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改良彗星实验检测黄曲霉毒素B_1致雏鸭DNA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通过改良彗星实验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B1,AFB1)对雏鸭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锥鸭经AFB1灌胃染毒,2 h后分离肝细胞,并通过改良彗星实验测定DNA损伤.结果显示,AFB1能够导致雏鸭肝细胞DNA损伤,表现为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Olive尾矩等彗星参数与空白和溶剂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表明改良彗星实验能够用于AFB1导致肝细胞DNA损伤的检测,试验还提示,在体肝细胞彗星实验能够作为雏鸭AFB1暴露的遗传毒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黄曲霉毒素B1(AFB1)对试验雏鸭肝功能血清指标的影响及复方中药对AFB1的颉颃效应,本试验选用7日龄健康雏鸭90只,分为3组,每组30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灌胃与试验组等体积二甲基亚砜;Ⅱ组、Ⅲ组为试验组。每天分别按0.1mg/kg剂量给Ⅱ组、Ⅲ组雏鸭灌胃AFB1一次,连续投药21d,试验期间给Ⅲ组雏鸭日粮中添加2%复方中药。分别在给雏鸭投药后7、14、21d,检测雏鸭肝功能部分血清指标。结果显示,Ⅱ组、Ⅲ组雏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Y-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血清总蛋白(TP)与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Ⅱ组比较,在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药的Ⅲ组雏鸭各项血清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说明黄曲霉毒素B1导致雏鸭肝功能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复方中药能明显改善其变化。  相似文献   

3.
观察黄曲霉毒素B1(AFB1)对试验雏鸭肝功能血清指标的影响及亚硒酸钠对AFB1的颉颃效应。本试验以雏鸭为试验动物,7日龄雏鸭90只,共分为3组,每组各30只。第Ⅰ组设为空白对照组,灌胃同等量二甲基亚砜;第Ⅱ、Ⅲ组为试验组。每天分别按0.1 mg/kg剂量给第Ⅱ、Ⅲ组雏鸭灌胃AFB11次,连续投药21 d,试验期间给第Ⅲ组雏鸭每天按1 mg/kg剂量灌胃亚硒酸钠(Na2SeO3)1次。分别在给雏鸭投药后7、14、21 d,检测雏鸭肝功能血清指标。结果显示:第Ⅱ、Ⅲ组雏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Y-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均显著高于第Ⅰ组(P<0.05),而血清总蛋白(TP)与白蛋白(ALB)均显著低于第Ⅰ组(P<0.05);与第Ⅱ组比较,经灌胃投用亚硒酸钠的第Ⅲ组雏鸭各项肝功能血清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导致雏鸭肝功能血清指标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亚硒酸钠能明显改善其变化。  相似文献   

4.
人工感染4日龄雏鸭病毒性肝炎模型,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和NO在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后的肝脏中的动态变化及与肝损伤的关系。120羽4日龄雏鸭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腿部肌注Ⅰ型鸭肝炎病毒,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动态观察肝脏的病变、测定肝组织内NOS活性和NO的浓度以及肝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雏鸭肝功能和肝脏结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NO对肝脏的损伤在感染后3d内持续增强,从4d开始逐渐减弱;iNOS主要存在于雏鸭的巨噬细胞中,其含量在感染早期上升,后期逐渐下降;肝组织内NOS活性及NO的浓度变化与免疫组化显示结果一致。结果表明,鸭肝炎病毒感染的雏鸭肝脏的损伤程度与NOS、NO浓度变化一致,提示NO在鸭肝炎病毒导致的雏鸭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正常人肝细胞(L-02细胞)为研究对象,根据细胞增殖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毒性作用及氧化应激损伤,选用VC作为AFB1损伤肝细胞的保护剂,通过比色法测定细胞的相对存活率,从细胞周期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率研究AFB1引起L-02细胞凋亡的程度及机制。结果表明:根据AFB1的半数细胞抑制率(inhibition of cell,IC)(IC  相似文献   

6.
