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方鲇仔鱼饥饿致死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饲养水温条件下刚能开口摄食的南方鲇4日龄仔鱼的饥饿致死时间。18℃、20℃、24℃和28℃组的50%致死时间分别为饥饿9~10d、6d、3~4d和2~3d;100%致死时间分别为饥饿16d、11d、9d和7d。  相似文献   

2.
利用人工孵化的杂交鳢初孵仔鱼,在水温(26±1)℃条件下进行其饥饿试验并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杂交鳢仔鱼孵化后第2天开始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此时卵黄囊缩小至原来的1/2,与油球一同继续被仔鱼吸收;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混合营养期为5d。杂交鳢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孵化后第6天,此时卵黄囊已吸收完全,油球有残留。当初次摄食率降至最高初次摄食率的50%时,仔鱼进入不可逆期,不可逆点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第7~8天。  相似文献   

3.
水温对倒刺鲃仔鱼发育生长及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人工催产、干法人工授精的受精卵在25.0~27.2 ℃条件下孵化的正常初孵仔鱼为对象,参照倒刺鲃繁殖期的水温状况,观察比较了不同水温条件(23 ℃、25 ℃、27 ℃、29 ℃、31 ℃)对仔鱼发育进程、生长、存活和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对倒刺鲃仔鱼的发育进程、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仔鱼发育的适宜水温和最适水温范围分别为25~31 ℃和27~29 ℃;水温23~31 ℃时,倒刺鲃仔鱼的饥饿半致死时间为21.0~12.8 d,仔鱼50%、100%饥饿致死时间与水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对倒刺鲃苗种培育生产的适宜时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延迟投饵对匙吻鲟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2±0.5)℃水温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研究了延迟投饵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1~2 d投饵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延迟3 d以上投饵,仔鱼成活率显著下降;完全饥饿条件下,仔鱼半致死时间为11日龄,全部死亡时间为17日龄;延迟1 d投饵对仔鱼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延迟2 d以上投饵对仔鱼生长的影响显著。匙吻鲟仔鱼开口摄食期没有混合营养期,从初次开口摄食到饥饿半致死之间的间隔仅4 d。因此,匙吻鲟仔鱼初次投喂的最适时间建议在开口摄食后的2 d之内。  相似文献   

5.
乌鳢和斑鳢同属鳢科鱼类,它们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杂交鳢是乌鳢和斑鳢进行种间杂交形成的杂交子代。杂交子代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生长速度、饲养性能、抗病力较父母本均有较大提高,已开展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6.
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2~24℃的条件下,进行了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条石鲷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2.5~3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在孵化后的5~5.5 d。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6.5、6、5、4、65、d;后5个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4、3.5、3.5、3.5、3.5 d。说明9日龄是条石鲷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静伏底。  相似文献   

7.
早繁鮸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3~25℃的条件下,进行了早繁鮸鱼仔鱼饥饿实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早繁鮸鱼初孵仔鱼0、6、9、12、15和18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繁鮸鱼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4.5~5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7天。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6、9、12、15和18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0.5 d、5 d、2.5 d、3 d、4 d和5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8.5 d、3 d、1 d、1.5 d、2 d和3.5 d。说明9~15日龄是早繁鮸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开始下沉水底。  相似文献   

8.
用同一广东群体斑鳢(Channa maculate)和4个不同地理群体乌鳢(C.argus)杂交,建立4个杂交组合:广东斑鳢♀×山东乌鳢♂(SG)、广东斑鳢♀×浙江乌鳢♂(ZG)、广东斑鳢♀×江西乌鳢♂(JG)和广东斑鳢♀×湖南乌鳢♂(HG).将它们的F1代鱼苗根据不同阶段,分别饲养在规格为6m×2m(长×宽)小水泥池...  相似文献   

9.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 d、3 d、4 d、3 d、4 d和6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 d、1.5 d、2 d、1.5 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相似文献   

10.
饥饿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观察行为变化、测量记录外部形态特征和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了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仔鱼(初孵仔鱼,10,16d)的存活与生长特征、卵黄利用、鳔的发育、消化系统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仔鱼对饥饿的行为反应可分为3个阶段,即表层集群游动觅食阶段,缓慢游动反应迟钝阶段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多数伏底静止阶段。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10和16d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3、8和11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7.8、3.5和7.4d,说明10d仔鱼阶段为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卵黄的利用速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伸,鳔的体积与正常条件下仔鱼鳔的体积差异显著(P<0.05),但对仔鱼开鳔时间和最终开鳔率无影响。组织切片观察表明,饥饿条件下仔鱼肠道绒毛和上皮细胞高度下降;肝脏细胞主要为核占据细胞质几乎消失。外部形态上,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身体窄瘦,肩胛骨异常突出,肠极度收缩,长期饥饿后所有仔稚鱼具有脑后部下陷的共同特征,可以作为早期仔鱼饥饿的标志。根据饥饿仔鱼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变化,可以初步地评价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营养水平,从而为人工育苗中正确指导投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杂交鳢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杂交鳢,也称杂交生鱼,是以乌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hanna maculata)为母本,通过杂交获得的子一代。杂交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湖南生鱼为父本、斑鳢为母本的杂交种;一种以山东  相似文献   

