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孕激素受体在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的分布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试验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Image Pro Plus 6.0分析软件检测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内PR的分布情况,并采用Western-blot技术对乳腺组织内的PR蛋白含量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表明:PR阳性物质主要见于乳腺腺泡上皮细胞、导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小叶间结缔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中,偶见胞质着色。PR阳性物质平均光密度在整个乳腺发育过程都呈现高-低-高的趋势,青春期PR阳性物质数高于其他几个期,差异显著(P0.05);妊娠期、泌乳早期、泌乳中期和静止期PR阳性物质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妊娠期和静止期的PR阳性物质数均高于泌乳早期和泌乳中期,但妊娠期和静止期PR阳性物质数差异不显著(P0.05),泌乳早期和泌乳中期PR阳性物质数差异不显著(P0.05)。PR阳性物质数的分布表明PR可促进导管分支和腺泡发育。P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明显不同,青春期P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几个期,泌乳早期和泌乳中期PR蛋白相对表达很少,而静止期开始大量表达。提示在牦牛不同发育期,PR蛋白在乳腺发育及泌乳生物学中可能发挥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济宁青山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及平均光密度和mRNA分子水平的表达规律.应用SP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ERα和PR在济宁青山羊乳腺内的分布;以GAPDH为内参基因,qRT-PCR方法检测ERα和PR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ERα和PR阳性染色主要见于乳腺组织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和腺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偶见胞浆阳性着色,180日龄在腺泡上皮细胞亦可见PR阳性表达;ERα和PR平均光密度自出生~性成熟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性成熟期显著高于出生当天和初情期(P<0.05),但与180日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qRT-PCR结果显示,ERα mRNA的表达量自出生~性成熟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性成熟期最高,极显著高于出生当天和初情期(P<0.01),180日龄略有下降.PR mRNA表达量自出生当天~性成熟期较低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180日龄的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的3组(P<0.01).济宁青山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ERα对腺管伸长和上皮分化以及PR对腺管分支和腺泡发育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验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青春期、妊娠期、泌乳期及退化期崂山奶山羊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亚硫酸盐测序法分析相应时期的甲基化水平,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在青春期的崂山奶山羊乳腺中高度表达,妊娠早期表达量进一步上升,妊娠中期达到最高值,妊娠晚期表达量急剧下降,在此后的泌乳期及退化期表达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甲基化检测结果显示,青春期、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泌乳早期、泌乳晚期及退化期ERα基因的甲基化比率分别为5.0%、3.8%、3.8%、0%、9.4%、10.6%、10.6%。结果显示,DNA甲基化与ERα基因的表达呈现滞后性的强负相关关系(P<0.01,γ=-0.982)。可见,崂山奶山羊乳腺组织中ERα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自然霉变饲粮中镰刀菌毒素对断奶小母猪阴户、生殖器官指数、子宫雌激素受体(ERs)分布和表达影响。选用35日龄平均体重(8.45±0.94)kg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小母猪40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含镰刀菌毒素的饲粮[玉米赤霉烯酮(ZEN)0.90 mg/kg;呕吐毒素(DON)1.43 mg/kg;烟曲霉毒素(FUM)5.85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试验组35 d仔猪的阴户长、宽和面积及断奶母猪生殖器官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雌激素受体α(ERα)免疫阳性物质主要见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和子宫肌层细胞的细胞质;雌激素受体β(ERβ)免疫阳性物质主要见于内膜的动脉管壁平滑肌和肌层平滑肌细胞的胞质内。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ERα免疫阳性反应明显增强,且腺泡数量明显增多;而ERβ在试验组仔猪子宫肌层平滑肌和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试验组断奶母猪子宫中ERα和ERβ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镰刀菌毒素能够对断奶小母猪生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ERs基因的转录来调控ERs在子宫中的相对表达量,进而改变生殖器官的发育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GPR30、ERα和PR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6 - 2009年101例甲状腺癌组织标本,包括乳头状腺癌83例、滤泡状腺癌9例、髓样癌6例、未分化腺癌3例,患者年龄45.9(9 ~93)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GPR30、ERα和PR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以及相互间的差异.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中GPR30、ERα和PR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少量表达于细胞核,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2%、85.1%、79.2%;除在≥45岁年龄组患者肿瘤中ERα表达率高于<45年龄组外(r=-0.2383,P<0.05),GPR30和ERα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因子及患者MACIS预后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GPR30与ERα(r =0.2518)、PR(r=0.3207)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雌激素受体GPR30和ERα共同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雌性山羊颈动脉体(CB)是否具有接受雌激素作用的条件,本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雌性山羊CB中ERα、ERβ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雌性山羊CB中ERα与ERβ的免疫阳性产物分布广泛,在球细胞、支持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结缔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产物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球细胞。