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功能性寡糖对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增殖的影响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对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黏附性的影响。试验用8种功能性寡糖以0.25%的添加量分别增殖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测定其对增殖的影响;并以IPEC-J2作为体外模型,通过菌落计数的方法,研究不同功能性寡糖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黏附IPEC-J2的影响。结果表明:1) 8种功能性寡糖对细菌的增殖作用有差异,果寡糖对有益菌的增殖效果最显著,且对有害菌增殖效果最低并有一定抑制生长的趋势。2) 8种功能性寡糖均能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IPEC-J2的黏附性(P<0.05),其中甘露寡糖对沙门氏菌的黏附抑制作用最好,果寡糖则对大肠杆菌黏附抑制作用最明显。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功能性寡糖不仅能够促进有益菌大量增殖,而且对有害菌增殖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不同功能性寡糖对细菌的促进作用差异显著; 8种功能性寡糖能够显著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对肠道上皮细胞黏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猪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5,TLR5) 基因表达水平与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试验通过不同血清型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ab和F18ac)侵染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同时通过脂多糖(LPS)分别诱导IPEC-J2细胞4和8 h,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LR5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F18ab和F18ac)菌体侵染IPEC-J2细胞后,TLR5基因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0.01);LPS诱导IPEC-J2细胞4和8 h后,TLR5基因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0.01),且在LPS诱导IPEC-J2细胞8 h后,TLR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诱导4 h。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中TLR5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与LPS诱导及F18大肠杆菌菌体刺激IPEC-J2细胞后mRNA表达水平结果相一致。本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分析了TLR5表达水平和F18大肠杆菌侵染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猪TLR5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细胞抵抗F18大肠杆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今后关于TLR5基因功能及其在大肠杆菌腹泻遗传育种应用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富马酸(FA)与肉桂醛(CA)联用调节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K88诱导猪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试验选用IPEC-J2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FA和CA处理IPEC-J2细胞12和24 h,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以最佳处理浓度的FA和CA预处理细胞,ETEC K88感染细胞3、6、12和24 h,检测其活菌黏附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因子含量和抗氧化指标,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 FA和CA的最佳处理浓度分别为1.00 mg/mL和1.00μL/mL,最适培养时间为12 h。2)添加FA和CA可有效抑制ETEC K88黏附IPEC-J2细胞,当ETEC K88感染细胞3 h时其黏附率显著下降(P<0.05),6、12和24 h时极显著下降(P<0.01)。3)添加FA和CA可极显著降低ETEC K88感染细胞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 N)抗逆性能、猪肠上皮细胞黏附率及抑菌效果。采用体外法对Ec N进行生长曲线绘制和耐酸、耐胆盐、耐热性能的测定;以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为体外细胞模型,考察了Ec N对该细胞的黏附率以及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的黏附抑制率;同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了Ec N对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的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Ec N对高酸、高胆盐和高温环境具有一定耐受能力。2)Ec N对IPEC-J2细胞的黏附作用以对数期最佳,黏附率达33.96%,显著高于迟缓期、稳定期和衰亡期(P0.05)。3)Ec N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黏附抑制率达87.84%。4)Ec N还能上调IPEC-J2细胞β-防御素-2和Toll样受体4水平。结果提示,益生菌Ec N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能够良好地黏附猪肠上皮细胞,对致病菌大肠杆菌K88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SEF14菌毛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本试验利用肠炎沙门菌50336株、突变株50336△sefA、50336△sefD以及互补株50336△sefA (pBRA)、50336△sefD (pACYCD)与肠上皮细胞系细胞(IPEC-J2和Caco-2)进行了黏附作用.