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8篇
农学   6篇
  6篇
综合类   95篇
园艺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NaCl胁迫下盐松不同种源种子的发芽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从国外引进的盐松种子的耐盐发芽特性,用0%、0.25%、0.5%、0.75%、1%和1.25%6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9个种源盐松种子进行处理,同时以国内樟子松种子作对照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各种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初始萌发时间和平均发芽时间呈上升趋势.不同种源种子的萌发对NaCl胁迫的反应不同,引种盐松种子的耐盐能力优于国内樟子松.聚类分析表明:耐盐能力最好的种源是754、N 8和17245.  相似文献   
102.
真菌漆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漆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情况,包括其理化性质、氨基酸序列分析、基因克隆、基因结构分析和组织分析、基因家系、表达调节及异源表达.  相似文献   
103.
白桦不同种源种子形态特征及发芽率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18  
对白桦16个种源的种子研究表明:各地种子大小,质量及发芽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大小及质量与经纬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即从东北到西南种子越来越,也越来越重;种子发芽率与经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即从东到西发芽率越来越高。根据各种源地理气候因子聚类结果。初步划分为5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种源区;小兴安岭种源区;完达山,张广才岭种源区;长白山、千山种源区;六盘山祁连山种源区。  相似文献   
104.
秋水仙素处理诱导大青杨2n花粉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大青杨生长速度,采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花粉技术,通过杂交获得大青杨三倍体。采用不同水培时间处理的单因素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在水培4d,温度15℃~28℃,相对湿度85%~95%时,采用0.12%秋水仙素处理大青杨雄花芽效果最好,A4级(d>50μm)花粉百分数为4.2%,大花粉粒百分率(d>37.5μm)达10.9%;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将0.1%、0.3%、0.5%的秋水仙素用注射、棉浸、棉浸+DMSO法处理水培2、4、6d的大青杨雄花芽,在雄花枝水培4d时,注射0.3%秋水仙素,诱导获得A3级大花粉粒(37.5μm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植物生长素酰胺合成酶基因家族(GH3s)为典型的植物生长素初级/早期响应基因,多数家族基因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游离IAA的浓度实现对生长发育的调控。故此,采用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将BpGH3.5正义链、反义链导入白桦基因组中,预期获得速生转基因白桦新品种。方法以7年生白桦转BpGH3.5基因的54个正、反义链株系及对照(WT)株系为研究对象,测定树高、胸径及材积等生长指标,采用PCR及qRT-PCR技术分别检测转正、反义链各5个株系目标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及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ELISA技术测定游离IAA含量。结果PCR扩增显示,转基因株系中的nptⅡ外源基因均为阳性;qRT- PCR分析显示,5个转正义链株系中BpGH3.5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WT株系,相反,5个转反义链株系中内源BpGH3.5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即BpGH3.5反义链导入白桦基因组后干扰了白桦BpGH3.5基因的表达。内源游离IAA含量测定显示,转BpGH3.5正义链株系的IAA含量低于或显著低于WT株系,5个转反义链株系均显著高于WT株系(P < 0.01),其IAA含量均值高于WT株系的52.26%。7年生转BpGH3.5白桦的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性状在株系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 < 0.01),在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指标高于群体均值的转基因株系中,转反义链株系占80%以上,认为BpGH3.5反义链导入白桦基因组中通过抑制BpGH3.5基因的表达,削弱IAA氨基酸化的能力,进而释放更多游离IAA从而促进白桦的生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出10个速生的转反义链株系,这些株系的树高、胸径及材积均值较群体均值分别高8.55%、19.28%、50.42%,材积的平均遗传增益为36.3%。上述入选株系为后续转BpGH3.5白桦的环境释放提供参考。结论BpGH3.5反义链导入白桦基因组中,能够抑制BpGH3.5基因的表达,同时释放更多游离IAA而促进白桦的生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出10个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106.
白桦不同杂交组合三倍体子代当年生苗木生长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选择白桦三倍体杂种子代的优良杂交双亲和杂交组合,以4株中国白桦四倍体(Q14、Q19、Q33和Q34)为母本,5株杂种二倍体(M1、M2、M3、M4和M5)为父本,按测交系交配设计获得了20个杂交组合的白桦三倍体苗木,对各杂交组合三倍体子代的苗高和地径进行方差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白桦三倍体家系间的苗高和地径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苗高和地径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根据白桦各三倍体家系的生长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初步选择Q19和Q34为优良四倍体母本,M1和M2为优良二倍体父本,Q34×M2和Q34×M1为优良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7.
5年生白桦杂种子代多点稳定性分析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10个白桦杂种子代家系为材料,分别在辉南、凌海、丹东等3个试验点营造子代测定林,对5年生白桦树高和胸径等性状进行多地点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树高性状在各地点间和各家系间以及家系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上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胸径仅在地点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辉南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有201、203、204、316、318等家系;凌海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有201、202、314、316、318、319等家系;丹东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有202、315、318、319等家系。采用AMMI模型对参试家系的树高性状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 203、204、318、319、316属于高产稳产型家系;201、202属于高产非稳产型家系;320、315属于低产稳产型家系;314属于低产非稳产型家系。   相似文献   
108.
种子萌发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休眠与萌发是植物种子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特征,受许多基因调控和环境因子的影响,至今尚未能清楚地阐明其调控机制.近年来从拟南芥等植物的突变体中鉴定了一些与种子萌发相关的基因,有助于阐明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现综述光和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调控作用的分子机理以及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9.
耐盐基因Bet—A转化小黑杨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本研究建立了小黑杨 (Populussimonii×P .nigra)组培再生体系 ,确定小黑杨芽分化最适宜培养基、生根培养基 ,然后进行卡那霉素敏感性试验。以小黑杨无菌苗叶片为转化受体材料 ,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介导法将外源基因Bet A(编码胆碱脱氢酶 ,催化胆碱生成甘氨酸甜菜碱 )导入小黑杨(P .simonii×P .nigra)。对获得的 11株转化苗进行了PCR扩增检测和斑点杂交检测 ,其中 7株获得了 1 7Kb特异性扩增条带和杂交斑点 ,表现为阳性。从斑点杂交检测的转化苗中选取 3株杂交斑点明亮的转化子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 ,结果证实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小黑杨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10.
白桦不同部位及种源间白桦酯醇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桦为研究材料,在白桦酯醇提取方法的选择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了白桦不同部位和种源间白桦酯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索氏提取和超声波醇提的白桦酯醇含量较高,分别为240.25和239.57 mg/g,而回流法和氯仿浸提的白桦酯醇含量稍低,为207.88和194.09 mg/g。白桦酯醇在白桦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差异显著,依次分别为:外皮>枝皮>内皮>芽>叶>根>花粉;13种8年生白桦种源树皮内白桦酯醇的含量为132.45~257.11 mg/g,且种源间差异呈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可得,同龄树种的生长状况对白桦酯醇的含量影响不显著;而白桦酯醇的含量不仅受自身种源及遗传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即属于基因与环境互作的表现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