以上结果表明CB的球细胞是雌激素作用的主要靶点,提示雌激素可能通过作用于分布在CB球细胞上的ER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产生神经途径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小脑内雌激素受体(ER)、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表达的影响。建立去卵巢SD大鼠模型,以小脑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通过补充17β-雌二醇对ER、NGF和ChAT在小脑中的表达和分布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R、NGF和ChAT免疫阳性反应物在小脑皮质主要分布于蒲肯野氏细胞,而在小脑核中主要定位于小脑顶核、间位核和齿状核;ER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突起中,也存在于胞膜和胞核中。去卵巢大鼠小脑中3种阳性物质的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总体呈显著降低趋势,在补充17β-雌二醇后,3种阳性物质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回升。本试验证实雌激素可促进小脑中NGF和ChAT的表达;另外ER、NGF和ChAT表达变化的相似性提示三者在雌激素对小脑的作用中是相互调节和影响的,同时表明雌激素可能既通过基因组机制,也通过非基因组机制途径在小脑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MTB)观察了大鼠泌乳期和静止期乳腺肥大细胞的分布、形态、数量变化规律.并用阿尔新蓝一番红鉴别染色法(AB-S)进行了细胞化学分型研究。结果:AB-S染色显示,大鼠乳腺只存在黏膜型肥大细胞;无论是泌乳期还是静止期。乳腺肥大细胞大多分布于腺泡间和小叶问结缔组织中。细胞的形态各异,但细胞数量在静止期和泌乳期有显著差异。泌乳期的乳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乳腺肥大细胞的动态变化,可能与乳腺泌乳期腺泡上皮的生长和静止期腺泡问结缔组织细胞增生等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选取健康成年雌雄猕猴各3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雌激素受体(ER)在脾脏中的分布,观察猕猴脾脏中ER的表达及性别差异.结果显示,ER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脾脏红髓区,脾小结相对较少,而动脉周围淋巴鞘、血管内皮、脾小粱等组织结构内仅有少量分布.ER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部分存在于胞浆和胞膜上.雌性猕猴脾脏中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雄性,表达强度也较雄性强.这表明,ER参与雌激素对脾脏的免疫功能调控.ER阳性产物分布特点表明雌激素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经典基因组机制,同时也通过非基因组机制途径.而ER表达的明显性别差异提示体内雌激素水平可能对脾脏中B淋巴细胞的功能有正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水牛泌乳性与乳腺组织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切片及显微照相研究摩拉水牛和摩×尼×本三元杂水牛泌乳期的乳腺组织。[结果]泌乳期水牛乳腺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较少,腺泡较多。泌乳水牛乳腺组织占62.8%,结缔组织占7.6%,脂肪组织占19.6%。摩拉水牛乳腺小叶区域的乳腺泡数量范围为80~150个/mm2,直径范围为50~100μm。摩×尼×本三元杂水牛泌乳后期乳腺小叶区域的腺泡数量范围为50~100个/mm2,直径范围为50~150μm。[结论]乳腺腺泡数及大小是影响水牛泌乳量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是在国家"粮改饲"的大背景下,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以及空肠ghrelin分布和表达的影响。选取胎次、体质量相近(33.16±3.49)kg的生长育肥猪(杜×长×大)32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对照组(SC0)饲喂基础饲粮,营养水平参照NY/T65-2004瘦肉型猪标准供给,20~60 kg生长猪试验组分别为20%(ESC20),30%(ESC30),40%(ESC40)发酵青贮全株玉米饲粮,使干物质基础上的营养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98%、96%,94%,使4个处理的粗纤维水平分别为3.0%,3.5%,4.0%,4.5%。60~100 kg育肥猪试验组分别为40%(LSC40),50%(LSC50),60%(LSC60)发酵青贮全株玉米饲粮,使干物质基础上营养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97%,94%,91%,使4个处理的粗纤维水平分别为3.0%,4.0%,5.0%,5.5%,各处理饲粮干物质基础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预饲期7 d,正式期98 d。结果表明,随着饲粮全株玉米比例的增加,生长育肥猪的末质量、平均日增质量(ADG)、血清铜蓝蛋白(CER)、空肠ghrelin阳性反应累积光密度(IOD)和空肠ghrel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线性降低(P<0.05),而新鲜基础采食量(ADFI)、日粗纤维采食量(ADCFI)、干物质采食量(ADDFI)和料质量比均呈线性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ESC20/LSC40和ESC30/LSC50全株玉米处理组的生产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以及空肠ghrelin的表达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ESC40/LSC60全株玉米处理组的末质量、ADG、CER、空肠ghrelin阳性反应累积光密度和空肠ghrel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新鲜全株玉米可用作生长育肥猪的低营养水平饲粮配制,并能保障生产性能,改善猪的健康状况。生长猪适宜的全株青贮玉米使用比例为20%~30%,育肥猪适宜的使用比例为全株青贮玉米40%~50%。