结果显示:上述菌株均能与IPEC-J2、Caco-2细胞进行有效黏附,并且随时间延长黏附数量有所增多,相同时间各菌株与IPEC-J2细胞的黏附数量明显多于Caco-2细胞;但细菌和细胞共感染1和4h后,肠炎沙门菌野生株、相应的突变株和互补株与IPEC-J2和Caco-2细胞黏附的数量差别很小,未到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结果表明:SEF14菌毛并不特异性介导肠炎沙门菌与肠上皮细胞系IPEC-J2和Caco-2的黏附作用,或者不是介导黏附作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通过丁酸梭菌(CB)、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和猪肠道上皮细胞(IPEC-J2细胞)共培养细胞模型,探讨CB对ETEC产黏附基因、产肠毒素基因以及ETEC刺激IPEC-J2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试验设5组,分别为对照组、ETEC组、ETEC+CB 106组、ETEC+CB 107组、ETEC+CB 108组。ETEC组在IPEC-J2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108CFU/mL的ETEC,ETEC+CB 106组、ETEC+CB 107组、ETEC+CB 108组在IPEC-J2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108CFU/mL ETEC的同时分别加入1×106、1×107和1×108CFU/mL CB,对照组IPEC-J2细胞培养液中不添加ETEC和CB,37℃培养2 h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收集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ETEC产黏附基因FaeG与肠毒素基因estA、estB及IPEC-J2细胞中促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6、IL-8与抗炎性因子IL-10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B可有效抑制ETEC诱导的IPEC-J2细胞损伤脱落。与ETEC组对比,不同浓度CB干预后显著抑制了ETEC产黏附基因FaeG与肠毒素基因estA、estB的表达(P0.05),且CB浓度为1×108CFU/mL时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ETEC组IPEC-J2细胞中促炎性因子IL-1β、IL-2、IL-6和IL-8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抗炎性因子IL-10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添加不同浓度CB干预后,IPEC-J2细胞中IL-1β、IL-2、IL-6和IL-8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较ETEC组显著降低(P0.05),IL-10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则较ETEC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CB浓度为1×108CFU/mL时对IL-1β、IL-6和IL-8表达的抑制效果最强,浓度为1×107CFU/mL时对IL-2表达的抑制效果最强。以上结果表明,CB可降低ETEC黏附基因和产肠毒素基因表达,抑制ETEC诱导的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降低ETEC对猪肠道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flaA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90SB_2黏附和侵袭MBMEC、RAW264.7能力、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进行了flaA基因缺失株LM90SB_2-ΔflaA与野毒株LM90SB2对细胞黏附和侵袭试验,定性定量分析了他们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小鼠不同脏器中载菌量差异。结果显示:LM90SB_2-ΔflaA对MBMEC的黏附菌数较野毒株LM90SB_2低,且两者差异性显著(P<0.05),两者对MBMEC的侵袭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LM90SB_2-ΔflaA对RAW264.7的黏附和侵袭数均显著低于野毒株LM90SB_2(P<0.05);LM90SB_2-ΔflaA与LM90SB_2的BF形成规律基本相同,但缺失株形成的BF总量显著低于野毒株的(P<0.05),且与野毒株相比,缺失株的BF结构中核酸与多糖的分布均松散、稀疏、散点状分布。本研究结果表明,flaA基因对LM90SB_2的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均有影响,在其BF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Caco-2细胞作为体外模型研究几株乳酸菌的黏附性能及其对大肠杆菌K88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抑制性能。采用荧光标记法评价这几株乳酸菌的黏附性能,并通过竞争、排斥和置换试验检测其对上述2株病原菌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除了乳酸乳球菌外,其他乳酸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均高于这2株病原菌,且黏附率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肠球菌>致病菌>乳球菌。2)来源于健康鸡肠道的乳杆菌与分离于人肠道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食果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fructivorans)的黏附率接近。3)大部分乳酸菌菌株能通过置换作用抑制大肠杆菌K88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结果提示,这几株乳酸菌对肠上皮细胞均有较高的黏附率,尤其是乳杆菌,且它们的黏附有菌属特异性。