通过手术给母鸡移植了一个右卵巢,这样,卵泡可以在左右两个卵巢中同时成熟,因此每次就可以同时产蛋两个。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母鸡右卵巢退化的原因,他们希望通过培育而不是通过手术的方法来使退化的右卵巢恢复功能,从而培育出一种新的双卵巢鸡,来大大提高母鸡的产蛋量。  相似文献   

11.
在人工蓄养条件下,对半滑舌鳎注射催产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研究其卵巢生化成分、血浆生殖激素水平及产卵效果的影响。通过对亲鱼采用不注射、一次性注射、二次注射的3种处理,并采用生化方法和双抗体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了卵巢中总蛋白、粗脂肪、总糖、水分含量和血浆中甲状腺素、促卵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后的亲鱼,卵巢迅速发育并完成物质积累,其中粗脂肪和总糖含量均随卵巢的发育成熟而显著增高(P0.05),产卵完成后明显下降;总蛋白的含量为6.13%~7.07%;水分含量最高,随卵巢发育成熟,先由78.78%降至64.81%,产后升至72.56%。催产剂注射24h后可使血浆甲状腺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有效时间可持续24h以上,且二次注射有利于维持较高的血浆甲状腺素含量。对照组促卵泡成熟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均持续降低,注射组促卵泡成熟激素含量在24~36h时上升,此后明显下降,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变化对催产激素最为敏感,注射后12h即明显上升,二次注射组的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因此,催产激素注射可促进血浆生殖激素水平升高,且二次注射的作用更为明显。催产激素注射还可显著提高总产卵量、上浮卵量和浮卵率,且二次注射效果亦显著优于一次性注射(P0.05)。  相似文献   

12.
刘永  罗光彬  邹伟 《畜禽业》2008,(5):24-26
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与其他的哺乳动物相比不够理想,因为卵母细胞的成熟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两大类,而卵丘卵母细胞(COCs)的凋亡无疑也是影响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这几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群体培养条件下探讨了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anicus的生殖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当年生鳀鱼在次年6月下旬发育至性成熟。卵巢发育程度与对应时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予以描述;同一时间内不同体长鳀鱼的卵巢发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鳀鱼卵巢内的卵细胞有着显著同步、批次发育现象;对受精卵胚体发育的连续观察进一步证明,鳀鱼卵巢内卵细胞的发育是序列式的,且每一个发育阶段卵细胞是以同步的、成批的方式排出体外的。鳀鱼产卵活动受光周期控制,主要是在日落后2~3h开始,持续时间约3h。如以初次发育成熟卵巢内能够予以计数的卵细胞计,其个体平均批生殖力为(11.3±5.9)×103粒/ind.,且个体批生殖力与体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除排卵前期,90%以上的鳀鱼卵存在卵裂现象,但其中的(35.4±10.3)%发育至囊胚期前死亡;进入原肠期后,直至孵化前,存活率趋于相对稳定。如采用囊胚期胚胎的存活率计算鳀鱼的受精率,其平均受精率为(54.8±15.1)%。  相似文献   

14.
蛭弧菌(Bdellovibrio)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它具有噬菌的特性,对水体中细菌数量控制具调节作用,有可能是进行生物防治的一种重要生物。本文比较不同分离方法、上层培养基营养盐浓度和富集培养与直接培养等对海水蛭弧菌分离、计数的影响,从而建立了海水蛭弧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应用无营养盐的海水双层琼脂平板法,采用6种宿主菌分别对海南4份海水样品进行计数检测,发现不同宿主菌所得到的蛭弧菌数量不同,同时对分离纯化到的3株海水蛭弧菌进行液体培养增殖,进一步检验了海水双层琼脂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诱导池养斑节对虾的性腺发育与产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室内条件下,采用切除、烫灼眼柄及蓝、绿色光源光照,可有效诱导池养斑节对虾的卵巢获得不同程度发育或成熟产卵,有效率分别为64.8%和15.5%,总有效率达80.3%。亲虾个体大小及水温与卵巢发育或产卵的关系密切。体重70克以上的亲虾卵巢易催熟,性腺发育成熟大多出现在水温较高的 5—9月份(平均水温 25.0—29.5℃),尤其产卵仅在这些月份发生。亲虾产卵量较少(每尾 3—11万个/次)。室内环境下亲虾无自然交配,卵子不能孵化,仅其中一次产卵中,进行了人工交配孵化出无节幼体。  相似文献   