此结果为国家"粮改饲"政策的实施及全株保鲜玉米在猪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和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复合微量元素添加剂对生长期肉牛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2月龄体重在407.22kg±21.36kg的西门塔尔肉牛45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饲喂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和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复合矿物质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试验1组高于对照组,试验2组高于试验1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碱性磷酸酶(ALP)的浓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第20、30、40、50、60天时试验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蛋白(TP)的含量在第20天时试验1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40天时试验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G(IgG)的浓度在第20、30天时,试验1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40、50、60天时,试验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添加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和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复合微量元素可以提高肉牛的体重,提高肉牛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且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复合微量元素的作用效果要优于γ-氨基丁酸(GABA)。  相似文献   

13.
将含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质粒的荧光标记根瘤菌S.LZgn5-rfp2,S.12531-rfp4、S.LH343-rfp3接种于甘农5号和WL343HQ紫花苜蓿,分别测定2个苜蓿品种幼苗的生物量、生长指标、固氮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RFP标记根瘤菌与出发菌相比对苜蓿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与不接菌的苜蓿幼苗相比有明显的促生效果,能稳定的在苜蓿幼苗体内表达,并具有与出发菌无差异的促生能力,2个苜蓿品种间也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水平对育肥前期锦江牛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50头初始体重为(301.7±30.1) kg的锦江去势公牛,随机分成5个组,即A、B、C、D和E组,每组10头牛。A组饲喂基础饲粮,B、C、D、E组饲粮综合净能在A组基础上依次提高6%、12%、18%、24%,5组饲粮综合净能水平分别为6.02、6.38、6.74、7.10、7.46 M J/kg,粗蛋白质水平一致。预试期10 d,正试期116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瘤胃液pH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瘤胃液乙酸含量逐渐升高,丙酸含量逐渐下降,其中C、D、E组乙酸/丙酸显著低于A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C组瘤胃液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而菌体蛋白(MCP)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2)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C和E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较A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较A组显著升高(P<0.05)。3)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E组血浆生长激素含量显著高于A、B、C组(P<0.05); E组血浆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适宜的饲粮能量水平具有改善瘤胃内环境的作用,在育肥前期,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各组锦江牛的机体代谢处于正常状态,血清GLU含量随之增加,更有利于其发挥生产潜力。在本次试验条件下,结合各项指标得出:育肥前期锦江牛饲粮的综合净能水平为6.74 MJ/kg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病(EHD)是由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感染反刍动物引起的一种虫媒病毒病,为了解中国云南EHDV的感染情况和病毒遗传特征,笔者课题组在云南省师宗县以EHDV血清学和核酸阴性的牛、羊为哨兵动物,拟对流行于云南省的EHDV进行分离与鉴定。将采集于哨兵动物的EHDV核酸阳性血液接种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血清中和试验与病毒Seg-2、Seg-3 ORF区的序列分析,确定病毒的血清型与遗传特征;采用C-ELISA和qRT-PCR方法对EHDV感染动物血液中的抗体水平与病毒核酸进行监测。结果如下:从2013年8月采集自云南师宗县哨兵牛的血样中分离出一株EHDV(毒株号YNSZ/V269/2013),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血清型7型(EHDV-7);Seg-2、Seg-3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EHDV-7 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EHDV-7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哨兵动物病毒核酸转阳后,血清抗体迅速上升,3周后达最高点并能在该水平持续较长时间,而病毒核酸含量却迅速下降,7周后已经检测不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EHDV-7型毒株在中国的分离、毒株序列特征以及在动物上的感染特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中国EHDV-7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的建立和致病性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青贮玉米秸秆对肉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11~12月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分别饲喂风干玉米秸秆(CS)、风干玉米秸秆与青贮玉米秸秆1:1(CSS)、青贮玉米秸秆(SS),每天饲喂等量的精料,试验期60d。结果表明:CSS、SS组较CS组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24.2%、44.0%(P<0.05),料肉比分别降低15.1%、24.7%(P<0.05);SS组较CSS组平均日增重增加15.9%,料肉比下降11.25%(P<0.05)。CSS、SS组较CS组热胴体重分别增加14.1%、26.1%(P<0.05),屠宰率分别增加9.9%、18.1%(P<0.05),净肉率分别增加6.0%、7.9%(P<0.05);SS组热胴体重、屠宰率较CSS组分别增加10.5%、7.4%(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饲喂青贮玉米秸秆能显著改善肉牛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葡聚糖凝胶G-10分离玉米芯低聚木糖中木二糖的工艺条件及其纯化后的产物分析。首先对树脂进行选择,采用葡聚糖凝胶G-15进行一次分离,采用单因素试验进行二次分离条件的优化,对葡聚糖凝胶色谱分离法分离玉米芯低聚木糖中木二糖的工艺条件上样浓度、上样量、洗脱流速和取样间隔进行优化,综合纯度和收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分离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25%、上样量1.5 mL、洗脱流速0.20 mL/min、取样间隔5.00 min,此工艺下的木二糖纯度达到90.05%。  相似文献   

18.