乳酸菌抑制上述2种病原菌的黏附主要通过置换方式,但没有菌属特异性,且与其自身的黏附力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索了丁酸梭菌分离株的益生特性,旨在为其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常规方法分离丁酸梭菌并进行纯培养,经生化检测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活菌计数法和牛津杯法研究分离株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离株黏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特性及其对致病菌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细胞计数法研究分离株对IPEC-J2生长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分离株处理细胞后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丁酸梭菌。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生长抑制效果均显著(P<0.05);丁酸梭菌可黏附于IPEC-J2,并且黏附效果最佳的感染复数(MOI)为50,最适处理时长为3 h;丁酸梭菌对3种致病菌黏附IPEC-J2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丁酸梭菌MOI为1、10和50时细胞生长正常、形态完好,MOI为100时IPEC-J2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同时出现部分细胞死亡;MOI为1时细胞因子水平无差异,MOI为10、50和100时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的一株丁酸梭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帆  吴月  张娇  成末  谭号  韩杰 《饲料工业》2023,(4):46-54
为了明确刺五加多糖(Acanthopanax senticosus polysaccharide,ASPS)处理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猪肠上皮细胞(IPEC-J2)来源的外泌体中miRNAs表达及功能的影响,试验分组培养IPEC-J2细胞,提取外泌体进行鉴定并对外泌体携带的miRNA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各组提取的外泌体均呈包膜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泡状,均能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CD9。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LPS处理组相比,ASPS处理组共有277个差异表达的miRNAs(P<0.05),其中223个miRNAs基因表达上调,54个miRNAs基因表达下调。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GEE)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转录调控靶基因可富集于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信号通路。ASPS处理IPEC-J2细胞后再进行LPS刺激能显著影响IPEC-J2细胞外泌体中miRNAs的表达。差异表达的...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鼠伤寒沙门菌小RNA GcvB的靶基因,本研究利用TargetRNA2程序分别预测鼠伤寒沙门菌中能与GcvB R1、R2和R3功能基序完全或部分碱基互补的靶基因,结果显示,分别预测到与GcvB R1、R2和R3功能基序具有强相互作用的靶基因共16个,所有基因均能产生与匹配功能基序至少7个连续碱基互补配对(p0.05)。进一步基于同源重组技术分别构建敲除R1、R2和R3功能基序的鼠伤寒沙门菌gcvBΔR1、gcvBΔR2和gcvBΔR3菌株,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经预测靶基因在其匹配的功能基序敲除菌株、gcvB基因敲除菌株以及野生型菌株中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gcvBΔR1、gcvBΔR2和gcvBΔR3菌株分别被敲除了功能基序R1、R2和R3,且未留下冗余序列;STM1856、metF、mltC和sbp基因在gcvB基因或gcvB R1基序被敲除情况下转录水平相对野生型菌株均下调超过200%;ybbP和speG基因在gcvB基因或gcvB R2基序被敲除情况下转录水平相对野生型菌株均下调超过200%;ampH、gshA和aroF基因在gcvB基因或gcvB R3基序被敲除情况下转录水平相对野生型菌株均下调超过200%。以上结果表明,16个预测靶基因中,STM1856、metF、mltC、sbp、ybbP、speG、ampH、gshA和aroF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受小RNA GcvB的正调控,其对STM1856、metF、mltC和sbp基因的调控与GcvB R1功能基序存在显著关联(p0.05);其对ybbP和speG基因的调控与GcvB R2功能基序存在显著关联(p0.05);其对ampH、gshA和aroF基因的调控与GcvB R3功能基序存在显著关联(p0.05)。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小RNA GcvB在鼠伤寒沙门菌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为模型细胞,探讨T-2毒素诱导IPEC-J2炎性反应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测定细胞活力,选择适宜的T-2毒素和N-乙酰-L-半胱氨酸(NAC)浓度。试验分为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NAC组(4.0 mmol/L NAC)、T-2组(4.0 ng/mL T-2毒素)和T-2+NAC组(4.0 ng/mL T-2毒素+4.0 mmol/L NAC),处理12 h后测定各组IPEC-J2中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活性氧(ROS)水平、细胞炎症相关基因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T-2组IPEC-J2中CAT、T-SOD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IPEC-J2中MDA含量和ROS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与T-2组相比,T-2+NAC组IPEC-J2中CAT和T-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IPEC-J2中MDA含量和ROS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2)与对照组相比,T-2组IPEC-J2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0.05)、白细胞介素-6(IL-6)(P<0.01)、白细胞介素-10(IL-10)(P>0.05)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3)与对照组相比,T-2组IPEC-J2中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T-2组相比,T-2+NAC组IPEC-J2中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T-2毒素通过诱导IPEC-J2产生过量的ROS,促进炎症相关基因及NF-κB蛋白的表达,导致IPEC-J2发生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旨在明确牛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的43 