16.
以塑膜大棚内养殖的不同龄的中华鳖为试验材料,观察其性腺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和雌二醇的含量。研究发现,塑膜大棚内中华鳖不仅生长速度加快,而且性腺发育也提前。大棚内养殖的中华鳖的性腺质量和性腺指数明显大于露天池塘养殖的同等鳖龄的中华鳖的性腺质量和性腺指数。半年龄鳖精巢的曲细精管中填塞精原细胞;1龄鳖的精巢,曲细精管中精原细胞2~3层,分布较散;2龄鳖的精巢,生精上皮层数很多,包括精原细胞、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并且已见圆形精子细胞和拉长的精子出现在管腔中;3龄鳖的精巢,管腔明显增大,生精上皮比2龄鳖的生精上皮层数少,可见靠近基膜的极少量精原细胞、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变态后的精子细胞的数量最多。半年龄鳖的卵巢内卵泡已经发育至初级卵泡期,1龄鳖的卵泡处于生长卵泡期,2龄鳖的卵巢处于卵黄发生期,3龄鳖处于排卵期。雄性鳖的睾酮的峰值出现于2龄鳖,即生精活动的旺盛期;雌性鳖的睾酮峰值出现于1龄时,即卵泡的生长期;而2龄、3龄的雌鳖的睾酮含量明显降低,即在卵黄形成期和排卵期,睾酮含量是降低的。雌性鳖的雌二醇,在3龄时即卵黄的沉积期和成熟卵的形成期达到最高值。雄性鳖的雌二醇,在2龄时出现最高值,此时生精活动最为旺盛。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黄鳝(Monopterus albus)卵巢、间性性腺以及精巢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筛选获得表达差异的LncRNA 54770.30。为探究黄鳝LncRNA 54770.3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性逆转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黄鳝LncRNA 54770.30在不同组织与不同阶段性腺的表达。结果表明:LncRNA 54770.30在各组织均有表达,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精巢与肝脏次之;LncRNA 54770.30在黄鳝卵巢至精巢转变过程中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卵巢与间性性腺中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卵巢、间性性腺与精巢中表达量呈显著性差异。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LncRNA 54770.30在不同阶段性腺中表达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54770.30在黄鳝各阶段性腺中均有阳性信号,卵巢中主要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与颗粒细胞以及体细胞中表达;精巢中主要在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对黄鳝幼体进行甲基睾酮处理后,实验组卵巢结构出现明显退化,卵泡数量减少,出现中空小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LncRNA 54770.30在实验组退化卵巢中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以上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16,(2)
正用FITC-LCA标记不同体外成熟时间、体外受精时间的水牛卯母细胞的CGs,然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分布情况。结果发现,CGs在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前,70.1%卵母细胞的CGs呈现中间分布,体外成熟16 h后,CGs呈皮层分布的卯母细胞比例增多,达到22.1%。培养  相似文献   

19.
刘淼  温海深  何峰  李吉方 《水产学报》2012,36(9):1376-1385
为研究黄颡鱼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基因的克隆以及该基因在卵巢发育周期中的表达情况,实验首先采用SmartTMRace技术,获得了黄颡鱼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2 340 bp,编码661aa,具有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的7个跨膜螺旋区(transmembrane domain)。经分析发现,得到的FSHR基因序列具有9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性序列(LRRs);5个潜在的N-端糖基化位点;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磷酸化位点(403Y)位于第一个包外环,C-末端(C-terminal domain)G蛋白偶联区域,存在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634S,643S,632T)。这些区域可能与FSHR的功能有密切关系。RT-PCR发现,FSHR基因在卵巢和脑中大量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均存在少量或微量的表达;在繁殖周期中,卵巢FSHR基因表达从Ⅲ期~Ⅳ期处于较高水平,在Ⅵ期时下降。研究推测,卵巢中FSHR基因参与黄颡鱼卵母细胞成熟及卵黄蛋白的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雌性性成熟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第Ⅴ时期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中膜孕激素受体(mPRα)的表达,同时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性成熟雌性牙鲆mPRα mRNA和蛋白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qRT-PCR结果显示,在牙鲆卵巢成熟时期的第Ⅴ时相卵母细胞,mPRα mRNA的表达量最高,表明mPRα介导孕激素参与了牙鲆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组织定量定位结果显示,在牙鲆的卵巢、脑、头肾、肾、肝脏组织中均有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存在,且在脑、卵巢中表达量较高,表明mPRα在牙鲆不同组织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且在内分泌相关组织如脑和卵巢中的作用更明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PRα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定位在牙鲆卵母细胞膜上,且分布在其他组织的管腔结构.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牙鲆mPRα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