外泌体(EVs)也称作胞外囊泡,是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1983年,研究人员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首次发现外泌体,最初认为外泌体只是细胞代谢废物,但随着对其生物来源、物质构成、运输、细胞间信号传导及在体液中分布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外泌体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肿瘤早期诊断、肿瘤转移和扩散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有可能成为新型药物载体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随着外泌体功能和生物学特点的深入研究,这种新型药物载体技术也有可能应用到抗寄生虫病,为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长春地区狐狸、貉和家兔养殖场的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GDH基因位点分别设计2对引物,对养殖场的120份狐狸粪便样品、60份貉粪便样品和148份家兔粪便样品十二指肠贾第虫进行检测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来自狐狸的粪便中检测出阳性样品44份,阳性率为36.7%,基因型均为基因亚型AI;6份貉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0.0%,基因型均为集聚体D;41份家兔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7.7%,其中4份是集聚体B,其他是集聚体A中的基因亚型AI。结果发现在长春地区貉感染贾第虫集聚体D,长春地区的狐狸感染人兽共患型的集聚体A,家兔感染人兽共患型的集聚体A和B。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十二指肠贾第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VR2332弱毒株经滴鼻和注射两种途径接种仔猪的病毒血症、抗PRRSV抗体以及抗PRRSV中和抗体的差异,选取20日龄健康仔猪9头,随机分3组,即滴鼻组、注射组和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7、11、15、19、23、27、31、35、39、43天前腔静脉采血,于第43天采血后摘取猪的脾、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并无菌收集猪肺泡巨噬细胞(PAM),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载量。用ELISA方法检测抗PRRSV抗体效价,用基于PAM的中和试验检测抗PRRSV中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仔猪感染PRRSV后,①滴鼻组第3天只在2头猪血清中检测到PRRSV,第15-19天病毒血症达到高峰,病毒拷贝数均大于104拷贝·μL-1,第27天后病毒血症消失;注射组第3天从3头仔猪血清中均检测到病毒,在第15-23天病毒血症达到高峰,其中第19天病毒拷贝数大于105拷贝·μL-1,病毒血症从第31天后开始消失。②从几种淋巴结和PAM中均检测到PRRSV,且注射组的PRRSV拷贝数稍高于滴鼻组。③均在第27天从血清中检测到抗PRRSV抗体,随后抗体水平一直处于逐渐上升趋势,且第35-43天,注射组的抗PRRSV抗体水平高于滴鼻组。④滴鼻组在第35天之前抗PRRSV中和抗体效价都小于1∶2,第43天抗PRRSV中和抗体效价为1∶2;注射组在第3、11和19天的抗PRRSV中和抗体效价均小于1∶2,第27、35、43天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4、1∶8、1∶4。试验结果表明,注射组的病毒拷贝数一直为滴鼻组的10~100倍,且病毒血症持续时间更长;注射组血清中抗PRRSV抗体产生的时间比滴鼻组早,并且抗体水平比滴鼻组高;滴鼻组抗PRRSV中和抗体水平很低,注射组产生的抗PRRSV中和抗体比滴鼻组早且抗体水平高。综上所述,VR2332弱毒株经注射免疫比滴鼻免疫能刺激猪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但同时也会引发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