一株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山东某养殖场送检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暂命名为SD株),分别用鸭胚、雏鸭进行传代和病毒含量测定,E1-E8代鸭胚适应毒的ELD50在1015^-5.0-10^-6.0/0.1mL之间,E1、E2代鸭肝组织毒的LD50分别为10^-5.5/0.1mL、10^-6.7/0.1mL。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SD株鸭胚适应毒E2对4日龄雏鸭的致死率为100%;雏鸭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SD株雏鸭肝组织毒E,代对12日龄内雏鸭具有较高致死率,12日龄后随着日龄的增大,雏鸭的死亡率逐渐降低;理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SD株为无囊膜病毒,对脂溶剂(乙醚和氯仿)、胰酶、酸、热均不敏感,且无血凝性。血清交叉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在血清型上,SD株与DHV-1无关。通过对SD株与韩国N-DHVVP1基因的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二者同源性在99%以上。结果证实,SD株是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而不是DHV-1。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鸭疫里氏杆菌外膜蛋白A(OmpA)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同时验证其在DF-1细胞中的表达和对雏鸭的免疫保护效果,以pVAX1为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OmpA,通过质粒PCR、双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将鉴定后的阳性质粒pVAX1-OmpA转染至DF-1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OmpA基因在DF-1细胞中的表达;将pVAX1-OmpA DNA免疫雏鸭,采集血清检测免疫抗体,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OmpA,两种免疫学方法均检测到ompA蛋白的特异性表达,免疫雏鸭后14、28、35、49、63 d抗体水平与灭活疫苗组差异不显著,对雏鸭的免疫保护率达到100%。结果表明,pVAX1-OmpA重组质粒免疫雏鸭后能够诱导产生特异性的免疫抗体,能够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效果,可作为新型DNA疫苗的候选。  相似文献   

8.
邬静  袁莉芸  袁慧 《中国兽医学报》2007,27(5):731-732,736
为探讨F-2毒素对雄性生殖机能的影响,取大鼠睾丸支持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51、0、20和40 mg/L的F-2毒素攻毒后24 h支持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F-2毒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的支持细胞DNA产生损伤作用,且受损程度随着F-2毒素攻毒剂量而升高,具有明显量效关系。除5 mg/L剂量组外,其余各组的细胞受损率、彗星尾长和DNA损伤程度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F-2毒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睾丸支持细胞有毒性作用,能够损伤细胞DNA。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对雏鸭肾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复方中药对AFB1的颉颃效应,试验将90只7日龄雏鸭分为3组,每组30只.第Ⅰ组设为空白对照组,灌胃同等量二甲基亚砜;第Ⅱ、Ⅲ组为试验组,每天分别按0.1 mg/kg剂量给第Ⅱ、Ⅲ组雏鸭灌胃AFB1一次,连续投药21 d,试验期间给第Ⅲ组雏鸭日粮中添加2%复方中药.分别在给雏鸭投药后7、14、21 d,检测雏鸭肾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丙二醛(MDA)等抗氧化指标.试验结果显示,第Ⅱ、Ⅲ组雏鸭肾组织SOD、CAT、GSH-Px及G1R活性与T-AOC均显著低于第Ⅰ组(P<0.05),而MDA显著高于第Ⅰ组(P<0.05);与第Ⅱ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药的第Ⅲ组雏鸭肾组织各项抗氧化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导致雏鸭肾组织抗氧化功能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复方中药能明显改善其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阐明C5a-C5aR轴在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感染致雏鸭肝损伤中的作用。