12.
杂交生鱼是由乌鳢(Charmaargus)和斑鳢(Channa maculata)2种鱼类种间杂交所得。乌鳢按鱼类分类学属于鲈形目、鳢科、鳢属、乌鳢种,其生长在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尤其以湖南、湖北两省居多。乌鳢是一种肉食性凶猛鱼类,其生活水域中的小鱼、小虾是其食物来源,所以它也是池塘鱼苗培育的天敌。  相似文献   

13.
池塘养殖杂交鳢高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鳢(图见彩中插2),是以乌鳢为父本,斑鳢为母本,通过杂交获得的子一代,与其父、母本相比,杂交鳢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等优点。近年来,杂交鳢养殖势头发展迅猛,特别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斑鳢成为鳢科鱼类主养品种。本文主要是针对杭州目前乌鳢养殖存在的投喂冰鲜鱼饲料、面源污染严重、病害频发等的现状,改革乌鳢的养殖模式,2007年进行了杂交鳢池塘养殖试验,为广大养殖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华南生鱼养殖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鱼是对斑鳢、乌鳢等鳢科鱼类的俗称,地方名又叫黑(乌)鱼、财(柴)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默头鱼等。目前我国养殖的生鱼品种主要有3种:斑鳢,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省区;乌鳢,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辽宁省等;还有以山东、湖南等地乌鳢为父本、广东斑鳢为母本杂交育繁出的子一代杂交种——杂交生鱼,主要在两广地区养殖。在珠三角地区,斑鳢俗称为“港种”,乌鳢俗称为“湖南鱼”。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并比较杂交鳢(乌鳢♂×斑鳢♀)及其亲本血清蛋白及甘油三酯含量的异同.结果显示,在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含量上,杂交鳢均与其父本(乌鳢)无显著性差异,与其母本(斑鳢)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上,杂交鳢则与其父本(乌鳢)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杂交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4±1)℃条件下,对翘嘴鳜(♀)×斑鳜(♂)杂交所得的杂交鳜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鳜仔鱼4日龄开口,此刻仔鱼卵黄囊已吸收完毕,但油球仍在,仔鱼发育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油球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期,仔鱼混合营养期仅为3d。杂交鳜仔鱼初次摄食率开始时为15%,高峰期出现在油球即将耗尽时的6日龄仔鱼,可达70%。仔鱼不可逆点出现在7~8日龄,杂交鳜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4~5d。  相似文献   

17.
试验分延迟0d、1d、2d、3d、4d、5d、6d、7d投饵和完全饥饿9个试验组,研究了延迟投饵对泥鳅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温27℃±1℃时,泥鳅仔鱼3日龄开口,混合营养期2d,4日龄卵黄囊消失。开口当日初次摄食率为36%,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5日龄,达98%,饥饿不可逆点(PNR)在8~9日龄。延迟0d(正常投饵)和1d投饵组仔鱼体长一直呈增长趋势,至11日龄,两组仔鱼体长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仔鱼体长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完全饥饿组仔鱼3~5日龄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延迟0d和1d投饵组,11日龄时仔鱼存活率分别为82.67%和89.33%,且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11日龄时仔鱼存活率明显降低;完全饥饿组,11日龄时仔鱼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8.
不同温度下鲇仔鱼的耐饥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志刚  常国亮  石灵  王武 《水利渔业》2007,27(2):12-13,33
对鲇仔鱼在不同温度下的耐饥饿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鲇仔鱼存在混合营养期,时间持续1~2 d;仔鱼出膜后的初次摄食时间在2~3日龄;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卵黄囊耗尽后的1~2 d,均可达100%,持续时间1~2 d;水温23、26、29、32℃时,鲇饥饿仔鱼抵达PNR的时间分别出现在脱膜后的第9.4天、第8天、第7.5天、第6.5天,自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至仔鱼全部死亡的时间为3~4d。与鲢、鳙、草鱼的仔鱼相比,鲇仔鱼的耐饥饿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9.
正斑鳢又称财鱼、生鱼,是一种常见的鳢科鱼类,分布于珠江水系及南方沿海各省水系,属于亚热带鱼类,在我国中部地区也有一定的养殖量,但不能在自然水体中安全越冬。斑鳢与乌鳢形态、习性非常相似,均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但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斑鳢更易驯化全人工饲料。因此在我国南方鳢科鱼类养殖中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在广东、海南一带。斑鳢作为国内养殖较多的乌鳢、斑鳢和杂交鳢3个鳢科种之一,辨  相似文献   

20.
杂交鳢俗称杂交生鱼,是以乌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maculata)为母本通过鱼类种间杂交后代,该鱼具有优于亲本的远缘杂交优势,具有生长快、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产量高、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近年来,杂交鳢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其产量接近鳢科鱼类总产量的2/3,特别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斑鳢,成为鳢科鱼类主要养殖品种,一般亩产量都在3000~4000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