ku外膜蛋白(43K OMP)在其黏附细胞中的作用,本研究将重组43K OMP蛋白和天然43K OMP蛋白与鼠乳腺上皮细胞共孵育,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牛坏死杆菌43K OMP对鼠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同时利用天然蛋白竞争试验和抗体抑制试验明确43K OMP是否介导牛坏死杆菌与细胞的黏附,进一步利用牛坏死杆菌43K OMP基因缺失菌,评价43K OMP基因缺失对牛坏死杆菌黏附力的影响,阐明43K OMP在牛坏死杆菌黏附细胞中的作用。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天然43K OMP和重组43K OMP均能黏附于鼠乳腺上皮细胞表面,天然43K OMP与鼠乳腺上皮细胞或鼠肝细胞预孵育后,牛坏死杆菌黏附数量明显下降(P<0.05);牛坏死杆菌与43K OMP多抗或单抗预孵育后,黏附于鼠乳腺上皮细胞或鼠肝细胞的牛坏死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与牛坏死杆菌A25菌株相比,基因缺失菌A25Δ43K OMP黏附宿主细胞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黏附率分别降低了94.4%和90.4%。因此,43K OMP在牛坏死杆菌黏附细胞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深入研究其黏附机理将为揭示牛坏死杆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锌及乳酸杆菌对乳鸽沙门氏菌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9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10日龄白羽王乳鸽,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乳鸽。分别为对照组(C组)、感染组(S组,鼠伤寒沙门氏菌)、锌组(Zn组,硫酸锌+鼠伤寒沙门氏菌)、乳酸杆菌组(LAB组,乳酸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联合处理组(Zn+LAB组,硫酸锌+乳酸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试验第5天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攻毒模型的建立,C组灌喂1 mL去离子水,其他组各灌喂1 mL鼠伤寒沙门氏菌悬液(1×109 CFU/mL),连续攻毒3 d。采集血样、肝脏,用于免疫和抗氧化指标测定;采集脾脏和法氏囊并称重,用于计算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采集空肠和回肠组织,用于组织切片的制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乳鸽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比(V/C)显著降低(P<0.05)。与感染组相比,锌组和乳酸杆菌组乳鸽单核细胞比率显著降低(P<0.05);联合处理组乳鸽空肠V/C、回肠V/C和血清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乳鸽灌服锌或联合灌服低剂量锌与乳酸杆菌均可通过提高脾脏器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沙门氏菌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过表达对大肠杆菌宿主菌的影响,本研究将鼠伤寒沙门氏菌flhDC基因克隆于具有超强调控能力的pN15E6质粒中,通过观察重组大肠杆菌在对照和含IPTG诱导剂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初步判定flhDC基因过表达对大肠杆菌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flhDC双基因致死大肠杆菌宿主菌,而过表达flhD或flhC单个基因不致死宿主菌,同一细胞中同时过表达flhD和flhC两个基因致死宿主菌;为探究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调控功能,本实验将flhDC基因克隆于具有严谨调控能力的p BAD33质粒中,通过测定含不同浓度阿拉伯糖半固体培养基上重组大肠杆菌菌落的直径,评估沙门氏菌flhDC在大肠杆菌宿主菌中调控鞭毛活性的能力。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阿拉伯糖诱导剂浓度的提高,重组菌动力增大。表明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低浓度表达时可以促进大肠杆菌宿主菌鞭毛活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flhDC基因过表达致死宿主菌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猪6-甲基腺嘌呤(m6A)去甲基化酶mRNA表达水平与仔猪大肠杆菌F18抗性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6A去甲基化酶FTOALKBH5基因在35日龄苏太猪断奶仔猪大肠杆菌F18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的mRNA表达差异,同时分别利用F18ab、F18ac大肠杆菌菌体刺激和内毒素LPS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检测FTO、ALKBH5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FTO、ALKBH5基因在抗性型个体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1,P<0.05);不同F18大肠杆菌菌体刺激IPEC-J2细胞后,FTO基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ALKBH5基因在F18ac刺激后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LPS诱导4 h时,FTOALKBH5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本研究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初步验证并发现了m6A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基因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感染仔猪密切相关,为今后深入研究RNA去甲基化修饰在仔猪细菌性腹泻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鼠伤寒沙门菌oppCDF基因缺失株,并检测其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及LD50毒力。