将保存的鸭疫里氏杆菌复苏培养,同时制备鸭抗凝血,将鸭疫里氏杆菌与鸭抗凝血混匀,分别与抗C5a抗体和抗C5aR抗体孵育后进行全血试验,利用ELISA检测C5a及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利用鸭疫里氏杆菌感染雏鸭,同时分别用抗C5a抗体和抗C5aR抗体处理进行动物试验,采集主要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集雏鸭外周血和肝组织进行细菌计数;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清后,进行血清酶活性检测,应用ELISA检测血清C5a及炎性因子水平;采集肝组织,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主要炎性因子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在全血试验和动物试验中,与R.anatipestifer组相比,R.anatipestifer +anti-C5a组和R.anatipestifer +anti-C5aR组C5a、TNF-α、IL-6和IL-1β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阻断C5a-C5aR轴可显著降低鸭疫里氏杆菌感染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减轻雏鸭心、肝和脾组织损伤;阻断C5a-C5aR轴能显著降低鸭疫里氏杆菌感染雏鸭外周血和肝细菌数及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R.anatipestifer组相比,R.anatipestifer +anti-C5a和R.anatipestifer +anti-C5aR组C5aRSphk1、FGL2、TNF-αIL-1β 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成功证实C5a-C5aR轴激活有助于鸭疫里氏杆菌感染雏鸭,阻断C5a-C5aR轴可显著减轻雏鸭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为进一步研究抗鸭疫里氏杆菌感染药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应用自行研制的雏鸭病毒性肝炎(DVH)蜂胶灭活苗,以0.5ml/羽剂量免疫1日龄雏鸭。结果显示,免疫7d后攻毒,具有保护力。免疫组和对照组死亡雏鸭肝脏的病理变化相似,存活的试验组雏鸭肝脏结构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在雏鸭间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简称鸭肝炎。临床表现为雏鸭运动失调,死后呈现角弓反张,并以肝脏肿大及出血为主要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人工感染鸭肝炎病毒对雏鸭肝组织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毒力的鸭肝炎病毒(DHV)感染雏鸭,在感染后第1,3,5和7d分别测定对照组和试验组雏鸭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表明,试验组在人工感染后第5d MDA含量显著升高,丙GSH-Px活性明显降低,提示自由基参与了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生发展过程,在DHV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自由基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肝损伤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20羽2日龄健康雏鸭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用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饲喂,对照组用正常饲料饲喂,在饲喂后1、5、7、9 d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试验组饲喂后2 d雏鸭出现黄曲霉毒素中毒典型临床症状,7 d开始出现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被膜下大量网格状灰白色物质增生。试验组处理后5 d雏鸭肝细胞肿胀、变性,汇管区少量胆管上皮细胞增生;7 d汇管区小胆管增生较明显,局部连接成片;9 d汇管区增生的小胆管已经占据了肝脏的近1/2。试验组雏鸭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随黄曲霉毒素饲喂时间延长而升高。饲喂后1 d试验组雏鸭血清中AST和ALT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5、79、d试验组雏鸭血清AST和ALT活性与对照组的活性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未见异常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硒与中药对黄曲霉毒素B_1所致雏鸭生长性能下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亚硒酸钠与复方中药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所致雏鸭生长性能下降的影响,将7日龄120只试验雏鸭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Ⅰ组设为空白对照组,以0.1mg/kg剂量每天给Ⅱ、Ⅲ、Ⅳ组雏鸭灌胃投用一次AFB1,并在Ⅲ组雏鸭基础日粮中添加2%复方中药,以1mg/kg剂量每天给Ⅳ组雏鸭灌胃投用亚硒酸钠(Na2SeO3)一次,试验期共21d。结果显示,与Ⅰ组比较,Ⅱ、Ⅲ、Ⅳ组雏鸭在灌胃投用AFB1后,其体重、日增重显著下降(P0.05),料肉比、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同时,Ⅱ组生长性能显著低于Ⅲ、Ⅳ组(P0.05),Ⅲ组显著低于Ⅳ组(P0.05)。结果表明,灌喂投用亚硒酸钠或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药,均能显著缓解AFB1所致雏鸭生长性能下降的影响(P0.05),且亚硒酸钠的效果显著优于复方中药(P0.05)。  相似文献   

16.
