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1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3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正近年来,由于冬季气温偏高,以及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变更等原因,二化螟种群大幅上升,抗性也明显增强,常规药剂难以有效控制其危害。为验证呋虫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效果,进行了本试验示范。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试验对象:二化螟()试验作物:水稻,品种为鄂科1号1.2试验地试验地点设在荆州区马山镇双杨村六组中稻田内。该地区属江汉平原双季稻区,常年为二化螟中等偏重发生区域。试验田及示范大区地  相似文献   
42.
对华南4个地区的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试研究,以期为有效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分别对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1株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强弱测试比较,11株病原菌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序列形成支持率为86%分枝,表明其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高度同源性.以桉树无性系DH32-29组培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对11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不同菌株间在致病性上差异显著(P<0.01或P<0.05),以发病高峰期、高峰期发病率和平均发病率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K=3),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广西、海南的各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HY01、HY02、DA01、HP04菌株与HP05分为1类,DA02和DA03为第2类,而YJ01、HP01、HP02和HP03为第3类.对4个不同地区(采样点)的青枯病菌株平均发病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来源广东阳江菌株致病性显著地低于其他来源菌株.不同地理来源菌株之间在致病性上无明显相关性,同一地区内同时存在着致病力强弱菌株,HP03的生物型4-1菌株与其他生物型3菌株在致病性亦无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43.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马铃薯甲虫在世界及我国的传播扩散情况和趋势,重点介绍了马铃薯甲虫的主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在我国发生现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等,针对我国马铃薯甲虫扩散趋势和监测防控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遏制马铃薯甲虫在我国进一步传播扩散和危害的监测与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44.
[目的]明确马铃薯甲虫中肠液和淋巴液对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S-adenosyl-L-homocysteine hydrolase,SAHase) dsRNA (dsSAHase)的降解,探寻dsRNA稳定剂,提高dsRNA导入效率.[方法]马铃薯甲虫中肠液及淋巴液与dsSAHase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体外孵育,观测其作用结果;构建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 PEI-dsSAHase复合物,饲喂马铃薯甲虫2龄幼虫,观测PEI对dsSAHase的增效作用.[结果]马铃薯甲虫中肠液与淋巴液都降解dsSAHase,该降解作用受温度影响较小.单体dsSAHase菌液饲喂马铃薯甲虫2龄幼虫死亡率为55;,而PEI-dsSAHase复合物饲喂马铃薯甲虫2龄幼虫死亡率达到75;.[结论]dsRNA会被马铃薯甲虫体液部分降解,而PEI与dsRNA结合形成复合物,提高了dsRNA的稳定性,抑制了dsRNA在虫体内的降解.  相似文献   
45.
为探究遮阴对泰山黄精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5个不同程度的遮阴处理,分别为R1(不遮阴全光照,CK,)、R2(遮阴20%,1层遮阳网)、R3(遮阴40%,2层遮阳网)、R4(遮阴60%,3层遮阳网)、R5(遮阴80%,4层遮阳网),在黄精盛花期对不同处理进行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R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46.
基于ITS-1基因序列的隐孢子虫种群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内转录间隔区1(ITS-1)基因作为研究对象,用PCR技术分别对广东(GD)禽源、广东(GD)和安徽(AH)牛源3个隐孢子虫分离株ITS-1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将扩增序列用DNAStar(4.0)和ClustalX1.81软件与GenBank上登录的参考序列比对,用Phylip3.67构建种群发育进化树,以确定分离株与其他隐孢子虫虫种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ITS-1基因全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禽源隐孢子虫GD分离株为Cryptosporidium baileyi,牛源隐孢子虫GD分离株和AH分离株均为C.andersoni.因此,ITS-1基因可作为隐孢子虫分离株种群分类的遗传标记,从而为隐孢子虫属的种间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诊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抗菌肽Cecropin AD抗肉鸡柔嫩艾美耳球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0只16日龄粤黄公鸡,随机分为6组(无球虫组NO、无敌球素组ND、敌球素组D、低剂量抗菌肽组CAD900、中剂量抗茵肽组CAD4500和高剂量抗菌肽组CAD9000),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栏)10只。D组饲喂含敌球素(Deccox)的饲粮,而其它5组饲喂不合敌球素的基础饲粮;CAD900、CAD4500和CAD9000等3组分别经饮水喂给抗茵肽Cecropin AD(每日摄入剂量分别为900、4500和9000u/kg体重)。在各组饲喂对应试验饲粮1天后,分别对ND、D、CAD900、CAD4500和CAD9000等5组鸡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卵囊(5万/鸡),并在接种球虫后的第5天观察各组血粪情况,第6天剖检观察盲肠病变情况,第7天计粪便卵囊数,第10天称体重。试验结果表明,Cecropin AD可降低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肉鸡的死亡率、盲肠病变值和粪便卵囊数,对肉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8.
秸秆还田对旱地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旱地小麦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对旱地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未还田的要高,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均比未还田处理的要低。在花后20天后,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旗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秸秆未还田的要高,并且增加的速度在加快;而POD活性、MDA含量均比秸秆未还田处理的要低,并且降低速度同时也在加快。秸秆还田可以维持较高的保护酶体系,减少膜的破坏。在产量结构及产量上,秸秆还田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明显比未还田处理的高,产量也有显著提高,比秸秆未还田处理高10.07%。因此,秸秆还田处理利于缓解旱地小麦旗叶的衰老,对旱地小麦的产量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49.
深松和翻耕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深松耕作对小麦根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对深松与翻耕条件下旱地小麦花后根系部分生理指标以及籽粒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翻耕处理相比,深松处理小麦花后根系能够保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硝酸还原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较低,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缓慢,说明深松处理能够减缓根系的衰老。深松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高于翻耕处理,其中穗粒数增加达到显著水平,是深松处理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一种新型的体外等温扩增特异核酸片段的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及快速检测等优点,现已经广泛应用于动物疫病的快速检测。文章对LAMP的反应原理、技术特点及其近年来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旨在为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