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oppCDF基因缺失株的生长特性无明显变化;oppCDF基因缺失株可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oppC与oppF基因缺失后可提高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oppC基因缺失可降低在RAW267.4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oppF基因缺失可显著增强在RAW267.4内的存活能力和对小鼠毒力的影响,而oppD基因缺失后其在小鼠体内的毒力和RAW267.4内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oppCDF基因与鼠伤寒沙门菌的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揭示鼠伤寒沙门菌致病作用中的复杂调控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伤寒沙门氏菌的血清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可导致肠道疾病而危害食品安全。传统使用体外模型模拟猪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后的分子免疫应答机制并不能准确反映肠黏膜的实际免疫应答能力。这项研究通过口腔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以深入研究猪肠道的不同部位(回肠、空肠和结肠)对细菌感染的体外应答反应。试验动物为1月龄感染仔猪,分别在接种后1、2和6 d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猪免疫系统中编码28种固有分子(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内信号分子、转录因子和抗菌分子)的基因进行mRNA表达水平的定量,来确定猪肠道的免疫应答能力。同时,以未感染猪作对照来确定在稳定状态下肠道中不同部位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别。在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期间,肠道的3个不同部位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而且,编码炎症介质的基因表达变化显著,可能由肠道不同部位对炎症反应的应答能力不同导致。与在空肠和结肠不同,回肠表现为促炎症细胞因子转录本的下调和缺乏。在回肠和空肠,所有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均表现上调,而在回肠,只有IL-8和MIP-1α的mRNA过表达。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猪肠道的不同部位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炎症应答能力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不同,为猪肠道细菌感染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究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的致病机理,试验采用鸭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的抑制剂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SP)和激活剂佛波醇(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研究PKC/PKCI能否对DEV的增殖产生影响,为阐述DEV致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用SP/PMA处理正常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DEF)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PKC/PKCI基因表达;用DEV病毒液感染SP/PMA处理的DEF后,收集不同时间段培养物,以Reed-Muench法计算DEV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分析DEV NP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显示,SP处理对宿主细胞PKC/PKCI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而PMA处理可极显著提高宿主细胞PKC基因表达(P<0.01),但对PKCI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SP/PMA处理对DEV复制能力影响显著(P<0.05;P<0.01),且在感染前期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DEV NP基因的转录水平(P<0.05;P<0.01)。综上所述,SP和PMA对PKC、PKCI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效果不同,且都能有效抑制DEV增殖,本试验结果可为DEV的防控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黄芩素对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STM)小鼠的影响。将8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STM组、黄芩素+STM组和黄芩素组。结果显示:STM使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明显下降,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增高,脏器指数降低,肝脏和脾脏组织呈现明显的病理改变。黄芩素可使感染STM小鼠的存活率明显升高,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脏器指数升高,肝脏和脾脏的病理变化明显改善。研究表明,黄芩素对STM感染的小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