采用Chang Liver和L-02 2株人源肝细胞为生物材料,通过细胞生长抑制试验、DNA损伤分析、兴奋性试验,观测喹烯酮和喹乙醇不同作用剂量和作用时间下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对细胞DNA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和Oliver尾距的影响以及低剂量药物对细胞兴奋效应的诱导作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喹烯酮和喹乙醇对Chang Liver细胞作用24 h的最高抑制率分别达73.29%和31.88%,对L-02细胞作用24 h的最高抑制率分别达76.51%和39.7%,且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但低剂量喹烯酮也能诱导L-02细胞产生兴奋效应(P0.01);同时,细胞DNA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和Oliver尾距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证明2种药还可显著诱导这2株细胞的DNA损伤(P0.01),且喹乙醇导致的损伤比喹烯酮严重。结果表明,喹烯酮和喹乙醇对人肝细胞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喹烯酮的毒性作用比喹乙醇小。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筛选最适合猪MⅡ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的冷冻液,并探究玻璃化冷冻对猪MⅡ期卵母细胞DNA的影响。选取目前应用最多的7种冷冻液(分别为1、2、3、4、5、6、7组),将MⅡ期卵母细胞随机分为8组,其中对照组直接进行孤雌激活,其余7组分别进行7种冷冻液处理后不经液氮冷冻直接于解冻液中解冻,解冻后进行孤雌激活,通过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的统计结果筛选出最适冷冻液;应用筛选的3种冷冻液,进行猪MⅡ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解冻后恢复2 h,统计卵母细胞形态正常率,孤雌激活44~48 h统计卵裂率;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MⅡ期卵母细胞与玻璃化冷冻-复苏后的MⅡ期卵母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将猪MⅡ期卵母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冷冻液处理组和冷冻组,应用彗星电泳技术检测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除5组卵裂率、1组囊胚率显著降低(P<0.05)外,其余各组卵裂率、囊胚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囊胚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3、6、7组卵裂率和囊胚率较高;玻璃化冷冻-解冻后,7组卵母细胞的形态正常率、卵裂率均显著低于3、6组(P<0.05),6组卵裂率高于3组;MⅡ期卵母细胞移入预处理液中后可见明显的皱缩,移入冷冻液中迅速脱水,解冻后可见卵母细胞透明带断裂,胞质皱缩、分布不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冷冻后猪MⅡ期卵母细胞透明带及细胞膜损伤,微绒毛严重损伤甚至消失,皮质颗粒排列在质膜下且数量减少,脂滴形态破坏、形成空泡,内质网与脂滴的联系损坏,线粒体肿胀、嵴不明显;彗星电泳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冷冻液处理组头部DNA、尾部DNA和Olive尾矩值均差异不显著(P>0.05),有彗星拖尾现象;冷冻组头部DNA损伤、尾部DNA损伤与Olive尾矩值均显著高于冷冻液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有明显彗星拖尾现象。结果表明,以二甲基亚砜(DMSO)和乙二醇(EG)为主要成分的冷冻液适于猪MⅡ期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玻璃化冷冻对猪MⅡ期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及其DNA存在一定损伤作用,其损伤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给7日龄樱桃谷鸭饲喂含黄曲霉毒素AFB,的饲料,分别于采食AFB1后第12、24、48、72、96、120、144、168、192h各剖杀2只雏鸭,观察病理变化并采取组织病料,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超薄切片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眼观病变为气囊有黄色纤维性物质渗出,肝、肾肿大,质地变脆。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胆管增生,肝细胞空泡变性及后期极度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和散在凝固性坏死;脾红髓淤血,脾窦扩张;大脑膜水肿扩张,脑实质毛细血管扩张;心肌纤维、十二指肠腺上皮细胞、胰腺细胞颗粒变性。超微结构变化为肝细胞中空泡大量聚集导致细胞核变形,肾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变形,大脑神经细胞髓鞘溶解及胰腺细胞酶原颗粒减少。表明,AFB,对雏鸭心、肝、脾、肺、肾、脑、十二指肠、胰腺等均有明显病理损害,以肝的病变最为严重和典型。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播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简称鸭肝炎。至少可以由3种独立的病毒引起,分别为I型鸭肝炎病毒(DHV-1)、Ⅱ型鸭肝炎病毒(DHV-2)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3),其中Ⅰ型和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而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  相似文献   

20.
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7,(2):211-217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DTMUV)对雏鸭免疫系统的影响,本试验对5日龄雏鸭静脉接种DTMUV,并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取雏鸭脾脏、胸腺、法氏囊进行组织病理学、抗原和凋亡检测。结果显示,DTMUV感染雏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均严重受损。接种DTMUV后4d,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胸腺可见严重细胞崩解和大面积坏死区域,法氏囊滤泡轻度萎缩;接种后6d免疫器官病变最为严重,其中胸腺静脉严重栓塞,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空泡化也更加严重;接种后8d免疫器官病变均有所减轻,至16d,免疫器官结构基本恢复正常。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感染雏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中均检测到DTMUV抗原;细胞凋亡试验显示DTMUV能够显著引起脾淋巴细胞凋亡。综上所述,DTMUV可严重损伤雏鸭免疫器官,且这种损伤常发生于感染早期,并于感染后8d出现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